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洪雨 趙長夫
摘 要:在本科教育質量革命和深入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背景下,進行學生非專業素質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的研究實踐,是優化高等院校人才培養過程的重要環節,是提升其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方式,也是促進大學生全面長遠發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圍繞主題闡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義以及構建大學生非專業素質評價體系所需要遵循的原則,并從優化評價機制、構建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運行等三個方面探索了實施路徑。
關鍵詞:本科教育質量革命;大學生;非專業素質;評價體系
分類號:G643;F830-4
在一定意義上,非專業素質對大學生的全面長遠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我國在非專業素質的培養方面有一定探索和實踐,高等院校也越來越重視。但也能看到,非專業素質指標內涵界定多樣、理論基礎不完善、評價標準不具體和實施效果不明顯等問題依然較為突出。本科教育質量革命背景和機遇下,“落地式”的學生非專業素質評價體系的研究迫在眉睫。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的重要論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其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并明確了我國教育要堅持德育為先、五育并舉、全面發展,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要克服片面追求某一或某幾方面教育的現象。2018年,新時代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掀開了本科教育質量革命的序幕,一系列關于加強本科教育質量的新論述、新要求、新措施,引領了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范式變革,提出了新的人才質量觀。非專業素質的缺乏已成為制約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主要障礙,提升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過程是專業素質培養與非專業素質培養共同作用的過程。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方案中明確提出,要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樹立科學成才觀念。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做法,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增強綜合素質[1]。
在以上背景下,通過對大學生非專業素質評價體系的專門研究,豐富人才培養的教育理論,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提升人才綜合素質的 “落地式”理論研究,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促進人才培養的高質量發展。同時借鑒現階段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優秀經驗,探索構建大學生非專業素質的評價體系,豐富和健全了本科教育質量革命的內涵和內容,為較為全面評價學生質量提供了可能,具有廣泛的實踐價值。
二、非專業素質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
1.導向激勵原則
大學生非專業素質評價體系的構建,要充分體現體系運行的目標導向,引導學生在自我分析、自我評判的過程中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在評價方式和評價結果上,要有鼓勵性的措施和手段,發揮評價體系的導向、激勵和改進功能。
2.科學可行原則
評價體系要從人才培養實際出發,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評價內容和指標的設定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各個院校根據不同的校情、生源等現實情況,對其人才培養標準進行畫像素描,保證評價指標體系的完整性和均衡性,達到系統完整、覆蓋全面、科學標準、可行性強的效果[2]。
3.多元結合原則
多元結合原則的主要表現,一是過程評價與效果評價相結合。既要通過結果考核進行靜態評價,又要進行學生成長過程的動態監控和記錄并對學生進行客觀及時的反饋,使其隨時掌握個人狀態并自我調整;二是全面評價和尊重個體相結合。既要建立適合全體學生的共性標準,也要探索不同專業、不同特長、不同能力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提升評價體系的可信度和區分度,因材施教、分類培養。
4.整體發展原則
在評價體系自身建設上,要具有時代感和發展眼光,避免盲目趨同和攀高傾向,構建包含社會責任、國家情懷、社會認同、法治精神、人文素養、健康人格、反思創新等在內的具有時代氣息的非專業素質[3];在評價方法上,合理使用量化評價,量化評價雖然具有客觀、直觀、高效和準確等特點,但是學生的品德、品質、精神、心理等素質無法具體量化。過度使用量化,容易造成學生只在量化的標準框架內發展,否定了其他思想和行為的合理性。在學生主體上,既要關注學生的行為,也要關注其道德認知和思想情感的發展。不能忽略了學生個性品格上的不可測量性和發展性,保持評價體系的整體性,避免學生盲目“攢工分”,一切行動都以分值標注的現象。
三、非專業素質評價體系的構建途徑
1.建立和完善大學生非專業素質評價機制
1.1 樹立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人才質量觀,系統推進學生非專業素質培養
在本科教育質量革命和深入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背景下,高等院校應立足落實素質教育的戰略思想,樹立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人才質量觀,重視大學生非專業素質的培養和評價。通過全方位的系統設計、整體優化,構建由教務部門、學生工作部門、團委、二級學院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形成多主體、全面參與、配合監督的系統的評價格局。并能上下一致、統一思想,引導和促進全校教師和管理干部對非專業素質培養和評價的重視和理解。在學校頂層設計上,非專業素質的培養要與教育教學、思政工作、管理服務等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充分融合。全員、全程、全方位的系統推進學生非專業素質的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和自身長遠發展需要。
1.2實施大學生綜合素質評測機制
在各類評獎評優、黨員發展、學生畢業等評定審查過程中設置學生綜合素質指標,規定學生的獎學金評定在學業成績基礎上增加非專業素質成績,例如:學生總評成績=非專業成績*30%+專業學業成績*70%,體現非專業素質培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生非專業素質成績的評價采取對每位學生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和日常學習生活中表現出的關鍵行為進行寫實記錄的辦法,分項設定最高評價標準分值和每項最低評價標準分值,逐項積分。在學生日常表現、評優推先、創新創業、文體活動、社會工作等方面設置觀測點,每學期統計,定期公布。
1.3加強大學生非專業素質評價的制度建設和隊伍建設
可根據實際需要,建立和完善綜合素質測評、第二課堂學分認證和非專業素質成績單等一系列非專業素質評價相關的制度和規定,保障評價工作有標準、有流程、有保障。但需要注意的是制度建設要系統思考并把非專業素質的要求解析為無論是管理者、教師還是作為參與主體的學生,都能易于理解的規范,避免指標細碎繁瑣,管理學、統計學等各種工具反復核算統計,長篇累牘、晦澀難懂;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視和不斷加強非專業素質評價的組織建設和隊伍建設,學校層面成立由校領導組成的決策層,負責全面規劃和頂層設計。具體實施的二級學院要成立評價小組,實行主管學生工作的學院副書記領導,輔導員負責,班主任初審,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和普通學生共同參與執行。作為評價過程的重要組織者、實施者、監督者,輔導員的品格觀念、價值導向、師德師風和學識涵養對學生的非專業素質養成具有潛移默化的示范和激勵作用,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提升輔導員職業素養和工作水平,是落實和優化評價工作的必然之舉[4]。
2.構建科學合理的非專業素質指標體系
目前國內外關于大學生綜合素質指標體系的構建上,方法、形式和種類較多,與非專業素質評價相似度較高的并且相對較為完善的指標體系,是2016年9月國家教育部門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5]。
筆者認為,非專業素質指標體系的構建,要在吸收先進理念的基礎上,圍繞非專業觀念、非專業品格、非專業知識、非專業能力以及非專業方法等五個方面,根據學生實際發展狀況形成多樣化的有針對性的“校本指標體系”,不可盲目“趨同”和“攀高”。具體操作上首先應該面對學生主體和社會需求主體的企事業單位開展調查研究,進行樣本采集和信度分析。再根據其學校自身層次、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分析結果,找準指標體系與學生、與社會的契合點,構建出既符合社會需要又符合校情生情的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具體觀測點,對具體觀測點進行“達成描述”。構建和描述具體指標的過程中,要充分遵循導向激勵原則、科學可行原則、多元結合原則和整體發展原則。
3.探索創新全面多元的非專業素質評價體系
3.1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的合理利用
評價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要充分認識到,大學生非專業素質的評價不僅是單純的分數評定,更是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概念的澄清,進而使學生進行主動的自我進步和自我完善;評價不僅是為了得到實時的“蓋棺定論”式的結論,而是把發展作為導向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更加全面的成長;評價不僅是刻板冰冷的制度標尺,更是為了分析、總結和完善評價體系,促進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在實踐過程中,一些能夠具體量化的指標要采用定量評價,以維持評價體系的秩序性和標準性。但同時也要認識到,定性評價作為一種發展性評價,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優勢。定性評價多用描述性和解釋性的語言,重在揭示和解釋,而非單純的好壞優劣結論。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即維持了評價體系的完整性,避免了因難以量化而舍棄重要的觀測指標,又可以讓學生在包容、柔性的環境中感受精神和道德的力量,激發其向上向美的驅動力和執行力。
3.2基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開展第二課堂學分認證
第二課堂學分認證主要是指在人才培養方案畢業要求中,設置一定數值的第二課堂“必修”學分,學業年限內,第二課堂學分沒有獲得將無法通過畢業資格審核,具有一定的強制性。第二課堂學分認證一般圍繞創新創業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文化體育活動、藝術教育活動等多個維度,完成規定指標后即可獲得相應學分分值。第二課堂學分認證與綜合素質測評均屬于定量評價的主要手段,前者關注達成度,后者更加關注優劣評價,互為補充、共同作用,能有效引導學生積極、合理、規范的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并在其中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使非專業素質評價結果得到了有效應用。
3.3以發展為導向,實施非專業素質成績單制度
非專業素質成績單的表現形式中,既有定量評價的具體量化,又有重在揭示和解釋的定性評價。成績單對學生參加非專業素質提升的相關活動與成果進行數據收集,構建了能夠反應學生成長發展的數據體系,貫穿大學生涯的非專業素質提升的全記錄,繪制了一份全面真實的能力圖譜,既有利于學生回顧自身成長歷程,又有利于學校全面把握學生成長成才的發展路徑。與專業課成績單,共同組成學生評價的“雙卡”,畢業前由學校統一認證和發放,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和說服力,搭起了學生、學校和社會的互相了解和互相認可的橋梁[6],有助于促進當代大學生群體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中國政府網.2020.10.13.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2]戴志國.高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建構新探[J].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9,(03):77-85.
[3]李少榮.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的反思與創新[J].陜西理工大學學報,2019,(04):59-63.
[4]舒文瓊,陳士燕,劉曉平.“新工科”視域下本科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建設路徑探究[J].高教論壇,2019,(07):17-23.
[5]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正式發布[EB/OL].中國教育新聞網.2019.
9.14.http://www.jyb.cn/china/gnxw/201609/t20160914_673089.html.
[6]李嬌楠.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在實踐育人中的運用與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2):87-89.
作者簡介:
閆洪雨(1984—),男,漢族,黑龍江省慶安人,職務:黑龍江東方學院機電工程學部副主任,職稱:講師,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生涯規劃與創新創業教育。
趙長夫(1992—),男,漢族,黑龍江省賓縣人,職務:黑龍江東方學院機電工程學部輔導員,職稱:講師,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2020年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 “本科教育質量革命背景下學生非專業素質培育及評價體系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GJB1320283。負責人:閆洪雨,參與人:孫曙光,高龍,陳雷,趙長夫,張紀元。
(黑龍江東方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