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大量貿易數據基礎上,通過討論中國大陸及東亞經濟體ICT產業的貿易地位及產品內分工位置可以確定,中國加快形成以國內循環為主的相互促進的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將會使得中國ICT產業不斷升級,供給鏈趨于完整、安全。中國ICT產業升級勢必對深度參與東亞ICT產業價值鏈的東亞經濟體帶來重大的機遇和挑戰。不斷增強的關鍵零部件供給能力會給東亞經濟體帶來競爭壓力。不斷釋放的超大規模市場需求給東亞經濟體的ICT產業最終品和零部件帶來更多出口。中國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為東亞ICT產業帶來更高水平的合作與發展。
關鍵詞:雙循環發展格局;ICT產業;產品內分工;東亞產業分工
中圖分類號:F114.4;F7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05-0076-07
引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是基于國內超大規模市場需求,高度重視創新研發和提高供給質量,加快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而獲得進一步參與國際大循環的主動性和競爭優勢[1]。
目前,ICT產業對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升級和數字化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作用[2]。顯然,中國ICT制造業、ICT服務業及ICT貿易行業的發展對中國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積極參與ICT產業全球價值鏈,在ICT產業全球價值鏈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中國在ICT產業全球價值鏈中一直處于低附加值環節,尤其是在零部件分工上,一直是關鍵零部件的進口國[3]。因此,中國形成雙循環發展格局,勢必要大力發展ICT產業,提高ICT產業生產水平和供應鏈的安全性。這對東亞ICT產業價值鏈的影響前所未有。本文主要討論中國大力發展、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時對東亞ICT產業供給、需求的影響。
一、東亞經濟體ICT產業零部件貿易地位
東亞的經濟體主要有日本、韓國、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地區、中國香港、東盟十國。此外,鑒于美國影響較大,本文適當考察美國對東亞ICT產業的影響數據。
根據文獻,東亞ICT產業整體在全球ICT產業里面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中國在東亞全球價值鏈或者東亞價值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零部件的進出口貿易額能夠反映出一個經濟體是否參與ICT價值鏈、參與ICT價值鏈的分工地位。從表1可以看出,東亞經濟體參與ICT全球價值鏈的主要有中國大陸、中國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馬來西亞等。從表1可以看到,中國進口零部件占全球的份額非常高,在2007年為14.471%、2013年為18.071%、2019年為18.131%。鑒于東亞ICT產業在全球的地位,中國大量的進口零部件對東亞零部件出口國來說意義重大。中國出口零部件占全球的份額在2007年為19.680%、2013年為23.425%、2019年為24.768%。從以上數據可以發現,在同一年度,中國出口的零部件占全球的份額要高于進口占全球的份額,表明大量零部件在中國生產、加工后又出口到其他經濟體進一步加工或組裝,而且不管進口份額還是出口份額都在不斷增加。中國香港進口占全球的份額與出口占全球的份額都很高,不過,香港是一個自由港、轉運港,以服務業為主。總的說來,中國大陸是東亞ICT價值鏈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中國臺灣地區,在ICT零部件方面都是進口少、出口多。日本出口份額比進口份額多,但是進口份額與出口份額都在減少。結合貿易產品數據可知,日本越來越專注于少數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及ICT服務業的發展。新加坡的情況與日本類似,進口份額與出口份額都在減少。韓國的出口份額與進口份額在2019年都比2007年的多,表明韓國零部件的供給能力仍然在增加。總體上,日本、韓國及新加坡所占份額都是比較高的,故它們零部件的進出口對東亞乃至全球ICT產業價值鏈的發展至關重要。
中國臺灣地區、馬來西亞、越南及泰國在2019年的進口份額和出口份額相對較高,尤其是中國臺灣地區對ICT全球價值鏈的影響較大。
從表1可知,美國進出口的ICT零部件占全球的份額都比較高。進口份額在減小,而出口份額基本維持不變,說明在某些零部件特別是關鍵零部件的供給上美國一直維持著競爭優勢。
二、東亞經濟體ICT產業貿易關系
(一)東亞經濟體之間的零部件貿易關系
中國大陸與東亞各經濟體之間的貿易關系反映出中國大陸在ICT產業價值鏈上的分工對東亞經濟體乃至全球ICT產業發展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中國大陸ICT產業零部件的供給能力和需求能力。表2第一列經濟體作為出口國,出口ICT產業零部件到東亞一些經濟體。從表2可以看出,中國大陸出口ICT產業零部件到中國香港部分占中國大陸ICT產業零部件總出口的29.44%。中國大陸出口ICT產業零部件到日本的部分占中國大陸ICT產業零部件總出口的3.89%,出口到韓國的占3.16%,出口到表中第一行的九個經濟體一共占中國大陸ICT產業零部件總出口的58.26%。表3第一列的經濟體從東亞經濟體進口ICT產業零部件。由表3可以看出,2019年,中國大陸從中國香港進口ICT產業零部件占ICT產業零部件總進口的0.79%,從日本進口的ICT產業零部件占中國大陸ICT產業零部件總進口的8.23%,從韓國進口的占比14.32%,從表3中所列的九個經濟體進口所占比例一共為61.52%。可見,中國大陸ICT產業主要還是參與東亞ICT產業價值鏈,成為東亞ICT產業價值鏈的一個重要分工參與者。
日本在2019年出口到中國大陸的ICT產業零部件占日本ICT產業零部件總出口的23.57%,而從中國大陸進口的ICT產業零部件占日本ICT產業零部件總進口的53.10%。韓國在2019年出口到中國大陸的ICT產業零部件占韓國ICT產業零部件總出口的34.93%,而從中國大陸進口的ICT產業零部件占韓國ICT產業零部件總進口的32.08%。還有中國臺灣、越南等較高的貿易比例數據反映出表中東亞經濟體與中國大陸之間ICT 產業產品內分工極其密切。表2中,東亞某一個經濟體出口ICT 產業零部件到東亞的一共占其ICT 產業零部件總出口的比重最低的是新加坡的54.57%。表3中,從東亞經濟體進口ICT 產業零部件一共占其總進口的比重最低的是中國大陸,比重為61.52%。這些高比例數據再次表明,東亞主要經濟體在ICT 產業產品內分工合作是非常密切的,是ICT 產品供應鏈的主要參與方,也表明東亞ICT 產業價值鏈內生性比較高。
從表2、表3可以發現,各經濟體從中國大陸進口的比例大于出口到中國大陸的比例,像日本,相差近30個百分點。中國大陸是東亞ICT 產業零部件的主要供給者和主要消費者,所以,在這種分工格局下,中國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對東亞ICT 產業價值鏈的發展影響非常大。
(二)東亞經濟體之間的最終品貿易關系
東亞經濟體之間較強的最終品貿易關系表明了東亞經濟體一方面在發揮比較優勢,如負責組裝、加工環節,也體現了一些經濟體擁有了一些組裝方面的先進工藝;另一方面,表明了東亞隨著經濟的發展,也逐漸成為了擁有較強消費能力的需求市場。
從表4可以看出,中國大陸出口ICT產業最終品到東亞經濟體占中國ICT產業最終品的總出口比重為46.10%,日本出口ICT產業最終品到東亞經濟體占日本ICT產業最終品總出口的比重為75.34%,還有韓國、中國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等。這些數據表明東亞發達經濟體ICT產業最終品絕大部分出口到東亞,發展中經濟體大部分出口到東亞。
從表5可以看出,中國大陸從東亞進口ICT產業最終品占其ICT產業最終品總進口的比重為72.62%,中國香港為94.35%,日本從東亞進口ICT產業最終品占其最終品總進口的比重為85.91%,等等。東亞其他的發展中經濟體進口的比例也不小,馬來西亞進口的比例為78.17%,菲律賓的為80.15%,等等。這些較高的貿易比例數據表明,東亞需求的ICT產業最終品絕大部分都由東亞自己供給。
從表4、表5可以看出,東亞ICT產業價值鏈的消費環節大部分在東亞,而東亞ICT產業最終品的組裝環節本來絕大部分在東亞,東亞是ICT產業最終品的主要出口平臺。還可以發現,各經濟體從中國大陸進口的比例大于出口到中國大陸的比例,像泰國相差近42個百分點,日本相差近25個百分點。這些表明,中國大陸在ICT零部件的供給與需求不斷增加的同時,仍然保持著ICT產業最終品的供給能力。同時,隨著東亞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內生性的增加,東亞ICT產業價值鏈的消費環節正逐漸轉向區域內部。
三、東亞經濟體ICT產業分工地位
獲得附加值的高低與參與價值鏈分工位置相關[4]。東亞經濟體在ICT產業價值鏈中的分工地位可以從ICT產品內分工初步反映出來,從對外貿易結構和進出口產品均價大小可以看出來[5]。本文利用2019年的貿易數據,借鑒Ando (2006)的方法來討論東亞各經濟體在ICT產業全球價值鏈上所處的分工地位,具體方法及相關概念參見參考文獻[5,6]。
(一)東亞經濟體ICT產業在全球的分工
表6討論的是ICT產業里面的六個零部件的進出口情況,作為ICT產業零部件的代表。即SITC目錄下72829、75997、76418、76493、77688、77689這六個原都屬于高科技密集型的零部件[7]。對中國來說,72829、77688及77689才是關鍵零部件。在表7中,在垂直產品內貿易中日本出口的全是價格高的零部件,占有91.36%;單向貿易中出口品的價格高于進口品價格。因此,日本出口的零部件要么是關鍵零部件,即具有高技術密集型,要么是生產工藝水平高,要么是質量非常好,具有較高的附加值。
出口高質量產品占比較多者還有新加坡,在垂直產品內貿易中出口的價格高者占比達到64.68%,韓國的占比達到64.22%,中國臺灣的占比達到56.87%,泰國的為50.76%。在外資帶動下,菲律賓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較快,這是單項貿易占比較大的原因。
再結合文獻可知[8,3],東亞發達經濟體處于ICT產業產品內高附加值環節,生產高質量或高水平工藝的零部件;東亞發展中經濟體大都生產低質量或工藝水平低的零部件。隨著技術的進步、工藝水平的提升和發達經濟體要素成本的增加,一些零部件的生產與加工環節正逐步轉移到東亞發展中經濟體生產[8]。
(二)中國與東亞經濟體ICT產業之間的分工
中國與東亞經濟體之間有大量的ICT產業零部件和最終品貿易。中國與東亞經濟體及美國之間的分工地位可以通過計算、比較貿易均值來初步考察。
由表7可以看出,2019年,中國大陸從日本進口ICT零部件大于對日本出口,逆差為26.78億美元。中國大陸與日本ICT零部件貿易有2.51%為單向貿易,在單向貿易里面,中國大陸出口價格經調整后大于進口價格的占中日ICT零部件貿易總額的0.97%。兩國產品內水平貿易份額為0,產品內垂直貿易份額為97.49%。結合具體貿易數據可以初步斷定,中國主要從日本進口高質量或關鍵零部件。從表7可以發現,中國大陸從韓國、中國臺灣地區、菲律賓、越南、泰國進口ICT零部件多于出口。中國大陸出口到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多于進口。中國與這些經濟體之間的分工總體上都是產品內垂直分工。與美國的貿易中,單向貿易占82.03%,但是出口品價格沒有大于進口品價格。因此,中國是進口ICT零部件的大國;分工上,主要生產或加工低附加值零部件。
在表8中,中國從日本進口ICT產業最終品金額大于出口到日本的最終品金額,逆差達到62.69億美元。中國與韓國、中國臺灣地區、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泰國之間的最終品貿易也是逆差。其中,逆差最多的是與中國臺灣地區的最終品貿易,在2019年度達到915.55億美元。其次是與韓國之間的最終品貿易,中國大陸的逆差為306.93億美元。與美國、新加坡之間的ICT最終品貿易為順差,其中出口到美國的最終品多于進口,順差達到954.41億美元。
中國大陸出口到越南的最終品出口價格經調整后大于進口價格的貿易份額為82.32%(=11.59%+70.73%),這是最高的比例。其次是關于泰國的,中國大陸出口到泰國的最終品出口價格經調整后大于進口價格的貿易份額為58.70%(=54.03%+4.67%)。接著是關于美國的,中國大陸出口到美國的相應貿易份額為42.41%(=42.40%+0.01%)。中國大陸出口到中國臺灣地區的相應貿易份額為28.54%,出口到菲律賓的相應貿易份額為22.52%,出口到日本的相應貿易份額為19.26。從表8中可以看出,除了與美國貿易外,中國作為ICT最終品的逆差國,出口產品價格經調整后高于進口價格的貿易份額反而不小。
綜上所述,一方面,中國大陸向東亞乃至全球提供巨額的ICT產業零部件和最終品;另一方面,非常明顯的是,中國是東亞ICT產業零部件的重要需求者,也是ICT產業最終品的重要需求者。中國進口大量高附加值零部件,用以組裝、加工成最終品,其中一部分是高附加值最終品。
四、中國加快推進雙循環發展格局的影響
(一)推進雙循環發展格局對ICT產業供給的影響
前文已述,中國大陸在ICT產業方面,與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相比較,只能生產相對低質量或低技術水平的零部件,組裝最終品,其中高質量最終品比重越來越大,獲得附加值有限。中國大陸2007年出口ICT產業零部件779.09億美元,2019年出口值為1 097.16億美元,增長了40.83%;占全球ICT零部件出口的比重由19.68%增加到24.77%。中國大陸2007年出口ICT產業最終品2 899.54億美元,2019年出口值為5 818.64億美元,增長了100.67%;占全球ICT最終品出口的比重由24.72%增加到27.14%。
中國大陸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社會發展將要更多地依靠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產品質量[1]。中國大陸將集眾多資源大力攻關,力求在ICT產業關鍵零部件和服務業供給上有大的突破。這將增加ICT產業供給方面的競爭。
(二)推進雙循環發展格局對ICT產業需求的影響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中國大陸GDP規模不斷增加,人均收入不斷提高,超大規模市場需求對國內國外雙循環的影響巨大。中國大陸2007年進口ICT產業零部件543.74億美元,2019年進口值為843.95億美元,增長了55.21%;占全球ICT零部件進口的比重由14.47%增加到18.13%。中國大陸2007年進口ICT產業最終品2 062.53億美元,2019年進口值為4 337.71億美元,增長了110.31%;占全球ICT最終品進口的比重由15.84%增加到18.85%。
由此可見,中國因其超大規模市場需求和不斷提高的要素數量及技能優勢,對東亞乃至全球ICT產業發展影響較大。在大力推進構建以國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下,中國大陸將堅決以創新驅動經濟發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9]。這勢必對東亞ICT產業的銷售帶來重大機遇。
(三)國內大循環的發展對東亞ICT產業的影響
中國大陸要積極構建國內國際相互促進的雙循環發展格局,就需要發揮中國大陸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斷為國際市場提供超大的市場需求,吸引全球優質要素和產品,促進國際大循環更高水平地發展[9],也為東亞ICT產業提供更多的機會。同時,中國大陸的一些ICT產業的組裝或加工環節不斷轉移到東亞經濟體,這些將促進東亞經濟體達到更高水平的國際合作與開放,促進東亞經濟內生性不斷增加。
中國大陸致力于暢通國內大循環時,將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吸引國內外一切優質要素,加強研發,解決“卡脖子”產品和服務業發展瓶頸問題[9]。這顯然對東亞ICT產業分工中處于高附加值環節的經濟體帶來競爭與挑戰。
總之,中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國際國內相互促進的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將使得東亞ICT產業價值鏈的內生性不斷提高,從而更加完整、安全。這將促使東亞的合作與開放水平越來越高。
參考文獻:
[1]? ?新華網.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0/29/c_1126674147.htm.
[2]?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ICT產業創新發展白皮書(2020年)[EB/OL].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010/t20201020_360290.htm.
[3]? ?蔣秋童.發展雙循環新格局背景下中國電信產業價值鏈環節再布局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21,(2).
[4]? ?陳鵬,鄭翼村. “微笑曲線”理論對我國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啟示[J].市場論壇,2006,(11):94-96.
[5]? ?喻春嬌,徐玲.中國在東亞生產網絡中的分工地位——基于機電行業零部件貿易的考察[J].中國經貿,2010,(2):12-18.
[6]? ?Ando Mitsuyo.“Fragmentation and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in East Asia.” 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vol.17 (3)2006:257-281.
[7]? ?Amighini Alessia.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the ICT industry.” Europe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2 (2004). ftp://ftp.repec.org/opt/ReDIF/RePEc/cri/papers/WP151Amighini.pdf.
[8]? ?秦長城.東亞生產網絡調整與中國產業升級[M].北京: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2018.
[9]? ?劉鶴.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N].人民日報,2020-1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