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寬
[摘 要] 以往研究較少關注蒙古族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與民族認同和文化適應的關系,為了更好地了解蒙古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和文化適應狀態,促進蒙古族大學生更好地融入主流文化與中華民族,本文嘗試采用積極心理學視角探討蒙古族大學生優秀心理品質與民族認同和文化適應之間的關系并提出對策。本文具體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為蒙古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與文化適應現狀。第二部分為蒙古族大學生民族認同和文化適應的困境及原因。第三部分為影響因素。最后,在積極心理學視閾下,從文化、國家、學校、家庭、個人五個方面提出提升蒙古族大學生民族認同和文化適應的對策。
[關鍵詞] 蒙古族大學生;民族認同;文化適應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02-0019-03
習近平總書記在回復一位2017級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信中談到希望少數民族大學生當好新時代民族團結的踐行者、促進者、守護者。蒙古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蒙古族大學生不僅是維護民族團結和地區穩定的中堅力量,同時也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因此,本文選取蒙古族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并通過積極心理學視角探討提升蒙古族大學生文化適應能力和民族認同的途徑。積極心理學研究興起于美國,近幾年是心理學研究的熱點,積極心理學在肯定過去心理學研究個體受環境和本能等因素控制外,更加強調人類的力量、美德和積極心理品質。民族認同指個體對自身民族身份的確認和自識性,包括認知、態度和行為三個方面。本文所指蒙古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主要包括對蒙古族的語言、文化、習俗等內容的認同,也包括蒙古族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文化適應指兩種具有不同文化的群體在連續接觸的過程中所導致的兩種文化模式的變化。根據berry對北美少數民族適應狀況的研究,個體文化適應包括整合、同化、分離和邊緣化四種類型,整合(integration)指個體既維持母體文化,又尋求與主流文化互動的策略。同化(assimilation)指個體逃避認同母體文化,去尋求與主流文化互動。分離(separation)的文化適應策略與同化相反,指個體認同母體文化,而避免與主流文化互動。邊緣化(marginalizaiton)指個體同時排斥主流文化和母體文化。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尋找蒙古族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與民族認同和文化適應關系。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國家意識,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和社會適應能力。同時有利于民族地區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和促進民族團結提供理論與實證支持,同時也為大學生教育特別是民族大學生教育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證資料。
一、現狀分析
根據以往研究,蒙古族大學生有強烈的主流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并且有良好的國家意識,蒙古族大學生在文化適應中采用的策略分別為整合、同化、分離和邊緣化,民族認同受年級和生源地影響,文化孤立感和分離感與消極民族認同存在顯著性正相關而與積極民族認同存在顯著性負相關。因此,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等需采取科學的教育方式減少或消除文化孤立感和分離感,增加積極民族認同。王曉坤采用問卷法對呼和浩特市部分蒙古族大學生調研發現,蒙古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分數高于平均分,說明蒙古族大學生具有積極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這一結果可能與思維方式不同有關,加拿大學者Berry調研發現北美移民較多采用邊緣化的文化適應策略,中國少數民族較少采用邊緣化策略。西方的“沖突論”認為應通過一種同質性的民族認同來代替少數民族的本民族認同,而中國提倡民族融合,既保持少數民族原有文化和民族認同,同時認同主流文化和中華民族,費孝通提出作為與國家認同的中華民族認同與個體的民族認同相比,是一個更高層次的民族認同意識。不同的民族觀是采取民族政策的重要依據,如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政策,少數民族可在生育、教育、就業、競升等方面享受到特殊的待遇,并且蒙漢關系融洽,較少出現主流文化對少數民族的歧視和偏見,蒙漢通婚也比較常見。而西方較多采用排斥、壓制、歧視少數民族的策略。面對本次新冠病毒疫情,許多蒙古族大學生爭當志愿者,為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充分說明蒙古族大學生具有積極的民族認同和國家意識,勇于擔當,具有高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對蒙古族大學生優秀心理品質的研究發現,蒙漢大學生在優秀心理品質各維度中并未有顯著差異,并且總體發展在中等水平。蒙古族大學生具有獨特的民族性格,受游牧文化的影響,蒙古族大學生有許多優秀心理品質,如樂觀好客,性格直爽,與人交往較少猜忌;待人真誠,樂觀開朗;蒙古族民風淳樸、勤勞、務實;蒙古族大學生不怕困難,踏實肯干,吃苦耐勞;思想活躍、自由。作為青年人的優秀代表,蒙古族大學生能夠接受新鮮事物,能夠整合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
二、困境及原因
蒙古族大學生一方面希望融入主流文化,但受制于語言、生活方式等不同,有時會感到失落和困惑,一方面又擔心受到本民族同學的排斥,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蒙古族大學生遇到的困境具體表現為:語言問題方面,許多蒙古族大學生來至農牧區,主要通過蒙語授課和日常交流,進入城市后,雖有蒙古族學校,但是在漢語基礎課成績較差,包括在日常交往中,生活在以漢語為主的主流文化下,難免存在文化適應問題;生活方式方面,雖然蒙古族大學生和漢族一樣無明確的宗教信仰,但是其生活方式、習俗與漢族存在一定的差異,難免出現適應問題;人際方面,蒙古族大學生表達方式比較直接,不含蓄委婉,在人際交往中易發生沖突。受語言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蒙古族同學在與其他民族同學交往時可能存在互相不了解、誤解甚至是偏見。不良的人際關系可能會導致個別蒙古族大學生自卑、孤獨、沉默寡言,拒絕與漢族大學生交往,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適應。
雖然絕大多數蒙古族大學生具有良好的民族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以及文化適應。但是個別大學生缺乏使命感和責任感,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淡薄,容易沉溺于世俗和平庸的生活,其主要原因包括: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初步形成,但不穩定,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西方敵對勢力會通過各種途徑滲透其價值觀,容易使大學生出現文化認同危機。其次,中國正處于轉型期,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完全確立,大學生容易出現迷茫。再次,大學生對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傳統文化等主流文化的認同受到大眾文化的削弱。個別大學生崇洋媚外,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低,缺乏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學校和家庭教育缺失也是導致個別大學生民族認同和文化適應不良的重要因素。
三、影響因素
國家方面。個人成長受微觀層面、中觀層面和國家宏觀層面因素的影響。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實現的優惠政策和相關制度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積極的國家認同具有重要影響。國家的優惠政策包括高考加分、民族班、預科班、低學費、生活補助等。優惠政策和制度不僅有利于提升蒙古族大學生的就學機會,同時有利于減輕家庭經濟負擔。當然學校也應注重對幫扶政策的宣傳,注重感恩教育,使蒙古族大學生能夠全面了解國家政策的同時,也能心存感激,增加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形成積極的中華民族認同。
學校方面。學校對個體社會化具有重要影響。學校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和系統化的方式對個人產生影響。師生關系、同學交往、校園文化和制度對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有重要影響。由于文化信念、生活習慣和方式不同,大學生之間特別是蒙漢學生之間難免產生言語和肢體沖突,教師能夠公平、公正地處理同學之間的沖突,同學之間能夠客觀、無偏見地看待蒙漢之間的沖突,對蒙古族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適應和民族認同具有積極影響。有研究發現積極參與校園活動、擔任學生干部以及漢族朋友的數量對蒙古族大學生形成國家認同有顯著預測作用,這也充分說明蒙古族大學生參與校園活動和與漢族大學生良好互動有利于增強蒙古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
家庭方面。家庭是個人成長最主要的首屬群體。研究發現家庭收入、父親職業、居住地會影響個體的國家認同意識,具體表現為,家庭收入高的個體國家認同意識更高,父親為無業或失業狀態下,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意識低。生源地為城市的蒙古族大學生國家認同情感顯著高于生源地在農村的大學生。可能與經濟生活、社會地位和文化接觸有關,生活在城里的大學生可能其經濟生活水平高,擁有的教育資源相對豐厚,與主流文化接觸的頻率更高,也更能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更易認同中華民族。
個人方面。個人因素是影響民族認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個人因素是影響大學生文化適應和民族認同的關鍵。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對于相同的外部環境,不同的蒙古族大學生會產生不同的認知、情感和行為。面對挫折情境,有的大學生選擇了理性認知與整合的文化適應策略,而有的大學生卻選擇了分離與逃避,如有的大學生將老師和同學對個人的建議,理解為是偏見和歧視,從而選擇獨處或與個別少數民族大學生形成小團體回避與主流社會交往。
四、對策
文化方面。應充分挖掘蒙古族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培育蒙古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點,助力蒙古族大學生適應主流文化。民族認同主要指的是文化認同,而國家認同主要指政治認同。應更多采用包容的思維理念和方式,構建和諧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關系。國家通過相關制度和法律保護蒙古族的權益,蒙古族對國家和主流文化產生較大認同感和歸屬感,蒙古族會爭取中華民族利益最大化。應承認但不過度強化蒙古族與漢族間存在民族差異,而應注重蒙漢之間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國家方面。首先,統籌推進“五位一體”整體布局,國家應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內蒙古資源優勢和地理優勢,夯實基礎建設,促進資源高效利用和合理分配,最終縮小貧富差距,提升少數民族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滿足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繼續貫徹和落實精準扶貧相關政策,解決“兩不愁,三保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實現脫貧工作的成效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其次,構建積極的一元政治意義形態,堅持黨的領導和維護中央的權威,再次,應建立完善的溝通機制,積極回應人民的權力訴求。最后,應注重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尊重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也能宣傳國家相關政策和制度,提升蒙古族群眾的民族認同。輿論媒體和有關團體的正向引導,如烏蘭牧騎被稱為“紅色文藝輕騎兵”,是內蒙古文化建設的代表之一,它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傳遞了黨的聲音和關懷。實現民生“五個有”,注重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祖國北疆亮麗的風景線。
學校方面。研究發現,少數民族文化適應能力與學校生活滿意度呈正比,即學校可通過改善少數民族學生的人際關系、學業成績、校園生活等方面來提升他們的文化適應能力。學校也可組織相關的團體活動,解決蒙古族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促進其更好的文化適應。教師和同學應關注蒙古族大學生的優點,讓蒙古族大學生對大學校園有歸屬感。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學校應制定相關制度和激勵機制,強化班主任與學生溝通機制,了解他們遇到的文化適應問題,并及時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聯動機制幫助流動青少年面對問題,解決困難。高校也應要求任課教師主動與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保持聯系,幫助他們克服語言交流障礙中存在的問題。為更好地促進民族融合,在民族院校中增加漢族大學生的比例,在其他高校中增加蒙古族學生比例,而不過多讓少數民族集中于民族院校。校園文化方面。校園文化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學校應尊重和發揚蒙古族優秀文化。構建有利于蒙漢大學生交流的校園文化也是影響蒙古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的重要因素。通過舉辦校園那達慕、少數民族運動會、蒙文辯論賽、運動會、文藝演出等多種方式促進蒙古族族大學生與漢族學生的交往,整合蒙古族文化與漢族文化,對個人身心健康發展和民族認同具有積極作用。學校也應注重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將課程思政納入日常的課程教學中,也可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和開展相關小組活動。
家庭方面。父母是子女的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會影響蒙古族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父母應引導大學生學會甄別惡假丑,發現真善美,樹立正確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增進大學生對國家和主流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父母不僅要勤懇工作,提升家庭的經濟生活水平,同時也應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健康水平。父母也應特別注重教養方式,以積極心理學視角關注子女的優秀心理品質,以民主型教養方式,提升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促進親子關系的良好互動。在民族認同和文化適應方面,父母可通過自身實際案例,闡述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對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意義,提升大學生中華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形成積極、正確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
個人方面。個體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個體可通過積極心理學的方法和理念調整認知、情感和行為。如積極心理學承認個人問題的普遍性,但同時它強調個體應關注自身及他人的美德和優秀品質。由于個體主觀幸福感與民族認同和文化適應存在正相關,個體也可采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提升個人主觀幸福感,如閱讀、三件好事、優勢性格、感恩回訪等。提升主觀幸福感還可通過積極情緒、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及活動的意義感、投入感和成就感等方法。個體應主動學習和與人交流,如可通過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培養自身的理性認知、抗逆力和文化適應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有研究表明心理韌性強的個體其積極情緒水平更高,心理韌性對文化適應有直接和間接預測的預測作用。蒙古族具有勇敢、踏實、熱情、大方、樂觀等優秀心理品質,蒙古族大學生應學會識別自己優秀的民族文化并應用于自己的文化適應中。蒙古族大學可以通過體育運動參與人際交往,促進對主流文化的認識與接納,同時,也可通過歌聲、舞蹈和介紹草原文化等多種方式表現自己和民族文化,增進主流文化對其民族文化的理解與贊賞,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參考文獻:
[1]朱利娜,沈潘艷.蒙古族初中生外顯和內隱民族認同及其影響因素[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2018(2).
[2]王亞鵬.藏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文化適應與心理疏離感[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2.
[3]白曉麗,姜永志.和諧社會視域下蒙古族大學生民族認同與文化適應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3).
[4]王曉坤.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調查與思考[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1).
[5]高永久,朱軍.論多民族國家中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民族研究,2010(2).
[6]孔國忠.蒙漢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現狀調查與分析[J].陰山學刊,2017(2).
[7]張春梅.蒙古族大學生的民族性格及其在異域文化下的心理適應問題[J].民族高等教育,2013(1).
[8]王春江.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的文化認同與民族精神弘揚與培育[J].遼寧教育研究,2007(8).
[9]王曉坤.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調查與思考[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1).
[10]李懷宇,錢春富.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能力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3).
[11]孫卉,張田.團體人際心理治療對初中流動兒童抑郁情緒的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0(1).
(責任編輯: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