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開梅
重慶市渝北區茨竹鎮川渝交界處的胡家梁子觀景平臺上,立著一塊石碑,石碑一邊刻著“四川”,另一邊刻著“重慶”。
倘若你站在平臺上眺望,向北,是一片整齊的標準化廠房;向南,則是綿延起伏的郁郁群山。
而今,無論是石碑上刻下的“四川”、“重慶”,還是你所眺望到的廠房、群山,它們都擁有同一個名字:“川渝高竹新區”。
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的東風,川渝兩地積極行動,各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等以時不我待的速度,緊鑼密鼓地開啟各項對接工作,為兩地相向而行助力添翼。
川渝高竹新區乘“風”而起。
發展機遇:有了更大的盼頭
“未來已來,風口已至。”
在知乎上“如何看待川渝共同設立高竹新區”的問題下,有人寫下這一答案。
1月4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同意設立川渝高竹新區的批復。這意味著一座現代化新城將在這方土地上拔地而起。
而知乎上簡短的八字答案背后,正是寄托著兩地人民對新區發展的憧憬,若用四川力登維汽車部件有限公司技術工程師蔣振波的話來回答就是:“新區的建設讓我們的生產生活有了更大的盼頭!”
2016年,四川力登維汽車部件有限公司從重慶九龍坡區遷入四川廣安高灘園區(現川渝高竹新區),從那時起,蔣振波便開始了重慶和四川兩邊跑的生活。
“以前是走老路上下班,早上天蒙蒙亮就從重慶出發,輾轉一個多小時才能到公司;晚上回重慶時又經常遇上晚高峰,一天要花幾個小時在上下班路上。”剛到高灘園區工作時的場景讓蔣振波記憶猶新。
因此,這幾年來,蔣振波最關注的就是重慶南北大道的建設進展情況。
2021年1月7日,南北大道二期工程中的作房溝大橋成功合龍,至此,南北大道二期工程橋梁全線架設完成,這可把蔣振波高興壞了。
“等以后南北大道北延伸段通車后,重慶主城到園區的時間將縮減至30分鐘,那可就太方便了。”蔣振波從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過上如此便捷的生活。
然而,享受到這份便捷的不只是蔣振波一人。
四川迅華汽車部件有限公司因拆遷將廠房從重慶南岸區遷至高灘園區,隨著南北大道延伸段的推進,廠房新址離位于重慶渝北區的配套企業更近,物流時間大大縮短。
四川鼎璽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遷址園區后,廠房面積擴大了4倍,產能得到極大提升,還建起了實驗室等配套設施。
一時間,似乎所有的機遇都因為這座“未來之城”的設立而變得立體起來。“蔣振波們”暢想著新生活,但對于川渝高竹新區來說,這些機遇并非“天上掉餡餅”,而是有跡可循。
歷史積淀:一個園區的“步步高升”
2012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復實施《川渝合作示范區(廣安片區)建設總體方案》,方案中提出在川渝毗鄰的廣安建設川渝合作示范區。
彼時,重慶的部分工業企業為推進“退二進三”搬遷工作的順利實施,正在尋找新的發展空間。
國家有戰略,川渝有需求。于是,與渝北區只有一橋之隔的廣安市鄰水縣高灘鎮成了建設產業園區的首選之地。
2013年6月,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高灘園區啟動建設。但因園區地處四川行政區域內,川渝兩地政策不免存在許多差異,很多企業入駐前都會進行多方面考察。為此,鄰水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打出了一套招商引資組合拳,以吸引企業入駐,積極承接產業轉移。
“僅僅有區位優勢和較完善的基礎設施是不夠的,我們更看重的是園區的服務能力與發展前景。”四川力登維汽車部件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李華菊說。
四川力登維汽車部件有限公司是專門生產汽車內外飾零部件、車用EPP零件等汽車配件的企業。該公司在重慶九龍坡區白市驛鎮建廠,經過幾年時間,公司不斷發展壯大,原來的地方用地緊張,擴能需求難以滿足,不得不另擇新址。
“2014年,公司在選擇新址時曾在多地考察,最終選擇了高灘園區,是園區提供的‘一對一跟蹤服務,堅定了我們選擇高灘園區的決心。”李華菊說。
和四川力登維汽車部件有限公司一樣,由于看中園區的區位、交通、服務等優勢,越來越多的企業向該園區聚集,高灘園區日益壯大。
2018年,為搶抓加快建設川渝合作示范城市戰略機遇,加快建設川渝合作發展先導區,廣安市出臺了《建設川渝合作示范城市推進方案(2018—2022年)》;2020年1月22日,四川省政府批復同意設立四川廣安川渝合作高灘園區,實行省級開發區政策,高灘園區升級為省級園區。
從縣級工業園到省級園區,經過近些年的不斷發展,高灘園區可謂是“步步高升”。
如此一來,隨著川渝兩地積極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川渝合作高灘園區自然成為其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抓手。
于是,被賦予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使命的高灘—茨竹產城融合新區應運而生。
探索發展:新區新氣象
“去拿一塊抹布來,把字上面的臟東西擦一下,周圍電線也有點突兀,看怎么處理一下。”
1月20日中午,川渝高竹新區黨群工作中心主任李佳匆匆吃過午飯后沒有去辦公室休息,而是走到籌委會大門口當起了“監工”。
原來,高竹新區籌委會墻上的“川渝高竹新區”六個大字背光燈的電線暴露在外,極不美觀。“這可是我們高竹新區的門面呀,不能馬虎!”李佳邊說邊指揮著工作人員操作。
《川渝高竹新區總體方案》制定了新區2025年、2030年、2035年發展的路線圖,明確了“兩區一城”發展定位,同時構建了“兩區一城一帶”功能布局。
為實現愿景,許多像李佳一樣抽調過來的工作人員雖然開車回家不到一個小時,但他們還是選擇吃住在新區,盡心竭力走好這條創新之路。
在他們的日夜奔忙下,高竹新區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規劃先行。高竹新區明確了“2+N”規劃編制體系,先后對接10余家規劃設計單位,抓緊推進新區概念性規劃及城市設計方案征集。高竹新區還同步啟動了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等工作。
交通先行。高竹新區第一時間研究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著力解決初設批復、征地拆遷、掛網招標、資金籌集等問題,川渝大道已啟動可行性論證,南北大道北延伸段、包茂高速高竹互通等項目陸續開工建設。
招商先行。高竹新區突出招大引強、招新引高,與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交建、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融創中國等30余家企業對接,達成投資意向20余個。同時,高竹新區積極對接重慶工商大學、重慶郵電大學等院校,爭取高校在新區建設校區。
生態先行。高竹新區按照建設產城景融合發展示范區的要求,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落實負面清單制度,根據產業類別和企業質量建立準入機制,推進產業低碳循環發展。
理順新區管理思路、優化招商模式、制定產業調整政策……高竹新區正在探索中快速前進。
樣板示范:用新理念建設新城區
2020年8月,重慶市和四川省聯合出臺《川渝毗鄰地區合作共建區域發展功能平臺推進方案》,提出共建一批各具優勢和特色的區域發展功能平臺。重慶合川、江津、榮昌、永川、墊江、渝北、長壽、大足、開州、梁平、合川、城口、潼南13個區縣以及四川瀘州、廣安、達州、遂寧、資陽、內江6個地級市,將共建9個毗鄰地區合作平臺。
作為9個毗鄰地區合作平臺中最先獲批設立的平臺之一,高竹新區不止于共建,更在于創造。
“我們要用一種新的理念建造一個新的城區。”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政策協同處處長趙菊表示,要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尤其是川渝毗鄰地區在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跨省一體化發展方面,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因此,高竹新區必須穩中求進。
為打造樣板示范,高竹新區從思考到謀劃、從批示到規劃,都盡力追求細之又細、穩之又穩。
“現階段,將由渝北跟廣安分別出資5億元設立的川渝高竹新區開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負責高竹新區的項目運行。”李佳介紹,籌委會正在向川渝兩地政府爭取新區在項目立項、工商注冊、行政審批方面的支持,希望取得經濟管理權限,做到以后辦事不出新區。未來,高竹新區將充分依托川渝高竹新區開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按“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基本原則,做好新區開發。可以預見的是,作為川渝合作跨省市共建新區的一個開端,未來高竹新區必將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