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春,蘇萌萌,崔連廣
(1.天津財經大學 商學院,天津 300222;2.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國際商學院,北京 100029;3.南開大學 商學院,天津 300071)
隨著中國企業全球競爭力與影響力持續提升,其海外子公司的職能與角色也在不斷演變。許多海外子公司的工作重心由銷售與服務逐漸轉為研發與戰略[1-2],其扮演的角色由海外市場的開拓者”,逐漸演變為先進知識的“轉移者”與競爭優勢的“創造者”[3]。在全球戰略制定與實施中,跨國公司需要賦予海外子公司自主權,提升其戰略地位,充分發揮其積極性與主動性[4]。
海外子公司自主權是跨國公司內部權力配置與組織管理的具體體現[5]。自主權能夠提高海外子公司在東道國市場經營的靈活性與主動性,促進子企業獲取并創造先進知識,對其在東道國市場成長發展與逆向知識轉移(Reverse Knowledge Transfer,RKT)具有重要影響[6]。然而,現有研究中自主權對海外子公司RKT的影響存在明顯“悖論”。部分學者認為,自主權有助于海外子公司獲取并創造更多高價值知識,進而促進RKT[7]。另一些學者認為,母公司賦予子公司較多的自主權會促使其產生機會主義行為,不利于RKT[8]。此外,現實中跨國公司會根據自身戰略與子公司的具體需求,賦予海外子公司不同類型的自主權[9],而后者可能會對RKT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鑒于以往研究尚未深入剖析上述問題,故本文構建研究模型,深入探究海外子公司自主權對RKT的影響機制。
1.1.1 海外子公司自主權
自主權是指不受母公司干涉的情況下,子公司能在關鍵戰略問題上自主作出決策的程度[10]。研究者根據自主權職能,將其劃分為4種類型[11]。第一類為營銷自主權,是指自主進行營銷決策以及處理營銷事務的程度[2],能夠使子公司根據東道國市場的實際情況,制定并執行具有針對性的營銷方案。第二類為人事自主權,是指自主進行人事決策以及處理人事事務的程度,能夠使子公司根據海外市場狀況選擇適配的人員與招聘方式,制定并實施相關人事制度等[11]。第三類為財務自主權,是指自主進行財務決策以及處理相關財務事務的程度,使子公司能夠相對自主地調配資金[12]。第四類為研發自主權,是指自主進行研發決策以及處理研發事務的程度,使子公司根據東道國市場和技術情況選擇研發方向[13]。
現有研究主要探討多種因素對海外子公司自主權的影響[14],忽視了海外子公司自主權對跨國公司的影響[4]。自主權能影響知識搜集與創造[1-2],擁有較高水平的自主權有利于海外子公司快速作出決策,識別并利用東道國的機會,收集、創造知識資源,促使個體產生內在動機,增強其知識分享的主動性與意愿[15]。然而,海外子公司自主權對RKT的影響存在明顯“悖論”:一種觀點認為,較多的自主權能使子公司在東道國市場上充分發揮主動性,有助于知識創造和獲取,進而促進RKT[7];另一種觀點認為,較多的自主權會促使機會主義產生,從而不利于RKT[8]。
1.1.2 逆向知識轉移
RKT是指子公司從東道國獲取或創造知識資源,并通過各種渠道將其傳遞給母公司,最終通過母公司吸收、整合應用于跨國公司實踐,以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優勢的行為過程[16]。基于不同研究視角,學者們對RKT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5類:①環境因素。母國和東道國間的文化、制度和經濟距離以及子公司區位會影響RKT[9,17];②主體因素。子公司類型、績效、轉移意愿、能力以及母公司的“跳板”意圖和吸收能力會對RKT產生影響[18-19];③關系因素。母子公司間的共同目標和語言、溝通頻率以及內部嵌入性會影響RKT[20-21];④組織機制。跨國公司內部溝通、激勵、協調和控制機制會對RKT產生影響[13,22];⑤知識因素。知識類型、特點和相關性會影響RKT[23-24]。
盡管研究者們探討了多種因素對RKT的影響,但RKT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對于一些關鍵因素,如海外子公司自主權如何影響RKT缺乏系統研究。自主權能夠為海外子公司提供充分的成長空間,激勵其進行知識獲取與創造,使其更好地發揮“跳板”功能[25]。然而,過多的自主權不利于母公司對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可能會降低子公司知識轉移意愿,進而對RKT產生負向影響[8]。
1.2.1 海外子公司自主權與逆向知識轉移
海外子公司開展國際經營面臨許多風險與不確定性,需要母公司賦予其一定的自主權[26]。適度的自主權有助于海外子公司獲取或創造先進知識資源,對RKT產生積極影響。首先,自主權可以提高子海外公司決策的靈活性和主動性[27],促進其對優秀知識的搜尋與獲取,增加其知識資源儲備,為其開展RKT提供知識基礎。其次,海外子公司擁有一定的自主權,能夠增加其在東道國開展學習與創新的機會,提升其資源整合和創新能力[28],對RKT產生積極影響。此外,自主權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母公司對子公司的信任,能夠直接增強子公司開展RKT的意愿和動力。
然而,自主權持續提升可能會引發海外子公司的“機會主義”行為,不利于RKT。首先,當擁有“充足”的自主權時,子公司為了自身發展可能會將更多資源和精力用于市場拓展、產品創新等活動,而忽略RKT。其次,子公司開展RKT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與財力等資源,無法在東道國直接獲取競爭優勢,因而隨著自主權提升可能導致海外子公司RKT意愿降低[29]。此外,自主權提升有助于子公司在東道國積累戰略資源,提升其相對優勢與戰略地位,使其具備與母公司博弈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脫離母公司控制,從而減少RKT活動。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1:海外子公司自主權與RKT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
為深入剖析海外子公司自主權對RKT的作用機制,本文借鑒以往研究[11],將自主權劃分為營銷、人事、財務和研發自主權4種不同類型。營銷自主權能夠確保海外子公司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快速作出營銷決策,是跨國公司提升競爭優勢的關鍵[2]。隨著營銷自主權提升,子公司能夠根據東道國市場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營銷策略,進而獲取或創造更多市場知識,促進RKT。然而,當營銷自主權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子公司為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會更傾向于將資源與精力用于拓展東道國市場而減少RKT。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1a:海外子公司營銷自主權與RKT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
同理,人事自主權提升能夠使海外子公司根據東道國市場拓展、研發需求等實際情況招聘合適的營銷、技術和管理人員,有利于先進知識獲取與創造,對RKT產生積極影響[11]。然而,當人事自主權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子公司可能為減少或擺脫母公司的人事控制,降低RKT的動力。財務自主權提升能夠促使子公司針對海外資金的具體情況制定適當的財務策略,通過財務處理活動,子公司能夠提升相關財務知識,為RKT創造條件[12]。然而,當財務自主權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子公司能夠擺脫母公司的資金束縛,降低知識轉移動力,從而不利于RKT。研發自主權提升能夠促使海外子公司根據東道國客戶的實際需求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進而創造和積累相關知識,有利于RKT。然而,當研發自主權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子公司可以依靠新技術和產品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提升其在跨國網絡中的戰略地位,進而削弱RKT意愿,降低RKT的頻率和數量[2]。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1b:海外子公司人事自主權與RKT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
H1c:海外子公司財務自主權與RKT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
H1d:海外子公司研發自主權與RKT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
1.2.2 知識復雜性的調節作用
知識復雜性可能在海外子公司自主權與RKT之間發揮負向調節作用。在自主權較低的情境下,盡管子公司自主權提高有利于其學習與創新,激勵其進行更多的RKT。但知識復雜性較高,轉移過程困難且繁瑣[30],既需要轉移者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良好的傳授能力,又需要接收者能夠充分理解這些知識并用于實踐。因此,需要母子公司投入較多的資源與精力[15]。在自主權較高的情境下,盡管可能會引發海外子公司的機會主義行為,阻礙RKT,但中國企業為實現創新追趕,母公司對高價值復雜知識的需求強烈[2],會采取激勵或強制措施促使子公司開展RKT[24]。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
H2:知識復雜性負向調節海外子公司自主權和RKT之間的倒U型關系。
海外子公司自主權類型不同會導致RKT難度存在差異,進而對知識復雜性的調節作用產生影響。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2a:知識復雜性負向調節海外子公司營銷自主權和RKT之間的倒U型關系;
H2b:知識復雜性負向調節海外子公司人事自主權和RKT之間的倒U型關系;
H2c:知識復雜性負向調節海外子公司財務自主權和RKT之間的倒U型關系;
H2d:知識復雜性負向調節海外子公司研發自主權和RKT之間的倒U型關系。
本研究以中國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為樣本,開展數據采集。根據研究框架中的變量設計調查問卷,為確保數據的有效性,進一步對問卷結構和內容進行調整。調查問卷主要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企業基本情況,包括母子公司規模、成立年限、母公司所處行業、所有制、國際化經驗、進入模式以及子公司是否為“旗艦”子公司等;第二部分為主要研究變量,分別為海外子公司自主權、逆向知識轉移和知識復雜性。在數據收集階段,研究團隊與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CCPIT)的發展研究部合作,由CCPIT發展研究部安排相關人員赴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印度和韓國等地的駐外代表處進行問卷發放與收集。
本次數據收集時間為2018年3~6月,共收集173份問卷,剔除無效和不完整問卷后,得到132份有效問卷,樣本統計特征如表1所示。問卷樣本來自于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等國家。樣本企業所屬行業包括生物制造、IT、化工、通訊、新能源、機械電氣等。受訪者主要為海外子公司的CEO、總經理、部門經理等對企業整體情況較為了解的中高層管理者,共117人,占總調查人員的88.63%。表1中的樣本特征結果與中國商務部《中國對外投資合作發展報告》(2017)中的內容類似,跨國公司規模、成立年限、國際化經驗等所占比例較為接近,說明本研究樣本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本研究所有變量均取自現有量表,其中,潛變量測量采用Likert 7級指標測量法,1~7表示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
(1)海外子公司自主權。本研究借鑒張娜[11]的研究量表,從營銷、人事、財務和研發4個維度對海外子公司自主權進行綜合測量。
(2)逆向知識轉移。對RKT的測量主要借鑒Rabbiosi[13]和張娜[11]的研究量表,共13個條目。
(3)知識復雜性。借鑒Simonin[31]和Silveira等[15]開發的量表,采用3個條目對知識復雜性進行測量。
(4)控制變量。本文控制變量主要包括母子公司規模(員工人數取對數)、成立年限、母公司所有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為1,其它為0)、母公司國際化年限、海外市場進入模式(全資及并購公司為1,其它為0)、子公司行業(高科技行業為1,其它行業為0)、子公司是否為旗艦子公司(是為1,否則為0)、母子公司制度距離、文化距離和母公司吸收能力。制度距離測量采用《全球國家治理指數(2017)》中的指數進行計算;文化距離根據Kogut&Singh[32]基于Hofstede[33]的研究成果所提出的4維度測量法進行測量;吸收能力測量采用Lane等[34]開發的3條目量表。

表1 樣本特征描述
本研究通過Cronbach's α系數和驗證性因子分析(CFA)對測量模型進行信效度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所有變量的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7,表明信度良好。所有變量的平均提取方差(AVE)均大于0.5,組合信度值(CR)均大于0.7,表明測量模型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和內聚效度。在RKT測量中,“我們積極為母公司提供基礎技術知識”和“我們積極為母公司提供應用型技術知識”的因子載荷小于0.5,故在后續數據處理中將其刪除。
本研究進行Harman單因素檢驗,對問卷所有題項進行因子分析,析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積方差變異量為74.633%。其中,第一主成分所解釋的方差比例為21.051%,遠低于先前研究所建議的門檻值,說明同源方差問題不嚴重。
首先對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和相關分析,如表3所示。海外子公司自主權(β=0.744,p<0.01)、營銷自主權(β=0.490,p<0.01)、人事自主權(β=0.609,p<0.01)、財務自主權(β=0.566,p<0.01)和研發自主權(β=0.555,p<0.01)與RKT之間均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為避免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問題,本研究采用逐步回歸法,探討不同類型自主權對RKT的內在影響機制,并對所有變量進行方差膨脹因子檢驗。結果發現,VIF最大值為1.883,均遠低于臨界值10,說明本研究模型的多重共線性問題不嚴重。
本研究采用Lind&Mehlum[35]提出的U型關系三步檢驗法對變量間的倒U型關系進行檢驗。首先,由表4中模型2和模型3回歸結果可知,自主權與RKT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b=0.572,p<0.001),自主權平方項與RKT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b=-0.145,p<0.01);其次,計算曲線關系在自主權最大值和最小值處的斜率。如果兩點斜率檢驗符號相反且均顯著,則可確定曲線同時具有向上和向下的分量,即倒U型的兩邊,排除了曲線關系為對數型或指數型[36]的可能性。計算結果表明,斜率在自主權最小值處顯著為正(t=20.135,p=0.000),在自主權最大值處顯著為負(t=-2.222,p=0.014);最后,曲線拐點為6.700,接近自主權最大值,在95%置信區間內,如圖1所示。綜上,海外子公司自主權與RKT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H1得到支持。
在模型6中,知識復雜性和自主權平方交互項系數顯著為負(b=-0.003,p<0.05),說明知識復雜性負向調節自主權和RKT的倒U型關系,即知識復雜性會使倒U型曲線變得平緩。此外,本研究發現,知識復雜性的調節作用會使倒U型曲線拐點發生顯著變化:隨著知識復雜性提升,倒U型曲線拐點向右移動,進一步證明了知識復雜性對變量間倒U關系的負向調節作用,H2通過檢驗。

表2 變量測量、信度與效度分析結果
同理,由表5中模型7和8可知,營銷自主權與RKT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b=0.274,p<0.001),營銷自主權平方項與RKT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b=-0.124,p<0.05)。通過計算,曲線在營銷自主權最小值(t=12.552,p=0.000)和最大值(t=-2.595,p=0.005)處,斜率符號相反且均顯著。曲線拐點為6.133,在95%的置信區間內,如圖2a所示,H1a通過驗證。在模型9~11中,回歸系數均不顯著,即知識復雜性對營銷自主權與RKT間的關系不存在調節作用,H2a未通過檢驗。
由模型12和13可知,人事自主權與RKT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b=0.334,p<0.001),人事自主權平方項與RKT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b=-0.110,p<0.01)且曲線在人事自主權最小值(t=11.210,p=0.000)和最大值(t=-2.740,p=0.004)處,斜率符號相反且均顯著。拐點為6.032,在95%的置信區間內,如圖2b所示,H1b通過驗證。在模型14~16中,回歸系數均不顯著,即知識復雜性對人事自主權和RKT間的關系無調節作用,H2b未通過驗證。
由模型17和18可知,財務自主權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b=0.322,p<0.001),而財務自主權平方項系數為負值但不顯著,即財務自主權正向影響RKT,但兩者之間不存在倒U型關系,如圖2c所示,H1c和H2c不成立。模型19和20的回歸結果表明,知識復雜性不會直接影響RKT,而且知識復雜性對財務自主權與RKT間的關系無調節作用。

表3 描述性統計與相關分析結果

表4 自主權對RKT的影響分析結果

表5 各類自主權各對RKT的影響分析結果

圖1 海外子公司自主權與逆向知識轉移關系
由模型21和22可知,研發自主權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b=0.281,p<0.001),而研發自主權平方項系數為負值但不顯著,即研發自主權正向影響RKT,但兩者之間不存在倒U型關系,如圖2d所示,H1d和H2d未通過檢驗。模型23和24的回歸結果表明,知識復雜性不會直接影響RKT,而且知識復雜性對研發自主權和RKT間的關系無調節作用。
為增強結果的準確性與說服力,本研究在模型3、模型8和模型13的基礎上,分別加入海外子公司自主權、營銷自主權和人事自主權的立方項,以檢驗變量間倒U型關系的穩健性,結果如表6所示。在模型25~27中,自變量立方項的回歸系數均不顯著,說明海外子公司自主權、營銷自主權、人事自主權與RKT間的關系均為倒U型,而非S型。此外,將表6中每個模型的R2值和調整R2值分別與模型3、模型8、模型13進行對比,由此可知,加入立方項并沒有顯著改善模型的擬合度,為變量間的倒U型關系提供了更加強有力的支持[36]。

圖2 海外子公司各類自主權與逆向知識轉移間的關系
(1)海外子公司自主權對RKT具有倒U型影響,尤其是在營銷和人事自主權方面。首先,一定程度的營銷自主權有助于子公司根據東道國市場環境制定營銷決策,進而促進知識獲取和創造,有利于RKT[2]。然而,過多的營銷自主權可能會導致母公司無法控制子公司的相關市場活動。而且,子公司創造的知識具有情境嵌入性,即使知識能夠順利流轉,母公司也很難進行吸收和應用,因而不利于RKT[11]。其次,一定程度的人事自主權有利于子公司自主進行人員調動和配置,提高運營效率,進而有利于RKT。但過多的人事自主權一方面會降低子公司對母公司的依賴性,降低其開展RKT的動力,另一方面會使子公司的人事活動脫離母公司控制,阻礙母公司與子公司員工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不利于RKT。
(2)財務自主權、研發自主權和RKT之間不存在倒U型關系,但由實證結果可知,財務和研發自主權對RKT具有積極影響。上述結果的產生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當子公司擁有的財務或研發自主權較小時,該類自主權的獲得能夠使子公司自主處理東道國的相關財務和技術問題,提高自身財務決策能力及技術創新能力,有利于創造更多知識[13]。但當財務和研發自主權達到一定程度后,一方面,與營銷和人事自主權不同,子公司無法依靠該類自主權在東道國進行市場開發、人員配置等與績效直接相關的活動,即使該類自主權得到極大提升也很難引發子公司的機會主義行為,因而不會阻礙RKT順利開展;另一方面,該類自主權提升會繼續激勵子公司基于東道國的制度準則進行獨立核算、自主研發,進而促進RKT。因此,財務和研發自主權對逆向知識轉移的影響為線性,而非倒U型。

表6 穩健性檢驗結果
(3)知識復雜性負向調節海外子公司自主權與RKT間的倒U型關系。在自主權較低時,雖然自主權提升有利于子公司對優秀知識的獲取和創造,但知識復雜性會提升子公司知識資源獲取難度,而且隨著轉移成本和難度提升,子公司會減少RKT,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自主權對RKT的促進作用。當自主權過高時,可能會引發子公司的機會主義行為,阻礙RKT,但復雜知識通常具有較高的價值,新興經濟體跨國公司可以依靠這種知識資源在國際市場上迅速提升競爭優勢,提高國際地位。因此,母公司對該類知識的尋求動機極強。為獲得母公司支持并與母公司實現協同發展,子公司依然會向母公司轉移部分知識資源,進而弱化海外子公司自主權對RKT的阻礙作用。
(1)中國跨國公司的管理者應充分意識到自主權對RKT的影響,賦予海外子公司不同類別、不同程度的自主權。適度的營銷與人事自主權有助于激勵子公司在東道國獲取和創造更多知識資源,并將其轉移至母公司,實現協同發展。然而,過多的營銷與人事自主權會促使子公司將戰略重點聚焦于東道國市場開發,或產生機會主義行為,或脫離母公司控制,這有悖于中國跨國公司建立海外子公司的目的,將導致母公司既要負擔子公司一定的經營成本,又無法獲取所需要的知識資源,最終阻礙企業整體發展。為促進跨國公司內部知識流動,管理者應給予海外子公司適度的營銷與人事自主權。同時,管理者可以給予海外子公司較大的財務與研發自主權。
(2)為提高RKT效率并激勵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得獨特優勢,跨國公司管理者必須對轉移知識的復雜程度加以把控。當擁有的自主權較少時,海外子公司應積極開展簡單知識的逆向轉移活動,盡量降低RKT的成本,簡化知識協調流程,促進知識流動;當自主權過高時,應積極鼓勵子公司向母公司轉移復雜程度和應用價值較高的知識,增強母公司對該類知識的尋求動機和意愿,降低子公司機會主義行為對RKT的阻礙作用,推動中國企業實現技術和創新追趕。
本文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雖然證明了知識復雜性對海外子公司自主權與RKT關系的調節作用,但通過理論研究發現,知識復雜性可能對RKT具有U型影響,未來可以對其作進一步探討。第二,僅以中國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結論具有一定的情境局限性。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收集其它國家海外子公司數據,分析本結論是否適用于其它研究情境,以增強研究結論的普適性和通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