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露
(鄂州職業大學 湖北省鄂州市 436000)
新生兒科發生感染的幾率非常高。這主要是因為患兒自己的免疫系統還有比較大的缺陷存在,尤其是對于低體重兒以及早產兒來說,發生感染的幾率非常之大。通過調查研究可以發現,在醫院當中,新生兒科的感染發生率占據了醫院感染事件總數的60%[1]。這種感染的情況不單單是病人的死亡率出現了極大程度的提升,并且還會使患兒家庭平白蒙受極大的經濟損失。同時,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PDCA循環也被更多地應用到了感染管理當中,并取得了十分優異的成果[2]。為了對其應用效果展開更進一步的探究,本文展開了深入的對比分析,具體情況如下所示:
在2018年應用PDCA循環法進行新生兒科感染管理的時候,本科室共有25名工作人員,其中男性工作人員共有4名,女性工作人員共有21名,他們的年齡在22到51歲之間,中專學歷者有15人,大專學歷者2人,本科學歷者8人。而在2017沒有采用這種方式進行感染管理的時候,本科室的工作人員數量則為24人,其中男性工作人員共有4名,女性工作人員共有20名,他們的年齡在21到50歲之間,中專學歷者有4人,大專學歷者12人,本科學歷者8人。因為P大于0.05,這兩組工作人員的年齡、學歷以及性別等資料的差異都沒有統計學意義存在,擁有可比性。
1.計劃(P)
對于PDCA循環來說,全部循環的起點都是相同的,需要在進行問題分析識別的同時,完成信息收集工作。根據科室內患兒的感染管理情況,對切實可行的感染管理制度進行制定,將科室內醫院感染管理的環節進行細化,對科室監督機構進行建立,從而使管理制度能夠得到充分落實,將感染風險盡可能降低。通過對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新生兒科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
(1)護理人員不具備較高的工作積極性,護理的責任心以及主動性較差,未能深刻理解護理工作對于患兒病情改善的重要性;
(2)護理人員自身未能熟練掌握的無菌操作技術,同時部分護理人員不具備豐富工作經驗,在日常護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無法高效監管患兒,對于護士長以及高年資護理人員的依賴性較重;
(3)回流人員未能高效掌握靜脈留置針穿刺技術,同時在開展輸液治療的過程中,未能有效掌握留置針套管管理技術。
(4)護理人員未能充分認知醫院感染控制的相關知識,導致各項預防管理措施無法得到充分落實,由此使護理服務質量受影響。
(5)科室布局不合理、清洗分區不明確、評價考核機制不完善、清洗周期長,造成了手依從性較低等問題發生,引發的感染問題。根據新生兒科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包括:通過開展培訓使護理人員的理論知識得到羌胡啊,對其存在的錯誤觀念予以糾正;為其開展分層教育,由此使不同層次護理人員的學習需求得到滿足,護士長與質量監督員做好護理人員的監督與教育工作,將現場指導工作加強,使護理人員能夠將理論與實踐操作進行結合,使其護理綜合能力提高,將護理操作質量嚴格把關,使醫院感染發生風險降低。
2.實施(D)
護士長組織全體護理人員開展討論會議,將目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原因進行總結,在實施討論后由護士長開展總結發言,使護理人員的感染預防意識增強,樹立正確的護理觀念;組織護理人員每周接受培訓,不僅需要學習理論知識,同時還需要結合護理實踐操作。安排主管護士對護理人員進行授課,同時在每月結束時開展考核工作;確定護理工作的目標,使護理人員的護理認知得到提升,使護理人員能夠做好以人為本,使人文關懷理念加強,使患兒的早晚護理工作進行強化,使護理人員明白做好感染預防工作的重要性,在護理工作中若有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防止發生意外事故;在科室內指定嚴格的消毒隔離制度,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需嚴格落實相關制度,按照“七步洗手法”做好手衛生,并將護理人員感染知識培訓工作進行強化,開展分層次教育,由此使全部護理人員的需求均得到滿足;將護理人員靜脈留置針穿刺技術進行強化,請專業的設計人員到現場展開指導,推動科室分區以及布局的規范化發展;再次,明確認識到手衛生隔離的重要作用,提升對護理人員的督導,加強對他們的手衛生教育;安排專門的消毒員崗位,提升對新生兒器械、用具以及用品消毒管理工作力度,以此來營造一個更為優秀的科室環境。
3.檢查(C)
在進行檢查的時候,科室應該充分發揮護士長以及感控護士的重要作用,由護士長每天都展開定期抽查,并安排感控護士在每個月展開不定期的專項檢查。在檢查工作中需對不規范操作進行指導和批評,表揚嚴格按照規范實施消毒以及預防感染的護理人員,使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得以提高。當出現較多的護理問題時,安排全體護理人員開展會議,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尋求導致問題的原因,并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同時,護士長以及感控護士還需要切實做好每月的考核以及指導,并把評價考核結果和績效聯系到一起。
4.處理(A)
處理是PDCA循環法應用總結反饋的關鍵階段。在應用PDCA循環法進行管理的時候,相關工作人員應該以月為循環周期進行質量結果檢查,并根據循環中的問題總結制定出更具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從而為后續循環管理工作打下一個更為堅實的基礎。
統計PDCA循環法實施前后醫院感染發生率情況;環境衛生學檢驗合格率,對病室空氣、物體表面、醫務人員手以及奶瓶等采樣檢測;手衛生情況,依據WHO的相關標準對手衛生依從性進行評價,包括接觸患兒前、執行清潔或無菌操作前、接觸患兒體液風險后、接觸患兒后、接觸患兒周圍環境后,對PDCA循環法實施前后護理人員的手消毒情況進行統計[3]。
通過SPSS22.0進行統計數據的細致分析,使用x2檢驗技術資料。由于P小于0.05,所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存在。
PDCA循環法實施前新生兒科共收治患兒485例,發生醫院感染35例,PDCA循環法實施前新生兒科共收治患兒491例,發生醫院感染3例。PDCA循環法實施后醫院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PDCA循環法實施后環境衛生監測合格率高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PDCA 循環法實施前后環境衛生監測合格率比較[n(%)]
PDCA循環法實施前應洗手次數為18 421次,實際洗手次數為11 368次,手衛生依從性為61.71%;PDCA循環法實施前應洗手次數為19 142次,實際洗手次數為18 963次,手衛生依從性為99.06%。PDCA循環法實施后醫護人員的手衛生依從性高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新生兒由于自身生理特征較為特殊,不具備較強的免疫功能,因此容易出現醫院感染癥狀。新生兒醫院感染的發生具備較多的原因,且感染發生后病情變化大,容易出現暴發流行,且具備較高病死率[4]。新生兒醫院感染的不僅會使患兒住院時間延長,增加患兒痛苦,提高其家庭經濟負擔,也可能引發護患糾紛,因此做好新生兒醫院感染預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5]。總而言之,隨著科學以及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新生兒的存活率以及救治率都隨之得到了顯著提高。但是,因為患兒的功能器官還沒有徹底成熟,其機體抵抗能力相對來講也比較差,在接受診療護理的時候,由于各種預防性抗生素的使用以及侵入性操作會導致感染發生的幾率出現極大程度的增加。為了更加高效地完成感染控制以及預防工作,PDCA循環這種優秀的方法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到了新生兒科的感染管理當中[6]。
通過對本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可以發現,PDCA循環法實施前新生兒科共收治患兒485例,發生醫院感染35例,PDCA循環法實施前新生兒科共收治患兒491例,發生醫院感染3例。PDCA循環法實施后醫院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實施前。同時PDCA循環法實施后環境衛生監測合格率高于實施前,PDCA循環法實施前應洗手次數為18 421次,實際洗手次數為11 368次,手衛生依從性為61.71%;PDCA循環法實施前應洗手次數為19 142次,實際洗手次數為18 963次,手衛生依從性為99.06%。PDCA循環法實施后醫護人員的手衛生依從性高于實施前。提示PDCA循環法實施使得新生兒科管理的工作質量得到了極大程度的增強,采樣工作的合格率也出現了非常大的增強。并且這種方法的有效利用還是醫護工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有效增強,手衛生的依從性也出現了非常大程度的提升,基本上每個人都參與到了管理里面[7]。同時,這種方法還表現出了“大環帶小環、大階梯式上升和科學統計”等特點,主要為預防,并提升過程監控力度,推動感染管理工作與標準化流程更加貼近,以此來持續增強自身的工作質量。同時通過PDCA循環的利用可以完成感染管理質控體系的構建,推動護理內涵的拓展,將護理的專業性以及價值都更大程度的發揮了出來[8]。所以,具有非常大的臨床應用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