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摘 要:通過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同時期廣西某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比較分析,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為高校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做好大學生心理疏導工作提供科學依據。采用自編的調查問卷,分別于2020年2月6日-12日,4月8-9日對廣西某高校大學生進行網絡調查,結果表明:疫情后期大學生情緒狀態比疫情初期平穩;疫情對本身就有心理困擾的大學生影響較大;相較于男大學生,女大學生情緒受疫情影響更大;相較于其他培養層次的大學生,專升本學生受疫情影響最小,中職升本學生受影響最大。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1.039
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是一種突發性、傳染性極強的傳染病,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冠肺炎疫情確定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有研究表明,大學生的情緒復雜多變,且易孤獨、易苦悶,同時由于大學生缺乏應對突發事件的經驗,還易出現情緒不穩定。本研究在疫情不同時期,對廣西某高校大學生進行網絡問卷調查,旨在了解疫情不同時期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為高校進一步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科學依據。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采用便利取樣的方法,即通過問卷星分別于2020年2月6日-12日,4月8-9日對廣西某高校大學生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收集到疫情初期有效問卷4305份,后期有效問卷4339份。疫情初期,男生1222(28.39%)人,女生3083(71.61%)人;專科234(5.44%)人,專升本145(3.37%)人,中職升本122(2.83%)人,本科3804(88.36%)人;疫情后期,男生1228(28.30%)人,女生3111(71.70%)人;專科255(5.88%)人,專升本133(3.07%)人,中職升本114(2.63%)人,本科3837(88.43%)人。
1.2 調查方法
采用自編的《疫情期間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1)一般情況調查問卷:人口學資料;(2)《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90),該量表共90題,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及其他等10個因子。
1.3 統計分析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軟件對所收集問卷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卡方檢驗、方差分析等進行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調查結果
2.1 不同時期大學生基本心態對比
疫情初期(表1),大部分學生(79.02%)心理狀態總體較好,少部分學生出現緊張(11.38%)、恐懼(3.81%)和煩躁(4.11%)等不良情緒。疫情后期,絕大部分(92.58%)的學生情緒趨于穩定狀態,緊張(2.79%)和恐懼(0.53%)情緒明顯下降,煩躁(3.27%)情緒略有減少。
2.2 不同時期學生SCL-90癥狀檢出情況對比
調查結果顯示(見表2),疫情初期大學生SCL-90各因子輕度、中度和重度檢出率分別為86.69%%、14.87%和1.39%,疫情后期分別為77.24%%、13.25%和2.11%,總檢出情況差異顯著(P<0.01)。各項因子癥狀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檢出的各項因子中,重度癥狀的人數略有增長,其中,疫情后期,強迫、抑郁、敵對和其他4個因子的檢出率均高于疫情初期。
2.3 不同時期不同性別學生SCL-90各因子分值對比
通過數據對比發現(見表3),無論是疫情初期還是后期,女大學生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精神病性、其他等8個因子上的平均分都高于男大學生。且相較于疫情初期,后期男大學生在強迫、軀體化、敵對和其他4個因子上的平均分呈現下降趨勢,而女生在這些因子上的平均分卻呈上升趨勢。
2.4 不同時期不同培養層次學生SCL-90各因子分值對比
對不同培養層次大學生SCL-90各因子得分進行方差分析,結果發現(見表4),疫情前期,除軀體化和敵對因子外,另外8個因子均存在顯著的培養層次差異。疫情后期的培養層次差異主要體現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偏執及精神病性6個因子上,具有統計學意義。方差分析的事后兩兩比較發現,差異主要體現在:無論是疫情初期還是后期,專升本的大學生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他等9個因子平均分均低于專科、中職升本、本科等組別大學生;而中職升本大學生在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及其他等6個因子上的平均分都高于其他組別的大學生。
3 討論
(1)隨著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大學生的情緒狀態也趨于穩定。疫情初期,心理狀態總體較好的大學生人數占79.02%,部分學生出現緊張、恐懼和煩躁等不良情緒。疫情后期,92.58%的學生情緒趨于穩定狀態,緊張和恐懼情緒明顯下降,煩躁情緒略有減少,大學生的整體心理狀態向好的方向發展。這可能與疫情得到基本控制,日常生活秩序的逐步恢復有關。
(2)疫情對本身就有心理困擾的大學生影響較大。疫情后期大學生SCL-90各因子重度檢出率高于疫情
初期,即重度癥狀的人數略有增長。其中,疫情后期,強迫、抑郁、敵對和其他4個因子的檢出率均高于疫情初期。這表明疫情期間,使本身就有心理基礎癥狀的大學生癥狀加重。這可能與疫情防控期間,長期居家隔離,日常生活被打亂、生活空間受限、延期返校、社交減少等因素有關。
(3)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大學生情緒受疫情影響更大。無論是疫情初期還是后期,女大學生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精神病性、其他等8個因子上的平均分都高于男大學生。且相較于疫情初期,后期男大學生在強迫、軀體化、敵對和其他4個因子上的平均分呈現下降趨勢,而女生在這些因子上的平均分卻呈上升趨勢。這表明女生在此次疫情期間的情緒反應較男生嚴重。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如在SARS疫情中的研究結果顯示,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男性。
(4)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存在顯著的培養層次差異,專升本學生受疫情影響最小,中職升本學生受影響最大。無論是疫情初期還是后期,專升本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態最好,10個因子的得分都比其他組別的學生低。中職升本學生在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及其他等6個因子上的得分都高于其他組別的學生。這可能是由于中職升本學生學習基礎相較于其他組別的較差,面臨的學業壓力更大。
4 結論
綜上所述,此次疫情對該校大學生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建議高校應根據當前疫情防控要求,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動態監測,強化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多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輔導等相關講座,提高學生自我防護意識和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加強女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不同培養層次大學生群體的培養差異化;創新心理育人形式,定向開展各類心理健康教育線上活動,為大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促進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等。
參考文獻
[1]程冉,王玉鋒.領悟社會支持對大學生抑郁情緒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6):907-908.
[2]李虹.健康心理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305-317.
[3]蘇斌原,葉苑秀,張衛,等.新冠肺炎疫情不同時間進程下民的心理應激反應特征[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5):79-94.
[4]時勘,李文東,樂國安,等.華北5 城市民眾SARS疫情中心理行為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2003,19(9):102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