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勝 孫澤林
[案情]村民張某與李某對本村集體山場承包經營權存在爭議并訴諸法院。期間,無承包經營權的同村村民王某開始在該山場種植果樹,張某多次異議勸阻無效。在法院判決張某對該山場具有承包經營權后,張某又要求王某停止侵權行為,并多次向村委會及相關部門反映訴求,王某仍繼續種植并要求張某轉讓山場承包經營權。經相關部門多次調解,雙方未能達成一致,后張某將王某所栽果樹砍伐。經鑒定,被砍伐果樹為211株幼樹、合計9立方米,價值1.5萬余元。對張某的行為應如何定性?
第一種意見認為,張某違反森林法規定,濫伐果樹、數量較大,構成濫伐林木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張某出于個人目的,以砍伐果樹方式破壞生產經營,構成破壞生產經營罪。
第三種意見認為,張某故意毀壞他人財物,造成損失價值1.5萬余元,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
第四種意見認為,張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
[速遞]筆者同意第四種觀點,張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理由如下:
張某不構成濫伐林木罪。張某所實施的是砍樹的行為,首先應考慮是否觸及涉林個罪,這里主要考慮濫伐林木罪。因濫伐林木罪若構罪,則要求數量較大。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森林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濫伐林木數量較大的起點為10至20立方米或幼樹500至1000株,因此張某不構成本罪。
張某不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和破壞生產經營罪。破壞生產經營罪,是指由于泄憤報復或者其他個人目的,毀壞機器設備、殘害耕畜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壞生產經營的行為。其中,只要無正當理由,即可認定為“出于個人目的”,而“其他方法”,應當是與毀壞機器設備、殘害耕畜相類似的毀壞財物的方法。故意毀壞財物罪,是指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數額較大的起點一般是5000元。破壞生產經營罪與故意毀壞財物罪實際上都屬于毀棄罪。79刑法將破壞生產經營罪規定在“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一章中,而97刑法則歸入“侵犯財產罪”,這體現出立法對該罪保護法益的嬗變?,F行刑法規定的破壞生產經營罪,可以說是故意毀壞財物罪的特殊條款,即通過毀壞生產工具、生產資料進而破壞生產經營活動的,才成立破壞生產經營罪。在本案中,張某與李某對涉案山場的承包經營權存在爭議而涉訴,此時王某開始在該山場種植樹苗。王某種樹的行為,即便是取得了李某一方的同意,在山場權屬未定的情況下,是存在民事侵權可能的,對于這一點,王某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明知,更何況期間張某對其種樹的行為也多次提出了異議。在法院判決張某對涉案山場具有承包經營權后,王某的種樹行為實際構成民事侵權,但其對于張某要求停止侵害的行為置之不理。而后,作為山場的民事權利人張某向村委會及相關部門反映訴求并經多次調解,因王某要求張某出讓承包經營權,而雙方未能達成一致。這在法律上的意義是,民事被侵權人張某嘗試通過私力救濟中的協商和解、社會救濟中的調解來處理糾紛,體現其盡量通過合法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承包經營權,但無果。接著,張某應當訴諸于公力救濟來解決問題,主要是司法救濟,即要求侵權人王某停止侵害、排除妨害,而不應當徑直通過私力救濟中的自決(本案體現為自己砍樹)來解決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