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
一、基本案情
監獄服刑罪犯丁某和王某在勞動改造過程中因瑣事發生口角,后因同一問題再次發生爭執,身材較為矮小的王某先動手拳擊丁某面部,丁某隨即以拳擊王某面部的方式予以反擊,兩人扭打在一起,后被現場監管民警及時制止。整個事件過程中,丁某的行為致王某鼻骨骨折,經鑒定王某構成輕傷二級。
二、分歧意見
本案的處理存在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丁某的行為構成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根據刑法規定,我國刑法理論將正當防衛的構成條件概括為防衛目的、防衛起因、防衛客體、防衛時間和防衛限度,只要具備前四個條件就應當認定為具有防衛性質。本案中,王某對丁某的毆打行為屬于不法侵害,丁某對王某實施的不法侵害行為進行反擊,且未超過必要限度,其行為構成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第二種意見認為,丁某的行為涉嫌構成破壞監管秩序犯罪。丁某作為監獄服刑罪犯,其在改造過程中將王某毆打至輕傷,根據我國刑法第315條之規定,其行為已然侵犯了監獄的正常監押管理秩序,且達到情節嚴重標準,應當以破壞監管秩序罪追究其刑事責任。第三種意見認為,丁某的行為不構成正當防衛,應追究其刑事責任。丁某和王某在勞動改造過程中,無視監規紀律,都采取了動手毆打他人的行為,均破壞了正常的監管改造秩序,應當按照監規紀律予以嚴肅處理。同時,丁某的行為還造成了王某輕傷的嚴重后果,涉嫌構成破壞監管秩序犯罪,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
三、評析意見
第三種意見更為全面合理,理由如下:
(一)丁某的行為屬于“以暴治暴”,并非“以正制不正”,不構成正當防衛
我國刑法第20條第1款規定了“一般防衛”制度,即當人身、財產等合法權益受到緊迫性危害時,為了制止不法侵害,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種正當性的防衛措施,因“以正對不正”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進一步講,根據刑法理論,若當事人的行為同時符合“防衛目的、防衛起因、防衛客體、防衛時間、防衛限度”等方面條件的,結合案情實際,可以認定當事人的行為構成正當防衛,缺一不可。本案中,丁某和王某曾因瑣事產生發生過口角,二者心中存在積怨,王某雖然首先對丁某實施了不法侵害,但其身材較為矮小,并未使用兇器,僅以拳擊面部方式實施,其行為并未也不可能對身材更為壯碩的丁某的人身權益造成實質緊迫性危險和傷害,且事發時監管民警就在現場,丁某作為服刑罪犯,其人身安全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剝奪或者限制的權利理應得到有效保障,但丁某在能夠及時尋求公權力救濟的情況下,未在第一時間向現場監管民警報告和求助,而是在心中不滿和積怨情緒支配下,訴諸于暴力來解決問題,并造成王某受傷,其拳擊反擊的行為并非出于防衛目的,而是出于一種斗毆故意,雙方是在不法侵害故意的支配下所實施的互相侵害的行為。因此,綜合本案實際,丁某的行為并不構成正當防衛。
(二)服刑罪犯丁某和王某的行為均破壞了監管秩序,且丁某的行為造成情節嚴重后果
我國監獄法第7條第2款規定,罪犯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監規紀律,服從管理,接受教育,參加勞動。作為服刑罪犯,國家保障其人身安全、合法財產等基本權益,但其在改造期間理應通過政治、監管、教育、文化、勞動等方式強化自身學習、改造,嚴格遵守《服刑人員行為規范》等法律法規、監規紀律,認罪悔罪,向守法公民的目標邁進。本案中,丁某和王某入監接受改造已4年有余,都應當明知自己的暴力行為屬于破壞監管秩序行為,但雙方仍決意而為之,并且丁某的行為造成了王某輕傷二級的后果,更為嚴重。對于二者的行為,不僅不能說明他們確有悔改表現,還危害了監獄的正常管理活動,妨害對罪犯的教育改造,應當受到嚴肅處理。對于王某的行為,根據司法部《關于計分考核罪犯的規定》《江蘇省監獄系統計分考核罪犯實施辦法(試行)》等規定要求,應予以扣基本規范分等處理。對于丁某的行為,還應當根據我國刑法第315條“破壞監管秩序罪”相關規定,同時結合江蘇省公、檢、法、司聯合制定的《關于破壞監管秩序犯罪“情節嚴重”若干具體標準的規定(試行)》第4條“毆打、體罰或者指使他人毆打、體罰其他被監管人,致使被監管人輕傷以上的,屬于情節嚴重”之規定,對其涉嫌破壞監管秩序犯罪行為,追究其刑事責任。
(三)正當防衛認定與否應在監管場所乃至全社會起到良好的示范性效應
監獄是依照有關監獄法規、管理規章制度對服刑罪犯進行懲罰、教育、改造的場所,良好的監管秩序是對罪犯進行有效管理、改造的保障,破壞監管秩序的行為嚴重影響監獄正常改造秩序的平穩性。本案中,如將丁某的行為認定為正當防衛,將會對監獄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造成負面效應,勢必會間接鼓勵罪犯碰到類似情形時通過不法或者不當的方式解決問題,造成嚴重監管事故的發生,也不利于為社會輸出“合格產品”。同時,檢察機關辦理的每一起案件都是鮮活生動的法治教材,都有可能成為司法評判的“參照系”,對于提升司法機關辦案能力和水平,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在新時代對公平正義的要求,推動法治向前進一步“一毫米”,具有特殊重要的法治意義。最高人民檢察院于2018年12月發布的第十二批涉及正當防衛的指導性案例,進一步加深了公眾對正當防衛這一關涉公民基本權利行使法律條款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有效提升了公民的權利意識和守法意識,這在大力倡導民主和法治建設的今天尤為重要。具體到本案中,無論認定正當防衛與否,都必須體現鼓勵人民群眾通過與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體現“正義不向非正義低頭”的價值取向,由此,才能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本案中,對丁某的行為不應認定構成正當防衛,應以破壞監管秩序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總的來說,對于發生在諸如監獄等監管場所,服刑人員之間的類似案件,檢察機關在辦案中,應緊密結合案情實際,從防衛目的、防衛起因、防衛客體、防衛時間、防衛限度等方面認真審查把關。同時,還應對以下幾方面予以重點審查,綜合考量,從而能夠精準認定當事人的行為是否構成正當防衛。一是先動手一方的行為是否對當事人造成緊迫性危害,審查過程中,要綜合考慮雙方當事人的身材、力量等是否存在懸殊,先動手一方是否攜帶兇器等,若先動手一方的行為對當事人行為造成明顯緊迫性危險,行為人迫不得已,必須采取相應的防衛措施,即使造成損害后果,則依法不予追責。二是全面審查當事人的反擊行為是否出于正當防衛目的,重點審查案發起因,如雙方是有預謀的互毆,還是臨時起意,反擊一方的行為是出于防衛目的還是斗毆故意,若并非“以正制不正”,則不應認定正當防衛。三是審查行為人采取的私力救濟措施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法律不強人所難”,假如事發時民警不在現場,或者雖然在現場,但并不能及時予以處置,倘若行為人的權益受到了緊迫性危害,并不能期待其不采取任何私力救濟手段,而訴諸“遙遠”公權力的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