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飛
明朝的時候,在河南鄧州,有一個叫李賢的窮書生。他家境貧寒,有時候連飯都吃不上,還得向鄰里鄉親們討要,因此當地人都瞧不起他。而李賢卻從小志向高遠,雖然家里一貧如洗,卻沒忘了刻苦讀書。
李賢屋里連張像樣的桌子都沒有,他就把一塊表面平整的石頭放到屋里,當了書桌,伏在石頭上讀書,在石頭上揮毫寫字,那塊石頭竟然成了他最好的伴。
就這樣,一晃十年,那塊石頭都被他磨得光滑了,上面還染上了很多墨跡。
這一年京城大考,李賢便收拾行囊,進京趕考。讓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李賢這一去,竟然高中狀元。
一個窮得連飯都吃不飽的人,竟然也有翻身的一天,鄉親們都有點后悔,當初沒對他好一點。
李賢中了狀元后,正好趕上河津一帶鬧蝗災,皇帝任他為欽差大臣,放糧賑災,安撫流民。他去了河津后,災情很快就得到了緩解,災民也都得到了安置。在賑災中,李賢不貪一兩賑災銀,不收一分賄賂,得了個清官的好名聲,皇帝對他很滿意。之后,李賢的仕途更是一路飆升,成了朝中的重臣。
幾年后,李賢出京巡查,正好路過家鄉,他就想到家里看看。當年他落魄的時候,也沒少麻煩鄉親們,正好表示一下謝意。
官轎停在了那處破敗不堪的院落前,窮鄉僻壤哪見過這陣勢,鄉親們都出來看新鮮。
李賢從轎子里出來,向鄉親們招手,鄉親們嚇得都跪下了。李賢馬上去扶他們,嘴里還說:“鄉親們呀,你們不認識我了?我是李賢呀,就是這院子里的窮書生。”
鄉親們這才認出是李賢,見李賢還像以前那樣的隨和,一點沒官架子,大家就放松了很多。
等李賢進了家,發現還是以前那個樣子,只是多了些灰塵和蜘蛛網。李賢在屋里簡單收拾了一下,叫鄉親們進來坐。他也沒什么東西款待大家,就和大家坐在那塊石頭上,聊起了家常,還問他們生活得怎樣,有沒有什么困難。
大家見李賢與他們推心置腹,也不拘謹了,便把心里話全都說了出來。官府把獨山封了,不允許百姓私自采玉石,進山必須向官府買路引,一次就是五兩銀子,還不一定能采到真正的玉石,大家都不敢進山了。
原來,李賢的家鄉有一座出產玉石的山叫獨山,當地有很多采玉或琢玉的人家,以此為生。自從官府封了山,這些人便斷了活路。李賢將這些都一一記在心里。
鄉親們正說著呢,外面響起了銅鑼聲,知府來了。鄉親一聽說知府來了,都嚇跑了。
知府進了李賢家,后面還跟著一大幫鄉紳地主、當地名流。他們見李賢那陰暗狹窄的屋子,除了一張破床和一塊平整的石頭外,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就有點尷尬。
知府說:“李大人,這里實在簡陋,不如到我府里去住吧。”
李賢卻笑笑說:“這里就是我的家呀,我已經住慣了,想在家過幾天清靜日子呢。”
一個鄉紳討好地說:“要不,明天我給李大人搬幾套家具來?”
李賢卻一擺手,說:“大家就不要為我操心了,這破屋子要是擺上新家具,不顯得更破了嗎?我只是在家里住個十天半月,用不著大費周章。”大家見李賢執意如此,也不好再說什么了。
知府又說:“不知大人還鄉,有失遠迎,我備了點薄禮,李大人一定要笑納呀!”有人抬進兩個大禮盒來,里面綾羅綢緞、金銀財寶,什么都有。
李賢卻一皺眉頭,說:“你們這是要干什么,難道要賄賂本官嗎?”
知府悄聲說:“這是我們大家的一片心意呀。”
李賢說:“你們都拿回去吧,只要你們以后對百姓好一點,便是給本官最好的禮物了。”知府只好讓人把禮物抬回去。
這個知府本想和李賢拉關系,沒想到禮卻沒送成。他心有不甘,眼睛不住地在屋里亂瞟,突然看到那塊石頭,眼前不由一亮,他圍著石頭轉了幾圈,開口說:“李大人,您家中有寶物呀。這塊石頭不是一般的石頭,里面含著一塊玉。卑職祖上便是加工玉器的,我為官之前,也在獨山采過玉,石頭里有沒有玉,我一眼就能看出來。這塊石頭這么大,里面的玉一定不小,并且成色也不錯。”
李賢看了一眼石頭,說:“是嗎,本官當年只是把這塊石頭當書桌用,還真沒看出它是寶物。”
知府又說:“如果大人信得過我,就讓我把這塊石頭拿去,讓人剖開,把玉做成物件,陪伴大人左右,豈不是更好?”
李賢說:“那就麻煩大人了。如果里面的玉可雕,就請大人給我雕成獨山,再刻上‘做人和‘為官幾個字,就行了。”
知府馬上讓人把那塊石頭抬走了。在回去的路上,知府得意地想:李賢,不管你怎么清正廉明,還是要接受我的賄賂。
原來,知府說這塊石頭里有玉,其實是假的,這就是塊普通石頭,他只是借此來討好李賢而已。
李賢在家一待就是半個月,這段時間他也沒閑著,當地百姓知道他是個好官,經常有人來找他,有的向他訴說冤情,有的請求幫忙。有冤的他就幫著申冤,有困難的他就拿出僅有的一點俸祿來,幫助鄉親。并且他一有空就出去,考察當地的民情,了解民間的疾苦。更大快人心的是,官府在他的督促下解除了對獨山的封山令,百姓又可以進山采玉了。
李賢為百姓做了很多實事,百姓們都來感謝他,他就說:“當年我落魄的時候,大家沒少接濟我,這也是我為官分內的事,就算是對大家的謝意吧。”
這一天,李賢要回京了,百姓們都自發地來送他,知府也抬著一樣東西來了。
這是一件潔白無瑕的玉,雕成了獨山的樣子,在山的兩邊還刻著“做人”和“為官”幾個字。
知府對李賢說:“李大人,您的那塊石頭,剖開后的確是塊上等的玉呀,我請了匠人日夜加工,便雕刻成這個玉器。獨山是您家鄉的山,大人要是想家了,看一看這獨山,便可稍解思鄉之情。”
李賢仔細看了看玉器,卻說:“玉的確是上等的玉,只可惜不是我那塊石頭的呀。”
知府臉一紅,說:“大人何出此言?”
李賢說:“不瞞你說,我祖上就是采玉人,對石頭里有沒有玉,一眼就能看出來。那塊石頭是從祖上傳下來坐著乘涼的,如果真有玉,那些年我窮困落魄,早就剖開了。”
知府知道瞞不住了,就強作歡顏:“雖然這樣,但這玉是我們獨山上的特產,是家鄉的東西,也不算行賄呀。”
李賢說:“你知道我為什么要你把‘做人、‘為官這幾個字刻在玉上嗎?我就是告訴天下人:做人要像獨山,只要心中懷玉,終有出頭之日;而我們為官的,要像這塊玉一般,稍有瑕疵,便有可能毀了這一生的清譽呀。”
知府只好說:“大人教導的是,卑職慚愧。”
李賢又說:“這塊玉,我就不帶走了,就留在這里的學堂中,讓每個讀書人看到這塊玉,就想到‘做人和‘為官這兩件事。”
李賢離開獨山,一件東西也沒帶走,卻給當地百姓留下了深深的思念。他在京為官多年,官做到首輔,卻一直不忘廉潔的初心,沒有忘了體察人民的疾苦。李賢當年苦讀的那塊石頭,也被找到了,百姓把它供奉起來,取名“清官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