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主賓 潘凰
[摘 要] 古代漢語記錄了古老的華夏文明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要使學生掌握古代漢語系統的基本知識、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傳承傳統文化、提升人文素養,古代漢語必須實施實踐教學。要努力挖掘古代漢語實踐教學內容,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
[關鍵詞] 古代漢語;實踐教學;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02-0110-0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靈魂,是中華兒女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中央兩辦發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加強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視。各高校積極調整課程的設置以及教學方式以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一些應用型高校強調突出實踐教學以服務于地方的經濟和文化。
古代漢語記錄了古老的華夏文明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作為高校中文學科學生必修的一門核心課程,其教學的基本目標為掌握有關古代漢語的理論知識和提高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古代漢語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但由于古代漢語的內容遠離現實生活,學生覺得枯燥難懂甚至有厭學情緒,因而古代漢語的教學不能簡單照本宣科,必須研究不同類型的大學應如何根據其人才培養定位采取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方法[1],增強實踐性與趣味性,提升學生的學習參與度與課堂活力,在立足于古代漢語基礎知識的講解上,著重開展實踐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文化傳承能力、文字分析能力、話語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實踐認知能力等綜合素質與能力。
一、古代漢語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要獲得古代漢語系統的基本知識,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傳承傳統文化,提升人文素養,古代漢語必須實施實踐教學。
(一)文化傳承的順應
古代漢語是培養學生閱讀古籍能力的工具課,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但它又不僅僅是一門語言工具課,它在繼承傳統語言學的精華的基礎上又吸收現代語言學的理論,在歷史積淀與現代交替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歷史和現代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古代漢語在學科性質、教學內容、教學手段、選材方式等諸多方面所體現出來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它在弘揚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課堂教學無疑是它的主要渠道。[2]所以目前需要深入挖掘古代漢語課程中所蘊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在承擔培養學生古代漢語素養和古代典籍解讀能力的教學任務外,通過課堂實踐、課外實踐、專業實踐等形式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人才培養的驅動
歷史的車輪在不斷地前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古代漢語作為傳統學科重在培養學生的內在人文素質,傳統的理論培養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當代的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所以亟須轉變教學手段,重視實踐教學的模式。古代漢語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加強實踐性教學并不意味著古代漢語課程要完全拋棄原有的教學模式,而應在承擔培養學生古代漢語素養和古代典籍解讀能力基礎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應用能力,培養出擁有人文素養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三)現實環境的需求
盡管古代漢語課程自設置以來就一直在進行教學改革,但改革所達到的預期效果并不明顯。一方面由于古代漢語距離現代生活已有一段距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的參與度低,未能將古代漢語所傳遞講授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另一方面是古代漢語本身的學科性質的難度較大,課程的專業術語偏多、難以理解。一些高校雖然已制定了實踐性教學的方案但由于課時等原因未能真正的落到實處,任課教師也未引起教學重視,目前國內古代漢語的教學還是大多停留在傳統的學術型與理論型的教學。所以如何利用課堂的有效時間,設計好教學內容,讓學生能掌握好古代漢語的基礎知識,同時又會利用已有的知識閱讀傳統的古籍,傳承文化,又能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吸收古人語言中有生命力的東西為現代語言生活服務[3],成為古代漢語實踐教學當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古代漢語實踐教學的措施
實踐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實際操作為主,獲得感性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組合。也就是說,實踐教學是以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為主,對于鞏固學生的基礎專業知識、培養專業素養以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十分有益。古代漢語的實踐教學主要是為了使課程理論知識向實際的應用能力方向轉化,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實踐教學的實施需要從更新教學理念、制定專門的實踐性教學大綱、貼近生活實際提高語言的應用能力等幾方面下功夫。
(一)更新教學理念,加強教學管理
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由理論型轉向應用型已是必然趨勢,針對古代漢語這一課程的實踐應用的轉變,相關院系需要制定好有針對性的課程培養方案。首先要做好老師和學生的思想動員工作,目前許多學生對古代漢語這一課程的認同感不強,認為對將來的就業發展并無太大作用,缺乏傳承意識。教師在教學上也固步自封地進行傳統教學,這在很大程度上都不利于實踐性方案的推動。所以要進行切實的思想動員,說明古代漢語實踐教學的必要性,讓全體師生對實踐性教學的重要性有足夠的認識,從而更新教學理念。充分挖掘古代漢語中文化、藝術的內容,在實踐課中將其呈現出來,是高校古代漢語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4]其次在課時的設置上,應當明確實踐教學環節在教學中的比重,合理分配教學課時,并將實踐教學環節的成績納入學生的平時成績,進行綜合的量化考評。學院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外的調研活動,將課堂理論運用到日常生活實踐當中,同時要保證課程的資源配置,適當引入高質量的學術型講座,啟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這樣才能在思想意識、方案制定、資源配置等各方面給予古漢漢語實踐教學全方位的保障。
(二)制定教學大綱,提高課堂效率
古代漢語涉及文字、詞匯、音韻、語法等古代語言規律,以往教學常偏重理論性,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實踐性教學中要針對教學內容注重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結合,制定切實可操作的實踐教學大綱,實踐項目可包括生活中古漢語現象調研、翻譯、查閱工具書、校勘、古文創作、文言文教學設計、論文寫作等,依次制定詳細的實踐內容和基本要求。
古代漢語的音韻是學生最難以接收和消化的部分,比如對于聲紐和韻部的學習,大多是依靠學生的硬性的記憶能力,學生多半覺得枯燥無味,學習積極性不高。此時教師可以適當運用音律教學的方法,將聲紐與韻部編成簡單的曲子唱誦,方便學生的背誦記憶,同時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同時,音韻在現代漢語的方言研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許多古音在方言中得以大量的保存。高校的學生大多來自五湖四海,對家鄉的方言比較熟悉,教師在音韻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不同地區的方言,鼓勵學生探尋和發現古音在方言中留存的現象,在講到某個古音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方言進行理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對課堂的參與度。
詞匯部分在古代漢語教學生中是十分重要的,掌握詞匯是閱讀古籍的基礎,古代漢語的詞匯隨著社會的變化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教師在對詞匯的教學不能單從古代的意義給學生進行講解,更多的應該側重于對漢字詞義發展到今天的意義變化的探尋,比如單音節詞到復音詞變化,今天仍然大量使用的詞匯有哪些,引導學生自己逐步學會梳理詞義發展脈絡,把握整體的詞義系統。同時鼓勵學生進行詞匯的積累,每次課后至少整理出一個詞的本義、引申義等,可以納入平時成績考核,這種積累可以充實學生的詞匯量,豐富其語言表達能力。
在詞匯的學習基礎之上也要注重對語法的學習,不管是古代漢語還是現代漢語,語法都是語言類課程學習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代漢語的語法多是以詞法的研究為主,主要討論各個詞類的發展、語法變化等問題。以代詞的發展為例,教師在對代詞在不同時期的詞類的增加變化進行講解之后,可以挑選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獻,讓學生逐一摘錄文獻中的代詞并指出其指代對象和語法功能進行課后的一個練習,這樣可以及時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反饋,同時又保證了學生對于知識的主動吸收和消化。
(三)貼近日常生活,注重實際運用
在緒論的講解中就要通過生活中大量的實例讓學生了解古代漢語就在我們身邊,拉近與傳統文化的距離,提高學習古代漢語的興趣。古代漢語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體驗生活,去發現身邊的古漢語現象,同時運用古代漢語知識去解決生活的語言文化問題。
而今網絡流行語的大量使用雖然大多數是現代生活的產物,但也要不少詞語自古有之。例如“雙標”一詞在如今的網絡中用來指責對方對待性質相同的事物卻采用截然不同的評判標準,即指“說自己是一套,說別人又是一套的行為”。但在古籍中“雙標”一詞別有他意,指的是豎立在合葬墓前的成對石柱,如《復潘少宰書》中就有“皆歷舉唐人合葬雙標之意”。再如現在追星圈里流行的“爬墻”一詞,在《詩經·將仲子》中已有痕跡可循,“將仲子兮,無逾我墻”說的是一個女子讓她的情人不要翻越圍墻來幽會,“爬墻”在古代是用來指男女私會的行為。而現代流行的“爬墻”是路人粉追星的日常操作,基本原則為哪家花香爬哪家,也泛指各種見異思遷的行為。當使用這些網絡詞語的時候,學生應該要學會思考某個詞為何可以這樣使用,是否與古代的意義有著異同之處,甚至還可以嘗試去探尋它的成因與語義演變。
除了流行語的解讀可以與古代漢語結合起來,古代漢語同時還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的積淀凝結,蘊含著原始的宗教信仰、祭祀儀式等文化內容,傳統節日發展到今天也產生了新的形式與內涵。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在現代有著許許多多的討論,先有粽子的“咸甜之爭”,再有祝福究竟是“安康”還是“快樂”的討論。在以往的中學教學中,端午節多解讀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但是通過知識的積累和考究可以發現,端午節在古代被視為“惡日”,在端午出生的小孩都被認為是不詳的,這與五月潮濕悶熱的氣候以及當時的科技醫療水平等都有關系。而今保留下來的端午節習俗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更多的是為了送走“噩運”,在這種知識背景下來理解為什么端午節的祝福要說“安康”也就有理可據了。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變化,“端午”的迷信色彩逐漸弱化,保留下來的都是具有儀式感和實用性的習俗,“祭祀”朝著“慶賀”的轉變,“安康”向“快樂”的過渡也不是不可,所以這需要我們去辯證地看待。不僅僅是端午,中秋春節等節日的祝福語以及習俗都可以與古代漢語的知識體系相聯系起來。
當學生開始走出課堂進入生活以后,會發現許許多多的問題,比如說商鋪招牌的繁體字誤用現象,“發”的繁體有兩種寫法,所表示的意義截然不同,“理髪”與“發財”是否使用正確。還有一些茶館、玉石店鋪的店名與楹聯是否使用恰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鼓勵學生運用所學古代漢語知識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實踐認知的能力。
三、古代漢語實踐教學的形式
要努力挖掘古代漢語實踐教學的內容,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教學要有實踐性活動,要注意講練結合、課堂內外結合[5]。
(一)課外實踐
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的,往往是文言文學習功底較好或是生活體驗豐富的學生,因為古代漢語的理論知識都來源于生活以及對古代語言文字的規律性的總結。現實生活中還能找到很多與古代漢語有關的事物或現象,因而可以鼓勵學生走出課堂,開展課外實踐。比如讓學生去名勝古跡、書法展覽館、博物館等場所尋找甲骨文、小篆、隸書等字體的運用,進行古文字的臨摹,在識別文字的同時探尋其背后的故事,理解漢字的演變;找尋店鋪名、廣告語、產品包裝等生活中簡繁字運用錯誤的例子,理解繁簡之間的關系并提高解決生活中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進行地名、人名、對聯和方言調查,了解生活中保留的古代漢語文字、詞匯、語音和語法現象;去圖書館真實感受古籍的原貌,去查查古代漢語工具書;去出版社做做校勘工作等,通過了解古漢語在生活中的運用,鞏固所學知識,去思考古代漢語及傳統文化對于當今的影響及意義。
鼓勵學生走近真實的古代漢語,同時鼓勵學生服務當地的文化建設。對當地的語言景觀進行調研并提出參考意見;定期開展一些小型的傳統文化講座,闡釋地名、書法、燈謎等其中蘊藏的漢字形體的學問;發揮語言的藝術、文化、娛樂功能,結合詩詞、楹聯、傳統節日、當地習俗等開展多樣的活動,展示當代大學生的風采,豐富當地的文化氛圍。
(二)課堂實踐
采用當今較為先進的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讓課堂真正變成答疑解惑、知識運用的實踐場所,講練結合,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精講一些經典文段,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更多的經典。課堂設計一些古代漢語話題,師生展開互動,進行討論,如探討“朱門酒肉臭”中的“朱”與“臭”的詞義,古代稱呼“丈夫”的詞除了“良人”還有哪些?現代怎樣稱呼“丈夫”才合適?怎樣看待古文獻中的謙稱與尊稱?談談《馮諼客孟嘗君》中馮諼形象在當代的意義,談談對二十四孝故事的某個故事的看法等等;重點做做古文的翻譯實踐活動,學生自己查找工具書閱讀古籍,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開展古詩文朗誦比賽、漢字書寫比賽等;嘗試著尋找有價值的話題創作小論文;制作對聯、詩詞;用文言文進行寫作;對古代應用文進行賞析;把文言作品改成短劇進行情境式演出,情境式教學法非常適合古代漢語課的教學[6]。師范類專業學生還可以重點開展文言文教學設計,上臺進行教學比武。
此外,定期召開分享會,鼓勵學生跟同學一起分享自己學習古代漢語的收獲,展示各自創作的小論文,展示自己將古代漢語知識和傳統文化服務于當地經濟和文化的創新性成果。
四、結語
古代漢語課程涵蓋的內容豐富、知識點多,其中所蘊涵和承載的中華優秀文化的價值內涵非常深厚。通過實踐教學可以讓學生獲得系統的古代漢語知識,提高運用古代漢語解決實際語言問題的能力,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感化與內化,提升個人修養等綜合能力。還有利于促進文科教師向應用型轉型以服務于地方的文化建設,對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個人綜合素質的培養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蔡則祥,劉海燕.實踐教學理論研究的幾個角度[J].中國大學教學,2007(3):80.
[2]寧佐權.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J].中國成人教育,2008(1):145.
[3]封傳兵.實踐論——古代漢語實踐教學的內涵及其意義[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5(1):68.
[4]王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古代漢語實踐課程體系的建構——以賀州學院為例[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7(1):165.
[5]錢毅.古代漢語教學之現狀分析與改革建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3):98.
[6]史維國.高校古代漢語課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5(5):70.
(責任編輯: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