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佳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與貿易自由化的不斷加深,帶著知識光環的國際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知識經濟的概念應運而生,知識產權已成為新時代下國際貿易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國作為當今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面臨著國際上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權糾紛,基于此,對中國對外貿易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立的進程進行整理,運用國際貿易原理探究國際貿易與知識產權保護的聯系及知識產權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并通過數據進行分析,指出目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弊端并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國際貿易;知識產權保護;中國
中圖分類號:F7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05-0150-04
引言
知識經濟時代的開創讓知識產權正式進入世界貿易舞臺,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格外關注的焦點。知識產權的定義從法律層面延伸到經濟領域,其內涵的豐富讓它不再局限于是某一智力成果的所有權,還可以成為一種無形的商品,參與到國際貿易中。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深,與知識產權相關的國際貿易也越來越頻繁,知識產權成為一種生產要素參與到國際分工中,以商品附加值的形式跨越國境界限,正式成為貿易中至關重要的一個部分,在提高商品國際競爭力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隨著我國外貿規模不斷擴大,我國已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但我國企業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與知識產權有關的貿易糾紛,在對外貿易過程中承受著巨大損失,所以目前更好地探究知識產權保護之策,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已成為我國新的目標。
一、中國國際貿易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立的進程
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發展與中國進行對外貿易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1978年我國實施改革開放,對外打開國門,積極參與國際貿易。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大,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也開始建立并發展。在這一進程中,中美兩國的貿易往來推動了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立并不斷完善。
(一)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建立和初步發展階段
在這一階段,中國同時立足于國內和國際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從國內的視角看,1979年鄧小平訪問美國簽訂的協議中第一次提到了關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而在這之后中美每次談判都提到與知識產權保護有關的內容,這極大促進了我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的建立,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一系列關于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被相繼通過。從國際的視角看,1980年6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通過我國加入的請求,自此,《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等國際知識產權協定也有相繼被我國簽署,這極大地推動了知識產權方面的立法國際化進程。
(二)知識產權制度快速發展階段
20世紀90年代,隨著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中國決定復關加入WTO,為此進行了不少關于TRIPS的入世談判。其中美國與中國進行了三次關于知識產權的談判,這三次談判都圍繞著美國“特別301條款”展開。美國根據其“特別301條款”重點觀察中國,認為中國沒有對知識產權采取完善高效的保護措施;而中國表現出極大的誠意積極應對美國的調查,并進行改革,從而改進了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完善了法律體系,在立法上向國際看齊。
(三)知識產權制度不斷完善與國際化
中國加入WTO后,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不斷適應WTO下TRIPS所規定的最低保護標準,做出了一系列調整與修改。同時,改進的動機也由被動轉為主動,表明了我國主動履行作為WTO成員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應盡到的義務,為知識產權保護做出貢獻。
二、國際貿易與知識產權保護的聯系
國際貿易原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將二者之間的聯系更清晰地展示出來。下面將從兩個理論進行分析。
(一)要素稟賦理論
赫克歇爾與俄林提出的要素稟賦理論持有這樣的觀點:一國應出口該國相對豐裕和廉價的要素密集型商品,進口該國相對稀缺而昂貴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各國的相對要素豐裕度即各國的要素稟賦是每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具有比較優勢的關鍵所在。
從知識產權保護的角度來看,知識產權是一種要素,每一個國家知識產權要素稟賦是不同的,當一個國家產品的知識產權受到保護后,國際貿易中某些產品的比較優勢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極大地影響價格差異和一些國家的貿易所得。知識產權要素相對豐裕的國家能在國際貿易中獲得更大的優勢,比如,一些發達國家憑借著充足的資金與先進的技術水平獲得知識產權領域的優勢,但知識產權要素相對稀缺的國家就會處于一個非常不利的地位,當今世界上一些發展中國家受形勢的影響被迫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但受到簽訂的各種協議的制約,從而變得更加被動。
(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指出,技術的創新和傳播使產品具有和生物一樣的特征,擁有了生命周期,其生命周期經歷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階段是產品的創新階段,在此階段進行新產品的研發,創新國投入大量的研究資金,產品都面向國內市場。這一階段表現出知識和技術密集的鮮明特征。第二階段是產品成長和成熟階段。隨著生產技術確定并趨于成熟,國內消費者的需求被充分滿足,所以創新國會出口部分產品,一些模仿國開始模仿創新國。此時創新國仍保持最大的市場份額,產品已從技術密集型轉向資本密集型。第三階段是產品標準化階段,此時模仿國生產技術已經成熟,產品已高度標準化,生產能力足以滿足本國需求從而不需要依賴進口,最終低價使創新國失去競爭優勢,開始從模仿國進口,產品轉為勞動密集型。
從產品成長、成熟階段,模仿國就開始模仿創新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并最終完成產品在本國的生產。應該知道,如果一國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大,那么創新國則會限制產品對該國的出口,產品的生命周期中后兩個階段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甚至無法實現,這對于模仿國來說是十分不利的,不僅有損于國際聲譽,還會限制其技術的研發和正常的國際貿易。一個國家的技術發展水平與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是掛鉤的,為了促進一國國際貿易正常運行,激勵創新的源泉,應該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
三、知識產權壁壘的設置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隨著知識產權在國際貿易領域應用的頻率增多,一些國家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而對其他國家設置知識產權壁壘。這是一種不正當的競爭手段,通過斷絕其他國家接觸到產品的渠道以鞏固自己在某項技術方面占據的壟斷地位,扭曲了正常的國際貿易秩序。
我國作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遭受了很多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設置的知識產權壁壘,中國企業因此承受了巨大的損失。下面通過微觀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分析來探究知識產權壁壘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受外國對我國設置的知識產權壁壘的影響,我國出口產品為了符合外國的高標準會加大成本投入,從而導致該產品的價格上升。
圖2表明,在設置知識產權壁壘前,我國出口商品供給曲線為S,需求曲線為D,兩條曲線會產生一個交點,該交點對應均衡價格為P,貿易量為Q。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對我國設置的知識產權壁壘使我國出口商品價格上升,供給曲線向左移動,進而產生新的均衡點,對應新的均衡價格P,高于P,新的貿易量為Q,低于Q。由此可知,知識產權壁壘導致我國出口貿易量下降。
圖3表明,在設置知識產權壁壘前,我國產品出口量為OE,進口量為OI。圖中OE、OI曲線分別代表發達國家與我國的產品提供曲線,OA代表此條件下貿易條件線,在設置知識產權壁壘后,我國產品提供曲線為OI,由此,新的貿易條件線OB產生,我國與發達國家的貿易量下降,OI向右上方移動,此時貿易條件是惡化的。
四、通過數據分析知識產權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為探究知識產權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查詢了我國2010—2019年GDP、出口貿易額、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R&D經費支出及其占GDP比重相關數據。
如圖4所示,三條線分別代表我國歷年出口額、GDP與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這三條線都是呈上升趨勢,表明我國這三個指標的數據逐年攀升。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出口額增長速度略大于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但二者上升幅度大致相似,這表明二者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
圖5則表明了中國投入的R&D經費逐年提高且占我國GDP比重也越來越大,這一切也發生在我國GDP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因此可以從中得到這樣的結論:我國每年投入越來越多的R&D經費最終會促進GDP水平的不斷提高,即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研發最終會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五、我國目前存在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及對應的解決方法
雖然我國保護知識產權的力度不斷加大,但目前還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中國同外國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權方面的貿易摩擦,為了更好地適應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有必要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一)我國關于知識產權立法還不夠完善
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建設比較晚,所以在相關立法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中國在不斷地讓相關知識產權的法律與國際接軌,但并未很好地協調二者之間的聯系,在法律框架系統建立的過程中存在互相矛盾等問題。
因此,應不斷完善我國知識產權立法,加大執法力度,拓寬法律覆蓋面。應在我國的法律中加入反壟斷方面的法律條文,從而避免我國企業對專利權保護的濫用。應完善處罰機制,酌情加重懲罰,降低訴訟門檻,從而更好地完善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為保護知識產權提供堅固的法律后盾。
(二)我國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還不夠強
經過調查發現,中國企業在進行國際貿易的過程中不太注重對商標、專利等知識產權的保護,相關法律知識也比較淡泊,也因此加大了中外兩國在進行貿易往來時關于知識產權的摩擦,知識產權的效益由于長時間的投資才能顯現出來,導致很多企業忽視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但當真的面對這些問題時,其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
因此,應加強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讓我國企業真正在國際市場中獲得知識產權的福利,適應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環境的變化。我國企業每年在除了專利注冊之外的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可見我國專利保護意識十分薄弱。因此,應該制定專利戰略,將眼光放長遠,注重專利戰略帶給企業的長期回報,而不能被低成本購買的國外技術帶來的高額利潤的表面現象所蒙蔽,感受到自主創新的必要性,將知識產權保護戰略與市場策略相結合,讓知識產權成為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三)我國自主研發具有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能力不強
雖然我國是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但出口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我國科學技術水平還處于比較落后的地位,我國企業在很多情況下都是通過模仿外國的產品技術來進行產品生產的,以致嚴重喪失了自主創新能力,使得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遭受了外國更多的知識產權壁壘與貿易糾紛。
因此,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加大核心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是我國企業亟需做的事。只有擁有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我國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得優勢地位。這就需要培養更多知識產權方面的專業人才,研究方向專門在知識產權保護上。企業還需要引進大量該領域的精英去從事知識產權方面的工作,而不是將知識產權保護的工作統一交給企業的法律部門。通過專業化細分,激勵企業加大研發的投入,鼓勵員工創新,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
結語
國際貿易格局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而逐漸發生改變。我國不應該一直戴著“制造大國”的帽子,面對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斷加強的趨勢,我國應該積極適應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環境,努力研發核心技術,從各個方面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減少國際貿易中存在的知識產權糾紛及其帶來的經濟損失,維護國際貿易秩序,積極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知識產權保護之路。
參考文獻:
[1]? ?馮欣.我國出口貿易適應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商業大學,2015.
[2]? ?范超.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1.
[3]? ?牛懿帥.中國對外貿易中的知識產權問題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
[4]? ?莊蕊.知識產權壁壘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D].沈陽:遼寧大學,2011.
[5]? ?吳凱,蔡虹,趙皎卉.知識產權保護和貿易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J].科學學研究,2013,(1):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