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鞍
2019 年10 月7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扶貧辦副主任張小娟,在完成下鄉抽樣調查工作后,返程途中所乘車輛不慎墜江,因公殉職。張小娟的生命定格在34 歲。

1985 年4 月,張小娟出生在舟曲縣一個普通藏族農家。2003 年,她以全縣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民族大學。四年后獲歷史學與旅游管理專業雙學士學位,并以高級管理人才身份落戶北京。
2008 年,舟曲因汶川特大地震而受災嚴重,一個月后張小娟辭職回到家鄉,投身基層工作。歷任駐村干部、副鄉長、鄉紀委書記、舟曲縣扶貧辦副主任。
舟曲縣地處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四川盆地結合部,海拔高度在1173—4504 米之間。境內山巒重疊,溝壑縱橫,地形地貌復雜,自然災害頻繁,是國家扶貧重點縣。
初到鄉鎮工作,這個20 歲出頭的姑娘,懷著對這片故土的熱愛之情和立志改變家鄉貧窮落后面貌的堅定決心,跋山涉水走村入戶,與群眾促膝交談,向群眾學習,為建設新農村收集“金點子”;她立志帶民致富,因地制宜、大膽破題,鼓勵引導群眾積極發展中藏藥材種植、土雞養殖產業,努力把農民土地上的“黃金苗”變成群眾的“錢袋子”,把農家的土雞養成致富增收的“金鳳凰”;她堅信“人心向善,道德潤村”,在村里組織成立社火隊、羅羅舞隊、廣場舞隊,在春節等節慶期間赴縣城參加表演,促進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揚,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擔任曲瓦鄉副鄉長期間,哪怕鄉里的工作再忙、事情再多,她也幾乎每天都要去村里,開展送政策進農戶、謀劃產業發展、幫助危房改造、協調解決就醫上學等工作,視群眾如親人。在她的眼里,無論是柴米油鹽等生活瑣事,還是各項惠農政策落實,都是事關群眾利益的大事。她在全縣率先創辦了基層黨政工作微信公眾號,架起了黨務、政務公開的橋梁,打通了服務型黨組織與群眾聯系的便捷窗口。
從到縣扶貧辦任職之日起,短短兩三年時間,張小娟遍訪全縣208 個村,被鄉親們稱為“藏鄉好女兒”“群眾知心人”。她熟練掌握扶貧政策,被干部群眾稱為扶貧“移動數據庫”。多少個日日夜夜,在鄉鎮村組、田間地頭、農家院落,都留下了張小娟奔走忙碌的身影。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生于斯長于斯的張小娟忘不了,當年她離開家鄉到北京求學的那天,淳樸可親的鄉親們在她的行李中裝滿了梨、核桃、蜂蜜等家鄉特產……
舟曲,是張小娟的故鄉,她從這里出發,最后又回歸這片土地。她生前為所愛的土地燃燒了青春,而現在她也將永久屬于這里,守望著她深愛的舟曲。
張小娟與丈夫劉忠明都曾就讀于舟曲一中,卻并不相識。直到大學畢業后兩人參加省里的一次優秀年輕干部選拔考試才知道,原來他們是校友。考試結果公布后,成績排在前兩名的分別是張小娟、劉忠明。2010 年8 月8 日,舟曲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救災工作中,劉忠明是醫生,張小娟是救災志愿者。這一次兩人才真正相互認識,并由相識、相知到相愛,兩個“學霸”終于走到了一起。
在劉忠明的眼里,妻子是個很大度、大氣的人,她的朋友圈很大,無論她到哪個單位,都和那里的同事處得特別好。在家里,張小娟也是最能處理家庭關系和調節氣氛的那個人,讓一家人和和氣氣。比如一大家人去外面吃飯,只要妻子在場,她總能很好地活躍氣氛,讓大家高高興興地吃頓飯。平時無論多忙,每次妻子下班回到家,總是讓婆婆休息,自己去做飯。
“小娟和我媽、我姐她們關系都處得特別好,那種好有時讓我都不由得會嫉妒。”“結婚8 年,我和小娟沒有紅過一次臉,說良心話,我們倆連吵架的時間都沒有,她太忙了!”劉忠明說。
張小娟到扶貧辦工作后,劉忠明最大的感受是她更忙了,工作時間不用說,每次回到家仍舊有接不完的電話,加班幾乎是家常便飯,經常是加班到凌晨一兩點才一臉疲憊回到家。對此劉忠明有時也會有些抱怨,但妻子負責扶貧業務工作非常辛苦,心疼妻子之余,他只能在生活中更多地支持妻子。
劉忠明記得,張小娟是2019 年10 月5 日開始加班的。6 日早上,妻子連早飯都沒顧上吃就從家里匆匆出發了。當天張小娟因工作沒顧上回家,直到7 日事發。
從10 月7 日晚到達事故現場,劉忠明和其他事故家屬在江邊整整守望了一夜。那一夜他跪在地上無數次在心里為妻子祈禱,“我求老天給她一條命,讓她活下來……”他甚至希望妻子不被發現,那樣妻子也許只是被沖到江邊的某塊石頭上昏睡過去了。
當劉忠明在殯儀館看到妻子遺體的那一刻,他失聲痛哭,他再也等不回來自己的妻子,他失去了自己最愛的人。
自古家國難兩全,兩情隱隱何取舍。“如果她幻化成了仙子,這西去的路上將永遠彌散著馨香;如果她幻化成雪蓮,這皚皚雪原將永遠披上圣潔的光輝;如果她幻化成漫天花雨,又將在這世上凝結多少美麗!”一位資深新聞人這樣說。“生命不在于長度,而在于寬度。”有網友這樣說。
張小娟有兩個孩子。2019 年時女兒7 歲,兒子僅3 歲。一年中,幾乎三分之二的時間張小娟要么奔波于山路上,要么在農戶家中開展扶貧工作。她時常教育孩子要學會獨立堅強,學會基本的生活自理,沒有母親的陪伴呵護,7 歲的女兒則擔當起母親的角色,晨昏暮色中懂事的姐姐經常拉著弟弟,孤獨地在院子里玩耍。
張小娟有時會調侃,說自己的兒女是“留守兒童”。孩子病了,她無暇照看,也不能陪伴在他們身邊,有時只能靠孩子自身的抵抗力與疾病抗爭。“已經退燒啦,寶貝真堅強!”這調侃背后的心酸、無奈與愧疚只有她一人明白。
10 月8 日,是兒子的3 歲生日,然而就在兒子生日的前一天,她走了,從此永遠地缺席了兒子的生日。
在舟曲縣,有一個傳說:善良的人離世后,會化作圣潔的達瑪花,盛開在藏鄉的高山上,守護著她所珍愛的土地。據說達瑪花的花語為:永遠屬于你。而今在舟曲縣,達瑪花花團錦簇、爛漫山野,一位叫張小娟的姑娘就在此長眠。
送別那天,自發趕來的舟曲人民手捧白花,隊伍綿延了整條山路,鞭炮聲響徹山谷,只為告別和祭奠鄉親們心中圣潔的達瑪姑娘和藏鄉最美的女兒。
或許,對于家庭和親人,張小娟未能盡到一個好女兒、好妻子、好母親的責任。但是,對于舟曲的14 萬老百姓,她用一名好黨員、好干部的無私奉獻精神,向組織和貧困群眾交上了一份完美的人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