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言
去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遼寧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振興專項行動為抓手,著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著力構建全鏈條覆蓋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著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有效促進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新優勢、經濟新優勢,為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目前,全省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達50%以上,有效扭轉了“墻里開花墻外香”局面。
做精轉化供給
釋放創新源頭活力
加快推進遼寧實驗室建設。努力在遼寧打造全球頂尖科技人才的聚集地、重大科研成果的原創地、引領東北產業振興的戰略高地,爭創國家實驗室。集聚高層次科技人才,國家最高科技獎、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孫家棟院士出任遼寧實驗室顧問,清華大學原校長顧秉林院士出任遼寧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一批頂尖科學家出任遼寧實驗室學術帶頭人。設計了全新的運行體制,賦予遼寧實驗室充分的人財物自主權,實行全新的科研管理、選人用人、項目生成機制,構建機制靈活的新型研發機構組織模式。目前,遼寧實驗室已與鞍鋼、沈鼓、沈陽黎明等省內龍頭企業達成了共建意向,一批產業牽動性強的重大科技項目即將啟動實施。
全力集聚培養科技人才。不斷改善人才發展環境、激發人才創造活力,大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高質量實施“興遼英才計劃”,加大對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培育力度,重點強化人才后續跟蹤和成果推廣服務,截至目前,共遴選科技領軍人才273人,通過培育支持,已有2人入選國家杰青、2人入選長江學者、4人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共獲批發明專利599項、省部級以上獎勵35項,完成成果和技術轉移轉化、創造經濟效益累計達50億元。實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聯合發展基金計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安排1億元資金,加強以企業技術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著力匯集省內外高端人才服務遼寧重點產業發展。組織實施外國專家引進計劃,向科技部爭取外國專家項目計劃90多項、出國(境)培訓項目計劃30余項。
持續完善科技體制機制。全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創新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在部分省屬高校院所開展了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激勵試點,積極爭取納入國家科技部等九部委開展的政策試點,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權制度、科研經費使用“包干制”、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混合所有制、科技創新領域的“容錯糾錯”制度改革,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可推廣復制的經驗。出臺《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實施意見》,注重激勵與懲治并重,積極宣傳遼寧省科學家典型事跡,開展匡正風氣倡導誠信專項整治行動,力戒學術不端、科研失信、投機取巧、圈子文化等行為。制定《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實施意見(試行)》,堅持分類評價、注重實效原則,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建立唯真唯實的正確導向,讓最有能力的科研人員承擔最適合的科研任務。
做優轉化體系
提升創新輸出效能
切實優化成果轉化服務模式。以東北科技大市場為龍頭,建立健全遼寧省技術轉移體系的四梁八柱。全面升級的東北科技大市場已實現線上線下互聯互動,已引入70家高水平科技服務和金融機構,已在20余個省內高校院所建立了工作站。發揮好省技術轉移機構聯盟作用,加強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建設,圍繞振興需求做好績效評價,對績效突出的機構給予了獎勵性后補助,目前全省省級以上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已達85家。加強技術轉移專業人才培養,舉辦遼寧省第二期技術經理人培訓班,已累計培養懂技術、懂市場、懂轉化的技術經紀人900余人。
有效拓寬科技成果來源渠道。廣泛集聚國內外優質科技創新資源,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在生物醫藥、智能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領域,積極組織征集全省科技抗疫先進成果65項,面向全省進行發布和對接。組織各專業領域舉辦常態化的路演活動,已有“數字影像輸出片用熱敏化學品制備技術”“彩色相紙用品成色劑及助劑技術開發”等10余項重大科技成果在遼寧轉移轉化。面向國內重點高校院所積極開展“引聯行動”,搭建遼寧省企業對接省外優質科技資源的橋梁,西安交通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院所正在遼寧省籌備建立技術轉移辦公室,中科院寧波所的“高效光伏電池工藝裝備技術”等合作項目在省內落地。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拓展對外科技合作渠道,向科技部爭取中國—斯洛文尼亞等科技交流例會項目6項,實施省級國際科技合作重點專項10項,評選省級國際轉移示范機構3家。
健全技術中試孵化體系。為新舊動能轉化提供戰略儲備,切實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加強中試基地建設,引導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順利度過“中試風險期”,礦資源懸浮磁化焙燒、藥業制劑研發、高端精細化學品、先進陶瓷等中試基地逐步形成了以科技成果中試熟化為導向、以市場化方式運作的新型技術轉移模式。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等科技企業孵化平臺建設,在孵企業已100%復工復產,“精細化工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獲批為遼寧省首家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目前遼寧省已有省級以上創業孵化機構271家,在孵企業1萬多家。
做強轉化主體
擴大創新需求潛能
強化科技創新企業培育。進一步完善科技企業梯度培育長效機制,保持遼寧省科技型企業數量穩步增長、質量穩步提升的良好態勢。對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逐一完成創新能力評價,圍繞科技型企業成長特點,重點聚焦小而精,把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遴選出來,有針對性地匹配科技資源和金融資源。優化企業培育方式,推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不見面、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網上辦等新服務方式,組織省內有代表性的瞪羚獨角獸企業向中省直主要媒體面對面展示遼寧創新品牌形象。推動金融資本助力企業創新發展,依托盛京基金小鎮、東北科技大市場、遼寧股權交易中心,加快構建遼寧省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臺,遼寧中天科技創業投資基金正式運作。
全面提高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瞄準全省產業重大戰略需求,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全面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聚焦先進材料、智能制造、精細化工等優勢領域,凝練了12條創新鏈作為主攻方向,精心梳理了各細分領域的技術創新樹狀圖和亟待解決的“卡脖子”技術問題。組織推薦“科技助力經濟2020”重點專項,主動爭取國家重點科研專項。特別是面對疫情防控的科研需求,以“戰時狀態”迅速組織開展了3批39項應急科研攻關項目,帶動社會研發投入1億多元,咽拭子采樣機器人、可利霉素、快檢試劑盒、方艙CT、無創呼吸機等最新科研成果廣泛應用于抗疫一線,帶動了遼寧省高端醫療裝備、新藥創制、防護產品等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
積極構筑區域創新高地。以沈陽、大連兩個創新型城市為核心,加快建設沈大創新帶,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創新布局。發揮沈大自創區創新引擎作用,啟動實施了沈大自創區“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圍繞創新資源、人才集聚等5方面任務,布局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培育計劃等30個重大項目和沈陽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等20個重點計劃。圍繞遼寧實驗室建設,制定了沈陽渾南科技城、大連英歌石科技城發展規劃,推進了“大連先進光源”“高能射線多束多維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研究制定了《遼寧省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組織鞍山、遼陽等國家級高新區積極參與科技部、財政部聯合開展的“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百城百園行動”。深入推進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六大工程”,著力解決高新區科技企業培育、雙創升級示范、新興產業壯大、高端人才集聚、國際科技合作促進和品牌形象塑造等關鍵問題。一季度,全省高新區主要經濟指標表現優于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