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周振甫是怎么做到編研結合的?※

2021-03-24 10:44:13范軍
出版參考 2021年1期

范軍

摘 要:一代編輯大家周振甫先生集“學者型編輯”和“編輯型學者”于一身。在其漫長的編輯生涯和研究歷程中,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起過很重要的作用。從就讀無錫國專的上世紀30年代學習此書,到80年代編校此書,再到后來展開以“部次條別之法”為特點的文史研究,周振甫以一本古代經典為依托,很好地將學習、編輯與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對新時代的編輯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周振甫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編輯大家,也是杰出的文史學者。作為集“學者型編輯”和“編輯型學者”于一身的周振甫,他一生主要的編輯工作是文史類書籍方面,其個人研究和著述的領域也集中在傳統的文史方面。他一生手握“兩支筆”,一支是編輯他人文稿用的筆,另一支是自己寫作文稿用的筆。用鐘叔河先生的話講,好編輯是編出來的,也是寫出來的。有人形象地說是“藍筆自娛,朱筆編文”。[1]周振甫確實一輩子都擁有這兩支筆,交替使用,相得益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編研結合”、主業副業齊頭并進。這二者本來是有矛盾的,比較難統一的,但在周振甫那里做到了“紅”“藍”協調,互相促進。本文以他在《文史通義》的學習、編輯和研究幾方面的具體事例,來探究一代名編編研結合的寶貴經驗,希望能對同行有一些啟示。

一、無錫國專時期初學《文史通義》

1931年8月,周振甫入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它是一所致力于研究傳統文化,培養國學人才的專科學校。國專一方面積極順應世界潮流,努力與現代教育體制接軌,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中國傳統書院的精神和血脈。錢基博、朱東潤、馮振、陳柱、顧實、郭紹虞、周谷城、章太炎、呂思勉等國學大家和教育名家都曾先后在這里任教,可謂一時俊彥咸集于此。作為高等學府,第一要務和最大貢獻就是培養人才。對此,劉桂秋在《無錫國專編年事輯》(引言)中,有過分析和概說:

與現在國內許多高校動輒擁有數千名教職員工、幾萬名學生相比,無錫國專的辦學規模實在是小得“可憐”。據粗略統計,無錫國專辦學二十余年來,一共才只招了兩千余名學生,其中因時局動蕩、輾轉流徙等原因,正常畢業者不到一千人。但是,就是在這一兩千名學生中,卻涌現了一大批國學研究、文史教育和其他方面的高質量的人才。

在無錫國專前三屆的畢業生中,曾經出過王蘧常、唐蘭、吳其昌、侯堮、蔣天樞、錢仲聯等學術成就卓著的文史學者。據說王蘧常、蔣天樞和錢仲聯當年被唐文治先生稱為本門弟子中的“三鼎甲”……

上述諸人而外,在抗戰前就讀于無錫國專的學生中,還有王紹曾、魏守謨(建猷)、吳天石、徐業興、郭影秋、周振甫、吳孟復、馬茂元、姚奠中等人。[2]

無錫國專雖為私立學校,但其國學的教學和研究都很有特色,取得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在國學領域曾被譽為“北有清華,南有國專”。它在教學內容上以國學為本,“課程的設置,分必修和選修兩類。必修課有:國學概論、散文選、韻文選、文字學、音韻學、目錄學、修辭學、國史、文學史、哲學史、史學史、文化史等。選修課除外文、世界史、西洋文學史、西洋哲學史等之外,分為三類:義理、辭章、考據。內容極為繁復……義理包涵了儒經、先秦諸子、宋明理學、史學等原作,如《論語》《孟子》《墨子》《荀子》《左傳》《國語》,關、閩、濂、洛諸人著作,以及《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等。辭章既有先秦、兩漢、六朝、唐、宋等不同時期的詩詞、散文、駢等文選,也有通貫古今或斷代的各體文選,李白、杜甫、柳宗元、陸游等詩文專集以及《詩品》《文心雕龍》等詩文理論。考據有綜合的如清代考據或稱漢學,也有如閻若璩、戴震、王念孫和王引之父子、錢大昕等考據專著,以及校勘、箋注、輯佚、辯偽等專門。”[3]在教學方式上注意基本功的培養,注重“讀”和“寫”。讀即讀原著,“《文字學》就《說文》作為教材。歷史課也不另編講義,就講《史記》《漢書》。再如詩歌,則講授《唐宋詩醇》《十八家詩鈔》之類;古文,則講授姚鼐《古文辭類纂》和王先謙所選《續編》之類”。[4]教師課堂講授時對原文做逐字逐句的解讀,而并非簡單地翻譯,重在闡述和引申,舉一反三,提出精到而獨特的見解。寫即是鍛煉學生寫作能力,“每兩個星期作文一次,命題作文,用文言寫作,用毛筆謄寫,三個小時,當堂交卷”[5]。老師對學生習作也非常重視,精心批改,有眉批,有總批,點評多于修改,甚至批改一篇作文超過了學生寫作一篇的時間。唐文治校長還別出心裁,每年的四月和十一月各舉辦一次“國文大會”,就是全校性的命題作文大賽。成績揭曉后都召開全校大會,當眾點評獲獎作品,表彰獲獎者。后來成為文史研究大家和著名作家的馬茂元、姚奠中、徐興業都是當時的獲獎者。

劉桂秋在《無錫時期的錢基博與錢鍾書》一書中說:“在無錫國專期間,錢基博曾先后講授過正續《古文辭類纂》、《文史通義》、目錄學、《東塾讀書記》、《現代中國文學史》、韓昌黎集等課。”[6]作為無錫國專教授、教務主任,錢基博還同時在上海的光華大學兼任教職,上海、無錫兩地奔波,他教學極其認真負責,絕不偷懶和馬虎。

在這樣的學校里,有這樣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再加上這樣優秀而敬業的授業老師,周振甫如同游魚歸海,心中有說不出的喜悅。所有的課程他幾乎都充滿興趣,所有的內容他都想最快據為己有。周振甫抓緊一切時間閱讀,無論課間還是晚上,宿舍的案頭上總是堆著厚厚的一摞線裝典籍。整個身心沉浸在經史文獻的海洋里,他的思想一直在和古代圣人與文豪進行著對話和交流。一言以蔽之,外人看來嚴格的無錫國專的閱讀、寫作與考核,在周振甫這里更像是在享受,學校濃厚的學習氛圍、眾多國學耆舊的諄諄教誨、意氣風發的同學間的切磋討論都在滋養著他。苦讀背后是古代典籍的博洽多聞和文字功底的潛滋暗長,并且隨時間的流逝逐漸積淀為扎實的國學功底和求實創新的治學精神。周振甫初次接觸和學習《文史通義》正是在錢基博先生的課堂上。錢先生是國學大家,“詁經譚史,旁涉百家”,“集部之學,海內罕對。子部鉤稽,亦多匡發。”[7]其廣博的知識、深厚的功底、嚴謹的學風讓周振甫驚嘆之余,倍增羨慕向往之心。特別是《文史通義》的課程,讓周振甫深受教益。后來周振甫回憶道:

錢師教我們讀章學誠的《文史通義》。他的教法,就是從《文史通義》中出題目,包括第一篇主要講什么,第二篇講什么,第三篇講什么,讓我們下課后自己去讀書,按題目寫筆記。他要求學生認真讀書,獨立思考。講課時,他用的是一本《〈文史通義〉解題及其讀法》,專講他研究《文史通義》的心得。他把講課的內容印出來,發給我們,讓我們研究。這樣學習,既可以多讀《文史通義》原文,又可以加深對原文的理解,所以有很多收獲。[8]

梁啟超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時,著有《四書解題及其讀法》。錢師也在清華大學教授,對梁著意有不同。因另著《四書解題及其讀法》,得到梁啟超的贊賞。錢師后來在上海圣約翰大學、光華大學、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國立師范學院等校教授,著有《現代中國文學史》《韓愈志》《韓愈文讀》《駢文通義》《版本通義》《古籍舉要》等書。我的一點編輯知識,就是錢師教的。錢師給我們教章學誠的《文史通義》,里面有《校讎通義》,它實際上就是古代的編輯學。[9]

那么,《文史通義》到底是怎樣的一部書呢?為什么對周振甫后來的編輯生涯和學術研究都有那么大影響呢?原來《文史通義》是清代著名學者章學誠的一部名著。章學誠(1738—1801),字實齋,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是清代乾嘉時代的著名學者。此書撰于乾隆三十七年到嘉慶六年間,闡發作者迥然不逐流俗,究心史學義例以救當時學風之弊的治學志向,以及“六經皆史”的著名見解,一生治學所得盡在其中。自晚清以來,《文史通義》與作者另一著作《校讎通義》廣為學人所重。而周振甫20多歲初學此書,即得名師指導,其內在精神、治學方法包括對編輯工作的啟示,一直深深地影響著他。

二、80年代編輯加工《文史通義校注》

周振甫在無錫國專只讀了一年又兩個月,就因為上海開明書店校對《辭通》的需要,他去應聘并被錄用。那是在1932年的10月。開明書店的“老板”是章錫琛,也是一個文史方面素養深厚的專家。他曾于1926年就在商務印書館出版過《文史通義》的選注本,只是那時候周振甫還無緣編校這本大書。作為專業編輯與《文史通義》一書相會,差不多是離開無錫國專50年以后了。

武漢大學副教授葉瑛《文史通義校注》是他的一部遺作。據張京華《名家之注是如何出現的?》介紹,葉瑛是安徽桐城人,與著名學者朱光潛是桐城中學的“同窗好友”。朱光潛1939年至1946年任武漢大學外文系教授,其間1941年至1944年兼任教務長(當時武大遷至四川樂山)。據程千帆先生追述,葉瑛由中學教師直接聘任武漢大學是朱光潛推薦的。程千帆2000年4月26日《閑堂書簡·致徐雁平》云:“先師黃季剛先生離北京大學后,曾在武昌高等學校任教,葉瑛先生從黃君問學當在其時。抗戰將勝利時,朱光潛先生任武漢大學教務長,葉先生以朱之介到武大中文系任教。抗戰勝利后隨校遷回武昌,不數年不幸逝世。其人性格溫和,學術亦有基礎,所著《文史通義校注》當在武大撰成,但生前未能出版耳。”程千帆《閑堂自述》又稱葉瑛為“亡友葉瑛教授”,但追憶其事跡皆不詳盡。另據葉圣陶日記,朱光潛曾推薦葉瑛的著作《詩經選注》給開明書店葉圣陶。朱光潛與葉圣陶同為開明書店的創辦人。據《武大老教師著述及相關數據篇名索引》作者下注:“葉瑛:別號石甫,安徽桐城人。曾任武漢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1942年到校。”據以上推測,《文史通義校注》書稿也應當是由朱光潛推薦給葉圣陶,再由葉圣陶交給中華書局由周振甫編審。[10]

對于這樣的一部遺著,按理說編輯過程中既不能隨便改動,但又需要很好地處理發現的問題。我們來看看中華書局1985年版《文史通義校注》的《出版說明》,便可見編輯之功力與匠心。《出版說明》(署名“中華書局編輯部”)應該是出自周振甫的手筆,對《文史通義》研究之緣起、主要寫作經過、書的基本內容和特色、價值等娓娓道來,簡潔明了。《文哲散記——周振甫自選集》自序云:“要做好編輯工作,就要認識自己的知識不足,要找有關的參考書來看。這里還有著者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做編輯工作的要替讀者著想,要做些補充工作。比方有一部《文史通義校注》,其中有一篇《浙東學術》……對這三個疑問,《校注》里都沒有講。圍繞著書稿來做編輯工作,不能不對這三個疑問考慮一下。”[11]所言與《文史通義校注·出版說明》吻合。張京華由此也推測這個《出版說明》當為周振甫所撰。關于編輯工作又是怎么樣的呢?茲轉錄《出版說明》最后幾節文字:

對這樣一部重要著作,到一九三五年,才有福建閩侯縣葉長清先生的《文史通義注》,為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叢書之十一。葉注有注無校。葉瑛先生作《文史通義校注》,始于一九二九年,完成于一九四八年。葉瑛字石甫,一八九六年生于安徽桐城西鄉陶沖驛。畢業于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先后任教于吳淞中國公學、天津南開學校及任武漢大學教授,一九五〇年去世,年五十四。他的校注告成時,看到了葉注,把葉注的勝義采入校注,并加注明。校注比葉注更為詳密。校注用浙江書局本、粵雅堂從書本等九個本子,其中劉咸炘校志古堂刻本、廬江何氏抄本更重要。何氏按語,可考訂《文史通義》各篇的作年和有關文獻。如四六五頁注(一)等是。劉本可以補原書的脫文,如一二〇頁正文:“蓋必有所需而后從而給(之,有所郁而后從而宣之,有所弊而后從而)救之。”括號中的話是校注從劉本遺書補的……在一〇〇六頁注(五)據劉本補錄章氏論鄭樵評《漢志》的一節,可作為這篇《鄭樵誤校漢志》的參考。

此外,《出版說明》還就“注文征引原文出處,能糾正原文章氏的疏漏”等問題,一一舉例敘說。作為責任編輯,僅僅概括總結原著的優點、特色還不算太難,難在如何發現問題,修改加工,進一步提高書稿質量。一般情況下,編輯發現問題就提出來反饋給作者,一起來解決。而這部書稿的作者葉瑛教授當時已經去世幾十年了,原稿的不足只好靠編輯來完成了。周振甫對自己是如何“修補”原著問題的有如下記載:

這次刊印校注遺稿,必要時稍加修補。有題意不明的。如《浙東學術》,原文稱“浙東學術,雖出婺源(朱熹),然自三袁之流,多總宗江西陸氏”。按朱熹與陸九淵皆言性理,浙東學術言經世致用,此點主要區別,本篇何以不言?又浙東學術一般推呂祖謙、陳傅良、葉適、陳亮,與朱、陸不同,此篇于諸人何以不談?何以言浙東學術出于朱、陸?原注對此皆無說明,因加補注,以說明題意。又如六五二頁正文“史家所謂部次條別之法”,下引“孟荀三鄒、老莊申韓”等傳作例,原注未言此等合傳部次條別之義例,因加申說。又注文有漏注篇名補篇名,如三九一頁注(六)引張祜詩,補《贈志凝上人》題;四五六頁注(六)引《顏氏家訓》,補《風操》篇名等。注中引文過深的,稍加簡注,如一七頁注(二五)、二二頁注(二〇)所引《尚書》文稍加簡注。校注在糾正原文疏漏處還可補充的,作了補注。如五九六頁正文:“唐人修五代地志(即《隋志》)。”按《隋書﹒地理志》以煬帝時的一百九十郡、一千二百五十五縣作志,于郡下不言五代沿革,不得稱五代地志。又六六七頁正文注:“呂氏十二紀,似本紀所宗。”按《史記·大宛傳贊》兩言《禹本紀》,為《史記》所本,章說未是,但章用“似”字,尚未肯定。校注引《文心雕龍·史傳》,“取式《呂覽》,通號曰紀”,更肯定了,因加改注。注文有疏漏的,亦稍加補正。如一六五頁正文,“以良知為諱,無亦懲于末流之失。”校注未注“末流之失”,因引泰州學派狂縱作補。如三一〇頁正文:“譬若《月令》中星不可同于《堯典》,太初歷法不可同于《月令》。”三一三頁注九注一〇未注“不可同于《堯典》與《月令》”,因加補注。校注和稍加補正處,一定有疏漏或錯誤,尚望專家和讀者指正,以便于再版時改正。[12]

仔細閱讀這些說明文字,周振甫在其中展現出來的不僅僅是編輯的職業精神、職業態度,更是一個優秀學者的深厚素養和扎實功力。他這里所做的既有編輯應做的工作,也有超出職責范圍的無私奉獻。其間不只是“校正誤”(對原稿),還花大氣力“校是非”,從學術上把關和提升書稿。所謂編研結合,編研互動,在此得到充分體現。周振甫就讀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師從錢基博學習《文史通義》。此后幾十年來也一直鉆研《文史通義》,留下不少成果。

三、由編輯《文史通義校注》引發的相關研究

1932年周振甫進入開明書店當校對,任務是在文史專家宋云彬先生指導下核校《辭通》這部大書。隨后,為配合書店另一個大型項目《二十五史》的編輯出版,他與同窗兼摯友盧芷芬合作,在《史姓編韻》的基礎上增補改編了《二十五史人名索引》。開明書店經理章錫琛在刊行《索引》的序文中特意提到“盧芷芬、周振甫兩君之力尤多”。酷愛學習、勤于筆耕的周振甫在開啟編輯生涯的同時,開始了自己的學術研究與著書立說之路。1933年,他在《讀書中學》雜志發表了《愛國詩人陸放翁》,在《中學生》上發表了《讀詩偶得——情感和真實》;次年就正式出版了第一本個人著作《班超》,這本小冊子列入了“開明中學生叢書”。從起步之處,周振甫就沿著無錫國專所學,堅定地走文史的路子。無論編輯工作,還是文章寫作,都注重形成自己的方向和領域。

此后幾十年,周振甫的本職工作和業余寫作與研究,基本沒有脫離過傳統的文史,以及語言文學基本知識。而重拾《文史通義》,并進行相關撰述,還是他編完葉瑛的《文史通義校注》之后。這本《文史通義校注》在中華書局正式刊行是1985年5月,而不是遼寧教育出版社李春伶校點本《文史通義》(“本書說明”)講的1988年。從上節介紹可知,周振甫編輯此書已經帶有很強的研究性質和創造色彩了,絕非一般性地對對標點、改改錯字那么簡單。該書付梓一年多后,他寫作了第一篇相關論文——《章學誠〈文史通義〉中的文論》,刊于《新聞戰線》1987年第1期。此后有《讀〈文史通義校注〉》《章學誠論“原道”》《古代的編輯學——章學誠〈文史通義〉》以及《章學誠論史家部次條別之法》等。這里我們重點說說后兩篇。

《古代的編輯學——章學誠〈文史通義〉》刊載于1987年第4期《出版工作》。周振甫開宗明義:

清代章學誠著作《文史通義》,后有《校讎通義》,它實際是古代的編輯學。編輯為什么叫“校讎”呢?原來“校讎”是校對的意思。劉向《別錄》:“校讎者,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冤家相對為讎。”校讎原來指校對。

周振甫在介紹了劉向當年如何校書后進一步總結道:“這些書校定后,由劉向編定篇目,再寫一篇提要評介的文章。劉向這樣的校書,實際上就是現在出版古籍的出版單位的編輯工作。現在出版古籍的編輯工作,確定了要出的古籍后,去搜集各種版本來進行校勘。校定以后,寫一篇出版說明,作內容提要和評價。因此,劉向的校書,就是編輯。不過他是以光祿大夫的身份來做這一工作,又得到漢成帝的指令,所以他可以請到當時的各科專家來校正各科的書,再由他來做整理評價工作。這點恐后來的編輯工作者難以辦到。”周振甫指出,劉向的校書工作遠不止此,還有很重要的就是“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而對于如何“明流別”,進行“互注”和“別裁”,還有“辨嫌名”等問題,周振甫結合具體例證給予了深入分析。他最后由古及今,聯系現實,歸納出這種古代編輯學的當下意義:

就他講的主要的編輯工作看,對我們今天的編輯工作也有借鑒作用。比方明流別。我們現在編書,題目定了,請作者寫稿,對于寫這個題目的有關的知識,從源到流,倘心中有數,結合我們的讀者對象,要求作者寫什么,怎么寫,也就心中有數,約稿工作就可順利進行。稿子寫來后,是否符合要求,也可作出判斷。倘對于寫這個題目的有關知識,對它的源流毫無所知,寫什么,怎么寫,心中無數,約稿工作就做不好。稿子寫來了,是否符合要求,也無法作出判斷,就做不好編輯工作了。[13]

對于“互注”“辨嫌名”在現今編輯工作中的作用,周振甫也有所論析。這比起我們有些所謂編輯學理論文章泛泛而談,要更切實,更有實際指導作用。與“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密切關聯的是“史家部次條別之法”。它不僅對于古代文史研究極為重要,對我們的文史編輯工作也同樣具有參考價值。當代著名出版人俞曉群是在和周振甫的工作交往中,逐步認識到其特殊的方法意義。他說:“大凡成功的學者,必有一套獨具的方法,終生相隨。讀周先生的文章,他經常談到,對學問的認知,他是從早年研讀章學誠《文史通義》起步的。”俞曉群在遼寧教育出版社任職期間策劃出版“國學叢書”,約請包括周振甫在內的每位編委寫一篇談自己研究國學體會的文章,打算匯編為《國學今論》刊行。當時,張岱年講“道統與學統”,湯一介講“傳統哲學的真善美”,金克木講“比較文化”,等等。周振甫寫的是什么呢?

周先生的文章是《論史家部次條別之法》,冷眼一看,此目真有些不知所云。細讀下去,我竟然產生“如雷貫耳”的閱讀幻覺。他講的仍然是《文史通義》《校讎通義》,其核心在于著錄群書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原則,以及讀史治史的“在書即為敘錄,在人即為列傳”之方法。實言之,那時我對周先生的思想方法還是一知半解。但相同的編輯身份,以及周先生“由編輯而學者”的煌煌,深深地喚起了我心向往之的欲望。多年下來,走這條路,收獲真的不小。[14]

“部次條別之法”如何運用于我們的編輯工作,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周振甫從早年跟隨錢基博先生在課堂上研習《文史通義》,上世紀80年代編校《文史通義校注》,進而以此為基礎進行自己其他圖書的編輯工作,研究中國的“古代編輯學”,同時運用到文史研究的方方面面,其經驗值得我們認真汲取。

參考文獻:

[1]俞曉群.這一代人的書香:三十年書業人和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53.

[2]劉桂秋.無錫國專編年事輯[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1:20—22.

[3]陸振岳.無錫國學專修學校述略[J].蘇州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2).

[4]涂曉馬.猶有壯心歌伏櫪——錢仲聯先生訪談錄[J].文藝研究,2003(5).

[5]錢仲聯.無錫國專的教學特點[M]//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江蘇文史資料選輯(第19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83.

[6]劉桂秋.無錫時期的錢基博與錢鍾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118.

[7]傅宏星.錢基博年譜[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59.

[8]張立生.周振甫先生訪談錄[J].史學史研究,1997(1).

[9]周振甫.對錢子泉師《中國文學史》的審讀意見[J].出版工作,1987(1).

[10]張京華.名家之注是如何出現的?[N].中華讀書報,2012-08-22.

[11]周振甫.文哲散記——周振甫自選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12]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3]周振甫.古代的編輯學——章學誠《校讎通義》[J].出版工作,1987(4).

[14]俞曉群.前輩:從張元濟到陳原[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84.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主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国产免费|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人妻免费无码不卡视频| 久久成人免费|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久久77777|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极品国产在线|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国产精品浪潮Av|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99视频只有精品| 亚洲成人手机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 久久久噜噜噜|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制服丝袜一区| 欧美精品1区2区| 性视频久久|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91精品人妻互换|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a|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欧美不卡二区|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片在线无码观看|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一级片|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AV熟女乱|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不卡午夜视频| 中国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精品三级网站|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www欧美在线观看| 高清国产va日韩亚洲免费午夜电影|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欧美色图第一页|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日本一区高清|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