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喆



兩名“轎夫”抬著一根5米多長的竹竿,“縣官”手捧大印坐在竹竿上,“轎”前有兩名旗牌手,旗牌上分別寫有“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字樣。
春節期間,京杭大運河畔的棗莊市臺兒莊古城熱鬧非凡,踩高蹺、竹馬、舞龍等社火巡游表演各具特色。來自嶧城區壇山街道的民間藝人向游客表演“獨桿轎”,讓游客近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歡歡喜喜過大年。
“獨桿轎”是當地民間秧歌、竹馬、踩高蹺、花船、舞龍舞獅等社火巡游活動中的一個藝術品種。據《嶧縣志》記載:秧歌、竹馬……唐代尤盛,歷代沿而為之……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嶧縣的民間社火表演從每年的臘月“踩街亮相”“打春牛”“祭三壇”直到翌年的元宵節燈會,持續不斷。特別是張玉樹任嶧縣知縣期間,他為政清廉,政績卓著,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由此“張青天”的美譽在民間廣為流傳。同時,他也把民間文藝活動推向高潮。當時,嶧縣城內的文人、商人和民間藝人出于對張玉樹的崇敬,即景生情,以“獨桿轎”這種藝術表現形式頌揚縣官張玉樹的故事,從此“獨桿轎”也成為當地社火活動中不可缺少的 “主題”。
“獨桿轎”起源于棗莊市嶧城區,在魯南和蘇北地區流傳。表演時,由兩名“轎夫”抬著一根5米多長的竹竿,“縣官”手捧大印坐在竹竿上,“轎”前有兩名旗牌手,旗牌上分別寫有“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字樣。出演者皆著戲裝,扮相為老旦、青衣、娃娃生、娃娃旦等。嗩吶樂隊走在隊伍的最前面開道,演奏的樂曲集地方戲曲、秧歌調、拉魂腔、柳琴戲等為一體。“轎”后有2名轎夫,用竹扁擔挑著五谷雜糧、水果及魚鱉等地方特產。
在表演行走過程中,隨著嗩吶伴奏的旋律和節奏,轎夫、旗手步調一致,左右徘徊,表現出上崗、下坡、快進、慢行等,“縣官”在竹竿上翩翩起舞,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給人以驚險、滑稽的藝術之感,使人嘆為觀止。
參加演出的民間藝人楊廷軒向記者介紹說,“獨桿轎”表演的關鍵是坐在竹竿上的“縣官”和兩名抬竹竿的“轎夫”。 “縣官”坐在竹竿上作出各種滑稽的動作以及竹竿上下顫動,“縣官”“轎夫”必須配合默契,稍有不慎,“縣官”極易從“轎”上摔下來,“轎夫”也累得滿頭大汗。
20世紀80年代初,時任棗莊市嶧城區嶧城鎮(現為壇山街道)文化站站長的邵明思根據民間老藝人的回憶、查閱史料,重新挖掘整理并編排了民間舞蹈“獨桿轎”。經嶧城區壇山街道申報,2009年9月“獨桿轎”入選山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今,參加“獨桿轎”活動演出的有70多歲的老藝人、10多歲的孩子,還有大學生、家庭婦女等不同群體,這對“獨桿轎”重新走上演出舞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編輯/楊功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