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2021年,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為慶祝這一重大歷史時刻,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更為了讓后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本刊編輯部特邀請專家學者編寫《百年百詞話我黨》,以短小的詞條形式,擷取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復興歷程中的100個重要歷史事件,真實生動地再現百年大黨的光輝歷程和豐功偉績,在本刊上、下半月刊連續刊發。
21. 《論持久戰》
抗戰全面爆發后,在國民黨內出現了“速勝論”和“亡國論”等論調。在中國共產黨內,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國民黨正規軍的抗戰,輕視游擊戰爭。1938年,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毛澤東發表著名的《論持久戰》,初步總結了全國抗戰的經驗,批駁了當時盛行的種種錯誤觀點,系統闡明了黨的抗日持久戰方針。在這篇著作中,毛澤東分析了中日兩國的社會形態、雙方戰爭的性質、戰爭要素的強弱狀況、國際社會的支持與否,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的勝利屬于中國。他還科學地預見到抗日戰爭必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毛澤東強調,持久戰的基礎在于廣大民眾。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兩篇著作,科學地論證了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以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闡明了爭取抗戰勝利的道路,批判對于抗日戰爭的各種錯誤認識,因而從思想上武裝了全黨、全軍和廣大人民,極大地鼓舞和堅定了廣大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這是黨指導全國抗戰的軍事理論綱領,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具體情況出發解決戰爭問題的光輝典范。
22. 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
新民主主義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革命特別是建黨以來歷史經驗的全面總結,是毛澤東思想在抗戰時期最重大的理論成果,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道路。1939年和1940年,毛澤東先后發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理論著作,系統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義理論。主要包括:從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出發,深刻分析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對象、動力、同盟軍、領導權和革命步驟及轉變的問題;根據中國革命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創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總結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領導是革命的三大法寶,創造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的指導原則。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提出,使全黨和全國人民清楚地看到了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和前景,對中國革命的勝利發展具有重大指導作用。
23. 百團大戰
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籠政策”,爭取華北戰局更有利地發展,并影響全國的抗戰局勢,克服國民黨妥協投降的危險,八路軍總部對華北日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進攻戰役。隨著戰役的展開,八路軍參戰兵力達到105個團約20萬人,故稱“百團大戰”。
1940年7月,八路軍總部下達《戰役預備命令》,并報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指出要大舉破襲正太鐵路,同時要求對同蒲、平漢、津浦、北寧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也部署適當兵力展開廣泛的破擊。8月8日,八路軍總部下達《戰役行動命令》,對作戰兵力作了具體部署,同時確定20日為戰役發動時間。百團大戰經歷了兩個主動進攻階段和一個反“掃蕩”階段。戰役第一階段是交通總破襲戰,重點是破壞正太鐵路。第二階段,繼續襲擊交通線兩側和摧毀深入根據地內的敵據點,并發動淶(源)靈(丘)、榆(社)遼(縣)等戰役。第三階段是反“掃蕩”作戰。百團大戰歷時4個多月,共作戰1824次,斃傷日軍2萬余人、偽軍5000余人,俘日軍280余人、偽軍1.8萬余人,日軍投降40余人,偽軍反正1800多人;破壞鐵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多公里,橋梁、隧洞和火車站260多處,摧毀大量碉堡和據點,繳獲各種炮50余門、各種槍5900余支和一批軍用物資。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帶有戰略性的進攻戰役,打出了敵后抗日軍民的聲威,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以事實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對共產黨、八路軍“游而不擊”的污蔑。
24. 大生產運動
大生產運動是指抗戰時期共產黨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的以自給為目標的大規模生產自救運動。1941年,由于日軍的瘋狂進攻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包圍封鎖,以及自然災害的侵襲,解放區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面臨著極為嚴重的困難。黨中央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號召走生產自救的道路。各抗日根據地的黨政軍學人員和人民群眾響應號召,掀起了大規模的生產運動。3月,王震率領三五九旅開赴南泥灣實行軍墾屯田。在缺乏資金和生產工具的困難情況下,三五九旅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經過幾年奮戰,把南泥灣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成為大生產運動的一面旗幟。
軍隊、政府機關和學校發展自給經濟,是大生產運動中的一個創造??谷彰裰髡k了許多自給工業,軍隊發展了以自給為目標的農業和部分工商業,機關、學校也發展了自給經濟,農民廣泛組織起來發展農業生產,部隊及各級黨政干部都積極投入大生產運動,和群眾同甘共苦。
大生產運動達到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共渡難關,既進行革命,又進行生產自足的目的。大生產運動的發展,使解放區克服了嚴重的物質困難,為爭取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也密切了黨政軍民關系,樹立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
25. 延安整風運動
為系統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教訓,教育全黨學會用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辦法處理中國革命中的具體問題,中共中央決定在全黨范圍開展整風運動。整風運動的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整風運動采取的方針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即“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整風運動分為黨的高級干部整風和一般干部、普通黨員整風兩個層次進行,重點是黨的高中級干部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的整風。整風運動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41年5月至1942年2月,是全黨整風的準備階段,重點是黨的高級干部學習馬列主義理論,提高思想認識水平;第二階段,從1942年2月至1943年10月,是全黨普遍整風階段,著重組織黨員干部學習馬列主義,清理錯誤的思想方法和作風;第三階段,從1943年10月至1945年4月,為總結歷史經驗階段。
延安整風運動是我黨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整風運動,是一次全黨范圍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也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這次運動堅持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正確方向,使全黨端正了思想政治路線,破除了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蘇聯經驗和共產國際經驗神圣化的教條主義。它是加強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一個創造,是增強黨的戰斗力的一次成功實踐,對黨的建設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