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廷玉 韋佳 馬健 賈建生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時強調: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空間治理,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遼寧應適應新形勢、應對新挑戰,謀劃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思路。
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是承載經濟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因此,應強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帶動作用。沈陽、大連應提高經濟和人口的承載能力,率先實現這兩個城市高質量發展。積極推動沈陽創建國家中心城市,加快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發揮沈陽、大連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建立中心城市牽頭的協調推進機制,編制沈陽都市圈發展規劃,加強與周邊地區在交通、產業、生態、環保等方面的政策對接,明確一體化實施策略,加快培育形成新動力源。
加快推進遼中南城市群建設,打造沈大經濟走廊,增強地區輻射帶動力。建議根據各市的條件和特點,合理分工,發揮比較優勢,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發揮其優化空間布局和集聚生產要素的重要作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同時,建議加大創新投入,為產業多元化發展提供新動力。設立一體化示范區,探索從區域項目協同走向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打通行政壁壘,實現創新突破。
加快體制機制創新
充分發揮專項債券拉動作用,更多地吸引和撬動銀行貸款等社會資金投入,允許將專項債券用作鐵路、機場、天然氣管道、城鄉電力、水利、污水處理等領域項目資本金。發揮好抗疫特別是國債作用,抓緊將國債落實到具體項目,盡早發揮資金效益。規范有序推進PPP,進一步做好PPP項目儲備,加快項目可行性論證等前期工作,及時公開發布重點推進項目信息,撬動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投資投入補短板重大項目。
遼寧省各地區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同,資源稟賦的差異,建議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城鎮化發展措施與考核機制。健全基于主體功能區的區域政策,根據城鎮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不同定位,加快調整完善財政、產業、投資、人口、農業、土地、環境保護、績效考核等相關政策,形成符合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的政策導向機制。
借鑒安徽、山東和吉林三省通過行政區劃調整,做大省會城市的經驗,在條件成熟時,為沈陽打造國家中心城市創造有利條件。在發展條件相對較好的縣區,推進撤縣改市;整合鄉鎮發展資源,對規模較小的鄉鎮進行合并。開展“擴權強鎮”和“鎮級市”的試點探索,制定相關政策體系。
建設環渤海大灣區
過去,遼寧省一直把區域合作的重點放在東北。“十四五”期間,建議支持遼寧沿海城鎮帶與京津冀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共同構建環渤海大灣區,協同推進以首都為核心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并積極推動環渤海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快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等疊加推進、聯動發展,打造我國北方區域協調發展新高地。
培育改革創新活力地區
發揮各類平臺的改革創新作用。建議加強沈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大連金普新區、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和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的建設。依托自貿試驗區,加快市場取向體制機制改革,盡快形成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以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以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為主的金融開放創新制度。推進自貿試驗區與自主創新示范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沈撫國家創新改革試驗區等重點區域聯動發展,優先復制推廣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經驗。加快建設中德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不斷拓展國際合作領域和空間,以點帶面,加快向沈陽周邊城市產業園區輻射。加快中英(大連)先進制造產業園建設,加快撫順西露天礦治理和北票市資源枯竭地區轉型試點。
補齊欠發達地區短板
補齊縣域發展短板。縣域作為城鎮化的重要空間,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紐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議加快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補齊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短板弱項。圍繞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公用設施提檔升級,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合理引導重點生態區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縣城建設,提高對農業農村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保障能力。
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建議撫順、阜新積極創建“特大礦坑國家生態文明創新示范區”,為全國探索特大礦坑治理開發利用的經驗。用高新技術、智能技術、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積極推進煤制氣、煤化工、氫能源等延伸產業鏈,推進鋼鐵行業向高端化、精深加工轉型,激發釋放“老字號”“原字號”產品升級活力。資源儲量仍有一定優勢的地區,建議做好接續產業的發展,優化發展資源深加工產業,延長資源產業鏈和價值鏈,努力培育新產業、新動能。資源枯竭地區,建議全力發展替代產業。引導通過市場化運作,支持資源型地區發展重點產業。
加快形成融合發展新格局
加快區域融合發展。建議對外加快融入環渤海經濟圈,省內加快“一圈一帶兩區”的融合,按照“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原則,通過合理分工,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發展新格局。沈大經濟走廊是未來遼寧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核心地區,是實現海陸統籌、沈陽都市圈與沿海經濟帶融合發展的重點地區。建議充分發揮沈陽創新、消費、交通等優勢,加速與撫順、遼陽同城化,把沈陽打造成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和國家現代綜合樞紐。建議發揮大連的開放和向海發展優勢,加快與營口、丹東同城化,推動遼寧沿海經濟帶升級與經濟一體化發展,帶動海上遼寧的建設,加快建設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物流中心、區域金融中心,積極探索建設針對日韓的自貿港,加快建設國家海洋中心城市。加強遼東山地丘陵生態保育、遼西丘陵低山生態屏障區的生態修復,形成以沈陽、大連雙核為中心,以沈陽都市圈、沿海經濟帶為引領,以遼東綠色經濟區和遼西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先導區為兩翼的新區域發展格局。
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有效盤活鄉村各類資產資源,推進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協同并進,扎實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建議挖掘農村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保護傳統工藝,促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在縣域內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形成縣城、中心鎮(鄉)、中心村層級分工明顯、功能有機銜接格局。建議在沿海發達地區依托水產品、水果、肉雞等打造出口型、精深型農產品加工業;在遼東地區依托林木、干鮮果品、絨山羊等發展特色農產品和綠色食品加工業;在中部平原地區依托稻米、蔬菜、蛋雞等發展綜合性農產品加工業;在遼西和遼北地區依托旱作農業、草食家畜、生豬等發展糧牧并舉加工業。建議完善縣城綜合服務功能,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公共服務普惠共享。
加快陸海融合發展。建議實現陸海保護一體化,科學劃定生態紅線,嚴守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和自然資源利用上線;實現陸海開發一體化,構建現代化海洋經濟體系;實現陸海全面開放,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打通內陸開放、暢通海上開放通道,推動以大連港和營口港為核心的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暢通陸水聯運通道,建立陸海資源、產業、空間互動協調發展新格局。
加快產城融合。保障創新產業空間,壯大創新動能,集中集聚的創新空間及創新服務設施,同時開展城市更新,盤活存量空間資源,推動老舊小區的整合改造提升和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