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晏子是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他一生厲行節儉,對后世影響很大。有一次,晏子正準備吃飯,齊景公的使者突然到來,晏子并未另外添加飯菜,只是將飯菜一分為二,讓使者與自己共餐,結果兩人都沒吃飽,使者遂將此事稟告給了齊景公。齊景公驚訝道:“作為宰相之家,竟如此貧寒,我還不知情,這是我的過錯了。”于是,他派人送千金給晏子,讓他供養賓客。晏子卻拒不接受,齊景公多次相送,最終晏子辭謝道:“我家不貧窮啊,我將您之前的賞賜用來照顧父母妻兒,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濟百姓,已經足夠豐厚了,您再給我過多賞賜的話,我直接散發也不好,自己私藏起來更是錯誤,這都不是智者的作為。”由此晏子表白心跡:“夫十總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意思是說,穿粗布衣服,吃簡單的飯食,只要內心滿足,就可以避免一切禍患了。
南宋時期的一本筆記中說,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吃飯不挑食,“于食肴未嘗有所擇”,將肉菜擺在離他最近的地方,他就把肉菜吃光;將青菜擺在離他最近的地方,他就把青菜吃光。有一次宋仁宗召集一些大臣到御苑釣魚,王安石竟然將身邊的一盤魚餌吃光了。目睹這一場景的宋仁宗,就以此認定王安石是一個“虛偽狡詐之徒”。宋仁宗對宰相說:“若是偶然誤吃了一粒魚餌,那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凡人只要吃了一粒,就會發覺味道不對,而停止食用,而王安石竟然把一碟子魚餌全部吃光了。這等事情,完全悖乎人情嘛!”其實,對王安石來說,吃飯不過就是為了填飽肚子,至于吃的是什么,他從來不關心。
有一次,王安石兒媳家的親戚蕭公子前來拜見,王安石說請他吃飯。當時,王安石身居相位,蕭公子對宰相家的宴席很是期待,來之前還特意穿了華麗的衣服。沒想到,王安石并沒有用什么盛宴款待他,只是幾枚胡餅、幾塊豬肉。蕭公子大失所望,覺得王安石的飯食太過寒酸,難以下咽,于是只吃了胡餅的中間部分,留下邊角不吃了。王安石卻吃得津津有味,還將蕭公子吃剩下的胡餅邊角都拿來吃了。蕭公子感佩王安石的節儉之風,慚愧地告辭回家了。王安石身為宰相,不以山珍海味為美,是因他對個人享受不感興趣,一心都在推動國富民強的改革大業上。
與以上兩位相比,北宋宰相呂蒙正對于節儉則另有一番心路歷程。呂蒙正寬宏大量、正道自律,敢于直諫、善于識人。史書記載,有一個官員想巴結呂蒙正,就送給他一面古鏡,并聲稱古鏡有很神奇的功效,能照出200里遠,呂蒙正大笑推辭說:“我的臉不過碟子那么大,要能照200里的鏡子干什么呢?”別人聽說后都對他很佩服。
呂蒙正小時候家中很貧窮,曾拾別人丟棄的瓜吃。考中狀元后,呂蒙正在老家伊水河邊的驛道上蓋了一座讓路人歇腳的涼亭,取名為“饣壹瓜亭”。“饣壹瓜”,就是腐敗變味的瓜,呂蒙正借此亭告誡自己不能忘了過去的困窘。然而,隨著官職的逐漸升高,呂蒙正在生活上也講究起來,吃飯時常要喝一碗雞舌湯。有一天,他閑逛到自家花園,見墻角有一座高高的土丘,便好奇地問那是什么,家里的下人直言不諱地說:“為相公準備雞舌湯要殺很多雞,這個土堆就是雞毛堆起來的。”呂蒙正驚訝地問:“我食雞有這么多嗎?”下人回答說:“一只雞只有一條舌頭,一碗雞舌湯又有多少條呢?”呂蒙正沉默不語,深感懊悔,從此再也不喝雞舌湯了。他知過能改,注重家風,其后輩多有名人,本人也被譽為一代賢相。
縱觀以上三位廉官,晏子在節儉中得到滿足,王安石不以節儉為苦,而呂蒙正知奢即返,回歸節儉,三者因際遇和認知而各有側重,就像三面鏡子,可供人們對照反省。愛惜糧食、杜絕浪費,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對于當前仍有重大意義。因為,這不僅是與一粥一飯有關,更與保持銳意進取精神、培育節儉清正品格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