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韶 任可心
摘要: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是一個雙向的互動過程,高校工藝美術專業在課程建設中應立足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優秀工藝品種和技藝充實到課程和教學中。文章著重闡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與工藝美術課程融合的意義及策略。以期為今后的相關課程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工藝美術課程;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1)02-0038-02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傳承依靠的是口傳、身教、師徒制、家族式的非正規教育機制,這種方式至今依然發揮著作用,雖然其自身有著不可取代的優點,但也存在著內在的缺陷,如封閉式的思想導致創新不足、傳播范圍局限使其傳承式微。當前,高校藝術教育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彰顯,要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研究、創新、培養專門人才,直接的方式是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的相關內容融入工藝美術課程中,科學編排進行專業化的教學,以工藝美術教學帶動非物質文化傳統技藝,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工藝美術,從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工藝美術課程。
1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概述
這里所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主要指以傳統形式生產的,因手工技藝復雜不能由機器加工所取代的陳設欣賞和具有使用功能的工藝品類,其手工技藝是一種刻骨銘心、嘔心瀝血的文化積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將其列為五個保護項中的其中一項。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收錄了以造物為載體的“傳統手工藝”品類,如陶瓷燒造技藝、金屬鍛鑄技藝、漆器髹飾技藝、織造技藝、雕刻技藝等。這類傳統手工藝品類具有民族民間藝術的表現形態[1]。
2 工藝美術課程概述
學校通過教材、課程、校園文化等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對大學教育而言課程是核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所規劃的工藝美術專業課程內容涉及工藝美術和設計藝術兩方面的內容,概括來說主要包括四個課程:設計藝術基礎課程、專業理論課程、專業工藝課程、實驗實踐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工藝美術的基礎理論知識、設計思維與設計方法,學習傳統與現代工藝美術相關的制作技藝、材料應用,進行創新性設計。
3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與工藝美術課程融合的意義
工藝美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有著天然的“親緣關系”,二者同屬造物的藝術,都具有“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屬性。從文化角度看,工藝美術是以民族的傳統文化為特質的,具有文化遺產的性質,它既是物質文化,又有非物質文化的諸多成分[2],主要表現為人們的傳統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具有一定的人文價值,在物化的形式中蘊含著精湛的手工技藝,獨特的思維方式、傳統造物思想以及豐富的傳統民族民間藝術和文化內容。它代表了干百年來工藝技術和工藝藝術發展的高度成就,代表了干百年來中華民族的造物文化意識和藝術審美水準[3]。這些都是可能失傳和消亡的技藝,應將其視為工藝美術專業不可缺少的內容,將其引入各類課程和教學之中,其教育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工藝美術專業根據傳統工藝和地域特色設置不同專業方向的課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傳統手工藝融入高校工藝美術專業課程中開展教學,包含課堂內的規范學習,還課堂以外的拓展學習,既強調理論性、又重視實踐性,能夠充實和豐富現有工藝美術課程的內涵,形成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創新。對于特色課程建設,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藝術素養均具有重要意義。
4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與工藝美術課程融合的策略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的工藝美術專業來說,在不改變原有主干課程和核心課程的基本結構、目的和明顯特征的前提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內容融入不同類型工藝美術課程中,這就要求處理好設計藝術、工藝美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方面的關系,要對課程和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整合和合理編配。在宏觀上要依據工藝美術課程的整體結構、系統的教學構成,同時又要兼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形成以設計學為基礎、工藝美術為主線、融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的“三位一體”的課程關系。
4.1 理論課程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理論
學校通過教材、課程等形式開展專業教學,教材是理論教學的依據。目前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的藝術類教材還不是很多,傳統的手藝人又不善于用文字記述,歷史上遺存的有關傳統手工藝內容的專門著述、文獻、史料相對較少,這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已進入各種形式的教育相比稍顯滯后。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包含著社會學、人類學、藝術學、考古學、民俗學、設計學等諸多跨學科、交叉學科的理論和知識。教學中如果在不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門理論課程的前提下,宜將理論知識分門別類融入課程中,處理好與工藝美術理論課程的關系。如,在工藝美術基礎理論課程中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的內容;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中國傳統文化修養等課程中引入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藝術學、民俗學的內容;在設計藝術學課程中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造物思想、創新設計的內容;在基礎工藝技術課程中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文化、科學技術理論的內容。
在工藝美術理論課程中應融入那些具有較高價值的、與現有課程關聯度高的內容,尤其是要立足地域挖掘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內容,借助現有工藝美術類教材相對成熟的現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和理論增補其中,以文字和圖像結合形式進行編排,進一步補充完善現有教材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內容的缺失和不足,逐漸建構起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理論教材體系。
4.2 實驗實踐課程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
傳統手工技藝是工藝美術實驗和實踐課程中重要的訓練手段,這些工藝和技藝應用在造型設計、材料的加工制作等眾多方面[4]。工藝美術專業要求學生學習傳統技藝,熟練掌握必要的工藝技能,了解材料性能及加工工藝等知識,重視培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這將為今后的設計制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工藝美術專業實驗實踐課程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要根據現有課程選擇類似或相近的教學內容。工藝美術傳統技藝教學內容里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有許多是一致的,都是與材料、工藝、形態的有關的制作[5]。注重體驗,應因地制宜的把材料學、工藝學和造型學結合起來進行教授,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技藝學習入手,結合實際物象學習傳統手工藝技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逐步達到熟練程度。傳統手工藝的學習既包括課堂內的規范學習,也包括課堂以外的拓展學習,既要強調實踐性,注重以學生為本的發展方向,教學中在基礎教育的同時可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傳承的傳統方式,同時還應注重田野考察,去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地與傳承人交流學習。
此外,在教學中不能僅滿足于技能的傳授,技能只是造物的手段,還要把“工匠精神”貫穿于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充分領略到“工匠精神”的內涵,讓其在打磨作品的過程中充分培養和鍛煉自己的專注度,不斷追求作品的卓越與完美,并培養對專業的耐心與嚴謹程度[6]。
4.3 創作課程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項目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不僅要傳承好,還要有創新,這與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相契合。工藝美術創作課程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的項目驅動教學不僅能突出辦學特色,促進工藝美術教育的長遠發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還能建構核心知識體系,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人才[7]。
我國各地區、各民族都有引以為傲的傳統手工藝術,是在地域文化滋養下長期積淀、傳承形成的,在工藝美術專業創作課程中依托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發掘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優秀傳統手工藝項目,以項目和問題驅動,創設實踐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對市場需求判斷的能力和對設計產品整合、創新的能力。鼓勵學生深入企業和各類民間工藝作坊,親身體會傳統工藝文化。教師通過教學目標的設定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項目分析,引導學生選擇熟悉的項目作為課題,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性,找準地域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提煉出彰顯時代背景的文化創意題材,在創新創業項目、校企合作等實踐性教學的融合中使工藝美術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得到創新和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項目驅動教學是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學生與傳承人、企業深度合作優勢互補,有利于形成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積極的創新能力。
5 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傳承與工藝美術教育的結合是一個互融互動的過程,兩種模式相互補充,相互融合,既遵循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的傳習方式,又結合了現代教育理念,在探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的同時,還要兼顧工匠精神的內在素質培養。教學中不應只承擔教授常規傳統知識的任務,還應該在專業課程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和理論的比重,克服固守嚴格的學科專業劃分和只重視技能教育模式,增加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相關學科的跨界融合,從人文性、主體性、創造性、地域性等方面對工藝美術人才進行培養,實現高校工藝美術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傳承相融合的目標。本文系山西省社科聯重點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工藝美術課程的教學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SKLZDKT2017032)。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 (07):288.
[2]李硯祖.物質與非物質: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展[J].文藝研究,2006 (12):106-117
[3]李硯祖,工藝美術概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01):39-42
[4]張為民.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新路向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探究[J].民族藝術研究,2005 (04):75-78
[5]楊林傳承文化創新進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工藝美術教育”研討會綜述[J].美術觀察,2009 (10):36-37
[6]莊偉,徐銘杰.基于工匠精神的藝術類專業人才技術技能培養研究[J].工業設計,2020(06):060-061.
[7]楊子奇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高校的實踐探索[J],藝術研究,2014 (02):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