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雯雯
摘要:本文從民族精神、中國形象和軍旅氣質等方面著手,對軍樂司禮創作風格的文化意義進行分析,并分階段闡述建國后的軍樂創作風格發展史。從總體來看,此類音樂創作風格經歷了早期、成熟期和新時期三個階段,在早期創作中崇尚淳樸自然;成熟時期創作手段越發多樣,富有創意;新時期主要是對共性創作風格的繼承和傳揚,以音樂的形式將偉大的解放軍氣質展示給全世界。
關鍵詞:解放軍 ?軍樂司禮 ?創作風格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2-0060-04
早在18世紀,軍樂便在西方國家誕生,其后受到政治、經濟與藝術等多種影響,陸續延伸到世界各地,成為重大典禮中的構成部分。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軍樂便已經產生,到袁世凱時期融入西方軍樂元素,使其逐漸豐富完善,在解放戰爭的號角中熠熠生輝。在早期創作中,堅持國家至上的創作思想,將和諧與壯美結合起來滲透到審美品格之中,將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充分展現出來;在中期創作中,軍樂創作進入成熟期,創作人員絡繹不絕,依靠優秀的音樂作品充分凸顯外柔內剛的中國氣派,將英勇頑強的軍旅氣質展現出來;在新時期創作中,更加注重對共性風格的傳揚以及文化價值的挖掘。通過研究軍樂創作史,為后代音樂創作提供重要參考。
一、軍樂司禮音樂創作的文化意義
軍樂司禮創作包含我軍在音樂創作中的良好傳統,堅持國家至上的理念,在民族音樂的基礎上融入外來技法、兼收并蓄,從而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千古流傳的經典樂曲。一批批音樂碩果帶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從民族精神、國家形象、軍旅氣質等方面體現出來。
(一)體現民族精神
主要是指一個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凝聚的情感特征與價值觀,可通過藝術創作體現出來。軍樂司禮作為儀式類音樂的一種,可將民族精神的作用充分凸顯出來。早在戰爭年代,我國在軍樂方面便開始崛起,在戰爭勝利中不斷發展壯大,直至今日,成為世界舞臺上的標桿,將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軍樂司禮是以指令任務為基礎,經過團體研究、個人創作的方式而成,是共性創作與固化創作相結合的成果,主題旋律被深深植根于民族、大眾的心中,和聲寫作方面也與民族特點有機融合;題材方面多為歌頌我黨和有功之人,贊嘆廣大人民的熱情與自信,展現解放軍英勇無畏之舉,并在莊嚴儀式中以團體演奏的方式呈現出來,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形式。從內容與方式上看,軍樂司禮的創作體現出我國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統一意志,展現出強大的凝聚力,這本身便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志[1]。
(二)展示中國形象
主要是指外柔內剛,在傳統文化積淀下形成的文化特質,通過禮樂的方式展示出來。音樂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之一,早在先秦時期開始便已打下基礎,歷經西周、東周等多個時期,禮樂思想不斷深化,使后代能夠有所參照。解放軍的軍樂司禮是對古代音樂文化的繼承與傳揚,不但屬于禮樂制度的一種,用于國家重大慶典或外交禮儀,還屬于藝術載體的一種,對官兵與廣大群眾日常文化生活帶來較大影響,可見司禮功能的重要性。在音樂創作方面,將西洋大小調引入和聲體系之中,通過和弦序進邏輯體現古典文化理念。古典主義的文化理念在于擁護國家與民族的利益,以藝術手段開展思想斗爭,為達到社會理想犧牲個人利益,是美好與真實、藝術與生活的完美結合,也是民族精神和使命的展現,促使人類思想不斷進步提升。我軍的禮樂創作正是在這樣思想基調下開展,并融入本民族音樂語言,使中西結合理念貫穿其中,創作手法更具協調性與規律性,充分展現出外柔內剛的中國形象。
(三)凸顯軍旅氣質
主要是指軍隊獨有的集體風貌與個性,屬于我軍音樂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包含軍隊整體精神狀態與行為,具有陽剛豪邁、英姿颯爽的特點。在戰爭時期,軍歌作為壯士氣的工具,擁有莊嚴悲壯的意義。在建國之后,主要作為文化標識,在重要儀式中展現和諧壯美的文化內涵。在禮樂創作中,以進行曲為主要題材,如《義勇軍進行曲》《分列式進行曲》等,可將我軍整體氣質充分凸顯出來。在創作題材方面,緊緊圍繞著軍人、軍隊來創作。眾所周知,任何藝術品都是創作者受環境影響、在自身精神制約下創作而成的,可對人們情感與行為進行反映,軍樂司禮也不例外。在樂曲題材方面,通常帶有集體意志,將作曲家的軍魂充分展現出來。當人們聽到軍樂時,常常不會關注樂曲內容,而是從形式上領悟精神內涵;在演奏時軍隊整齊劃一、鏗鏘有力、斗志昂揚,以音樂形式使英姿颯爽的軍旅形象得以充分凸顯[2]。
二、軍樂司禮音樂創作風格的歷史發展
(一)早期創作——淳樸自然
該段時間為1949—1959年,屬于建國初期,軍樂藝術也處于起步階段,國家典禮需要臨時抽調軍樂演奏者組隊,在人才培養與組織方面有待摸索。這一時期的創作中,創作者們繼承了戰爭時期的傳統,樂曲以淳樸自然風格為主。軍樂創作體現在民歌引用、民歌改編、主題加工等方面,具體如下:
1.民歌引用
直接引用民歌或軍歌創作。主要是指引用帶有一定語義的民歌或者整首歌曲直接引用,依靠結構變化塑造良好的音樂形象。現有民歌都是群眾熟悉的作品,當主題出現時,人們自然會產生聯系,感情也會被激發。因此,從這一階段軍樂創作來看,創作者大多直接引用民歌作為主題,將勤勞淳樸的勞動者形象、軍隊形象展示出來,或者歌頌國家領導的功績,如《東方紅》《軍隊進行曲》等。以《東方紅》為例,在開國大典時被直接引用作為毛主席等領導班子登天安門時的司禮用曲。全曲主題為:a主題中采用徽調式,情感深沉,營造出莊嚴形象;在此基礎上,b主題產生,抒發人們翻身解放后的幸福情感,在八大跳后接著純四度下行,情緒高漲。
2.民歌改編
以現有樂曲風格為積淀,將創作者個人想法融入其中并進行改編,使樂曲思想得以升華,形象更加豐滿,如《騎兵進行曲》《歌唱祖國》等。以前者為例,該區域與蘇聯自然小調相似,結構為并列三部曲,將騎兵們勇猛矯健的藝術形象充分展現出來。在a主題中,以“d2”和“c2”為骨干音,并加入馬蹄奔跑的配樂,營造出騎兵沙場殺敵的形象。b主題以弦音分解為主,堅定不移,英勇頑強。在c主題中,前緊后松,營造出騎兵將士快捷勇猛的形象,又可體現出戰士勇猛機智的性格。在d主題中,由弱變強,伴隨著馬蹄奔放節奏,給人一種馬蹄聲由遠及近的動態感受。
3.民族主題創作
在主題創作中,吸取帶有典型民族特點的音調,塑造音樂形象,主要包括單聲部與多聲部兩種語言特點。其中,前者主要吸收民族音調,是指主題寫作中,將民族音調部分特征充分吸收,帶有鮮明民族特點;后者則是音樂語言體現,主題旋律中有時未能吸收典型民族音調,如五聲音階、六聲音階等,但可通過織體因素展現音樂部分特質。對于民族音樂來說,五聲音階中沒有Ⅳ級與Ⅶ級音,六聲音階中只包含一個音,而七聲音階中兩個均包含。與西方調式相比,民族調式中二者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均當作偏音處理,但在西方調式中,二者帶有明顯傾向性,應根據樂曲實際需求而定,通常Ⅳ級音為下行、Ⅶ級音為上行[3]。
(二)成熟時期——富有創意
從1960年開始到1978年結束,全軍文藝政策逐漸完善,我軍音樂創作受到革命化、群眾化思想影響,創作人才比比皆是,并成立了專門的創研組,在國家至上理念引導下,創作出一大批優秀的音樂作品,將民族精神、國家形象與軍隊氣質充分彰顯出來,且與創作初期相比,在音樂風格方面更加成熟沉穩,還蘊含著濃厚的文化價值與創新元素。
1.重視旋律構成
主要是在旋律構成中吸納民族調式因素,展現典型的民族風格。在旋律構成方面具有歌唱性特點,與西方音樂作品中的短小旋律有所不同,而是以氣息悠長、音域狹窄為主,十分悅耳靈動。在軍樂司禮創作中,旋律構成將歌唱特點與民族風格結合起來,以五聲音階為基礎,有時以七聲音階為基礎,但無論何種音階構成,均整體節奏鮮明,蘊含著濃郁的民族氣息。該階段音樂創作中,旋律構成可將創作者對民族風格的追求取向體現出來,包括廣義和狹義兩種。前者以《檢閱進行曲》為例,在a主題為曲首主題,具有莊嚴壯麗之感;b主題上行純四度音程后,在尾部以八度大跳結束,結構開放,情緒高漲。后者以《葬禮進行曲》為例,a主題靜寂,主音反復,下行三度跳進后回歸主音,營造出莊重肅穆、悲痛的藝術基調;b主題以小調純四度跳進為主,在音程擴張基礎上,下行四度回落情緒,創造一片沉寂之感;c主題開始為純四度上行,情緒高亢,將悲痛轉化為內在力量;d主題為a與b材料的結合,結構對比明顯,情緒首尾呼應。
2.注重和聲布局
將和弦按照特定規律銜接起來便構成和聲,從宏觀層面上看,調性布局與和弦序進等方面存在不同。西方傳統和聲語言中,主要包含色彩性、功能性兩種類型,其中功能性和聲是以四、五、二度關系為基礎,具有較強的動力性特征;而色彩性和聲則以三、六度關系為根基,將和弦作用展現出來。在動力性總體設計中,通常根據大小調體系探尋和聲規律,本著屬調轉調—下屬轉調—向主調回歸的步驟,布設T-D-S-T的格局。從某種角度來看,功能布局最好是在四、五、二度關系調內功能下開展。在此過程中,T-D主要強調樂思開放,而下屬調強調中則可貴博主題發展中的段落結構,更好地完成作者創作意圖。在軍樂創作中,大多以三部曲形式為主,前端熱情活潑、中間悠揚婉轉、后端氣勢磅礴[4]。
3.追求織體語言構思
通常情況下,體現軍旅氣質的作品大多為進行曲體裁,此類作品配備隊列行進,具有較強的節奏性,能夠喚起人們對軍旅形象的對比與聯想。在軍隊音樂創作中,織體構思以復調音樂為織體,形成鮮明的主次結構,且在伴奏中加入音型化節奏展現創作特點。對于主調音樂織體來說,在創作中的主次旋律、基礎低音與和聲等均要與主旋律相符,在整個主調環境下,局部復調對主旋律的表現起到襯托作用,使音樂創作程式化特點充分體現出來。此外,還包括音型化織體創作,主要是利用和聲伴奏音型使其具備程式化特征,在軍樂創作中,大多采用具象化隊列展現節奏感,如《歡迎進行曲》等。
(三)新時期創作——傳揚共性
1978—1999年期間,“四人幫”被粉碎,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文藝界形式一片大好,音樂創作思維的大門被打開,軍樂創作風格更加多樣,一些個性化語言也由此體現出來。在新時期的創作中,主要特點是傳揚共性,具體如下:
一方面,繼承共性創作風格。首先是旋律風格繼承,將以往創作中帶有語義性的歌曲與創作風格進行繼承。通過對編曲旋律的繼承,創作出《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等作品,廣大群眾耳熟能詳,十分喜愛;以后者為例,采用單二部曲結構,旋律流暢,寄托了廣大人民對鄧小平同志的贊美之情,且富有民族特色,情緒激昂。通過對和聲風格的繼承,創作出《咱當兵的人》等一系列優秀作品,作品中將軍人鏗鏘豪邁的氣質展現出來,簡潔有力。在織體寫作繼承方面,將以往共性風格體系滲透到主調織體構思中,例如《跨世紀英姿》為程式化模式,雖然在節拍重音方面有所改變,采用短促三連音,但仍可體現出對共性風格體系的繼承。
另一方面,發展共性創作風格。1978年后,我軍音樂創作繼承了共性風格,時代不斷發展,該風格體系較為穩定,一些個性化音樂語言逐漸誕生,使原創作品有所突破,使共性風格得到發展和完善,可從以下方面體現出來:一是旋律器樂化。主旋律容易受到五聲風格與音調影響,出現短小樂匯的情況,例如,在《光榮的凱旋》中,主題以七聲大調音階為基礎,已經改變傳統五聲化因素,具備主題氣質。二是和聲語言更加精煉。與以往相比,創作者通常會增加調性語言的表現力,將和弦色彩性充分展現出來,如《奧運之聲》。三是織體創作更加規范。在織體創作時,能夠更加謹慎地按照規則寫作,將復調充分表現出來,層次更加豐富,創作特點更加鮮明,在對位方面也更加嚴峻,音樂思想得到充分表達,使創作風格實現更好地發展[5]。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背景下,對軍樂創作提出較高要求,創作者應追本溯源,對軍樂創作發展史進行研究。從總體看,此類音樂創作風格經歷了早期、成熟期和新時期三個階段,在早期創作中崇尚淳樸自然,堅持國家至上的創作理念,通過直接引用或者改造民歌的方式創作;成熟時期創作手段越發多樣,在旋律構成、合成布局等方面富有創意;新時期主要是對共性創作風格的繼承和傳揚,使軍樂的文化價值更加深厚。
參考文獻:
[1]段盛斌.號角聲中的民族精神、中國氣派和軍旅氣質——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司禮音樂創作風格及其文化價值解讀[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8(01):54-57+65.
[2]朱鵬飛.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管樂創作進入了民族化和交響化的時代[J].音樂時空,2012(08):119-120.
[3]陸地攝.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廳[J].人民音樂:評論,2018(02):04.
[4]辛福東,王世彤,李世強.國家形象——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依仗隊[J].輕兵器,2011(21):36-41.
[5]吳德廣.國之靈魂說不盡的軍樂外交[J].世界博覽,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