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王曦,(1988-),女,漢族,本科,天津人,中級經濟師,主要研究方向液化天然氣。
摘要:受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落實的推進以及我國能源需求量不斷增加等因素的影響,液化天然氣在我國能源消耗構成中的占比將不斷攀升,我國液化天然氣市場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面臨著飛速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在此宏觀背景下,為順應行業環境變化、抓住市場機遇,我國液化天然氣行業及相關企業應及早布局、抓住機遇、做好積極應對。
關鍵詞:碳中和;碳補償;液化天然氣
引言:隨著國際社會對能源清潔性關注度的逐步提高,液化天然氣的采購與消耗方式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響。液化天然氣需求受各國凈零排放目標、能源需求構成改變等因素的影響,將在2020年至2040年之間持續快速增長。據咨詢機構預測,未來20年內,全球近一半的天然氣需求增長量將來自亞洲地區。目前,亞洲地區市場的液化天然氣進口量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20年,亞洲地區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已占全球液化天然氣進口量的71%。2020年,我國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已達940億方。2021年,全球最繁忙的液化天然氣運輸航線為澳大利亞、美國和中東地區向亞洲國家的出口航線,僅澳大利亞出口到中國的液化天然氣運輸就累計了2,347,910億立方海里。
近年來,澳大利亞、卡塔爾和非洲等液化天然氣主要出口國供應量一致保持較為平穩的數量。2020年,受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供應量增加的影響,整個液化天然氣市場規模有所增加。而近年來受到影響,部分液化天然氣項目發生停工或延期導致建設進度晚于預期,使得全球液化天然氣資源供應量較之前預測量有所縮減。根據殼牌2021年液化天然氣展望報告預測,預計2025年左右出現液化天然氣供需缺口,該供需缺口在200萬噸/年-300萬噸/年左右。同時,近年來觸發的經濟下滑導致全球液化天然氣新項目投資決策陷入停滯。2020年全球僅墨西哥一個液化天然氣項目進行了最終投資決策(FID)。貿易限制與禁令方面,受美國對俄羅斯制裁的影響,北溪II項目(NORD STREAM 2)的施工受到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液化天然氣行業很可能發生供不應求的情況存在。
自2010年開始,我國天然氣總需求整體保持快速增長、呈現直線上漲趨勢。201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總量為1,076億立方米/年。而截止202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總量已達到3,237億立方米/年。隨著天然氣需求的快速增加,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已經從2013年的5.3%逐步增加到了2020年的8.7%。同時,天然氣需求受國家政策、經濟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較大。2020年,習總書記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正式宣布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3月15日,習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目前,我國正在積極兌現“碳達峰、碳中和”承諾,這些因素都將導致天然氣消費量將在未來進一步增加。因此,天然氣以及去碳化天然氣不可避免的成為了我國能源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完成“碳達峰、碳中和”承諾、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的有效途徑。液化天然氣作為我國天然氣重要組成部分將成為主要的增量起源之一,我國液化天然氣行業正面臨歷史性機遇。[1-3]
1 我國液化天然氣行業發展趨勢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天然氣行業已經逐步形成了以國產氣為主、進口氣為重要補充的多氣源供應結構。其中,國產氣包括國產常規氣、國產非常規氣,進口氣包括進口管道氣、進口液化天然氣。近幾年,國產氣增速放緩,增速速度略低于天然氣消費增速,其在我國天然氣供應總量占比從2015年的69%逐步下降至2020年58%。相較于國產氣,進口管道氣比重保持較為穩定,氣源主要來自中亞、中緬以及俄羅斯。在國產氣增速放緩以及進口管道氣供應量較為穩定的情況下,進口液化天然氣進口量飛速增長,成為主要增量氣源。2020年我國進口液化天然氣已占天然氣供應總量的28%。由于國產氣及進口管道氣增量受多種因素限制等原因,未來我國天然氣市場的增量將主要由液化天然氣占據。
1.1 我國液化天然氣行業發展特點
2020年我國天然氣需求仍呈增長趨勢,天然氣年需求增長率在8%左右。[1]液化天然氣作為我國天然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需求量也在不斷增長。筆者認為未來我國液化天然氣發展將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高增長需求。我國液化天然氣進口量正在快速增長。2020年,我國是世界第二大LNG進口國,進口量為68.9MT,占全球進口量的19.3%。
第二,全球化資源配置。近年來,我國液化天然氣進口來源逐步多樣化,目前主要進口來源有澳洲、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美國、埃及和尼日利亞等地。其中,澳洲進口量占29.67MT,馬來西亞進口量占6.38MT,印度尼西亞進口量占5.37MT。
第三,儲氣能力提升。目前,我國天然氣儲氣能力較歐美等國家較低,根據統計我國儲氣量在天然氣總需求量中占比不到10%。考慮到資源供應安全等因素,我國將進一步加大儲氣設施的建設。儲氣能力的提升將進一步擴大我國液化天然氣需求量。
第四,市場參與主體增加。終端用戶、資源組合采購方逐步進入市場,市場活躍度有了很大提升,行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整體來看,我國液化天然氣市場正處于成長期,液化天然氣行業競爭正在逐步加劇、市場容量進一步增加。
1.2 液化天然氣對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作用
與煤炭、石油等傳統化石燃料相比,液化天然氣是較為清潔的一次能源,其碳排放量對環境影響較小。在可再生能源技術成熟之前,普遍認為液化天然氣是減少碳排放的解決方案之一。2019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為97.2億萬噸,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約29.3%。其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來源首先是煤炭、其次是石油、再次是天然氣以及其他排放。液化天然氣作為更為清潔的能源,在代替煤炭和石油方面具有廣闊的減排空間。以替代柴油為例,在同等熱值條件下,1公斤液化天然氣替代柴油能夠實現0.2公斤碳減排量。即如果2020年我國柴油消費量14,048萬噸全部替換為液化天然氣的情況下,可以實現碳減排3,933萬噸。因此,作為替代煤炭、石油等燃料的液化天然氣消費量的增加能夠有利于甚至加快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清潔能源中的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陽能和風能,受限于應用范圍、調峰能力等因素的影響,所占份額較為固定,無法在短期內滿足大量的能源需求。而液化天然氣作為具有靈活性特性的清潔能源,可以彌補可再生能源的季節性缺口,調節整體能源供應,保障供應安全,成為能源轉型中實現低碳路線的主要力量。對于生物質能源方面,雖然生物質燃料制氫配合碳捕集封存(CCS)的負碳技術對于未來碳減排十分關鍵,但在碳捕集封存和脫碳技術尚未完善的階段內,液化天然氣仍會作為前期過程中的重要碳減排方式,使得碳達峰能夠盡早或按時到達。此外,液化天然氣能夠幫助電氣化難度較高的行業實現減排。
因此,液化天然氣在碳減排過程中,尤其是碳減排的前期階段將發揮關鍵作用,是實現“碳達峰”目標中短期解決方案之一,我國液化天然氣需求將在短期內顯著增長。但遠期來看,為實現碳中和目標仍需要更加清潔的能源解決方案,液化天然氣不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最終途徑。
2 液化天然氣實現凈零排放的途徑
12液化天然氣作為較為清潔的一次能源,1公斤液化天然氣能夠產生56,368吉焦的熱值,排放3.17公斤的二氧化碳。雖然液化天然氣是較為清潔的能源,但在消費液化天然氣的同時仍會產生一定的碳排放量。因此,從實現碳中和以及日益增加的脫碳需求來看,仍需著重研究液化天然氣實現凈零排放的途徑。目前,液化天然氣實現碳中和的途徑包括碳補償、碳捕捉、甲烷管理、電氣化技術提升等方式。筆者主要以碳補償方式(即碳中和液化天然氣)為例分析液化天然氣實現凈零排放的途徑。[4-5]
2.1 液化天然氣碳排放與碳補償
液化天然氣產業鏈主要包括六個部分,即上游開采階段、管道運輸階段、中游工廠處理階段、海上運輸階段、終端再氣化階段和最終使用階段。上述六部分的每個步驟中都會產生碳排放,但每個部分的碳排放份額并不一樣。上游產業鏈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上游勘探開采部分,約占整個上游產業鏈碳排放總額的一半,產業鏈碳排放總額的八分之一。下游產業鏈的碳排放主要是伴隨著天然氣燃燒而產生的。根據國際液化天然氣進口國集團(GIIGNL)統計分析,在液化天然氣產業鏈中,碳排放主要集中在下游產業鏈部分的最終使用階段,其碳排放量約占整個產業鏈總量的三分之二。其他碳排放量主要集中在中游工廠處理階段和上游開采階段,這兩階段碳排放總和約占產業鏈碳排放量的5%-10%。
目前,液化天然氣碳補償的主要方式是指碳中和液化天然氣。碳中和是指在進行生命周期評估時,與產品取得、處理、生產、運輸、儲存和利用相關的碳排放已經減少或抵銷。碳中和液化天然氣是指整個液化天然氣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已經通過其他形式的減碳方式進行了抵銷,使得液化天然氣的碳排放量為零,從而實現該液化天然氣全生命周期的凈零排放。[6-7]
2.2 碳中和液化天然氣實踐
自2019年下半年以來,亞太地區市場已經出現了多船碳中和液化天然氣的交付。公開宣布的碳中和液化天然氣交易包括:(1)殼牌與中海油在中國交付的碳中和液化天然氣;(2)道達爾與中海油在中國交付的碳中和液化天然氣;(3)殼牌與東京燃氣在日本交付的碳中和液化天然氣以及(4)卡塔爾石油公司與新加坡蘭亭公司在新加坡交付的碳中和液化天然氣。越來越多的液化天然氣企業在亞洲市場中進行碳中和液化天然氣實踐。從市場活躍度來看,短期內碳中和液化天然氣是液化天然氣實現碳中和的一個重要且主要的途徑。
碳中和液化天然氣作為一個新興概念,在實際執行上有很多困難和待理清的步驟。首先,關于如何確定碳排放量。雖然液化天然氣行業內已經開始逐漸開展碳中和液化天然氣實踐,但是目前在液化天然氣行業內還沒有形成一個公認的、明確的液化天然氣碳排放量的統計方式、責任劃分和驗證方法,這就導致企業無法承諾其碳中和液化天然氣具有公認性、企業與企業之間無法直接交易碳中和液化天然氣。目前,企業之間只能暫時以合同約定的形式進行碳中和液化天然氣實踐。比如賣買雙方按按比例或按交割方式約定共同或分別承擔一船液化天然氣的碳中和責任和費用。但上述約定是否能夠在未來獲得液化天然氣最終消費國的碳減排認可仍是未知。其次,碳排放計算標準不明確。實現液化天然氣的碳中和需要對液化天然氣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進行計算。《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中的《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企業價值鏈(范圍三)核算與報告標準(2011)》采用價值鏈或者全生命周期的方法進行溫室氣體核算,并對排放氣體進行了前期加工、儲運、使用等階段區別的范圍劃分。但在實踐經驗中,由于范圍劃分存在階段界限劃分模糊等因素,同一產業鏈各個企業之間可能存在重復計算碳排放的問題,無法準確計算各個階段碳排放量。因此,液化天然氣行業急需一個成熟、公認、明確的能夠量化液化天然氣生命周期中各個階段各自碳排放量的計算標準。
3 結論及建議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制定和落實推進,對于液化天然氣行業來講是歷史性的機遇。由于液化天然氣將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液化天然氣的供需缺口將很快到來,筆者就建議應從以下幾方面抓住機遇,使得液化天然氣扮演好在這一歷史機遇中的角色。
3.1 及早進行液化天然氣資源采購布局
液化天然氣將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碳達峰目標的實現過程中。因此,液化天然氣的供需缺口將很快到來,應早布局資源采購,采購具有競爭力的穩定的液化天然氣資源。
此外,液化天然氣行業的采購方式和采購量會隨著行業結構調整而有所變化。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建議采用長約為主、中短期現貨為輔的采購策略打造資源結構。在進行資源配置的同時,著重考慮和關注提升液化天然氣資源的抗風險能力。實現碳中和目標仍然需求更為清潔的能源方案。從長遠來看,液化天然氣的角色將由其他更為清潔的能源替代,因此需要不斷調整長中短期采購策略和資源構成,打造合理配置的資源池,提升液化天然氣資源抗風險能力。
3.2 加快設定和完善行業標準和法律法規
隨著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不斷推進,我國必然將不斷完善碳排放計算方式、碳匯交易模式,落實碳排放責任承擔主體,相關主管單位也將會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助力各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專項工作的落實。
工信部在關于印發2021年碳達峰碳中和專項行業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的通知中表示,已編制完成了2021年碳達峰碳中和專項行業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并要求各標準起草單位、行業協會、技術組織和主管單位等盡早安排,妥善落實。中國工業碳排放信息系統也于2021年12月23日正式上線,采集企業各級供應鏈、各環節排放信息,形成企業全生命周期排放數據。考慮到各個行業的規劃計劃和戰略制定需求,接下來仍需進一步加快行業標準和法律法規的完善進度,這將有利于將我國液化天然氣標準推廣至亞太地區乃至國際市場,使得國內碳交易市場可以與國際碳交易市場無縫銜接,促進碳交易市場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門金龍,紀紅兵,蔡沖沖,熊碧波.LNG槽車瞬態泄漏特性及事故后果研究[J/OL].過程工程學報:1-10[2021-12-27].
[2] 彭益源,龐晨晨,張韋,陳永,范吉文,陶麗.進氣摻氫對柴油-天然氣雙燃料燃燒特性的影響[J].車用發動機,2021(06):16-23+29.
[3] 劉協魯,陳云龍,阮海龍,蔡家品,趙義,劉海龍,李春.保壓取樣技術應用現狀綜述[J].地質裝備,2021,22(06):9-13.
[4] 郭瀟瀟,徐新德,甘軍,熊小峰,汪紫菱,游君君.鶯歌海盆地東斜坡超高壓氣田天然氣地球化學特征差異與成因[J/OL].高校地質學報:1-10[2021-12-27].
[5] 卓越性能,智享測量:J22 TDLAS氣體分析儀[J].儀器儀表標準化與計量,2021(06):21.
[6] 姚若軍,高嘯天.氫能產業鏈及氫能發電利用技術現狀及展望[J].南方能源建設,2021,8(04):9-15.
[7] 柳玉鵬. 美國駛往亞洲的天然氣船轉向歐洲[N]. 環球時報,2021-12-2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