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潔
摘 要:小麥是河南省主要農作物之一,作為河南省的農業生產大市,鄧州市常年小麥種植面積達14.7萬hm2以上,在當地糧食生產中占據重要地位。近些年來,鄧州市小麥生產常發的紋枯病給當地小麥安全生產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該文對小麥紋枯病發生的原因、傳播途徑及危害特點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技術,以期為當地小麥的高產優質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紋枯病;發生原因;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4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4-0097-02
小麥紋枯病又名立枯病等,在我國各小麥生產區幾乎都有分布,對小麥生產構成了不利影響[1]。近些年來,隨著麥作區耕作制度的改革、農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地區小麥紋枯病由次要害蟲上升為主要害蟲。鄧州市為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是河南省重要的農業生產大市,小麥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14.7萬hm2以上。在當地氣候條件下小麥紋枯病易發,一般麥田內小麥植株發病率可達10%~20%,尤其是遇到過多施入氮肥、田間空氣相對濕度高的天氣,則紋枯病發病率在70%以上,對小麥的正常生長發育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2]。小麥發生紋枯病后,發病程度輕的,減產幅度約10%;發病重的,減產幅度在30%以上,對小麥的優質高產極為不利。本文現結合鄧州市小麥生產實際,對小麥紋枯病的發生原因、特點及防治技術等進行了總結。
1 發生原因
1.1 品種的抗病性不強 當前,鄧州市農資市場上小麥品種類型多樣,一些產量高的品種多數抗病能力不強,而產量相對較低的品種抗病能力則較強,但是整體來說對紋枯病表現為中感的居多,缺乏高抗品種,導致紋枯病易發[2]。
1.2 小麥生長發育階段的氣候條件適宜 小麥紋枯病菌的生長發育對溫、濕度等條件有一定的要求,不同的溫度、濕度條件下,小麥紋枯病的發病程度有所差異。一般遇到暖冬而春季潮濕陰冷、光照資源不足的氣候,小麥紋枯病呈偏重發生的態勢[2]。
1.3 田間管理措施不到位 當小麥播種的時間偏早時,會造成田間分蘗數增加、群體過大,從而大大增加小麥幼苗紋枯病等病原菌侵染的概率。當播種量過大時,也會造成小麥群體過大,影響田間的透光以及透氣性,為病菌的發生蔓延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當田間氮肥施用量過大時,則會造成小麥植株長勢過于旺盛,進而降低其抗病能力。此外,如果長期采取連作,也容易導致紋枯病重發[3-4]。
2 傳播途徑及危害特點
2.1 傳播途徑 小麥紋枯病的病原為禾谷絲核菌和立枯絲核菌,為土傳真菌。病原菌越冬、越夏的部位主要在土壤、發病植株的殘體上,成為田間主要的侵染源。紋枯病的病原菌除了對小麥產生侵染作用外,還可對其他多種作物產生侵染,如水稻、高粱、玉米、谷子等,此外還可對一些禾本科類雜草產生侵染,如稗草、蟋蟀草、狗尾草等。紋枯病的病原菌在環境中的適應能力很強,土壤干燥的條件下存活時間可長達6年之久,活水中存活時間約6個月;在溫度16~20℃、濕度85%~95%的條件下,容易侵染寄主產生危害;菌絲生長的土壤環境中pH值以5.4~7.3為佳,氣候干燥、溫度高的情況下菌絲的生長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4]。
2.2 危害特點 小麥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均可感染紋枯病病原菌,表現的主要癥狀為爛芽、花桿爛、穗部枯萎、倒伏等,嚴重者可導致小麥植株的死亡,發生的部位以葉鞘、莖稈居多。鄧州市小麥紋枯病的發生高峰期一般在每年的3月上旬至4月下旬,尤其是施過多氮肥的高產田塊內發生程度更重。紋枯病癥狀剛表現出來時體現為爛芽,近地表葉鞘上有病斑出現,形狀呈梭形、橢圓形,顏色為黃褐色。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逐漸擴大,顏色加深轉為褐色。病斑在莖部為害擴展的方向由外到內,逐漸導致莖部的腐爛、枯萎死亡。小麥進入到3~4葉時發病,則主要表現為幼苗發病、死亡,發病時第一葉鞘上有病斑出現(中間、邊緣的顏色分別為灰色、褐色),發病嚴重的情況下新葉無法抽出,最終導致死亡[5]。小麥進入到返青拔節期后發生紋枯病,則在基部葉鞘上最先有病斑出現,云紋狀,中部、邊緣分別為灰白、淺褐;如果遇到陰雨天氣,田間空氣相對濕度高,則在發病的葉鞘內側、莖稈上出現菌絲體(白色、蛛絲狀)、菌核(黃褐色)。如果主莖發病程度重、分蘗穗抽不出來,最終表現的癥狀為枯孕穗。莖稈發病腐爛后,造成小麥生長后期發生倒伏等問題[5-6]。
3 綜合防治技術
3.1 種植抗病小麥品種 小麥紋枯病發病后表現出很強的擴散性,難以根除,因此,降低小麥紋枯病危害首先要從加大育種力度方面入手,提高小麥品種的抗病能力[7]。目前,我國還沒有可以很好地抗紋枯病的小麥品種,抗病能力較好的品種有龍輻麥7號、龍麥26等,正逐漸在麥作區推廣,可以有效地減輕紋枯病的發病程度、降低防治成本。科研人員正積極開展小麥紋枯病抗性品種的研究,篩選抗病能力強的品種。此外,研究人員也在小麥抗病能力相關基因方面加大了研究,對紋枯病發病的相關基因信息進行了更深入的了解,擬通過雜交培育的方式篩選抗病能力更強的小麥品種。
3.2 合理規劃農事生產 通過對農事進行合理的規劃、對農田自然條件進行一定的干預,創造出良好的條件,對紋枯病病原菌的傳播途徑進行有效的阻斷。田間的溫度、濕度條件控制在適宜的范圍,減少病原菌擴散蔓延的概率。作物播種的時間要提前做好規劃,如果上茬作物發生過紋枯病,則小麥播種的時間可適當推遲。結合鄧州市的氣候特點等確定小麥播種的深度,為后期小麥幼苗根系生長、養分運輸創造條件。如果人工播種的方式,可采取適當的間作措施;如果選擇機械化播種,則控制播幅在20cm左右為宜;如果田間之前已發生過紋枯病,則小麥種植時盡量加大種植的行距,為小麥植株的生長發育提供良好的透風條件、增加自然光照[1]。施肥管理中,對各養分進行合理搭配,并結合當地土壤的養分情況適當增施鉀肥。
3.3 針對性采取化學防治措施 小麥紋枯病的防治上,把握科學、適度、無害化的原則,生產中用得較多的藥劑有43%戊唑醇450g/hm2等。需要注意的是,施用時要注意天氣情況,要求施藥后3~4d不會出現大幅度降溫,以確保藥劑防治的效果。此外,還要結合小麥植株的長勢,如果小麥長勢較弱,則建議用三唑類藥劑(戊唑醇一定程度上影響細弱植株的生長)進行防治,有助于促使小麥植株基部節間延長、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3.4 積極探索其他防治措施 除藥劑防治外,小麥紋枯病的防治上還需積極探索新的方式,可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藥劑拌種,對于提高小麥抗性能力的效果較好。藥劑的選擇上,除了傳統的化學藥劑,還可選擇對紋枯病病原菌生長有抑制效果的菌種進行防治,可制成生物粉劑噴灑在田間,目前應用于生產中的有芽孢桿菌B3。小麥播種前,選擇5%井岡霉素水劑等進行噴灑,之后堆悶種子,對預防紋枯病等病害的效果較好。若小麥在生長期感染紋枯病,可結合病害發生程度選擇井岡霉素600倍液等生物殺菌劑對準小麥植株的莖部噴灑,每14d噴1次,連噴2~3次。
參考文獻
[1]郭國影,郭向雯.小麥紋枯病的發病原因及綜合防治對策[J].農家科技(下旬刊),2020(7):29.
[2]靳丹丹.濮陽市小麥紋枯病發生及綜合防治[J].新農民,2020(19):43.
[3]吳亞貞.小麥白粉病和紋枯病的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2019(12):42-43.
[4]田文杰.小麥紋枯病的發生危害及有效防控措施[J].新農業,2019(3):9-10.
[5]陳飛雪.鄧州市小麥紋枯病的發病特點及防治策略[J].鄉村科技,2018(23):95-96.
[6]王明霞.小麥紋枯病發病規律與防治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20(19):75.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