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洋
摘要:在生態文明建設大背景下,鄉村人居環境治理是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重要一步。我國鄉村人居環境治理目前呈現出多種創新形式并舉,多種治理方法共存的局面。“生態超市”的創新型治理方式,為建設“美麗”鄉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但是眾多學者對“生態超市”的相關理論研究并沒有進行系統性的整理和概括。本文將從鄉村人居環境治理的角度出發,從生態超市的相關理論、生態超市的現狀分析相關理論、生態超市的組織架構層面相關理論、生態超市發展的影響因素相關理論四個層面進行綜述,最后進行研究評述。
關鍵詞:生態超市;生態文明建設;垃圾分類
1 選題背景
1.1 歷史背景
改革開放的40年中,我國把生態文明放在“五位一體”新格局的重要位置。習總書記也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對于生態文明體系的改革,就要建設美麗中國,而建立美麗中國,首先要從建設美麗鄉村開始,建設美麗鄉村的第一步,便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鄉村垃圾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痛點難點,鄉村垃圾如何處理成為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環節。隨著垃圾分類的推進和垃圾回收處理方式和手段的不斷創新,新型的垃圾處理模式“生態超市”已出現在多個地方,每個鄉村一角都將垃圾回收作為一種新型生活方式。
2 有關文獻的不同觀點
2.1 生態超市的前身
生態超市的產生,并非一蹴而就。其創新性源自于早期積分超市的推行。有相關學者對生態超市前身相關行為政策進行了分析。學者劉玉池[1]通過實地考察研究湖北宣恩的“文明超市”積分制助力志愿服務; 學者王軍文、朱柄全[2]在甘肅秦安調研的“積分小超市”引領文明鄉風;學者吳兵[3]所闡述的山東莒縣的美麗庭院評比“積分超市”;學者姜在新,張明國,薛麗華[4]調研的貴州關嶺自治縣的“道德超市”激勵村民改變生活垃圾處理習慣,整治生態文明建設,將道德與脫貧攻堅相結合; 學者曹哲浩,別曉彬,李軍[5]對于河南省西峽縣 “愛心超市”激勵居民從事公益、志愿服務事跡的探討;學者郭巨波[6]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調研的通過文明團結超市積分兌換實物破解精神扶貧難點的試點。
2.2 從生態超市的宏觀現狀層面分析
近些年,生態超市在全國各地陸續開展,一部分學者對生態超市的實施進行了現狀分析,生態超市在全國各地,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學者胡春春,梁錦姍等人[7],對韶關農村生態超市現狀進行了調研,了解了垃圾兌換城市目前普及程度,得出垃圾兌換超市覆蓋率低,居民對于垃圾分類超市的了解甚少,居民對于廢品換用品態度較為樂觀,同時認為應該加強政府政策扶持、建議多引進社會公益組織贊助、村干部帶頭建立垃圾分類超市。學者廖超文[8],針對賀州市鐘山縣“垃圾兌換超市”進行了宏觀層面現狀分析。結果表明垃圾兌換超市顯著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村民積極性提高,不僅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也弘揚了志愿服務精神。學者張應松[9]對休寧縣流口鎮的“垃圾兌換超市”進行調研分析,得出垃圾兌換超市在創造效益的同時也兼負挑戰,提出應引入創新機制錘煉“自我造血”功能,努力走出一條以店養店的良性運轉模式。
2.3 從生態超市的組織架構層面分析
也有一部分學者指出,生態超市的組織架構應該進一步深化,將垃圾分類的實施主體由政府轉向公眾。學者周明助[10]通過對安徽績溪“生態美超市“進行調研分析,認為生態超市應該在組織架構上、建設管理上進一步深化,同時應將扶貧有機結合,使生態超市成為生態扶貧的新途徑。國外學者Sanneh,Allen[11]從個體的角度分析,認為各組織部門和個人都要配合政府做好垃圾分類工作。國外學者Atousa Soltani, Kasun Hewage, Bahareh Reza,Rehan Sadiq[12]認為對于垃圾管理中除了政府,不同主體都應該發揮其作用,應該有更多的公眾參與決策。學者徐家良、彭雷[13]基于組織生態學理論通過參與式觀察和半結構訪談從運營戰略、種群關系以及生態位的方向研究慈善超市生存空間的新架構。研究結果表明慈善超市主要構成群體為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志愿者和社區居民;市場化的運營戰略往往相比社會救助戰略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2.4 從生態超市發展的影響因素層面分析
更有一部分學者,從生態超市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生態超市能否發展,其供血能力是否可靠,可持續性是其得以在創新的基礎上發展的重要因素。學者陳紹軍、朱晨銘[14]以生態補償視閾分析生態美超市在垃圾兌換方面、科學化維護管理以及多元化資金支持實踐機制的影響因素,一是公眾參與和自我需求的調和,二是熟人社會從眾心理,三是傳統農耕的自我調適,四是地方精英組織和領導的行動邏輯引領。同時提出了生態超市仍存在激勵的暫時性、兌換物品的集中單一性、兌換過程的“人情操作”、資金供血不足等問題。學者陳安琪、朱海華[15]對衢州垃圾兌換超市進行了現狀分析和滿意度的兩階段調查,得出女性兌換商品總價值高于男性、中老年人;兌換次數與兌換商品總價值呈現正相關關系;收集意識和環保意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垃圾兌換的效果。提出了要加大兌換超市的投入力度、實行垃圾兌換超市和超市聯動機制等政策建議。
3 研究評述
3.1 應加快“積分超市”的轉型升級
從我國南北部地區的生態超市文獻總體分布情況看,北部地區生態超市實施點相對較少,有部分城市尚處在一個試點的階段。多數為生態超市的前身“文明超市”、“積分超市”、“道德超市”、“愛心超市”、“文明團結超市”等。但其中存在的問題非常顯著。首先,多數地區開展的“超市”活動更貼近于服務,而忽視了公益;其次,由于積分超市的物品由政府、企業以及愛心人士進行資助,供血能力不足;第三,志愿服務類型多,積分認定不統一,往往存在人情世故“暗箱操作”。第四,兌換的積分商品物種單一,如何滿足更多人的需求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第五,積分超市點較少,積攢積分兌換路途遙遠,得不償失;第六,激勵具有暫時性。志愿服務精神是否會因為積分超市的停業而減退,人們是否還會愿意再做志愿服務成為了值得推敲的問題。針對上述問題,“積分超市”進一步轉型為“生態超市”是較為理想的發展方向。其一,生態超市克服了積分超市原有的供血不足的難題,將原有單一的資金來源拓展到有自負盈虧的能力和多樣的資金來源;其二,生態超市將原本單一的志愿服務性鄉風文化轉型為志愿服務+人居環境治理的新文化模式,在提高服務意識的同時激發村民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其三,生態超市催生了新的效益,垃圾分類二次回收利用形成了垃圾分類有效處理與環境質量提升的良性循環,同時催生新產業,從政府主導型轉向以公眾為主體的治理行為。
3.2 針對痛點問題,創新機制模式
面對生態超市“供血能力不足”、持續能力不強曇花一現的現象普遍存在,同時生態超市的資金來源于政府、企業、愛心人士以及非政府組織,日常的資不抵債,難以維持生態超市的供需問題。引入創新機制模式,將生態超市融入實體超市,形成聯動效應,促進新的經濟形勢、行業結構轉型升級,有利于生態超市形成新業態,供給新鮮血液,在公益與商業的良性互動中,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與商業協同發展,人居環境治理和“綠色消費”攜頭并進的新格局、新方向。針對生態超市過程中痛點問題,通過融入志愿服務精神,采取兌換人員輪班志愿服務模式,減少人情化操作空間;同時,通過民意咨詢以及意愿收集等手段,結合互聯網大數據的新模式,系統分析村民物品所需,進行合理購置,既能夠滿足公眾需求,也能減少資金耗費,有利于資金用在刀刃上,以保激勵機制的有效性和持續性,同時增強生態超市的生存能力和競爭力。
3.3 融入傳統購物方式,發展生態超市新風尚
生態超市作為一種新型的生態環境治理模式,卻與傳統購物方式有形同之處。生態超市通過積分制的激勵機制以物易物的方式來改善人居生態環境。但是積分兌換的激勵效果并不理想,往往一袋塑料瓶才只夠換置一包味精。倘若引入積分制改革,通過回收物品以換取采取優惠購物的方式,不僅能夠加強激勵的持續性和有效性,更能夠加強人們的消費欲望,帶動經濟發展,促進商業超市和生態文明建設協同發展,達到一個循環的、一體化的新購物方式,也帶動了業態經濟下的生態超市可持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玉池.湖北宣恩:“文明超市”積分制激活文明新風尚[J].農村百事通,2021(01):13-14.
[2] 王軍文,朱柄全.甘肅秦安:“積分小超市”激勵村民善行美德[J].農村百事通,2021(01):14.
[3] 吳兵.道德可積分? 文明能變現——關嶺自治縣深入推進道德超市建設提升鄉村文明[J].當代貴州,2020(17):57.
[4] 姜在新,張明國,薛麗華.“小積分”有“大效果”——山東省莒縣嶠山鎮東徐家村“積分超市”實踐探索[J].農村經營管理,2020(07):14.
[5] 曹哲浩,別曉彬,李軍.西峽縣丹水鎮:利用“愛心超市”積分? 讓貧困戶“動”起來[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19(06):62.
[6] 郭巨波.文明團結超市積分獎勵管理制[J].內蒙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2020(06):31.
[7] 胡春春,梁錦姍,陳春淑,陳海霞.韶關農村垃圾兌換超市現狀的調研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9(07):18-19+73.
[8] 廖超文.鐘山:“垃圾兌換超市”兌出鄉村新氣象[J].當代廣西,2017(17):46.
[9] 張應松,黃俊.山溝里的垃圾兌換超市[J].環境教育,2016(10):60-61.
[10] 周明助.安徽績溪“生態美超市”讓村民參與生態保護[J].農村工作通訊,2021(08):47-48.
[11] E.S.Sanneh,Allen H.Hu,Y.M.Chang,Edrisa Sanyang.Introduction of a recycling system for sustainable 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a case study on the greater Banjul area of the Gambia[J].Environ Dev Sustain,2011,(13):1065-1080.
[12] Atousa Soltani,Kasun Hewage,Bahareh Reza,Rehan Sadiq.Multiple stakeholders in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in the context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A review[J].Waste Management, 2015,35:318-328.
[13] 徐家良,彭雷.運營戰略、種群關系與生態位:慈善超市生存空間新框架[J].中國行政管理,2019(11):104-110.
[14] 陳紹軍,朱晨銘.生態補償視閾下農村垃圾分類兌換激勵引導機制研究——以安徽黃山市S縣生態美超市運作實踐為例[J].學習論壇,2020(02):71-78.
[15] 陳安琪,朱海華.衢州垃圾兌換超市現狀及其滿意度調查[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11):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