仲富蘭

圖/ 中國殘疾人藝術團
那天,去電視臺做節目,休息的時候,我與上海一位著名的節目主持人聊了起來,當聊到電視節目收視率時,誰料想他無奈地告訴我,還“收視率”呢,現在恐怕你應該問我“開機率”幾何了。我頓時無語。
20年前我在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過傳播學,那個時候網絡媒體已經急起直追,我知道,當時如日中天的電視節目總會由盛而衰的,但不知道電視衰落得如此之快。于是,我想到了曾經大紅大紫的電視綜藝節目,情況可能也大致如斯。比如中國人過年看春晚,這類節目應該算作“綜藝”或“泛綜藝”的晚會型節目吧,作為最受觀眾歡迎的電視節目類型之一,從20世紀80年代就一直以星火燎原之勢迅猛發展。節目形態從最開始的綜藝晚會節目發展到現在的真人秀節目,發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以至于人模人樣的藝人都想法設法要朝春晚里鉆,為什么呀,吸引注意力啊!要紅要紫,混個臉熟,非得這樣的平臺來造就。平心而論,三十多年來這個綜藝平臺確實也造就、發現和培養了不少人才。
前些年老是有人問我,春晚能否算作中國人的“新民俗”?我說,叫不叫“新民俗”可以討論,因為春晚這類綜藝節目還在發展變化中,而民俗是千百年來的人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積淀,不敢妄下結論。不過,我從不否認三十多年來,春晚從一臺早期“茶座式”的晚會,發展成為如今億萬中國人知曉度最高的節目樣式,不僅為廣大觀眾帶來精神愉悅和藝術享受,也為改革開放40年留存了珍貴的文化遺產。一臺春晚的變化,可以說就是近幾十年來一部中國人民精神生活的發展史。春晚以“綜藝”的形式,承載了幾代人的集體記憶,這是不容置疑的。
那些年,還有一檔叫《正大綜藝》的節目,也是火得一塌糊涂。記得在那個信息匱乏的年代,一家人圍坐在熒屏前,“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吸引了無數如饑似渴獲取知識的受眾的青睞,那個節目告訴公眾諸多域外的風土人情和民間文化知識,從芬蘭的“午夜太陽”到亞馬孫河流域的“口嚼酒”……應有盡有,它還引進了海量的海外優秀影片,大大豐富了當時人們的精神生活,節目片尾歌曲《愛的奉獻》也因此火遍大江南北。
電視綜藝節目走過三十多年,《正大綜藝》節目多次改換節目內容與形式,后來據說銷聲匿跡了;“春晚”呢,還會辦下去,因為它所承載的內容越來越多:新一年的家國之夢、新一年的個人期許,近年來隨著觀眾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精神文化需要越來越豐富,我想,春晚這種綜藝節目會越來越難辦。
說到底,億萬民眾就是一座大山,做綜藝節目的人,要順應這個大山,因地制宜,而不是相反。社會發展如同疾風驟雨,民眾的娛樂生活和審美需求明顯變化。在注意力經濟時代,使用明星是吸引眼球的最便捷的方式,明星資源成為眾多綜藝節目競相追逐的對象,結果綜藝節目捧紅了眾多流量明星,而明星嘉賓的片酬胃口也越來越高。大投資、大制作、大明星的成本日趨升高,而節目質量不見提升,操作模式上缺乏創新,漸趨保守,同質化和過度娛樂化等問題隨之而來,少數明星霸占屏幕,過度曝光,也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
老話說:“世異則事變,事變則時移,時移則俗易”。如今,社會的主體消費人群與傳媒條件都變化了,再堅持以往那種大呼隆式的“綜藝”玩法,恐怕就有“刻舟求劍”、“守株待兔”之嫌了。前幾年對于一些大型或超大型的晚會型綜藝節目,我曾經留意一些年輕朋友的注意力,他們對這類節目顯然已經不甚了然,甚至興趣全無,味同嚼蠟了,他們寧可參與網絡綜藝,或者喜歡做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這難道不是“雞肋”嗎?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所以我在本文發出了春晚還能不能成為“新民俗”的疑問,而我的這種憂慮絕非危言聳聽。
那些熱衷于大投資、大制作、大明星的綜藝節目操作模式的才子導演,自我感覺不能過于良好,因為社會已經變化了,老百姓的民俗生活樣式也在不停變化,有人曾經以動物舉例,不甚恰當,卻也形象:改革開放前人是“螞蟻”,勤勉地勞動,換取自己的生活資料;幾十年改革開放,許多人成為“孔雀”,總想“開屏”,顯示自己的美的存在;如今信息文明時代,人們已經變成“蜘蛛”了,忙著編織自己的網絡和朋友圈,愉快地或是艱難地生存,不太迫切需要“注意”或是“被注意”,更重視自己的“意圖”能否實現,自己的IP能否放大,所以,娛樂文化市場再搞“注意力”經濟那一套就有點捉襟見肘了,若是綜藝類節目還是靠那些只搞噱頭、不對內容加以賦值的話,那么很可能是無人搭理、顆粒無收。
事實上,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綜藝節目,還是會關注的,但這種關注不僅僅是“笑過就完”“娛樂至死”的短暫體驗,人是一種精神的社會存在,并非只是滿足于衣食住行這樣的物質需求,還有如何安頓自己的心靈,如何找到心靈歸屬的精神追求,更值得人們追求。
就綜藝節目的看點而言,創制者的眼界與格局應該更廣闊一些,重視節目內容價值的放大與人性的關懷,節目才能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眼下,應該放大網絡綜藝的體量和細分受眾市場需求,技術和資本向網絡綜藝傾斜,弱化傳統電視綜藝的操作模式。注意力經濟還是要的,明星的身體意義與符號意義只有在情感結構、價值觀念、文化認同上與當下的普通觀眾更為貼近,綜藝節目才能獲得持續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