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婕 劉洋
【內容提要】印刷機作為推動中國近代新聞業發展的重要技術動因,在過往研究中缺乏應有的關注。本文通過梳理1840年-1949年期間中國近代新聞業對印刷機技術的采納過程,大致將新聞業的發展劃分成開端、擴散、停滯三個階段。研究發現,通過對演進中的印刷機技術的采納,新聞業提升了印報的速度、內容和質量;報館的截稿時間得以推遲,并逐漸形成值夜班的職業作息;上海一度成為中國印刷業、出版業起步和發展的中心。不過,印刷機技術演進也帶來報業壟斷等弊端。
【關鍵詞】新聞業 ?印刷機 ?技術動因
一、引言
勞動生產力隨著科學和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①近代以來,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西方印刷技術傳入中國,近代新聞業也由此不斷演進。自1833年馬禮遜開始使用中文活字印刷技術出版《雜聞篇》,西方印刷技術在中國穩步發展。此后,這一發展進程一度為戰爭——尤其是日本侵華戰爭所阻斷,直到新中國成立,情況才有所改變。②
盡管當前國內新聞史學界已有不少學者注意到傳播技術和新聞業的互動關系,如造紙術等物質技術,對報業外在形態和內在生產觀念的影響;③報業發展對傳播技術的推動(如印刷技術等);④但少有研究聚焦印刷機這一物質技術,探究其如何影響近代新聞業發展。而西方學者諸如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芮哲非(Christopher A. Reed)等對印刷術的研究,又多集中在其對書籍出版行業以及社會變革的影響等,且在時間維度上較少關注到近代中國。⑤
故本文嘗試通過考察1840-1949年期間中國新聞業對印刷機技術的采納過程,探究中國近代新聞業演進的技術動因,進一步揭示印刷機技術在驅動新聞業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中國近代新聞業對印刷機技術的采納
近代機械印刷技術誕生于西方。1440年左右,德國人古登堡發明了一種新的金屬字模制造技術,使印刷效率大大提高。1833年,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在澳門以購自英國的平版印刷機,結合中文活字印刷術出版了《雜聞篇》,中國歷史上首個以活字排印的刊物誕生。⑥從1833年《雜聞篇》出版,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根據印刷機技術在近代新聞業中的嵌入程度,可將其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開端:開始使用較為初級的印刷機階段(1833-1911年)
早期印刷技術的提升,大體是在書籍印刷領域(當時報刊和書籍印刷技術通用)。進入20世紀,報業發展越來越快,報館便更多地采用適合自身的印報機。⑦在使用機械動力的印刷機前,中國新聞業先后使用了人力、畜力等動力。
1833年在澳門出版的中國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期刊《雜聞篇》,采用鉛活字和平版印刷機;1872年《申報》創辦時使用的是手搖輪轉機,每小時可以出報幾百張。除使用人力外,上海的墨海書館內,還曾用牛代替人力來印刷,王韜回憶1847年至上海墨海書館參觀時的情景,看到“西士麥都思主持‘墨海書館,以活字板機器印書,竟謂創見……后導觀印書,車床以牛曳之,車軸旋轉如飛,云一日可印數千番,誠巧而捷矣。書樓拘役玻黎做窗牖,光明無纖翳,洵屬琉璃世界。字架東西排列,位置悉依字典,不容紊亂分毫。”⑧
中國報業印刷機開始使用機械力量,始于1879年英文版《文匯報》。彼時,英文《文匯報》第一次使用煤氣引擎輪轉機印刷報紙。1890年《申報》亦開始采用此種印刷機,“使《申報》在印刷人工方面節約了13個人,以前的報紙需要用18個小時來印刷,而現在報紙需要5到6個小時就可以印刷好”。⑨及至1898年間,日本人仿制的歐式輪轉機因為價格比較便宜,又多為國人采用。1900年電力取代了蒸汽,提供了新的更易于實現的能量動力。1906年國人又開始使用英國的華府臺單滾筒機(大英機),使用電氣馬達,每小時可出1000張。
(二)擴散:廣泛采用現代印刷機階段(1912-1937年)
辛亥革命后,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的印刷機技術有了較大進步,采用輪轉印刷機的報館越來越多,中國近代新聞業也迎來了商業報紙發展的黃金時代,誕生了一批成熟的、規模較大的商業報紙,其發行量達到舊中國新聞史上的最高值,還出現了幾個著名的報業集團和報業托拉斯的雛形機構。⑩
以《新聞報》為例,1914年7月15日,上海《新聞報》率先進口了兩層輪轉印報機,結束了平版印報的歷史,每小時可以印報7000多份。1916年該報日銷量已達3萬多份。為提早出報,該報還新購進波特式(Porter)三層輪轉機1架、四層高斯式(Goss)輪轉機2架,1921年《新聞報》銷數達到5萬份,一躍成為上海銷數最大的“柜臺報”。111922年,《新聞報》繼續購進2架先進的高速輪轉印報機及其配套設備。1928年以后,采用輪轉機的報社越來越多,如《中央日報》《武漢日報》《東南日報》等,或是在創刊即采用輪轉機,或是在中途換成輪轉機,新聞業步入了現代印刷時代。
(三)停滯:印刷機技術更新停滯階段(1938-1949年)
抗戰爆發后,大型印刷設備因轉移不便,或落入日偽手中,或遭破壞。而少數掌握在中國報人手中的印刷設備,或較為落后陳舊,或經重新改裝后使用。這一時期,采納更為先進的印刷機技術在中國處于停滯狀態。經年的戰爭使中國新聞業遭到重創,各大報紙或輾轉撤退,或休刊停止出版。
在抗戰后方,上海的《時事報》《新民報》、南京的《南京晚報》《中央日報》、天津的《大公報》、武漢的《新華日報》《大江報》《掃蕩報》等知名大報為躲避戰亂先后遷至重慶。但重慶的新聞業依舊困難重重,不僅沒有條件購置更為先進的印刷設備,原有的印刷設備也免不了要遭日軍破壞。1939年的“五三”“五四”大轟炸中,不少報社的機器、設備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國民公報社廠房、辦公室被炸毀,大公報社排字車間被掀翻,西南日報社被夷為平地,12以至重慶報界一致決定在5月5日停刊,搶救傷員和各類印刷器材。
在國統區,中共于1938年出版的《新華日報》,印刷條件也很差,除在創刊初期買下一架四開的平版印刷機,僅添置了兩三部對開機器,“制版是打版機,印刷是平版機,一次印兩個版,一張四版的報紙要分兩次才印完。”13同在國統區發行的湖南《抗戰日報》,由于日軍進攻,在長沙停刊后,又在湖南懷化沅陵縣復刊,復刊時報社設在一棟兩層的木板樓內,“用的是手搖平板機印報。”141943年創刊的《戰斗報》是三北游擊隊(后改名為“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政治部的機關報,創刊初期是油印小報,每周出版一期,出版僅3個月,在第二次反頑自衛戰開始后,也在轉移中因油印器材丟失而停刊。15
抗日戰爭結束不久,解放戰爭打響,在戰火不斷的情形下,印刷設備的革新已無法如抗戰前一般。
三、印刷機技術的采納對中國近代新聞業的影響
從1833年到1949年,報館印刷從依靠人力、畜力到依靠機械動力,再到因戰爭損毀回到人力。西方印刷機技術在中國先后經歷了起步、繁榮再到低迷的過程,與之相伴的是中國近代新聞業的起起伏伏。本文認為,作為新聞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動因,印刷機技術的采納對中國近代新聞業的發展,產生以下幾點影響:
(一)提質增效:提升印報速度、內容和質量
從最初依靠手搖印刷機,每小時印刷幾百份報紙,到后來依靠機械動力,每小時印1000份、8000份、3萬份、4.8萬份,到兩小時印10萬份報紙,印刷機的革新在使報館節省人力之余,也大大提升了印報的速度,直接促進報紙發行量的提升。1916年《新聞報》的日銷量便可達3萬多份,一度成為全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在更快的印刷速度的影響下,1920-1937年期間,甚至一度出現了“民國厚報”時代。其間,上海的兩大報紙《申報》和《新聞報》展開“厚報大戰”,在報紙上開辦增刊專刊附刊,紙張厚度分別從1917年的4至4.5大張,逐步發展到1931年最多時候的10至12大張,同時期的不少報紙也被卷入到這場厚報競爭之中,逐步提升報紙容量。16
此外,印刷機上不僅裝有精確的計數器,而且可以連續對規格不同的紙張進行雙面印刷,再經切紙、折疊成完整的報紙,報業至此正式進入到現代印刷時代。在內容方面,印刷機除了能黑白印刷外,還可以實現套印顏色,提高了新聞報紙的質量。新聞報紙提升速度、提高質量、擴充內容,不僅帶給普通受眾低廉快捷的新聞產品,也培養了受眾對信息載體的需求和使用習慣,進而從需求端倒逼新聞生產端進行進一步的技術革新。17
(二)推遲截稿時間,值夜班的職業作息開始興起
在印刷速度較慢時,為了按時完成印報,當天較晚時分采集回來的新聞便無法出現在當天的報紙上,新聞時效性倍受影響。而各類先進的印刷機技術出現后,印刷速度加快,截稿時間也隨之推遲。以《申報》為例,在1928年使用直線式輪轉機時,“上午二時以前所得之消息,均可見之于當日報紙。”而在1934年購置同式印機后,“上午四時以前所得之消息,亦可從容披露于六時前出版之報紙。”18截稿時間從凌晨二點延遲至四點,記者獲得了更長的新聞采集時間,報紙上也就有機會出現更及時的新聞報道,而從最后發稿到報紙全部印成,只不過兩小時光景。一部好的印刷機讓截稿時間推遲,讓出報時間提早,這對于想在激烈競爭中取勝的報館而言,至關重要。
截稿時間推遲后,報館作息時間也隨之改變,于是值夜班的職業作息開始出現。清末時,報館自下午到傍晚即是截稿、編排和定稿時間,“每日辦報時間,自午后起至上燈時,報務已一律告竣。同時相率星散,各尋其娛樂之方。”19但自從輪轉機開始投入使用,值夜班成為平常。《新聞報》采訪科實行的就是白天和夜班兩班輪值,“白班記者負責采寫新聞的時間以子夜12點為止,從子夜12點起至翌日晨報紙出版時止,在這六七個小時中,如有事發生,其消息概由值夜班的記者負責。”20
印刷機技術的發展,不僅為記者爭取到了更多的寫作、發稿時間,提升了新聞時效性,也改變了報館的作息時間,值夜班的職業作息開始出現在中國新聞業,并一直持續至今。
(三)上海一度成為中國出版業的中心
鴉片戰爭后,外國侵略者將上海作為其侵華重心,上海同時也發展成我國的工業、商業和對外貿易的中心。同其他先進的技術、觀念一樣,西方印刷機技術的擴散也大多從上海開始,再由上海傳入內地其他地區。據芮哲非統計,“在1700—1931年間,有19種西方印刷方式傳入中國;上海在西方印刷技術傳入中國的過程中處于中心地位,因為在19種傳入中國的西方凸版、平板和凹版印刷術中,有13種首先出現在上海,7種由商務印書館首次使用。有記錄的21種印刷機械(平轉、滾筒、輪轉印刷機和石印機),有15種最先在上海投入使用,6種由商務印書館首次使用。到1895年,中國11家新教教會印刷廠雇傭了不超過250名的中國印刷工人,其中有126人集中在上海。”21上海的印刷技術走在全國最前列,許多近代報刊也誕生在上海。1935年,上海新聞界還舉辦了為期7天的世界報紙展覽會,其中在最大的第六展廳機器設備區,陳列出各類印刷機20余臺,通過展示其“形式和效用”,推動了國人對報業的了解。22在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中國的“谷騰堡革命”中,印刷機的發展,使上海這座城市扮演著重要作用。
但日本侵華戰爭徹底摧毀了上海在印刷業和出版業的中心地位。據當時教育部派往上海視察各學校及文化事業機關的陳津藻、戴應觀給教育部的書面報告,商務印書館在一二八事變中,“除一小小療養室外,全部已成焦土,斷垣殘壁,瓦礫成邱”……世界書局的“全部印刷財產被日敵沒收”。23而1942年12月后,日軍更是直接接管了上海最大的兩家報紙《申報》《新聞報》,直接預示著上海民營報紙的衰落。
四、結語
自1833年馬禮遜出版《雜聞篇》以來,西方的印刷機技術逐漸在中國“擴散”。這一技術在經歷了辛亥革命后的短暫輝煌之后,日本侵華戰爭、解放戰爭又阻斷其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其間,中國近代新聞業也隨著印刷機技術的更替而不斷演進。印刷機技術的使用,直接提升了報館印報的速度、內容和質量,推遲了截稿時間,報館編輯自此之后開始有了值夜班的職業作息,還推動上海一度成為中國印刷業和出版業起步和發展的中心,盡管其中心地位隨后被戰爭摧毀。
另一方面,印刷設備的更新,似乎并未推動近代新聞業形成良性循環。發行量高的報刊收入亦高,可以有資金購置新的印刷機設備;而發行量低的報刊則被排除在外。那些有能力購置新印刷設備的報刊,能夠在激烈競爭中生存下來,而那些由于技術限制,印刷數量少,發行量低的報刊,則無法獲得更多收益,只能在競爭中敗下陣來。這也直接影響了報刊內容的多樣化發展,使報刊出現內容同質化傾向,導致越來越多的報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形成了報業托拉斯——壟斷報團。
如媒介技術決定論所指出的,人類總是被懸置于媒介技術營建的環境之中,其觀念和行為受制于媒介化環境的限定,因媒介技術的變革而重構。在人們更多談論“萬物皆媒”,視媒介為所有傳遞和流通手段的集合之時,一張餐桌、一間劇場、一個閱覽室都可以成為散播的場地和關鍵因素。研究昔日的媒介技術——印刷機,不僅可以管窺中國近代新聞業演進的技術動因的歷史細節,更可以在當前的背景下,為人們理解已經深度嵌入日常生活的數字技術(如互聯網技術、5G技術、VR/AR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提供鏡鑒。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64.
②龐多益.新中國書刊印刷工業的發展歷程[J].出版工作,1989(08):33-47.
③齊輝等人在《“無米為炊”——中國近代報業的紙荒困厄與報界應對》中關注到近代報業紙荒對新聞界的影響及新聞業的應對,王潤澤等人在《技術與觀念的以動:民初傳播技術進步與新聞業務發展》關注到通訊、印刷術、郵政等傳播技術發展對新聞觀念的影響。
④曾培倫在《近代商業報紙何以成為“技術新知”》中以申、新兩報為例,認為西式商業報紙推動了中國近代活字印刷技術的革命。
⑤關于中國印刷技術的研究,西方學者的主要成果有米蓋拉著《中國和歐洲:印刷術與書籍史》、芮哲非著《谷騰堡在上海:中國印刷資本業的發展(1876—1937)》、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包筠雅(Cynthia Brokaw)、芮哲非(Christopher A. Reed)著《From Woodblocks to the InternetChinese Publishing and Print Culture in Transition, Circa 1800 to 2008》。
⑥林玉鳳.中國境內的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期刊──《雜聞篇》考[J].國際新聞界,2006(11):72-76.
⑦王潤澤.中國新聞媒介史[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⑧王韜.漫游隨錄[M].長沙:岳麓書社,l985.
⑨21芮哲非著.張志強等譯.谷騰堡在上海:中國印刷資本業的發展(1876—1937)[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⑩張立勤.1927-1937年民營報業經營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4:232.
11張立勤.20世紀二三十年代民營報業的自主發行模式及其經營策略——以《申報》《新聞報》為考察中心[J].國際新聞界,2013,35(04):129-139.
12唐伯友,扶小蘭.抗戰時期黨的大后方新聞媒體統戰工作研究[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06):69-74.
13錢楓,張家厚,魏承史.武漢時期《新華日報》紀略[J].新聞研究資料,1979(01):25-30.
14儲永坤.《抗戰日報》的創刊與停刊[J].軍事記者,2004(08):62-63.
15寧波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編.寧波文史資料第十四輯·寧波新聞出版談往錄[C].寧波:寧波市政協文史委員會,1993.
16吳翔.《申報》的厚度及民國厚報時代——1917~1937年《申報》《新聞報》同城競爭再審視[J].青年記者,2014(13):83-87.
1718曾培倫.近代商業報紙何以成為“技術新知”?——以中國活字印刷革命中的《申報》《新聞報》為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25(12):88-101+128.
19申報館編.最近之五十年[M].上海:申報館,1923.
20路鵬程.中國近代公雇訪員與專職記者的新陳代謝以1920—1930年代上海新聞業為中心的討論[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21(08):30-45+126-127.
22齊輝.民國報業展覽會與中國現代新聞業的成長——以上海世界報紙展覽會為中心討論[J].國際新聞界,2010,32(10):123-128.
23王春南.侵華戰爭中日本對中國文化的摧殘[J].抗日戰爭研究,1993(01):157-171.
作者簡介:張雅婕,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劉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
編輯: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