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然 賀根慶


摘? ?要:在傳統供應鏈金融發展遭遇瓶頸之際,區塊鏈特有的不可篡改、可溯源、信息透明等技術優勢有望為供應鏈金融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賦能供應鏈金融創新。本文通過對區塊鏈技術解析,結合傳統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痛點著重分析了應用區塊鏈技術解決傳統供應鏈金融發展場景中存在諸多問題,在此基礎上指出了區塊鏈技術支撐下供應鏈金融創新的四大方向,并對未來區塊鏈與供應鏈金融的深度融合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數據孤島;信用傳遞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1.01.003
中圖分類號:F83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3-9031(2021)01-0022-07
供應鏈金融依托于核心企業,對供應鏈上下游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支持,顯著改善了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提高供應鏈整體運營水平,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除銀行等金融機構外,供應鏈金融市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行業龍頭企業、金融信息服務、物流公司平臺等也紛紛嘗試開展相關服務,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攀升。但由于供應鏈金融可挖掘的優質核心企業逐漸減少、供應鏈領域信息孤島、交易真實性把握難度大等痛點,供應鏈金融的創新發展受到制約。如何借助新的方法和技術突破傳統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瓶頸,加快促進供應鏈金融創新有效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現階段社會各界亟需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由于區塊鏈有不可篡改、可溯源、信息透明的技術優勢,具有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高企業融資便利性的潛力,探索區塊鏈技術下供應鏈金融的創新方向,對促進供應鏈金融的進一步發展有十分重要意義。
一、傳統供應鏈金融發展痛點分析
近年來,為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供應鏈金融發展,為供應鏈金融的創新構建了良好政策環境,但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挑戰,如信息孤島、貿易背景真實性問題等。從金融機構現有業務實踐來看,傳統供應鏈金融發展痛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信息孤島問題普遍存在
在傳統供應鏈金融業務中,供應鏈上各參與方的系統相對獨立,貨物信息、物流信息等各自保管。如在供應商的倉儲信息系統中存儲貨物信息,在物流公司信息系統中存儲物流信息,核心企業與其上下游企業的交易信息僅存在于各自信息系統中,金融機構的信息系統僅有融資授信信息。另外,各參與方的信息系統對接難度大,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渠道和途徑,使得整條供應鏈信息不流暢、不透明,普遍存在信息孤島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等金融機構就難以掌握供應鏈上的所有交易信息,從而影響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展的效率,提高了業務操作難度,加大了業務開展風險,進而導致那些具有真實且急迫融資需求的企業難以獲得融資支持。
(二)貿易背景真實性難以把握
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開展依賴于供應鏈上各交易方真實的交易關系。在業務開展過程中,真實交易背景下的應收賬款質押、貨權質押以及核心企業補足擔保等保證了授信融資的自償性。如果交易背景的真實性崩塌,出現交易前的虛構貿易、交易后的重復虛假倉單、存在不清晰的質押物權屬性、貨押質量存在瑕疵、有存在性合法性問題的應收賬款等問題,銀行等金融機構會面臨相應風險。尤其是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供應鏈金融風險體系、采用傳統風控管理的銀行,如果不能有效識別貿易背景的真實性,將會面臨更大的風險。
(三)授信對象局限性較大
從理論上講,借助于核心企業的增信,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服務能夠覆蓋到供應鏈上每一節點的企業。但在實際業務開展中,核心企業為可信的貿易背景做背書,加之金融機構對風險管控的考量,基于核心企業主體信用提供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大多只能覆蓋核心企業的一級供應商和部分一級經銷商。由于信息孤島問題導致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間接貿易信息難以印證,而傳統的供應鏈金融工具對核心企業信用傳遞有限,核心企業信用不能跨級傳遞于整條供應鏈,這導致那些數量眾多、規模較小且存在較強融資需求的二級及以上的供應商和經銷商很難擠進傳統供應鏈金融服務范圍內,加之可挖掘的優質核心企業逐漸減少,使得供應鏈金融的授信對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四)違約風險把控難度大
現有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對供應鏈企業缺乏有效的約束,這使得供應商與買方、融資方與金額機構之間的最終資金結算活動缺乏強有力的約束機制。而過多的依賴于交易雙方的契約精神,使得資金流斷裂、惡意虛假交易等可能造成違約的行為有機可乘。如有的企業會惡意與關聯企業構建虛假交易關系,通過虛構的交易合同、單證等騙取金融機構的資金。供應鏈金融業務涉及的交易方較為復雜,相應違約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就更大,這要求供應鏈金融業務有完善的操作制度、更為嚴密的操作環節和執行力度更強的操作要求,以確保第一還款來源的效力,以有效規避信用風險。
總之,當前供應鏈上存在信息孤島、核心企業信用低效傳遞、供應鏈遠端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將制約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速度和規模,現階段亟需尋找出一種不依賴于核心企業提供授信,并能保證信息對稱、數據透明的中小企業貸款資質認證新方式,而現階段快速發展的區塊鏈技術正好為這一亟需解決的難題提供了新思路。
二、區塊鏈為供應鏈金融創新注入新的活力
區塊鏈是一種將數據區塊以時間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并以密碼學方式保證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技術,其技術原理如圖1所示。區塊鏈是應用數學原理排除第三方中介來創造信任,有助于為陌生的交易主體創建誠信可靠的信任環境,解決陌生主體交易的信任問題。區塊鏈技術主要有四大基本特性。
一是去中心化。在區塊鏈網絡中分布著大量的節點,不同節點之間可以自由連接、自由交換數據和信息等,不再依賴于第三方中心機構。二是不可篡改。區塊鏈基于密碼學的哈希函數和非對稱加密技術從而保證上鏈信息不被篡改。在區塊鏈中存有交易的區塊是按照時間順序持續加到鏈的尾部。這意味著,如果要對一個區塊的信息進行篡改,則需要重新生成它之后的所有區塊,篡改難度較大,成本較高。三是可追溯。在區塊鏈中系統從零開始的所有交易行為都被記錄在區塊中,不能篡改或刪除數據記錄,區塊鏈上每條記錄都可通過鏈式結構溯本求源。四是智能合約。智能合約也稱為智能合同旨在提供、驗證及執行合約,是一種特殊協議。智能合約中程序算法仲裁和執行合同,且不可更改合約條款,排除人為干預因素因此可以被用戶信賴。區塊鏈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智能合約等特性對供應鏈金融線上化智能化發展起到有效協助推進作用,推進供應鏈金融的業務流程變革、風險控制創新及業務模式創新,為供應鏈金融創新注入新的活力。
(一)驅動業務流程變革
可溯源、防篡改等特性為區塊鏈在“數據管理層面”發揮數據安全存儲中心的作用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區塊鏈的支持下,供應鏈金融核心業務數據提供方難以對數據上鏈行為抵賴,保證了核心業務數據的采集更具可靠性;數據上鏈后,所有人均將無法對數據進行更改,保證了核心業務數據更具安全性。另外,由于區塊鏈的在線開放性,供應鏈金融業務可通過與物聯網設備或其他數據源直接相連獲取“第一手”業務數據,可有效防范數據被篡改、造假的風險。在大數據時代,從數據管理角度看,區塊鏈支撐供應鏈金融業務變革完全是可能的。
(二)驅動風險控制創新
區塊鏈提高了上鏈數據的安全性,能夠適當減輕上鏈后數據交叉驗證的壓力。因此,在區塊鏈的支持下,供應鏈金融的風險防控重心勢必將前移,重點放在優質核心企業選定和推動核心企業貿易數據上鏈。銀行通過區塊鏈對接核心企業的供應鏈交易數據,將顯著降低銀企信息對接難度和成本。同時,因為有核心企業提供的交易數據做支撐,融資企業與核心企業貿易背景的真實性校驗更加可靠。區塊鏈將帶來供應鏈金融風控的重大變革。
(三)驅動業務模式創新
除了承接外部數據、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區塊鏈還用在搭建可信任的線上化交易環境“自建數據”上。從結構上看,區塊鏈的鏈狀結構和供應鏈的鏈狀結構、交易的鏈狀結構具有天然的相似性,為區塊鏈在相關領域應用提供了天然便利性。在區塊鏈支撐的線上化、開放性、可信任的交易環境下,特別是在銀行信用的支持下,供應鏈資產數據化及數字化資產流轉有望得到實現。區塊鏈背景下交易環境的根本變革有望驅動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的局部革新乃至全新業務模式的創造。
三、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癥結突破
區塊鏈技術通過關鍵業務數據上鏈后的公開與共享、防篡改、交叉驗證及多層次的信用傳遞,為突破傳統供應鏈金融發展痛點提供了有效途徑,有效處理了傳統供應鏈金融業務場景中的諸多問題。
(一)關鍵業務數據上鏈后的開放與共享,解決信息孤島難題
基于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技術和在線開放性,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展中獲得的“第一手”業務數據能夠在所有節點進行存儲、共享,滿足供應鏈上各主體對數據源一致性的要求。區塊鏈技術打破了傳統供應鏈金融業務數據的封閉化、分散化、單邊化、私有化,能夠實現鏈上數據的可信流轉,最大限度挖掘數據,充分利用數據價值,提升交易數據的整體可見度和可靠性,對解決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的信息孤島痛點起到了極大作用。
關鍵業務數據上鏈后的開放與共享,使得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不再單純依賴核心企業提供的信息進行決策,提高了授信決策的主動性。區塊鏈連接了金融機構、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企業,通過信息共享,鏈上交易各方能夠及時掌握交易資金、貨物等的變動。銀行與核心企業還可通過成立聯盟鏈服務鏈上所有成員企業,充分發揮區塊鏈不可篡改、多方簽名的特點,使資產和債權的轉讓達到多方共識,操作難度得以降低。
(二)關鍵業務數據上鏈后的交叉驗證,保證貿易背景真實性
供應鏈金融追求信息流、商流、資金流、物流“四流合一”,但在實際業務流程中,每個“流”可能涉及不同的技術、管理手段及參與主體。在傳統供應鏈金融業務中,信息不對稱、數據非透明,交叉驗證成本極高。區塊鏈應用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通過將整個體系的數據信息鉚定在一個地方予以分享,并以一種不可篡改的方式進行串連,共同形成可交叉驗證的信息集合,從而增加數據透明度,加大偽造數據信息難度,大大降低交叉驗證成本。
區塊鏈這一技術優勢,在食品藥品、危險品、應急物資運輸等領域中應用具有重要意義,能夠幫助物資提供企業“自證清白”。對于銀行等金融機構而言,利用區塊鏈的交叉驗證功能,也將顯著降低銀企之間的信息對接難度和成本,貿易背景的真實性校驗更加可靠。
(三)暢通多層級信用傳遞,突破授信對象的局限性
供應鏈上存在著多層“供—銷”的關系。由于核心企業信用跨層級傳遞難度大,傳統供應鏈金融的授信對象受到較大的限制。而區塊鏈技術的運用,憑借記錄在區塊鏈上具有可流轉、可融資特性的確權憑證,使核心企業信用傳遞于可信貿易鏈路,核心企業信用能夠向多級供應商傳遞,有效解決了授信對象受限難題。核心企業簽發的憑證被一級供應商簽收后,可依據實際貿易情況拆分、流轉給上一級供應商,整個過程可追溯且核心企業背書效用不變。區塊鏈架構下系統以技術手段對交易各方進行行為制約,整合相應交易數據,形成基礎合同、單證、支付等線上化的嚴謹結構記錄,達到印證交易行為真實性的目的。
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能夠暢通各層級間的交易壁壘,多層級傳遞核心企業信用,突破核心企業授信限制,在供應鏈金融的服務范疇中納入與核心企業相關的多層級上下游企業,提升了信息的暢通性、透明性與安全性,進一步真正落地信息流、商流、資金流、物流“四流合一”的供應鏈。
(四)關鍵業務數據上鏈后的防篡改,有效防范違約風險
區塊鏈技術可以在業務每個環節都形成一個不可篡改且完整可追溯的數據記錄。搭建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平臺,供應鏈金融核心業務數據提供方后期無法對數據上鏈行為進行抵賴,保障了核心業務數據資料的可靠性。數據上鏈后就無法進行更改,這可以證實貿易行為和賬本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從而避免某一交易方私自篡改合約、數據庫,能有效防范違約風險,降低因違約導致的利益損失。
另外,區塊鏈的智能合約技術能夠確保交易各方順利履約,保障交易活動的順利開展。智能合約杜絕了人工操作的潛在違約風險,且獨特的履約形式使其無需第三方監管環境即可保證合約順利執行。機器信用的高效率和高可靠性,提升了交易各方的交易效率和信任度,有效防范了違約風險。
四、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創新方向
區塊鏈與供應鏈金融的結合,驅動了供應鏈金融在業務流程、風險控制及業務模式等的創新,解決了供應鏈金融發展中的痛點,推進了供應鏈金融創新。運用區塊鏈的信息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實現核心企業信用在鏈上的分割與流轉,促進了應收賬款融資模式的創新;運用區塊鏈的不可篡改、資產數字化、智能合約等特性,解決了預付款融資中的信息缺乏透明度、信任成本高、跨層級信用傳遞難等難題。未來,隨著區塊鏈與供應鏈金融的深度融合,供應鏈金融將在服務領域、服務鏈條、服務內容及風控能力等四方面實現進一步的創新。
(一)拓寬服務領域
當前,供應鏈金融服務主要集中在汽車、建筑、鋼鐵等有限領域,而在農業、大宗商品等新藍海市場發展程度相對較低,未能充分釋放廣闊的供應鏈金融市場空間。農業在我國三次產業中占據一定規模,能為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展提供廣闊的空間,但是農戶分散化、規模小,成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仍較少,農業與大數據結合的基礎設施較為落后,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導致農業供應鏈風險點多、防控難度大,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于開展農業供應鏈金融業務普遍較為謹慎。現階段,除了螞蟻金融以阿里系電商平臺為支撐來控制產品的銷售回款并以信用保險增信創新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外,鮮有成規模的創新型農業供應鏈金融產品。
因此,可充分利用區塊鏈數據透明且可溯源的優勢,加強對供應鏈金融“潛在應用場景”研究,創新業務模式,拓寬服務領域,有望進一步釋放供應鏈金融市場發展潛力。
(二)拉長服務鏈條
從理論上講,供應鏈金融可為供應鏈上中下游企業提供一體化的金融解決方案。但實際上由于信息孤島問題的存在,金融機構只能依賴核心企業信用,垂直給上下游企業進行授信,而二級、三級等供應商、經銷商的巨大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繼而限制供應鏈融資業務量,中小企業的產品質量也會因為得不到及時的資金供給而容易出現問題,甚至傷及整個供應鏈體系。
根據富士康的相關數據測算,融資成本上其一級供應商為5%,二級供應商為10%,三級供應商則達25%以上。拉長供應鏈金融的服務鏈條,供應鏈中的目標客群數量將成倍增長,供應鏈金融助力中小企業融資的優勢更加明顯。因此,充分利用區塊鏈價值,擺脫傳統融資過程中核心企業背書信用隨債權轉讓不斷減弱的限制,能夠較大程度上解決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信用難以傳遞到供應鏈尾端的難題。
(三)深化服務內容
供應鏈金融通過為供應鏈企業提供系統性資金支持,加強供應鏈高效運轉,從而產生價值。然而,供應鏈高效運轉所需要的金融服務遠不止單一模式的融資,更需要多樣化、系統化的金融服務做支撐。深化供應鏈金融服務內容不僅是拓展供應鏈金融服務范圍的要求,也是資金供給和產業需求深度融合發展的要求。
在區塊鏈技術和銀行信用的支持下,供應鏈資產數據化及數字化資產流轉發展前景良好,將成為企業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有效解決方案。目前,應收賬款資產數字化流轉已經實現,如中企云鏈的云信、TCL的金單、平安銀行的SAS、浙商銀行的應收賬款等通過區塊鏈完成了供應商對核心企業應收賬款的數字化;推動存貨資產數字化流轉及數字化資產平臺的跨平臺對接也已步入實用化研究議程。基于區塊鏈的數字化資產轉讓,為區塊鏈與供應鏈深度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更大范圍的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創新應用推廣是可期的。
(四)提升風控能力
在傳統供應鏈金融業務中,交易信息記錄在核心企業的ERP系統中。雖然ERP極難篡改,但并不是絕對可信的,風險主要源于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為上下游企業利用信息優勢騙取銀行授信埋下了風險隱患。2019年的諾亞財富踩雷承興國際、中原證券踩雷閩興醫藥等供應鏈金融暴雷事件,再次暴露了供應鏈金融背后潛在的巨大風險。
作為具有可溯源、共識和去中心化特性的“信任的機器”,區塊鏈上的數據都帶有時間戳,即使篡改某個節點的數據,也難以產生多大影響。因而,依托區塊鏈技術,將企業債權在供應鏈的流轉過程使用智能合約程序實時記錄,減少人為干預,能夠提供絕對可信的環境,減少資金端的風控成本,解決銀行對信息被篡改的疑慮。同時,融入了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數據獲取廣泛,不再僅僅依賴于核心企業,金融機構的風險關注點覆蓋整條供應鏈,不僅要繼續關注客戶自身的還款能力和信用水平,更應該對整個供應鏈交易過程中的“四流”予以關注,供應鏈金融風控手段迎來重要變革。
五、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創新展望
區塊鏈技術融入供應鏈金融中,通過在關鍵業務數據上鏈后的開放性與防篡改、交叉驗證及多層級信用傳遞等方面應用,穿透底層數據,打通數據孤島,進一步推進供應鏈上的“四流”合一。將一定程度上緩解供應鏈金融業務參與主體之間的信用問題,打破供應鏈金融發展中遭遇的瓶頸,使讓金融機構能夠更高效、穩健地服務于中小企業。
現階段,區塊鏈與供應鏈金融的融合才剛剛開始,無論是系統建設便捷還是配套的相關技術和應用,仍有待進一步開發和完善,真正發揮區塊鏈打通數據信任“最后一公里”功能還有一定的距離。未來,有望依托區塊鏈技術搭建統一可信任的供應鏈金融共享平臺,實現多條供應鏈的交織和信息共享、互信,解決信息不對稱、核心企業信用傳導難、信息傳遞效率低等難題;通過線上資產的交易,實現基于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的資產證券化,為價值互聯網提供技術基礎;將區塊鏈與物聯網等其他金融科技深度融合,結合懲罰機制,提升鏈上信息的真實性和底層資產的唯一性,助力供應鏈金融支持中小微民營企業,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責任編輯:張恩娟)
參考文獻:
[1]馬超群.發展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03-25.
[2]劉明達,拾以娟等.基于區塊鏈的分布式可信網絡連接架構[J].軟件學報,2019(8):2314-2336.
[3]蔡恒進,郭震.供應鏈金融服務新型框架探討:區塊鏈+大數據[J].理論探討,2019(2):96-103.
[4]陳莉,孫微,李慧玲.基于區塊鏈技術供應鏈金融風險防范研究[J].河北企業,2018(2):34-35.
[5]儲雪儉,高博.區塊鏈驅動下的供應鏈金融創新研究[J].金融發展研究,2018(8):68-71.
[6]宋華.基于產業生態的供應鏈金融的創新趨勢[J].中國流通經濟,2016,30(12):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