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 王鵬
摘 要:如何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將生活案例教學法靈活運用于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的專業素養如何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本文闡述了基于生活情境的地理案例教學法的基本理念,分析了當前中學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式呆板、教學目光短淺;并提出了基于生活案例教學的地理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途徑:首先觀念轉變,從“教書”轉向“教人”,加強自身的生活體驗,學會獨立思考,對教學隨時保持敏感性,并深入研究,將身份從“講師”轉為“研究者”。
關鍵詞:地理教師;專業素養;初中地理
2016年《地理教育國際憲章》主張:地理教育是生活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在全球化和網絡化的時代,地理主要關注于空間的差異性,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實踐性和實用性[1]。有效的地理教學會使人沉迷其中并對生活產生啟發,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該使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是學術界和一線教師們一直在研究的熱門話題,案例教學和生活化教學是近年來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備受歡迎的教學方法。而將這兩種教學方法進行結合形成的生活案例教學法也是一種新的嘗試,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用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如何有效地踐行“課標”中提出的“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將生活案例教學法靈活運用于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的專業素養如何在這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一、基于生活情境的地理案例教學
地理課程是一門具有生活性的課程,其課程內容緊密聯系生活實際,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學習的“天氣與氣候”“中國的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中國的地形、河流”等都是每個學生日常生活中都必然會接觸到的。地理課程突出反映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地理現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問題,因此地理教學的生活化得到廣泛的關注。基于生活情境的地理案例教學是一種“生活——知識——生活”的教學模式,從生活中選取地理案例,學習理論知識,最終再回到生活,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及地理問題。基于生活情境的地理案例教學與一般的地理案例教學的不同之處在于所運用的案例必須是來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情境或是學生能感知的真實事件,由教師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教學目標、學生認知水平進行整體設計。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地球運動對氣候的影響”的學習中,教師可設計生活案例:“正在北京上七年級的明明是一個善于記錄日常學習生活的同學,一個學期下來,他發現夏天早上6點出早操,太陽已升起一定的高度,天空大亮,晚上7點上晚自習時太陽還不舍得下山;冬天時,學校調整為6點半出早操,但天卻還是黑的,下午下課后吃個晚飯的時間天也一下就黑了。”這樣的案例是在校中學生自己本身每天都在經歷的情境,但卻不會被學生所注意。利用這樣的生活案例進行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動員學生的參與熱情,激起學生身上潛在的實踐經驗和能力,進而展開一系列的討論,在交流、碰撞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能增強學生的對生活的認知,逐漸養成善于觀察生活并嘗試在生活去發現問題,用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習慣,讓學生更熱愛生活、熱愛學習。
二、當前中學地理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觀念陳舊。在中國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地理教師尚未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大部分的教師將自己定位為“知識傳授者”,即如何把知識灌給學生成為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2]。這樣的教師,往往不能領會教學的目的與意義,完全參照著教學大綱進行教學設計,只關注自身的學科知識,而沒有關注學生的需求,上課缺乏趣味性的引導,也就無法提起學生學習的欲望與興趣,這樣的課堂教學將注定是死氣沉沉的,是失敗的。
2.教學方式呆板。知識傳授模式的長期使用,使得地理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爛熟于心,對于教學重難點也是了如指掌,知道考試考什么、不考什么,于是常常在教學過程中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哪些該重點背,哪些不要背,而不會精心地去設計這些知識點該以什么樣的教學方式來傳授給學生,依舊采取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即使有些教師會利用現代的電教手段教學,也大多是隨意在網絡上下載課件、視頻,不加任何的設計與編排便拿來使用,學生仍然只會死記硬背。這樣的教學,學生的考試成績也許會很好,但其理解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創新能力得不到發展,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壓制。
3.教學目光短淺。不論是新手教師還是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放不開”,什么都要講,就怕沒講學生不懂[3]。教師上課時畏手畏腳,總是不敢讓學生大膽地說出他們的想法,擔心學生回答的不全面,擔心學生回答不到要點上;不敢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討論,怕不能按時完成已定的教學任務,常常是把問題拋出來以后,便早早地把結論直接告訴了學生。學生雖然不及老師的經驗豐富,但這并不影響他們以未成年人的眼光去思考和分析問題,并作出他們相應的解釋和反饋。
三、基于生活情境的中學地理教師專業素養發展途徑
1.教師觀念從“教書”轉向“教人”。教育是人的事業,教師從事的教學專業的工作對象是活生生的、具有整體生命性的人,而不是想對靜止的物[4]。教師應當明確教育要培養出來的是具有完全人格的人,是能夠適應社會發展并能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教師的教育觀念應從“教書”轉向“教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的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分析學生的年齡特點、性格特點、生活經驗程度,而使教學設計能夠體現出針對性和差異性,教學重點不僅需要培養學生掌握學科知識、解題技巧,更需要重視的是學生思維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個性發展等方面的培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深入學生之中,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生共同生活,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與生理需求,使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而不是只關注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完全照本宣科地將書本知識灌輸給學生。有了這樣的教學觀念才能進行有效教學。
2.教師加強自身生活體驗。教師對于學習的意義和教學的本質的認識來源于他在生活中的各種實踐。教師總是學生效仿的榜樣,教師的行為也影響著學生的行為,因此教師擁有怎樣的生活體驗關系到教師能為學生提供怎樣的課堂體驗。一個以積極開放的心態追求生活、用心生活的教師,都有一顆善于發現生活的心,總能將有趣的生活經歷引入到課堂中,使得課堂教學“接地氣”,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樣不僅能進行有效教學,還能引導學生對生活的關注。認真體驗生活的教師,在追求生活完美的同時,在教學專業上也會精益求精,以專業的發展推動生活的成就感,從生活體驗中又尋求有利于教學實踐的生活案例,他們力求生活體驗和專業發展能統一互動,最終實現教師成長。
3.教師學會獨立思考。地理教學發展到今天,如何教的問題應緊密結合時代形勢,要培養學生學會獨立思考[5]。教師總是在要求學生學會思考,但教師自己是否思考過?教師是否針對與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過獨立的思考?例如教師們的生活也是每天經歷著日出日落,抬頭看到的也同樣是藍色的天空,感受著每天的氣溫變化,一年的四季變化,是否有思考過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這其中又蘊含著怎樣的地理信息。教師可能給走遍中國乃至去全球更多的地方,擁有比學生更多的生活體驗,就更應該要學會獨立思考,并根據教學目標將之形成可言傳的、可探討的地理案例,在課堂上許學生共同分享、討論,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在生活中的發現與見解,這樣教學才是有意義的,才不會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才能讓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對生活的思考更加深入。
4.教師對教學保持敏感性。一個飛速發展變化的時代,教師不再是作為保守力量的代表,而應該是對時代變化富有敏感性的、積極傳播新文化與共同創造新人的重要力量[6]。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很多的情況往往不在教師課前準備的預設范圍之內,它具有生成性和非預期性,而這些恰巧也正是讓課堂變得豐富、變得有意義的重要因子,教師應當具備發現教育情景中的不確定性因子的敏感性和充分利用它的能力。這樣的敏感性不僅在課堂上學生的學習還有教師自身教學。課堂中的教學時機一閃而過,教師對學生的即時反應、言語、表情保持敏感,及時發現學生的興趣點、疑惑點以及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任何不確定的情況,并利用它引導學生深入討論與思考。教師還應對自己預設教學過程的實際實施保持敏感,預設的問題是否引起了學生探討的欲望、給出的生活案例是否契合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最終的教學效果是否達到預期效果等,這些都需要教師能在課堂上及時進行調整,乃至在課后進一步進行反思,對教學設計進行進一步的修改與完善。
5.教師定位從“講師”轉為“研究者”。當前,“教師即研究者”這樣的觀念備受重視,這一理念產生于行動研究。傳統的教育研究通常是專家或學者以科學方法研究教師及教學問題,這樣的研究只停留在理論的層面,不能內化為教師們的自主行為。教育研究應該就是教師自己采取科學的方法研究自己實際教學中的各方面問題。教師應自覺地成為研究者,研究的對象即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設計以及教學結果。在行動研究過程中應同時加強最新的教育教學相關理論與理念的學習,用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并撰寫反思與教學案例。這個過程不僅有利于教師對自己已有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調整,還有利于形成教師獨有的教學理論,讓教師可以做到“常教常新”,讓教育教學能緊緊圍繞時代的發展需求。
四、結語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任何教育的改革,任何新的教育方法的推行,都是給教師專業能力的考驗,教師都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也就成了必然要求。基于生活情境的初中地理案例教學則需要地理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從“教書”轉向“教人”,以一個“研究者”的身份看待教學,學會獨立思考,用自己的生活體驗來影響學生,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
參考文獻:
[1]張建珍,段玉山,龔倩.2016地理教育國際憲章[J].地理教學,2017(19):4.
[2]孟健.學習設計者:新時期教師的專業發展追求[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17):36.
[3]孫玲.學會“教‘學”——基于新教師專業發展的視角[J].基礎教育課程,2018(21):43.
[4]施良方,崔允漷.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5]付賀梅.新課程背景下地理教師的專業發展[J].中國成人教育,2008(8):107.
[6]葉瀾.在學校改革實踐中造就新型教師——《面向21世紀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提供的啟示與經驗[J].中國教育學刊,200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