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聞學研究初始,學界業界對新聞價值的定義就大有不同,比較統一的觀點是李良榮教授在《新聞學概論》一書中提到的“新聞價值是新聞事實本身所包含的能夠引起公眾共同興趣的素質”。楊保軍教授在其所著《新聞價值論》一書中,結合學界業界對新聞價值論提出的一些新的定義和理解,從實踐視角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本文主要對楊保軍在該書中的思想理論進行研究分析,并就新聞價值論中的價值主體論、價值客體論等進行辨析理解。
一、《新聞價值論》中關于新聞價值主客體的討論
在楊保軍教授的《新聞價值論》一書中,新聞價值的構成指的是:新聞價值是新聞客體對新聞主體的效應。在新聞主體尋找新聞客體的屬性、功能,滿足自身利益、興趣、需求、愛好等等過程中,需要一定的物化工具和觀念性中介,這就使新聞價值表現為三大要素的三元結構:新聞價值主體、新聞價值客體和新聞價值中介。然而這三個因素具有自身的一些復雜性,使新聞價值表現出諸多不同的具體樣式。例如,在靜態視野中,新聞傳播活動中包含著多種多樣的相互關聯的價值關系,諸如傳播主體與價值活動對象間的價值關系、接受主體與價值活動對象間的價值關系等;在動態視野中,新聞價值主體、客體以及主客體構成的各種價值關系,又都會隨著新聞傳播活動的展開而發生許多變化。
(一)“前在”價值主體與“后在”價值主體
在《新聞價值論》中,作者在價值主體這一章提出“前在”價值主體——傳播主體和“后在”價值主體——接受主體。由于新聞機構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往往是分離的,所以又將“前在”價值主體分為高位主體(所有者主體)和本位主體(經營主體)。本位主體就是從事新聞傳播活動的主體,即新聞工作者或傳播者,是新聞價值活動的核心力量。高位主體是新聞資產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從新聞價值論的角度,高位主體是新聞傳播總體價值目標的設計者和確立者。所有者的價值目的追求不同會帶來新聞傳播機構利益目標、價值指向的核心的不同。
(二)新聞價值客體的劃分
作者在新聞價值客體這一章中,提出“前在”價值客體——新聞事實和“后在”價值客體——新聞文本。作者把新聞事實作為“前在”價值客體,認為新聞事實首先是指客觀存在的一種事實,不過只能在經驗范圍內對新聞事實的特點做出描述,即只能在事實與主體的一定關系特征中進行描述,因為能被主體稱為“新聞事實”的客觀事實,必然是已經進入主體視野的事實,并且是已經建立起新聞價值關系的事實。
(三)新聞事實與新聞文本的辯證關系
從哲學本體論和認識論的關系上講,本體論的判斷和陳述必須以認識論的結果為前提。傳播主體建構“后在”新聞客體——新聞文本的目的,從新聞價值論的角度看,就是在滿足受眾新聞需求的同時實現新聞傳播者的價值追求。
作者把新聞事實和新聞文本分成“前在”的價值客體和“后在”的價值客體,做這種區分其實是為了解釋事實和新聞的區別。但是這種解釋某種程度上也把事實與新聞割裂開來,作者雖然強調在理解新聞事實的同時不能忘記從本體論來看待,但在敘述中作者又把事實和新聞做了明顯的區分,并進行了一系列不同層次對新聞構成要素的分析,認為只有從與主體的價值關系中,才能把握什么是新聞。
人類總是從自身的實踐中獲得的認識條件來斷定事實的,我們無法超越這些條件去把握絕對的客觀事實。但是人類對對象事物的表述是遵循一定的敘事邏輯和共同的理解框架。在這樣的敘事前提下,事實是可以通過這種“公約性”的表述得到傳達,具有自身的客觀性。因此可以說新聞就是事實,新聞依存于人類社會,新聞屬于社會存在的范疇,但并不是所有的事實都是新聞。
二、不同視角下的新聞價值觀
(一)功能效用視角
李良榮教授認為新聞價值考慮的是新聞是否能夠引起受眾共同興趣的問題,并不考慮新聞的社會效果的問題。新聞價值不同于新聞的價值。而新聞的價值是由宣傳價值和新聞法規兩個概念來強調,后者注重新聞的社會效果,例如新聞是否具有經濟、政治、文化等價值。如果將新聞價值與新聞的價值混為一談,實際是將新聞價值與宣傳價值混為一談。
(二)哲學價值論視角
楊保軍教授從哲學視角來定義新聞價值:新聞價值就是新聞客體的屬性、功能對新聞主體的效應。新聞價值依托于新聞的文本,本質上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楊保軍教授從傳播的角度來分析新聞價值,從傳播者、傳播對象、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效果等多個角度層次去研究新聞價值,將其置于哲學和傳播學之下多方面考察,擴展了我們研究問題的思路。其中對于傳播效果的考察更多是新聞的價值,這也是當下新聞價值研究的一個熱點。這個視角下,新聞價值是職業新聞者的想象,縱觀當下媒體從業者、自媒體人,處于轉型時期的傳統新聞從業者的新聞實踐,他們對于新聞事件的選擇標準往往并不注重對新聞的價值的選擇,為人們所詬病,這也迫使學界同業界進一步思考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價值標準。
三、新聞從業者在定義新聞價值與價值取向上的變化
在技術發展推動下,新聞業界歷經了紙媒時代、網絡時代,現在又迎來了后移動互聯時代(又稱為智媒時代),傳統的新聞業在技術發展的沖擊下,生存境況堪憂,隨之而來的傳統的新聞觀念也在被質疑變革,新聞價值觀亦是如此。
胡翼青在《重塑新聞價值:基于技術哲學的思考》中提出當前媒介環境急劇變化下,傳播主體即新聞從業者對于新聞價值進行了重新定位。他認為新聞價值蘊含著新聞從業者的職業想象,業界新聞價值觀念的變化顯然是受到了當下媒介環境、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處于一個不斷的更新變化中。
(一)新聞從業者對新聞價值定義的更新
新聞媒介的更新換代影響著新聞從業者對新聞價值定義的偏向。身處新媒體時代,新聞從業者已無法繼續沿用教科書中對新聞價值的定義,將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作為判斷新聞價值的標準。新聞從業者對于新聞價值定義上的改變主要表現在新聞價值五大要素的變化上。在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報道的產出和傳播變得更加即時和迅速,而受眾接收到新聞的時間間隔也比以往大大減少,輿情的發酵速度以及傳遞速度也隨之加快。新聞從業者不僅需要在新聞事件發生當下便進行及時的報道,還需要對后續的新聞事件發展進行實時的跟進。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打破了新聞傳播的地理束縛,新聞受者能夠接收到更加廣泛的信息,甚至是全球各地的新聞信息,弱化了新聞價值五要素中的地理接近性。新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對新聞價值的關注更多地體現在關注新聞事件即事實本身,新聞報道發布后,點擊量、轉發量等指數的高低說明對新聞的關注度的高低,對新聞報道的關注度越高,其中的新聞價值也更加顯著。
(二)新聞從業者在新聞價值取向上的變化
新聞價值有利于新聞事實的選擇,新聞從業者對于新聞事件的選擇也決定著新聞報道的走向。新媒體環境給傳統的新聞價值定義帶來了一定的消解,并建構出新的新聞價值取向。由于媒介技術能力的支持,新媒體的分眾能力使得受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傾向和閱讀偏好去閱讀他們所需要的新聞報道、新聞欄目或者公眾號文章,并且受眾的閱讀方式由深閱讀轉向淺閱讀。例如“今日頭條”APP就是根據用戶的使用偏好,首頁推薦針對用戶個人喜好的個性化的內容,為用戶定制屬于他們自己的“今日頭條”,并因此產生了精準推送和信息化繭房,使得媒介內容從粗約式發展走向了集約式生產。
在新聞從業者的不斷實踐中、更新新聞價值取向的過程中,有些新聞價值取向是有利于推動新聞業界進步的,比如新媒體新聞的即時性、親近性、互動性等;但也會因此產生不好的新聞價值取向,比如標題黨、煽動性新聞、假新聞。新聞從業者應當取長補短、摒棄不良的價值取向,尊重新聞價值規律,堅守新聞真實性,讓新聞價值更好地服務于新聞業,進而創造更為大眾所接受的新聞作品,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
[1]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楊保軍.新聞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賴特·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M].陳強,張永強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4]胡翼青.重塑新聞價值:基于技術哲學的思考[J].青年記者,2017(02).
[5]黃秋萍.后真相時代新聞價值要素的變化[J].新聞世界,2018(04).
[6]劉雯.新聞價值再發現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耦合[J].傳媒,2018(10).
作者簡介:華毓敏,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編輯: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