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強強 潘怡彤

摘要:綜藝節目和大眾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節目的文化價值導向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對文化傳播具有重要作用。新媒體語境下,綜藝節目存在同質化傾向嚴重、過度娛樂化等問題,而《一路書香》節目以其獨特的節目形式,豐富渾厚的內容表達,成為業界文化創新的一個全新研究樣本。在新媒體語境下,受眾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綜藝節目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節目形態,以更好地滿足大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關鍵詞:綜藝節目 文化創新 一路書香 價值引導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綜藝節目之間的競爭越發激烈,綜藝節目只有更好地把握新時代受眾的需求,以新意和誠意與受眾積極互動,才能占領市場。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成風化人,凝心聚力”在新的歷史時期的重要性,文化創新是民族發展的內在動力,傳媒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從而為中國的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作為一檔戶外文化綜藝節目,由萬燕傳媒、鳳凰網和深圳衛視出品的《一路書香》節目,一經推出便收獲了受眾的無數好評,節目提倡以文化賦能,把讀書和行走相結合,品讀經典,再現文化生命力,成為綜藝類節目中的一股清流。
一、文化價值的缺失,綜藝節目發展之殤
法國知名社會學家居伊·德波曾說過,現代社會本身就是奇觀的龐大聚集,所有存在的事物都能夠轉化為一個表象。綜藝節目以其豐富的包容性和綜合性正在源源不斷地建構著這個表象,以滿足當代人的娛樂和文化需求。但與此同時,有文化品味的綜藝節目數量還比較有限,還不能很好地呼應國家的“文化頂層設計”和受眾的文化需求,很多綜藝節目都面臨著文化價值缺失的問題,綜藝節目的轉型依舊是一個現實性難題。
1.同質化傾向嚴重,節目缺乏辨識度。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綜藝節目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為了提高收視率,很多節目不惜盲目跟風,抄襲現象嚴重,導致節目嚴重同質化。比如,隨著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的熱播,各種類似的真人秀節目紛紛閃亮登場,從《我為歌狂》到《最美和聲》,從《中國夢之聲》到《我的中國星》等,元素的雷同和創作理念的相似讓綜藝節目同質化傾向嚴重,使節目缺乏辨識度,讓受眾產生反感心理。還有一些綜藝節目是直接從國外引進或者模仿的,如《奔跑吧,兄弟》《兩天一夜》等,盡管擁有很高的收視率,但其照搬和模仿的風格卻飽受詬病。在追求高收視率的市場環境中,很多節目制作方為了在短時間內降低成本,便把模仿成功節目的模式當作首選,這種模仿之風的盛行,越發地讓國內的綜藝節目市場畸形發展。
2.過度娛樂化,文化價值引導力不夠。新媒體語境下,視聽媒介的娛樂功能不斷被放大,但文化元素卻逐漸被淡化。這是綜藝節目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波茲曼所說的“娛樂至死”時代已經顯露端倪,“泛娛樂崇拜”的群氓文化如同惡狼撲面,從明星競技到平民秀場,從八卦緋聞到庸俗導向,良莠不齊的綜藝節目把“娛樂的偏執”演繹到極致。在商業利益的誘導下,很多綜藝節目過度迎合受眾的速食趣味,不惜突破道德底線,通過制造各種話題噱頭來吸引受眾注意力。隨著新媒體的盛行,有些綜藝節目甚至已經淪落為網絡資源(微博段子、搞笑視頻等)的販賣者,以此來應對新媒體時代的挑戰,這不僅扼殺了綜藝節目的原創活力,還造成綜藝節目的文化價值缺失。綜藝節目與大眾的生活緊密相關,節目的文化價值導向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在泛娛樂化的背景下,如何才能從低俗的審美錯位中突圍,發揮正向的文化價值引導力,已經成為當下綜藝節目的重要議題。
二、《一路書香》節目的文化創新表達實踐
在很多綜藝節目已經淪為泛娛樂化“重災區”的情形下,一些綜藝節目正在以正能量的形象脫穎而出。其中,《一路書香》就以其獨特的節目形式,豐富渾厚的內容表達,讓受眾耳目一新,成為新媒體語境下業界文化創新的一個全新研究樣本,就連《人民日報》也為其點贊,稱其“喚醒文化自信”。
1.開創行讀模式,創新節目形態。作為一檔戶外綜藝節目,《一路書香》打破了傳統的演播室架構,開創行讀模式,讓主持人與嘉賓攜書上路,以路載書,走向名著的誕生地,知行合一,再現“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場景。這種“讀書+行走”的模式讓受眾不再局限于狹小的演播室,可以隨著主持人和嘉賓團隊一起感受不同的地理人文風情,便于更好地理解文化名著,給予受眾耳目一新的視聽感覺。例如,在行走西雙版納的過程中,節目嘉賓陶醉在質樸的自然風情中,不覺談到了《瓦爾登湖》這本書,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追溯本心,品味經典的魅力。在信息充斥而忙碌的現代社會,人們很少有時間走進自然,聆聽自然,節目勾起了受眾對生活本質的思考。類似的感悟還體現在陜北之行中,主持人和嘉賓一行造訪了著名作家路遙的故居,在黃土高原上感受著《人生》中所描繪的生活場景和地域風貌。在鮮活的鏡頭下,高唱信天游、上山放羊等生活場景得以還原在受眾面前,把受眾帶到作品的世界中,體會著《人生》中普通人的生存邏輯,感受作家路遙當年走出小村莊的人生沖動。節目還引領受眾了解陜北的民間文化,從陜北腰鼓到民歌,從剪紙到小吃等,《一路書香》以《人生》為切入點,展示了和書籍相關的眾多文化元素,把視聽語言和文字語言有機結合起來,讓觀眾獲得了豐富的精神體驗。
2.活用新媒體思維,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一路書香》取得的成績也離不開節目對新媒體思維的靈活運用。在書籍的選擇方面,《一路書香》充分運用大數據進行篩選,將那些擁有千萬閱讀量的經典書籍選為節目讀物,這種做法本身就有利于提升節目的關注度,具有一定的話題效應。節目不管是內容設計還是語言表達,都盡量做到“新鮮、有趣、接地氣”,把節目的知識性和趣味性有機結合起來。在節目中,主持人時而變身放羊娃,時而又在海邊挖海蠣,時而又玩起了安塞腰鼓,生活氣息十足,讓受眾倍感親切。為了打造沉浸式的文化體驗,節目通過嘉賓親自實踐,深入體驗,把裹挾著瓜果味的、泥土氣息十足的文化內容以鮮活滾燙的方式呈現出來。這種沉浸式的文化體驗激發了受眾的觀賞樂趣,為新時期傳統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3.把握受眾心理,促進經典文化的大眾化傳播。隨著受眾信息鑒別能力的提高,受眾對綜藝節目文化性和藝術性的需求也明顯增強,但當前綜藝節目的發展已經和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產生了不平衡,經典文化的曲高和寡與大眾化傳播之間似乎很難找到一個有效的平衡點。《一路書香》的熱播為促進經典文化的大眾化傳播提供了值得借鑒的路徑。節目既符合新媒體時代受眾的收視習慣,也符合普通受眾追求高雅文化的審美心理,將讀、行、說、聽等多種信息感知方式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受眾互動,寓教于樂,讓受眾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接受經典文化的熏陶。節目不僅具有一定的文化意境與內涵,還趣味性十足,傳統與前衛、東方與西方相互融合碰撞,使得經典文化大放異彩,也充分彰顯了文化自信。嘉賓有歌手、演員、收藏家等多種身份,受眾在他們的引領下走過了遼闊的黃土高原、詩意的江南雨巷以及茂密的原始森林等,感受著生命的寧靜與美好以及文化的沉淀與激揚。同時,更值得欣慰的是《一路書香》并沒有過度娛樂化的傾向,以路載書,以書載道,走入現實,體驗生活,并最終回歸書中。文化的本質意義是“人化”與“化人”,《一路書香》讓受眾能夠從新的視角來了解經典文化,在實際生活中感受文化的氣息,從而潛移默化地接受經典文化的熏陶。
三、新媒體語境下綜藝節目的文化創新路徑
綜藝節目的文化價值即節目中所包含的有益于受眾完善與規范自身生命存在的特質,以提高大眾的文化鑒賞力與價值判斷力。在新媒體語境下,受眾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綜藝類節目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節目形態,以更好地滿足大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1.講好中國故事,展示文化自信。“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文化自信的底色,也是我國重要的軟實力。綜藝節目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在新媒體語境下,講好中國故事,展示文化自信。為了滿足受眾對高質量節目的需求,一方面綜藝節目要充分立足于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將其創新性發展;另一方面還要不斷拓展節目的廣度與深度,走出“娛樂至死”的誤區,緩解受眾的文化焦慮。講好中國故事,就要能夠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將中國故事和綜藝節目有機結合,以綜藝的“外衣”展示中國文化的內核;講好中國故事,還要靈活運用中國式的敘述方法,堅持原創,運用懸念化表達方式,強調個性化處理,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用好的故事與文化自信形成合力,推出更多“大情懷、小切口、正能量”的優質節目。
2.以受眾為中心,創新節目的內容與形態。新媒體時代,受眾已經從被動的客體發展為具有能動性的主體,既是內容的消費者,也是內容的生產者。在新媒體語境下,綜藝節目要轉變觀念,做到以受眾為中心,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受眾的收視行為,了解受眾的喜好,從而有針對性地策劃和制作綜藝節目,更精準地滿足受眾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為此,需要在堅持以受眾為中心的前提下,不斷創新節目的內容與形態,立足于本國國情,增強節目的本土化與原創性,努力讓節目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給受眾帶來良好的審美體驗。如《一路書香》不僅把比較小眾的經典文化做成適合大眾化傳播的節目,而且在訪談模式、場景設計等方面也都體現出了自身特色,讓受眾在輕松的氛圍中汲取知識,兼具人文性和娛樂性。
3.發揮價值引導作用,傳播正能量。知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指出,如果文化生活被定義為周而復始的娛樂,幼稚的嬰兒語言取代了嚴肅的公眾對話,那么這個民族離文化滅亡的命運就不遠了。對于綜藝節目來說,不管是內容題材,還是表現形式,都要以傳播社會正能量為使命,發揮媒介的價值引導作用。目前,不少綜藝節目,如《朗讀者》《傳承者》等都很巧妙地把主流的文化價值訴求和通俗化的流行元素相結合,寓教于樂,為綜藝節目的文化傳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經驗。《一路書香》通過實地體驗的方式,以書為載體,引發大眾對經典文化和人生意義的思考。近年來,綜藝節目的公益模式也開始盛行,公益元素的融入增加了節目的社會內涵,是媒體承擔社會責任,發揮價值引導作用的有益探索,正如《新聞聯播》所稱贊的,這種模式是媒體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文化的力量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是社會和諧的“黏合劑”,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綜藝節目要始終圍繞文化“做文章”,注意文化價值引領,傳播正能量,以增強大眾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新媒體語境下,綜藝節目要發揚自主創新精神,不斷挖掘創作的新角度和新方向,促進我國的“文化+”綜藝節目的創造性轉化,讓文化價值引導從枯燥乏味的說教變成活躍在受眾心中的信念。
作者單位 周強強 浙江廣播電視大學
潘怡彤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
參考文獻
[1]趙迪.淺談綜藝節目的文化價值導向[J].今傳媒,2019(08).
[2]趙紅勛,吳浩.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創新的文化思考[J].傳媒聚焦,2019(02).
[3]厲彥汝,盧長春.《一路書香》創新模式分析[J].聲屏世界,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