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治洲
6月22日,晴 早讀:7∶00
7點,像往常一樣,我停好車子,穿過教學樓去簽到。初一年級一間間教室內已經書聲瑯瑯了。隔著窗子,看見大部分學生都在很認真地讀著課文。一些男孩子扯著嗓子,聲音特別響亮。窗外旭日臨檻,竹影扶蘇,鳥鳴喈喈。
每次經過他們窗下時,我都特別有感觸。漢語言真妙,聲口翕張間,氣息流轉間,語調的頓挫、文章的妙處便已植入孩童的大腦里。大聲讀書的感覺真好!前人說:“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所欲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文成之后,自以為辭意皆己出也,他人視之,則以為句句皆從他文脫胎也,非熟之至,能如此乎?”正所謂“文入妙來無過熟”。一個“熟”字,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學語文的訣竅。學好語文就是要大量地讀,反復地讀。但一些人卻“熟”視無睹,偏偏要花大力氣去做題、做題、做題。于是乎,校園里讀書聲日漸稀疏,偶有聞之,也只在讀課文時才能聽到,少得可憐。而且年級越高,讀書聲越少,及至高中近乎沒有或轉為默看。兩眼一盯,杵在書前,腦中所思何物,唯其自知。
其實,已有很多科學研究證明,大聲讀書好處多多,諸如提高專注度、增強記憶力、加強語感等等。讀書不僅有益于語文學習,更有利于人的性情、品格的培養(yǎng)。元人翁森寫詩道:“山光拂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如今無時無處不在的娛樂產品如洪水猛獸般誘惑著、啃噬著年幼學生那顆稚嫩的心,使很多孩子很早就厭倦了讀書。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其實就是在和這些洪水猛獸爭奪孩子啊!大環(huán)境我們無法扭轉,但至少可以盡可能地給學生們創(chuàng)造一個讀書修心的小環(huán)境。明人于謙寫詩盛贊讀書對人身心的修持:“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我是多么愿意看到孩子們與書相親,晨夕樂伴啊!
外出8∶00-11∶00
我是一名國際班的班主任。此前外教主管已安排好由我陪同一名外教老師今天帶學生外出搜集實驗材料。地點是校外一座小公園。出發(fā)時間一到,這幫教室里的“乖乖女”“小老實”一下子像變了個人似的,上躥下跳,人喊馬嘶。一邊走,學生們一邊用英語跟外教聊著天。放松狀態(tài)下的學生,個個都成了英語達人。
“小史,外教讓你們做什么實驗?”我好奇地問。
“嗯,就是一個環(huán)境調查實驗。Peter讓我們搜集公園里的土壤、水、昆蟲之類的材料,然后回學校實驗室里觀察。”羞澀的小史指指前邊帶隊的大胡子外教。
“Smith,No?Chinese,?please!”?突然,大胡子一臉嚴肅地回過頭來。
小史沖我吐了吐舌頭,而我卻暗暗叫好。學習語言的確需要時時處處使用它,而不是只把它當作一門課程。
很快,我們到了目的地。Peter老師將他們分好小組,每組分發(fā)了鐵鏟、手套、塑料瓶、皮尺、溫度計之類,再次強調搜集要點后,同學們便分頭執(zhí)行任務去了。聽學生講這位Peter先生專業(yè)是生物化學,曾有過十年野外科考的經驗。我跟隨著他來到一個小組。只見有的在挖土,有的在采集樹葉,有的在測量,還有的在拍照。每當發(fā)現(xiàn)操作不當時,這位大胡子外教都會及時予以糾正,例如挖完土后要填平,廢棄的手套、紙張都要收集起來。
“你們的土壤收集得不夠,要嚴格按照我們事先定好的點位來采樣!”說著Peter竟然親自趴下,鉆入一處灌木叢里去搜集土樣和落葉。當看著他頭發(fā)、胡子滿是枯葉、泥垢時,同學們都哈哈大笑起來。“大家不要笑,我們做事就需要這種不怕吃苦、不怕臟的精神。”我也一邊笑,一邊朝Peter伸出大拇指。
“Mr.?Song,you?couldnt?say?that?again!”Peter看著我點點頭。
接著,Peter向我講述了這次調查的意義。原來,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搜集活動。這次任務要涉及并運用到很多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如生物學的分類、數(shù)學的測量、化學物質的變化、地質水文的分析等等。通過這些數(shù)據(jù)的采集、分析,最終構建起各小組的環(huán)境指標模型并以文字形式完成一份實驗報告。“這可有意思多了,也很實用啊!”我羨慕地說。“是的,我們就是要培養(yǎng)他們學以致用的能力。為以后進入大學搞研究做準備啊!”?Peter很自豪地說。
這其實就是任務型教學法的應用,只不過它更真實。而且任務具有綜合性,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將書本知識內化、深化的過程。我粗粗地估計了一下,整個實驗涉及到了數(shù)學、化學、生物、地理等理科知識的掌握以及溝通、寫作等文科能力的運用。難怪西方學生動手能力強啊!而反觀我們目前的課堂教學,還基本還停留在陳述性知識階段,雖然也有應用,但仍然偏重于考核知識的識記與單一運用,遠遠未達到程序性知識階段。而這恰恰是應試教育不斷遭人詬病的原因之一。
下午課:13∶25-15∶10
其中一節(jié)語文課,我又發(fā)現(xiàn)幾名同學在偷偷地寫英文作業(yè)。一問才知,本應該早完成的報告,由于“拖延癥”泛濫,直到今天deadline大限來臨了,才急急忙忙占用語文課趕做。“可是,為什么占用的是語文課?”我沒好氣地質問他們。他們一個個面露愧色、低頭不語,我替他們回答:“語文課不重要,是吧?”這節(jié)課上得很沉悶。
不過氣歸氣,課后我還是進行了反思:學生們做的能說不對嗎?誰愿意一天到晚不是課文分析就是試題講練?多聽一點或少聽一點真的就能決定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高下?見鬼吧!你越是將文本掰開揉碎地講、將試卷反反復復地練,其效果可能越不理想。我們老師早已習慣了圍著課文、試卷轉的思維模式,但卻完全忽視甚至無視學生的心理訴求與感受。按照認知心理學觀點,漸趨成年的學生不再關心母語的“語言訓練”問題,反而更關注于一系列“非語文問題”,諸如生命、人生、人性、愛情、命運、自由、民主、平等、社會公正等等問題。學生有需求,而我們教師卻又無法及時滿足。長此以往,對語文的興趣自然大減,轉而向其他渠道尋求解釋。這也就是為什么學生越到高年級越不愛學語文的原因。
這一點我們教師是難辭其咎的。面對盲目追求成績與“升學率”的偏見與短視,我們隊伍中的很多人已經放棄了讀書的情懷與志向,不自覺或不得已地降位到“知識搬運工”的地位。以己之“空洞無物”“格調卑下”,而想培養(yǎng)出志向遠大、底蘊深厚的棟梁之才,無異于癡人說夢!想當年汪曾祺在西南聯(lián)大時,專業(yè)課幾乎沒怎么正經上,但其導師沈從文卻不以為意,非但不責備,反而悉心引導,允許他自由閱讀。泡圖書館成了汪曾祺四年大學生涯中最大的財富。這個例子也再次證明,教育必須深入到學生內心里去。而學生的厭倦恰好是教師自省與反思的契機。于是乎,我又破除煩悶,轉憂為喜,幸虧他們提醒了我!
批改作業(yè),處理雜事:15∶30-17∶00
晚自習:18∶00-20∶30?備課,寫教案
回家:21∶30
回家洗漱完后已是晚上十點了。接下來的一個小時是我每天雷打不動的讀書時間。我喜歡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分,讀讀散文或詩詞,在清新雋永的文字中卸下一天疲憊的身心。今天不經意間讀到三首詩:
鵝湖示同志
陸九齡
孩提知愛長知欽,古圣相傳只此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聞無址可成岑。
留情傳注翻榛塞,著意精微轉陸沉。
珍重友朋勤切琢,須知至樂在于今。
鵝湖和教授兄韻
陸九淵
墟墓興哀宗廟欽,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崇成泰華岑。
易簡工夫終久大,支離事業(yè)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處,真?zhèn)蜗软毐婀沤瘛?/p>
鵝湖寺和陸子壽
朱熹
德義風流夙所欽,別離三載更關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籃輿度遠岑。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yǎng)轉深沉。
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
心中一驚,冥冥中似有天定,我這一天的感受不正好在這三首詩中得到了詮釋嗎?
(作者單位:江蘇昆山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國際學校)
責任編輯?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