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亞軍
[摘 要] 疫情防控期間,全國性“停課不停學”計劃下的大規模在線教學活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教學方式、溝通媒介、情感交流等問題。新模式下,教師應合理選擇教學資源,簡潔利用技術手段,有效互動,使學生逐步適應,并積極應對在線教學的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 “新冠”疫情;在線教學;慕課;主播;網課達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02-0096-03
2020年初,影響遠甚于當年“非典”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國,面對暫時無法預知疫情防控結果的窘境,教育部1月27日果斷發布《關于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此后,各級教育部門與在線教育機構積極響應并推出“停課不停學”計劃[1]。
一、教師變“網紅”的迷惘無序到熟練精進蛻變
我所在的普通高校盡管前些年做了一些MOOC課程,但都是個別教師團隊以金課、優課、聯盟共享課等獨立SPOC項目形式完成的,數量不多且分散在不同的在線教學平臺。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與“停課不停學”的實施,學校明確規定要提前做好網上授課的充分準備,確保按原定開學日期進行網上教學。盡管學校教務部門為大家提供了各種在線教學平臺的技術支持群,但多數老師都比較迷茫與焦慮。由于不知道自己的課程在哪個平臺上有合適的源課程,很多教師加入了多個平臺技術支持群。一進群就看見各種信息刷屏,“我不會使用這個線上軟件怎么辦?我的學生名單為什么導不進去?我建完課了,為什么打開又沒有啦?平臺可以雙向語音嗎?怎樣才能視頻不卡?”等。客服不斷說:“您稍等,正在為您解決;請下載專用模板”。聽起來時髦的空中課堂,對很多老師來說都是一次挑戰,老師變“主播”,真沒有那么浪漫。
我所在的教研室去年就在智慧樹上完成了“會計學-財富管理基礎”的獨立SPOC在線課程并試運行了一個學期,今年老師們只要各自建立自己的翻轉課堂即可使用。另一門“政府會計”課則引進中國大學MOOC上的源課程自行搭建異步SPOC,由于有以前建課的經驗,本課程也順利建完并結合慕課堂運行良好,可見未雨綢繆還是有用的。
教師在準備在線授課時,通常會面臨慕課平臺選擇、和學生溝通形式選擇等方面的問題。選擇網課時一定要事先瀏覽課程,重要關注點做到心中有數,即所選網課是否符合本校教學大綱的要求,是否與教學計劃相吻合,與當前所用教材是否配套,是否符合當前自己班上學生的學習水平?如果源課程只滿足部分要求,就要考慮不足的部分如何彌補。其實,教學平臺與溝通方式的選擇和我們選飯店吃飯一個道理。我們先選哪個飯店(慕課平臺),選好后進入飯店(平臺),再看有無合適的菜(慕課),選好菜后,可以在店里就餐(直接在平臺參加共享課),也可以把菜打包帶走(學校引進,建異步SPOC)。與學生的溝通形式,就如同搭配酒,可以紅酒(如慕課堂、翻轉課堂等),可以白酒(微信群、騰訊課堂等)。老師要盡可能熟悉自己的在線教學平臺,掌握平臺賦予的權限,利用管理功能(如學生點擊率、視頻觀看時長、上線時間、作業完成準確率等)和教學功能(如組織討論、測驗等)做好助學的有力武器,事先了解、適時選用,可以事半功倍。
由于智慧樹和中國大學MOOC兩個平臺自帶的即時語音和視頻交流工具缺陷,我選了比較簡單常用的QQ群(語音電話、屏幕共享)和群課堂方式授課,感覺不錯,師生互動效果也很好。盡管許多教師說網絡教學讓自己變成了“網紅、主播”,但這也只是教師的“自嘲”。教學不是展示活動、不是賣萌、不是自嗨,線上教學要從設計學習活動入手,做學習活動的設計者、思想的促進者,想辦法讓學生有效地學好知識,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才是“停課不停學”的初衷。
二、學生從“游戲迷”到“網課達人”的適應中成長
現在的大學生幾乎是在QQ游戲中泡大的。因此,疫情期間用QQ做網課基礎溝通工具最合適,因為此時主要目的不是讓學生去學習一款新軟件的使用,而是盡可能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軟件上進行學習,QQ群里的很多應用能滿足教學基本需求,如公告、文件、作業、演示白板等。我的兩門課在不同的平臺上,故分別與學生建了專門的課程QQ群,主要用于講解、答疑、布置任務等。
線上教學不是傳統課堂的直接復制,需要依據教學大綱重新設計、重組課程,重新打包知識點。考慮到部分學生可能存在自覺意識不強、自控能力較弱的實際,教師要改善線上教學手段與溝通方法,提高線上教學質量。
首先,教師一定要先公布課程學習與考核要求,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學習成果考核辦法、視頻與課件學習進度及章節測驗的時間和形式、完成時限等信息[2]。
其次,想辦法設計學習活動,提高師生互動效果。網上教學不同于課堂教學,老師無法同時了解每一位同學的聽課狀況。也許一段時間的網上聽課后,學生不再覺得這種居家學習方式新奇,心不在焉,手機在手,難免心有旁騖,玩玩游戲、瀏覽無關網頁之類而放松學習,或者為了應付老師的督促,干脆賬號掛在線上,人早就跑到別處去了。為了最大限度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避免部分學生僅僅是“掛”在網上,老師在課堂上可增加與學生的集體互動環節(減少或避免一對一互動)。簡單可行的辦法是在網課中不定時使用“限時簽到”和“限時答題”功能,選擇小而精并與當堂授課內容密切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分神。
最后,合理安排網上授課的學習活動,適當放慢節奏。考慮到網絡傳輸問題,教師語速不要太快,讓學生聽清楚。教師也不要一講到底,學生只對著屏幕聽和看容易分心和疲憊。充分利用教學平臺數據,及時了解學情并適當干預。可適時適度公開學生的學習過程平臺記錄,如學生的參與度、討論交流與作業完成等數據,以此來激發、鞏固學生的良好學習行為。
以我上網課的親身做法為例,一般提前10分鐘登錄班級QQ群,開始在網上等學生上網,同時打開中國大學MOOC上的異步SPOC課程(或智慧樹上的共享課),與學生互動的教學工具是MOOC上的“慕課堂”(或智慧樹上的“翻轉課堂”)+QQ分享屏幕。在“慕課堂”或“翻轉課堂”簽到的同時,通過QQ語音和學生互動。由于“慕課堂”或“翻轉課堂”時有卡頓,將簽到時間適當延長。否則有可能會出現網絡連不上,影響學生上課,同學們最在意是否簽到了。上課時主要采用異步SPOC課程視頻觀看(或智慧樹上的共享課),加PPT分屏QQ語音講解互動的方式,學生可以隨時提問。MOOC“慕課堂”沒有語音交流功能,智慧樹“翻轉課堂”雖然3月初推出了雙向語音交流功能,但效果不好。因此,基本依靠QQ分享屏幕+語音來交流。期間,也曾嘗試過QQ群課堂或騰訊課堂,但QQ群課堂經常在麥克里出現較大的電流聲,不支持WPS播放幻燈片,而騰訊課堂則要額外下載APP,而且受臺式機或筆記本等不同設備的影響較大,音質不穩定。相比較QQ分享屏幕+語音的音質比群課堂等好一些。在上課過程中,穿插使用“慕課堂”里的限時討論、隨堂練習、調查問卷及“翻轉課堂”中的在線投票、限時搶答、頭腦風暴等功能與學生互動,即時分享觀點,回答課堂問題等,幾周下來學生反映良好,師生交流也順暢。同學們有一種在游戲中學習的樂趣,在適應中逐漸成長為“網課達人”。
三、在線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可能“打折”的效果
(一)在線課堂的“技術性卡頓”問題
新冠疫情導致的全國性大規模網上教學(大中小學同時使用)使我國的在線技術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考驗。以前的線上課程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都沒有現在的技術問題(無論平臺還是網絡)。當全國大中小學都同時展開網上教學時,微信、QQ、釘釘、MOOC、智慧樹等學習平臺和軟件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流量壓力,在線教學過程中時有卡頓、閃退、App崩潰、斷網等問題而暫時中斷。平臺技術人員不得已采取限流、錯峰等措施。即使是功能強大的QQ也出現過短暫異常現象。在我所教授的班級,一些回到老家或本身在農村的學生,由于當地沒有大寬帶支持,也沒有好的設備來觀看網絡課程,無法登錄與技術性卡頓現象時有出現。
(二)教與學的在線模式問題
疫情影響下的教學場所由原來的課堂變為校外居家網上學習,如果我們仍然用以前課堂教學的理念及方法應對網絡教學,則效果可能與期望多有不符。教學組織與學習方式由集中變為分散進行,由面對面變為面對屏,學習同伴由多人變為個體。有利之處是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可以按自己的需求來安排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不利之處是在線學習模式下,學習伙伴由多人變為一人,與真實的多人班級場景差異巨大。在常規教室場景中,由于集體授課,同學間彼此互為微觀環境,對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既有同桌的質疑,也同伴的分享,從而形成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學習共同體模式[3]。在課堂上,由于有教師的督促和他律,即使被動學習可能也有不錯的效果,而如今在家網絡學習,物理場景意義上的教師和教室不存在,同伴同桌也不存在了,學習完全變成了沒有外部力量監督的自主學習。如果老師只用視頻或PPT呈現教學內容,像播音員一樣講解,很少有其他啟發、引導和激發思維的環節,學生只是被動聽講的話,那么在線的教與學就可能處在兩個獨立的節奏里,如同走在兩條不交匯的并行道上。
(三)面對屏幕導致的情感交流障礙
網絡可以傳聲,但無法傳遞心靈互動和眼神交流。教學不是單向講授,也非僅僅傳遞知識,更是情感和心靈的交流。老師與學生在課堂上面對面,可以通過語言、眼神等多方面的因素進行交流且容易進行。網絡教學面對電腦,只能利用語言及互動軟件進行交流,與面對一群學生完全是兩回事,不便進行情感交流。盡管老師會盡力去教,但如果學生的學習不在狀態,沒有有效互動,不與學生良性交流很難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認知對象中,學生只有耳聽目視,比課堂教學更容易走神和疲勞,可能使效果變差。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是有溫度的,慕課和網絡目前還代替不了。根據我在網上課堂所做的調查問卷,有87%的同學特別想念傳統課堂,特別懷念學生間、師生間面對面交流的那種教學氛圍,認為課堂教學比網上教學效果好。
四、反思與建議
(一)關于網絡平臺“擁堵”
在目前技術條件下,全國大規模網上教學不如預期順利,瓶頸不是網絡而在平臺。網上教學系統本質上是一套視頻服務系統,視頻被實時傳輸到遠程服務器供學生下載并收看。目前的4G網絡可以完美支持視頻傳輸(更不用說局域網),只要有4G的地方,就可以開展網上教學。但大量并發的在線視頻訪問會挑戰教學服務平臺,中小型平臺由于服務資源有限,當并發用戶數達到一定數量時,視頻服務就會出現卡頓,甚至系統癱瘓。解決辦法是中心服務器采用大規模“云計算平臺”,但中小型平臺無力做到(技術和財力都達不到)。而用于公共服務的“云計算平臺”可以做到按需提供服務資源,通常不會導致教學過程中的卡頓和擁堵。因此建議老師盡可能選擇具有海量云計算能力的平臺;普通高校通常無必要自建教學平臺,應主動利用現有的“云服務”。平臺是硬件,正在成為信息社會的公共基礎設施,由于社會服務職能不同,高校無需擁有自己的“硬件”,而更需要擁有自己的“軟件”,即與時俱進的高質量教學內容。
(二)關于“教與學”的思考
教師要充分利用合適的平臺,選出合適的慕課資源,制定切實的教學計劃,認真思考什么是有價值的在線教學,如何組織學生有效在線學習,完成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聯結教與學的在線技術越簡單越好,師生使用越便捷越好,慎用直播。網上教學活動會產生可觀的“流量”,流量是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因此網上教學過程中應該盡可能降低流量,減少因網絡帶寬不足帶來的問題及不必要的浪費,建議在視頻和音頻兩方面提高流量質量。視頻方面,根據數據壓縮原理,畫面應盡可能簡潔干凈,PPT的色彩和灰度層次不宜過高,避免使用不必要的繁雜背景,插圖、動畫和演示部分盡量制作成矢量圖(可無級縮放而不影響清晰度)。音頻方面,老師應該在安靜環境下授課,避免不必要的噪聲,聲音以干脆、洪亮、純粹為佳,使用靈敏度高、拾音強的麥克風以提高音頻質量并減少數據量。
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疫情下的在線教學只是提供了一個新的學習模式選項,并非把教學任務交由機器完成,技術手段永遠是輔助的,教師要做教學活動的指導者、協同人和實踐者。在線教學中學生沒有了平時課堂面對的同學伙伴,一個人在電腦前上課,不適感很強。此時,更需要師生間的有效互動,盡量用語言、圖畫等傳遞情感。老師不僅要多用真實案例、數據等來講解課程知識,更應利用新冠疫情防控的契機,引導、指導學生學習防護知識、關注疫情進展、不做防控局外人、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學習,以實際行動踐行“停課不停學”。
(三)關于“內容與趨勢”的思考
無論課堂教學還是網絡教學,“內容”是關鍵,教室或網絡只是手段。高質量的教學內容不僅體現在知識更新、教學設計和教學效果上,也體現在內容的合法合規上。在線教學是開放模式,內容公開。因此備課時要更加認真、仔細,講授時要更加嚴謹、準確,不能信口開河,避免出現內容不妥(或不準確、過時、甚至某種錯誤)等情況。
大規模網絡教學也許是今后教育管理與運營變革的催化劑。比如,主管部門在評判教學質量時,可直接從云平臺提取學校的相關教學內容與歷史資料即可。通過平臺數據,相關機構會及時了解學校教了什么,用人單位會及時了解學生學了什么,即網絡使我們的教育更加透明。這也許是一種可預見的趨勢。
疫情無情人有情。目前的網上教學雖然將師生在物理上空間分割,但網絡讓我們又融入了更大的課堂。我們期盼疫情早日結束,但大規模在線教學的價值不會降低,相信未來的現場教學和網絡教學會長期并行,共生、共促、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謝幼如,邱藝,黃瑜玲,等.疫情防控期間“停課不停學”在線教學方式的特征、問題與創新[J].電化教育研究,2020(3):20-28.
[2]崔亞瓊,康淑瑰,郭建敏,郭彩霞.實變函數課程翻轉課堂的教學實踐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12):53-55.
[3]張馨月,吳淑芳.中美在線課程資源建設差異及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6):43-45.
(責任編輯: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