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浩
我對手抄報作業的態度是復雜的。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正好遇上聲勢浩大的課改。在那段時間里,琢磨課改形式的熱情遠遠大于琢磨內容。就如布置作業來說吧,那時重點思考的是,作業怎么布置最新穎、最好玩,而很少去想布置哪些內容最有效,哪些內容對學生的幫助最大。于是,手抄報變成了我們的寵兒,語文作業布置手抄報,數學作業布置手抄報,英語作業也布置手抄報……好像除了手抄報,就沒有其他作業形式了。作業收上來之后,我們的關注點主要是美觀與否,至于其他的都是一掃而過,更別說逐條細閱,逐份批改了。后來反思發現,當時喜歡的原因:一是相對傳統的作業而言,形式新穎了;二是批閱起來方便,比如,看起來舒服的就是好作業,不舒服的就丟到一邊去。
但隨著教學閱歷增長,我越來越發現手抄報作業的不合理。
從老師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布置手抄報作業,訓練的目標是什么?我們幾乎沒有思考過。手抄報雖然有一個主題,但“手抄”就相當于人工拷貝,除了能幫助學生篩選信息和整合信息之外,幾乎不具備其他語文學習功能,至于思維訓練和語用訓練,更是無法企及。同時,目標的不確定導致老師的評價標準無法確定,就只能模糊評價。于是我們批改手抄報作業就只看美不美,不看實不實了。當評價標準集中在“是否美觀”這一指標的時候,語文學科的屬性就消失殆盡,老師也只會關注那些為數極少的一些“美術作品”,其他學生的作業要么壓在案底,要么原路返回,要么作為廢紙丟棄。總之,布置手抄報作業時轟轟烈烈,反饋時黯然慘淡。
最憋屈的還是學生。每到節日的時候,一些老師就開始布置手抄報了,好像沒有手抄報的節日就不是節日。手抄報作業一經布置,學生完成作業的基本工序如下:
首先上網找結構圖示例,因為排版要美觀。框架不好,一切都是枉然。于是學生在網上晃來晃去,往往要花掉十幾二十分鐘。找到后,學生再照著畫,聰明一點的就直接打印出來。這樣好似培養了學生的構圖能力,但與語文學科無關。
接著就是著色,描畫標題。著色和畫裝飾圖案,都非常費時間,一筆一劃,慢慢描,慢慢涂。畫裝飾圖案,先要仿,再著色,尤其費時間。這些也與語文學科無關。
緊接著就是填寫內容了。學生不得不再次回到網上查詢,選擇合適的內容。學生上網查找,找到后細讀,然后甄別,接著選擇,最后抄寫,這似乎與語文學科有關聯了,至少增加了閱讀量,學會了篩選信息、整合信息,但僅僅停留在非常淺表的層次。抄寫的主要作用是重讀、練字,這些與語文學科相關,但其教學意義和價值就不值一提了。而且這里花的時間有點長,從投入和產出的比例來看,不是很劃算。
完成一張手抄報的時間,粗略估計在三個小時以上。花了學生三個小時的時間,干的基本不屬于學科范疇的事兒,這豈不是典型的“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嗎?
除了會浪費時間做一些無用功外,手抄報作業還會給學生帶來不良情緒。因為完成這樣的作業,是不需要什么思維含量的行為,所以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做作業的時間一長,學生就容易出現煩躁情緒,這樣就起到了反作用。一項作業,不僅沒有幫助學生提升學科能力和素養,反而大大增加他們討厭這個學科的可能性,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給中學生布置手抄報作業,煩的還只是學生自己;如果給小學生布置手抄報作業,煩的就是一個家庭了。網上有這么一則材料,非常真實地反映了手抄報作業的弊端:
和一位爸爸聊天,說起孩子平時和假期的手抄報作業,他特別煩惱:老師經常留各種各樣的手抄報,什么科學小報、數學小報、語文小報、足球小報、古詩小報、健康飲食小報、關于學習計劃的小報,孩子根本就不會做,都得家長幫助設計。這樣的作業到底是留給孩子還是留給家長的?這種作業有意義嗎?要是有人做個能自動生成作業小報的APP就好了!這位爸爸,可能說出了好多小學生家長的心聲。
當一項作業惹得學生、家長都怨聲載道,我覺得這樣的作業意義就不大了。不可否認,手抄報作業并非一無是處,但苦了孩子,煩了家長的事,最好就不要做了。我們應該積極思考如何布置一些真正符合學科屬性、具有真正探究功能、切實是學生愿意做的好作業。這樣,作業才能實現作業的功能,才能真正地幫助學生成長。
最后大聲疾呼:簡單“粗暴”的手抄報作業,可以休矣!
(作者單位:廣東深圳市龍華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