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平 邵夢琪 張馨月
摘 要:傳統建筑裝飾是建筑藝術表現的重要手段,在中國本土建筑文化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夠直接記錄和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珍貴記憶和藝術文化。文章主要研究鄂東南傳統建筑裝飾的藝術特色并在此基礎上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促進鄉村的發展。文章以鄂東南建筑文化為切入點,全面深刻地概述了鄂東南建筑的特點,從大量的資料中了解其特征及文化內涵,從多方面了解了鄉村振興背景下各地建筑的發展狀況,探討了如何把鄉村振興與鄂東南建筑的傳承與創新改造結合起來,并深度了解了國內對于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建筑傳承取得的成效。
關鍵詞:鄉村振興;鄂東南建筑;建筑裝飾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鄂東南建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S202010920059)、湖北理工學院2020年度校級教學研究項目“‘雙創教育背景下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研究”(2020C52)研究成果。
一、鄂東南建筑的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全面進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此背景下,鄂東南建筑文化的傳承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隨著經濟的發展,新事物的不斷出現,大眾對于傳統建筑的關注越來越少。而鄂東南建筑的代名詞是舊式和傳統,這讓許多人認為這種類型的建筑就是老舊的,是不合當下發展趨勢的?!班l村振興”戰略的出現不僅體現出國家對傳統建筑的關注度日益提高,還能體現出國家對傳統建筑保護工作的日益重視。
國內外對于傳統民居建筑的熱潮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未曾減弱,最早對古建筑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梁思成先生的研究。改革開放以來,對傳統民居的研究越來越多,研究成果頗豐。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出版的《湖北傳統民居研究》一書中對湖北省內各地的民居都有所研究并進行了詳細的記錄與分析,系統總結了湖北地域特征與鄉土民居類型、湖北鄉土建筑的建造美學和美學特征,并基于此,提出了湖北鄉土建筑的保護、傳承與建筑創新的一些思路。
二、鄂東南傳統民居建筑的內涵
(一)鄂東南傳統民居建筑的類型
陸元鼎在《中國民居研究五十年》中提出:“村莊屬于大環境,而內部庭院屬于小環境。在城鎮和鄉村,寬敞的環境才能使房屋反映出它們的特征和外貌。住宅建筑的內部空間布局,如大堂與庭院的結合、庭院與花園的結合、室內外空間的結合,這些小環境的處理使住宅建筑的生活氣息更加濃郁。”鄂東南地區的傳統民居建筑遺存較為豐富,大都分布在陽新、赤壁等地,并在建筑形式上因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具有明顯的特征。據歷史記載,鄂東南地區遭受過多次文化沖擊,使得該地文化習俗、建筑民居等受到了巨大影響。而陽新、赤壁有大量的古建筑遺存,各式各樣的傳統村落為此次研究提供了寶貴材料。建筑的種類大概有大宅、牌坊、祠堂等各種傳統建筑。
住宅類:在現存的民居中,住宅是數量最多的類型。從孫大章先生在《中國民居研究》中對建筑的分類來看,鄂東南地區的建筑類型是庭院式建筑。鄂東南當地民宅一般為兩層,底層充當如今的客廳功能,空間較大,二層作為儲備過冬糧食以及雜物,空間一般較為狹小。
牌坊類:牌坊原本是一種象征性的建筑物,多用一些常見的磚石建成。依據其功能不同可將其分為功德坊、紀念坊、節烈坊等。牌坊類建筑上一般會有文字說明,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字,這種文字用來規范人們的行為道德,起到一種引導社會風氣的作用。
祠堂類:祠堂建筑在所有地區的民居建筑中都非常重要,不只是鄂東南地區。祠堂是古時候人們用來進行祭祀、求福、辟邪等活動的地方,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祠堂是一個家族地位的象征,因此祠堂的建筑構造往往象征著當時建筑的最高水準。祠堂建筑的體量極其高大,裝飾極其繁瑣。鄂東南地區宗祠建筑的立面、內部裝飾以及門頭裝飾極其豐富,氣勢恢宏,兩側山墻極具特色,多為連續的弧形山墻,頗具氣勢。
(二)鄂東南傳統民居建筑的特點
第一,從結構上看。鄂東南地區居民建筑主要是以磚木混合結構建造,這和傳統民居的抬梁式和穿斗式均不相同。抬梁式和穿斗式的結構特點是以柱子、梁為主要承重結構,墻壁不用作承重,一般用來分割空間,是典型的框架結構。而鄂東南地區的建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框架結構,墻壁用來承重,梁、柱子構成的結構用來分割空間,這種結構叫做排山。建筑內部用磚墻或夯土墻來分割空間,而不是用作承重。
第二,從材料上看。鄂東南地區地形多為土坡、丘陵,材料豐富,傳統建筑所用的磚、木材應有盡有。依據建筑構造要求,鄂東南地區建筑的材料大致有:青磚、紅磚、夯土,楠木、櫸木,以及當地的各種石材。建筑材料在選擇上沒有明確規定,有些建筑墻面會同時出現幾種材料。當地的狀況以及季節變化的情況,以及各個地區地勢的區別,導致了建筑在選材上的靈活性。有些地區由于當地的情況,整個村子所有的建筑都采用大石塊作為材料。
第三,從裝飾上看。我國傳統建筑的裝飾主要有木雕、磚雕、石雕三種,鄂東南地區也是這樣。鄂東南地區的木雕極其豐富,木結構構件完整。
第四,從紋樣上看。雕刻的內容和其他民居建筑區別不大,基本上都是以民間流傳故事為主,或者是一些花草鳥獸等吉祥圖案。
(三)鄂東南傳統民居建筑的發展
鄂東南傳統民居的遺存較為豐富,受到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氣候的影響,早期鄂東南民居多為干闌式建筑。但在歷史上鄂東南地區多次受到文化沖擊,東漢時期,一大批北方人因災害和戰爭被迫南下,中原文化也隨之南移。同時,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合院式建筑也傳入鄂東南地區,逐漸取代了干闌式建筑,成為當地主要的建筑形式。這種類型的民居是北方建筑與鄂東南地區的特殊地形及氣候條件相結合的結果,是北方建筑與鄂東南文化相互滲透、融合的產物。明清時期的“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促使了鄂東南地區建筑風格受到江西等地的影響。鄂東南地理位置離徽州較近,兩地的文化交往較多,人口流動較為頻繁,使得兩地的文化相互影響。特殊的丘陵地形和氣候決定了當地的經濟模式是以農業為主,手工業為輔,茶葉的交往帶來了人口的流動,有助于工商業及經濟的發展。因此,鄂東南地區的建筑受到徽州民居的影響,呈現出自然、簡樸的藝術特色。熊聞晉和徐釗在《基于地域文化的鄂東南傳統民居建筑形式及其策略》中提出:“因此,鄂東南民居建筑形態是在外來移民到來后,在地域文化的基礎上與原住民進行交流、滲透和融合后逐漸形成的。此外,鄂東南周邊地區的多種文化融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具有鄂東南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
三、“鄉村振興”下鄂東南建筑的傳承與創新
(一)“鄉村振興”下的傳統民居建筑發展狀況
近年來國家對鄉村振興的提倡力度逐年遞增,針對脫貧攻堅提出了一系列的戰略措施,其中就有對傳統民居的大力支持。在國家財政的支持下,“鄉村振興”的道路順暢起來,將“鄉村振興”與傳統民居結合起來,并對傳統民居進行改造,既能給予當地農民一定的經濟補助,又能拉動當地的旅游業發展,初步實現農民脫貧的目的。在政府的支持下,有些地區的鄉村振興發展良好,已經解決了當地居民的基本生活所需問題。
(二)“鄉村振興”下的建筑的傳承與創新
舊有的建筑經歷了多年的風吹日曬,很大程度上都有破損,可以在深入了解其建筑特色及裝飾文化的特點后,對其進行改造加工,使其融入進新時代的元素,同時保留原有建筑的特色,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在傳承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的同時創新性地加入新時代的特色元素。
(三)鄂東南建筑未來的發展趨勢
鄂東南傳統民居建筑植根于當地的生態環境,經過長期發展,逐漸形成了與當地氣候相結合的建筑生態系統和功能結構。在對其進行保護的同時,要堅持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建設生態、和諧、綠色、可持續的地域民居建筑。
四、結語
傳統民居建筑形態是經過長期發展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建筑物的功能和結構不斷變化,以適應環境。傳統民居的地域性較強,與當代的高樓大廈不同,鄂東南地區的氣候和地形特點構成了其建筑本身的特點。此外,鄂東南建筑是湖北民居中保存得較為完整的建筑。美好的歷史不應被遺忘,在對其進行改造的同時,切不可丟失傳統文化的根,而是要對其背后的藝術價值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劉敦楨.中國住宅概說[J].建筑學報,1956(4):1-53.
[2]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湖北傳統民居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
[3]陸元鼎.中國民居研究五十年[J].建筑學報,2007(11):66-69.
[4]熊聞晉,徐釗.基于地域文化的鄂東南傳統民居建筑形式及其策略[J].山西建筑,2018(9):2-5.
作者簡介:
馬一平,湖北理工學院藝術學院學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城市景觀設計。
邵夢琪,湖北理工學院藝術學院學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城市景觀專業。
張馨月,湖北理工學院藝術學院學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城市景觀設計。
衛勇(通訊作者),碩士,湖北理工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