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蔚虹 周盈盈 汪怡彤 孔維斌

基金項目:天津商業大學,天津市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背景下的天津文化傳播現狀調查與推廣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110069095
作者簡介:胡蔚虹,(2001.2-),女,河南開封,滿族,本科在讀。
通訊作者:孔維斌,(1975.2-),男,漢,天津,副教授,碩士,跨文化交際。
摘要:2021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天津市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本文主要分析在政策環境下,天津將在旅游消費方面有更多消費需求,涉及發展、享樂、生活等多個方面,呈現綜合性的發展趨勢。本文將分析天津市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背景下提升天津運河旅游消費,并且在運河文化傳播方面提出創意點,利用旅游觀光帶動文化傳播,結合百年運河的歷史文化,把天津打造成帶有獨特“津味”文化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關鍵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天津運河旅游消費;天津運河文化傳播
1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1.1 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基礎
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提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培育和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其中重要一環。高質量發展意味著消費對經濟發展作用提高。在“十三五”期間,超大規模市場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比較優勢,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85%以上,其中最終消費支出的貢獻率超過55%。2020年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仍達54.3%,[1]居民收入增長同樣刺激消費增長。2013年—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6467元提高到4383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9429.6元提高到17131元。在收入持續增長的拉動下,城鄉居民消費支出提高到27007元、13713元。[2]利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輻射周圍城市,再發展至城鄉地區,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格局,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勢在必行。
1.2 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1 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有其重要性
在居民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經濟全球化形成國際消費體系的影響下,迫切需要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作為一國對外開放的平臺和標志。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有利于提升大中城市的國際化水平,加快消費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其對于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加強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作用、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1.2.2 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有其必要性
德國政治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于1920年提出了“消費型城市”的概念。而培育和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目標是,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引導基礎條件好、消費潛力大、國際化水平高、地方意愿強的城市進行培育和建設,使其立足本國、輻射周邊、面向世界、具有全球影響力和吸引力,并帶動形成一批具有專業性、區域性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使其成為擴大和引導消費、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增長的新載體和新動力。由此可以看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國內外消費一體化、加快大中城市轉型升級的必要一環。
2 天津運河的旅游消費
2.1 旅游消費概況
從宏觀來看,旅游消費的概念由各學者進行了多種多樣的解釋,但始終離不開“滿足生產和服務的消費”這一概況。在游覽過程中,游客們為了滿足自身物質資料或精神資料的需求,會做出各樣的消費行為——購買某種實體商品滿足物質需求或者采取某種行動取得精神愉悅。總而言之,旅游消費的質量與水平顯示了一個地區大致的旅游發展狀況,它作為一種特殊的消費形式,既包含物質方面的實物形態的滿足,又包含精神方面的非實物形態的享受,在這樣的消費形態中,獲得滿足的不僅是消費者,更有旅游消費提供者與旅游消費地。他們可以在其中獲取一定的滿足自身或本地發展要求的利益,在發展中轉型,在轉型中提升,不斷突出當地特色,提高城市服務質量,讓旅游業為本地更好創收。
2.2 天津運河的旅游消費帶來的影響
首先,運河旅游消費帶動了運河周圍多種業態的發展,如餐飲業、住宿業、旅行社、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等,這些業態依附于運河帶的旅游消費蓬勃發展,逐漸形成了一整條有關旅游業的產業鏈條,為天津的經濟增長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而且運河文化帶綿延180多公里,重點河段的旅游基礎設施均要完善,眾多數量的酒店、餐館也能為天津創造更過旅游收入。
其次,天津融匯古今中外所形成的獨特文化,也在旅游消費的過程中向外傳播,天津文化無形中隨著運河旅游消費逐漸“輸出”。由于運河文化依托于運河,而運河有時很好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傳播載體,例如“相聲”、“飲食”、“楊柳青木版年畫”,這些在天津漫長歷史文化中形成的精華都可以依托運河得以潛移默化地傳播,使越來越多赴津旅游的消費者對天津文化有了更加深層次、多角度的認識。
但是,由于運河文化帶在地理上的長度決定了文化帶基礎設施建設前期的巨大投入。項目建成后初期凈現金流可能小、內含報酬率低、獲利指數低且投資回收期長。這些都增加投資者的風險不確定性,提高投資風險。
總之,雖然運河旅游消費會在資金投入方面可能產生負面影響,但在環境保護、文化保護、文化傳播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天津運河旅游消費為天津帶來的發展機遇與正面影響不容忽視。
2.3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政策對旅游消費的影響
建設國際文化旅游消費目的地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政策提出后天津市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天津依附于獨特的海灣地勢與運河交通要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旅游消費形態,文化旅游消費在海灣與運河的加持下呈現著優良的業態發展趨勢,海運郵輪目的地的打造、運河沿岸旅游消費產業鏈的逐漸形成、海、河運相連接的獨特旅游發展項目,都使天津的旅游消費有了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獨特之處。從產業鏈的形成看,旅游消費拉動著運河周圍一整條產業鏈的形成與發展,逐漸形成了吃、住、行等行業協調發展的業態環境;從消費發展環境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政策規劃為各類旅游消費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基礎,為天津市旅游消費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從經濟良性發展看,政策的扶持與幫助使天津市旅游消費的特色與優點進一步發揮并落到實處,促進著旅游消費切實轉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良性因素,這也成為了推動天津市消費業態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
2.4 如何促進天津運河旅游消費
習總書記曾經強調,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對其進行統籌、規劃、保護、傳承和利用。天津東臨渤海、北靠燕山,大運河穿流而過,河、海碼頭匯聚津門,是大運河文化帶上的重要節點,這也使得天津充分吸收了古今中外各種文化的優點,形成自身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和極強的文化獨特性。《天津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指出,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契機,加強河道水系綜合治理,積極推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打造貫穿南北的綠色生態廊道。[3]
對策建議:
第一,依托建設國際消費中心政策,將吸引各類社會投資,第三產業將迅速發展。天津大運河沿線多村落、城鎮邊緣,所吸引投資資金可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運河周邊環境,建設運河旅游文化線,當下建設的是國際消費中心,大眾更傾向于高質量消費,把周邊基礎設施規劃好、建設好,才能談促進旅游業發展,將旅游資源從“津灣廣場”和“天津之眼”延伸。同時隨著基建改善,人民幸福指數提高,政府及相關產業將天津打造成宜居城市,利用政策自身優勢和城市宜居優勢潛移默化吸引外來游客在津旅游消費。
第二,吸引旅游投資商建設運河沿線度假村,打造集購物餐飲和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旅游目的地,開發短途旅運河旅行線路,倡導“慢生活”運河文化游。目前天津市的大運河流域北起武清區木廠閘,南至靜海區九宣閘,全長182.6公里,未開發地區主要集中于村落以及城市邊緣,環境治理和建設成本相比城市內較低,開發難度較低,但大運河并沒有徹底遠離城市,所以短途旅行線是大多是在津居民的周末首選。天津緊鄰北京等經濟較為發達地區,人均收入較高,這類群體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慢生活”的旅游主題更符合他們的消費傾向,利用短假期在大運河旅游,短暫調整放松是不二之選。
第三,增加歷史文化等因素,為天津大運河旅游路線增加獨特優勢。一些獨具地方特色、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的地方商圈,例如北京南鑼鼓巷、成都錦里都極具地方特色,吸引全國各地游客,旅游消費隨之提高。借鑒其他城市成功的經驗,天津大運河也要發揮獨特的“津味”文化。大運河見證不同歷史時期中國的變遷,即可以將歷史文化因素作為創意點融入旅行線路的開發中,也可以從基礎建設入手,巧妙將歷史文化背景與建筑、旅游體驗項目結合,在旅行當中就感受到大運河百年歷史文化魅力,提高文化軟實力。
第四,與專業創意第三方機構合作,創辦天津運河文化巡回展覽,用精美的展覽吸引游客,在巡回展中也可以添加其他中國元素,增加知名度;從文創和logo入手,打造天津大運河獨有的創業產品。
第五,研發河道清潔技術,為運河文化帶建設奠定良好物質基礎。天津運河文化旅游物質載體便是“運河”,“運河”基礎打不好,“上層建筑”難以牢固。要依托現代化技術,高線率將運河河道以及周邊環境徹底整治,打造綠色生態走廊,為打造優質運河旅游度假區奠定基礎。
第六,推動運河文化進校園的活動,使外地在津大學生前去旅行度假,助推運河文化傳播。目前,天津商業大學開設由孔維斌主講的選修課程“《天津城市文化漫談》”,使得天津本土文化在學生群體中影響力日益上升,校內越來越多大學生對天津運河文化和傳統文化深感興趣,助推文化傳播。
第七,發動社會力量,在大眾中營造文化傳播的氣氛,利用群眾力量推動天津大運河旅游線的傳播,同時增強本地居民對天津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利用自媒體、廣告等方式,以一種大眾容易接受的方式宣傳推廣天津運河文化,擴大知名度。
3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政策下的天津文化傳播
3.1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政策對旅游消費的影響
天津市近日印發《天津市服務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提到將對照相關具體政策,對天津市的消費服務產業進行進一步的發展規劃,其中,提高便利度、打造專業性、形成“天津消費”品牌將被作為重中之重。[4]服務業的國際化與全球化、個性化與專業化,在一定程度上對天津文化的傳播形成了無形的支持與幫助,同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這一政策不但對服務業發展做出了新的展望,涉及各類地標性商圈的發展指導,各類知名品牌的消費引入等與經濟消費有關的主題活動也被劃入到了發展規劃之中。天津文化作為一種獨特并且十分具有地域色彩的古今、中外相融合的文化形態在經濟發展、消費提高的推動下將呈現出新的面貌,天津文化傳播也將依附于這一政策,背靠運河這一有利條件煥發新的生機。
3.2 對策建議
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國際”是方向,“消費”是核心,“中心”是關鍵。具體來說,想要利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政策促進天津文化的傳播,不僅應當挖掘天津的優勢資源,還應當注重區域協同發展,并在此基礎上打造特色文化商圈與文化產業。
第一,參照北京的文化發展模式[5],深入挖掘天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運河文化遺產等優勢資源,開展“非遺+旅游”“非遺+互聯網”“非遺+文創”,利用天津獨有的歷史文化、地理環境、政策紅利等消費資源,加快培育天津的本土品牌,深入推進天津傳統文化品牌的創設與發展,從而提升天津文化的傳播度和知名度。
第二,注重區域協同發展,發揮天津地位的戰略作用。天津作為大運河璀璨文化帶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一帶一路”海路兩條絲綢之路的交匯點,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給天津的城市發展帶來了無限的機遇。在這種重要的戰略地位之下,加強區域之間的聯系與協同發展,有利于提升天津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的硬實力,從而為傳播天津文化軟實力打下堅實基礎。
第三,把握“國際”的大方向,打造特色文化商圈與文化產業。天津文化歷史悠久,具有自身的獨特文化形式。其古今貫通、中西合璧的獨特城市風貌,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政策當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將二者相結合,打造一批具有標志性的文化商圈,發展富有活力的文化產業,有利于提高天津的城市影響力和文旅產業的吸引力,讓天津文化煥發出自身的活力與色彩。
4 總結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界定也是具有時空特征的概念,從空間上來看,它是一個超越市域、國界走向全球的大范圍空間消費的功能城市,人員的流動消費擴大了消費范圍和市場規模;消費中心城市的形成也是在漫長時間的不斷演進和進化中逐漸積累形成的,是時間和空間壓縮凝聚而形成的一個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結果。[6]內循環時代,經濟支撐將從外貿驅動變成消費驅動,建設成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則意味著先人一步獲得經濟增長的新動力,賦予了城市新功能定位,能夠更好地構建新發展格局,提高城市的綜合實力與發展水平。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對天津而言不僅是天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硬實力發展的重大機遇,也是促進天津旅游消費轉型升級、天津文化軟實力傳播的重要舉措。作為近代國內最早的通商口岸和北方重要工商業城市,天津蘊含著豐富的商貿基因,具有成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基礎和優勢。未來的天津勢必把培育和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載體,打響文旅品牌、促進商業繁榮、提升城市形象。
參考文獻
[1] 張軍紅.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當好雙循環的關鍵樞紐?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J].經濟.2021(10):38-41.
[2] 張軍紅.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當好雙循環的關鍵樞紐?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J].經濟.2021(10):38-41.
[3] 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天津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的通知[EB/OL].http://www.tj.gov.cn/zwgk/szfgb/qk/2021/9site/202107/t20210702_5494322.html.
[4] 天津市發展改革委員會印發天津市服務業發展 “十四五”規劃的通知[EB/OL].http://fzgg.tj.gov.cn/zwgk_47325/zcfg_47338/zcwjx/fgwj/202109/t20210903_5580173.html.
[5] 北京培育建設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2021-2025)[N].北京日報,2021-09-24(005).
[6] 徐虹.文旅融合促進天津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研究[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2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