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竑 段寧貴



[摘 要] 文章采用問卷形式調查分析了地方高校東南亞國際學生的跨文化心理適應情況,從語言障礙、學業壓力、物質壓力、社會生活壓力、遭遇歧視五個方面進行因子分析。研究發現,東南亞國際學生的跨文化心理適應水平處于正常范圍,而女性學生壓力相對偏大;印度尼西亞學生心理適應性更強,老撾學生心理適應性相對較弱。最后基于調查結果就國際學生的管理問題提出加強信息化管理等相應措施。
[關鍵詞] 跨文化心理適應;東南亞國際學生;調查分析;地方院校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02-0037-03
近幾年來,我國地方院校的國際學生教育辦學規模有了很大增長,國際學生數量呈快速上升趨勢,其教育質量得到各高校及政府部門越來越多的重視。為了解國際學生學習、生活、思想動態,及時妥善解決國際學生面臨的問題,以利于國際學生教學、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特進行了本項研究。本研究以某地方高校為例,通過調查問卷形式,調查該校東南亞國際學生跨文化心理適應情況,對其進行總結分析,并探討相應的管理策略,為國內地方院校國際學生管理提供一定借鑒。
一、對象與方法
據統計,在“一帶一路”倡議下,2017年共有來自118個國家和地區的約1.4萬名國際學生在廣西學習,其中東盟國家國際學生9465人,廣西成為全國招收東盟國家國際學生最多的省份之一[1]。某地方高校地處廣西西部,在地理位置上與部分東南亞國家接壤,目前全日制在校學生13000多人,全日制國際學生近200人,其中來自東南亞國家(越南、泰國、老撾、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共5個國家)共49人,所有學生將進行為期5~6年醫學相關專業的本科學歷教育。
我們以李麗娟(2016)[2]編制的“東南亞國際學生心理適應量表”問卷為原版,結合該校學生特點,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模式(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非常同意),修改部分項目后形成東南亞國際學生跨文化心理適應水平測量表(中英文對照),計分標準為1~5分,得分越高即心理適應水平越低,反之越高。該量表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東南亞國際學生背景信息情況調查,第二部分則為量表主體,共涉及文化差異認同基本情況及心理適應5個維度(語言障礙、學業壓力、物質壓力、社會生活壓力、遭遇歧視),共33個題。我們以該校在讀所有東南亞國際學生為研究樣本,在問卷星(www.wjx.cn)上制作好調查表,利用一次會議集中時間,讓學生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填寫匿名問卷。國際學生在會上20分鐘內填寫完畢并順利提交,回收問卷共計49份,回收率為100%。數據經過導出和整理,顯示所有問卷有效。
二、調查統計與分析
將有效問卷全部輸入統計軟件SPSS17后進行分析,基本背景情況如下:問卷中,男生占46.9%,女生占53.1%;18歲以下、18~22歲、23~29歲,30歲以上的學生分別為:2%、59.3%、36.7%、2%;越南國際學生最多,占40.8%,其次分別是柬埔寨、老撾、泰國和印度尼西亞,比例分別為20.4%、18.3%、16.3%、4.1%;其中獎學金生有40人,自費生9人;這批學生80%為非華裔,超過一半(51%)擁有宗教信仰。他們來中國之前,66%以上的學生沒出過國,對中國文化不了解的學生達68%,82%的學生是用當地語言進行學習和交流的,不能使用漢語交流,其漢語基礎為零。
(一)文化差異相關性分析
東南亞國家在文化上深受中國儒家文化與西方文化影響,同時宗教文化豐富,具有社會文化多元性的特征,家庭文化和身份認同的問題使得這個群體更為復雜,文化背景的特殊性使得該群體在心理適應的過程中呈現出與其他文化背景的國際學生不同的特點[3]。針對這種情況,本問卷利用7道題調查東南亞各國與中國文化差異情況,其頻數統計情況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傳統文化差距不大,共均值和中值均接近中間值,這表明各國經過幾千年的文化交流,能求同存異,互相交融。在文字、習俗和生活條件這兩個方面,國際學生們偏向肯定;而在節日、食物、氣候和社會活動方面偏向否定,廣西與這幾個國家都處于北回歸線以南,農作物、氣候方面比較接近,降低了這方面的差異。特別要說明的是語言因素(均值為4.20)的差異最大,即使這些國家在文化上與我國接近,但在語言方面,我國漢字是表意文字,與東南亞國家表音文字差異大,這表明語言問題是東南亞學生走出國門到中國求學遇到的一大難題。
(二)跨文化心理適應整體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抽取法,在對反向題進行反向計分后,對第二部分33道題進行因素分析,即語言障礙、學業壓力、物質壓力、社會生活壓力、遭遇歧視五個因素(維度),刪除3個同質性不高題目后,保留了30道選擇題目,基中語言障礙(6題)、學業壓力(7題)、物質壓力(5題)、社會生活壓力(7題)、遭遇歧視(5題),這五個因素可以解釋變異性在53.5%以上,每一題目的載荷量都在0.76以上,KMO統計量為0.71,表明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國際學生各因子統計結果:各因子平均分與標準差見表2。首先,社會生活壓力和學業壓力因素均值分別為3.329和3.102,而另外三個因素小于3,可見即使突破語言障礙后,社會生活壓力仍是國際學生們難以適應的一個重要因素,大部分國際學生更多情況下是與本國同學交往,與中國學生交流交往甚少,尤其在醫學專業學習方面。同時,醫學對于國內學生來說就是一門難以攻克的學科,對國際學生更是難上加難,在醫學專業課程學習中,他們的學習壓力必然更大,需要極其努力才能通過各門專業課程的考核。低年級國際學生對于語言障礙表現比較突出,但經過兩三年學習后,這種問題趨于緩和;在物質壓力上,學校給國際學生提供了相對舒適的住宿條件,加上本地相對較低的物價、便捷的交通和物流,使其壓力減小。另外,東南亞國際學生都是黃色人種,除服飾以外,與中國人在外觀上相近,并且隨著當地國際友人的增多,其遭遇歧視方面表現極不明顯。
(三)不同性別的東南亞國際學生跨文化心理適應情況比較分析
以不同性別的東南亞國際學生心理適應各因子均值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其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由此可見男性與女性在這五個因素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其均值最大差距的是學業壓力,男性比女性低0.181;最小差距的是遭遇歧視,僅相差0.014,具有高度一致性,并且所有因素中男女性的標準差也比較接近。再對每一因素進行比較,發現國際學生中男性在語言障礙、物質壓力和遭遇歧視這三個方面高于女性。反映出男性在語言方面學習能力相對較差,而且交往范圍廣泛,生活開支變大,造成物質上的壓力增大。另外問卷中顯示男性更愿意同中國女性交往,可能會導致受到國內學生歧視狀況的發生。但是男性國際學生在學業壓力和社會生活壓力方面略低于女性,女性壓力更大。這一方面與女性學生內斂、含蓄的性格有關,另一方面與她們國家的傳統觀念有關。在日常教學與生活中,多數女性學生表現比較拘謹,不夠自信,這無疑會增加她們的學業和社會生活壓力。此外,這些國家女性的法定婚齡普遍在16~18歲之間,婚育觀念在某種程度上也給她們的學業和社會生活帶來了困擾。因此,需要我們在管理中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四)不同國別的東南亞國際學生跨文化心理適應情況比較分析
將五個國家國際學生心理適應各因子進行單因子方差分析,整合數據后結果見表4。可以看到印度尼西亞國際學生心理適應水平各因素的值都比較偏低,其5個因素之和為11.736;而老撾國際學生心理適應性表現最明顯,其和為16.702;其次是柬埔寨,其和為15.472;越南和泰國則比較接近。這表明印度尼西亞學生在該校學習有更強的心理適應性,更能適應中國的學習生活環境(其具體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而老撾學生的心理適應性相對較弱。各因子的標準差值都比較小,說明學生的選擇趨于一致。另外,在其他方面各國學生未見有顯著性差異。
三、東南亞國際學生管理應對措施
作為中國面向東盟十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窗口,廣西與東南亞多個國家接壤,在東南亞國際學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某地方高校在國際學生教育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國際學生們整體心理適應水平處于正常范圍,但不同國際學生個人心理適應壓力有較大差別,需要我們有針對性地提供更多的人文關懷。根據調查情況,我們認為地方院校在東南亞國際學生管理上有以下幾個方面有待提高。
第一,建設網絡化管理平臺,加強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反饋機制。建立相關網絡化平臺,既提供教學資源,也提供日常交流服務,為國際學生的建議和意見提供便捷的反饋渠道,實現溝通順暢,提高溝通效率,減少國際學生的煩惱。利用大數據技術,通過信息化管理,使國際學生相關信息能在全校各管理部門實時共享,以利于建立健康高效的國際學生管理機制。
第二,搭建中外學生交流交往良好平臺,構建中外學生“聯動互助、攜手共進”機制。通過組織一些中外學生的交流活動,增進友誼,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可以讓中外學生結成互助小組,定期開展幫扶活動,增強語言學習和文化交流,盡快掃清語言障礙,為后續專業學習做好準備。定期舉辦形式多樣的文化沙龍,鼓勵國際學生加入中國學生的社團[4],利用節日開展各種特色文化活動等,使中外學生能合作學習,互相促進。
第三,加強國際學生資助的力度,減輕物質生活壓力。上述國家經濟實力低于我國,其他各方面條件也有較大的差距。除了在每月統一發放生活補助外,學校管理機構可專門針對國際學生設置一定的助學金名額,以激發其學習動力。另外,在水電費、網絡通信費和國際機票上,學校管理部門可與相關公司進行深度合作,爭取一定的優惠,進一步減輕國際學生的物質壓力。
第四,給女性國際學生更多的關注與支持。由于各國傳統觀念的影響,其女性在接受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過程中承受著更大的社會生活壓力,這需要學校管理部門開展有針對性的幫扶工作。
總之,隨著地方院校不斷重視并提升國際學生教育軟硬件條件,國際學生的社會支持、生活條件、教育教學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國際學生跨文化心理適應壓力有所降低。但是,為進一步推進地方院校國際學生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在教學及管理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參考文獻:
[1]我區教育“走出去請進來”成果豐碩[EB/OL].廣西日報(數字版)http://gxrb.gxrb.com.cn/html/2018-11/28/content_1553029.htm,2018/11/28.
[2]李麗娟.東南亞留學生跨文化心理適應理論模型建構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48-58.
[3]林瓊芳,巫麗霞.東南亞留學生期望的調查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8):98-100.
[4]孫樂芩,馮江平,等.在華外國留學生的文化適應現狀調查及建議[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1):41-48.
(責任編輯:張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