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曉光
大量的古人類遺址考古發現,遠古人類生活的地方,多半有巖畫存在,而其中的內容又大多與動植物有關,有些就直接展現古代漁獵與農耕生活的場景。說到底,這就是遠古時代的教育,或者說是教育的起源。從這里不難看出,教育最初的內容就是傳授漁獵本領、生產技能、生活經驗等,教育的本質就是教給人生存的能力。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與發展,人類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起來,知識也越來越豐富,涵蓋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從漁獵、農耕到騎馬、射箭、駕車,再到術數、禮儀與文藝。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科學在人類生活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教育也自然地更偏重于科學知識的傳授。
在內容日趨豐富的同時,教育的形式也在不斷地發展與完善。我們可以想象:遠古時候,人們在居住的巖洞石壁上刻畫各種動植物圖形,部落內的長者在休息時教給少年兒童有關動植物的知識,在漁獵、采摘、種植的時候直接傳授經驗。那時的教育沒有固定的形式與時間,一切都是隨機進行的。隨著社會分工的變化,有了專職教師和專門的學校,教學內容偏向于各類文化知識,以教師的面授講解為主,沒有嚴格的年級分別,學生跟著教師的節奏聽講、背誦、練習。近現代以來,知識的分類更加全面與科學,開始了班級與年級、學段授課制,有了大中小學的區分,教師講授,學生聽講、質疑、練習并實踐。這個階段,開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與自學能力。
隨著網絡的普及,教學形式有了更大的變化,網絡教學成為了一種趨勢,不僅有了網絡教育培訓機構,學校教育也更多地與多媒體相結合。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直觀、豐富,教學方法也因為多媒體的介入而多姿多彩。特別是疫情肆虐期間,網絡教學得以更廣泛地普及。從面授到網教,形式不同,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有了極大的改變,很多教師開始探索網絡教學的新路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更多,對自學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教師更多的是要探討學法,而不僅是教法。同時,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師自身也存在再學習的問題,教師要與學生共成長。
當然,無論教學的內容如何發展,教學的形式怎么變化,教育的本質卻是不變的:教學生成人、成才。教育工作者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緊扣這一中心。
責任編輯?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