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蘇婉 王子睿 易振振 張臣思 段洪偉
摘要:城市公共危機治理作為社會治理研究的前沿,呈現出脆弱性、突發性、破壞性等復雜特征。同時,城市公共危機治理面臨著公眾信任危機、應對失靈危機等眾多挑戰。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不斷前進,“大數據+網格化”相結合的創新治理模式對我國的城市公共危機治理產生了重要影響。此次,以丹陽市為研究對象,探索“大數據+網格化”城市公共危機治理模式運行存在的優勢和缺陷。同時,對治理模式存在的缺陷,探索出更加理想化的道路,以減少公共危機給社會帶來的損失,做到事先預防,實時分析處理,事后完善。
關鍵詞:大數據;網格化管理;公共危機;公共危機治理
近兩年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相較之前破壞力更強,因而對經濟發展、社會生產、人民生活等都造成了重大影響。為了能夠及時有效地掌握各地災害的實時數據,積極應對險情,大部分地區都開始采用“大數據+網格化”的險情防控監管模式。以江蘇省丹陽市為例,在這次暴雨險情防控中,社區發揮了其基層狙擊作用,成為抗險的堅實力量。
1 相關基本概念的闡述
1.1 關于大數據
“大數據”這一詞是英文單詞“Big Data”翻譯過來的,在2008年9月4日的《自然》雜志中,“大數據”首次進入公眾視野,它被定義為“顯示人們認識過程的進步,數據規模難以利用現有的技術、方式與理論在短時間內來獲得、管控并處置的數據”?;谶@種理解,我認為大數據不僅僅是一種資源,一種策略,一種習慣,而是一種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賦予人們理解和塑造世界的能力。
1.2 關于網格化管理
網格化管理,顧名思義就是依靠一個統一的城市管理和數字化平臺,把城市管理區按照一定的標準變成一個小區網格。通過加強對單元網格的要素和事件檢查,建立了一種監督和處置分離的形式。
1.3 關于公共危機
在張莉萍等主編的《現代市政學》一書中,公共危機指的是嚴重威脅與危害社會公共利益,并引發社會混亂和公眾恐慌,需要以政府為主體的公共部門介入,運用公共權力、公共政策和公共資源緊急應對和處理的危險境況和非常事態。[1]
1.4 關于公共危機治理
公共危機治理指的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組織在現代風險和和危機意識以及危機管理理念的指導下,依法制定公共危機治理法規和應急方案,與社會其他組織和公眾協調互動充分合作,對可能發生的公共危機事件實施有效預測、預警、預報、監控和防范,并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對已經發生的公共危機事件進應急處置,化解危機和進行危機善后或經濟社會運行與秩序重建工作的全過程。
2 “大數據+網格化”模式的優勢
在這次持續降雨期間,人口健康狀況等關鍵信息亟待摸清掌握,工作人員通過協同抗險系統開展數據信息收集,將其落實到各社區的城市網格中,使得原本正處于摸索階段的“智慧城市”得以更快的方式下沉到各個基層,實現有效管理?;诖舜蔚り柺锌闺U防控的實際效果來看,該模式的運行帶來諸多優勢。
2.1 完善了城市數據系統和基層信息收集
隨著暴雨抗險工作的緊急推動,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深入基層,開展全面的人口信息普查。為確保統計信息的準確性,將需要統計人口信息的區域劃分成若干網格,然后每組工作人員負責自己指定網格的信息統計,并將獲得的信息錄入數據庫。這個過程為區域信息系統的構建和完善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同時,在暴雨剛來臨時,對基層人口信息的收集,是排查人員外出、失蹤最快捷、最有效的辦法。[2]
2.2 提高了抗險工作效率
抗險期間,政府部門采用的是以社區為單位的封閉式管理方式,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居民的信息收集、處理工作。在抗險開始階段,社區工作人員通知社區居民關注自己社區的網格微信公眾號,將家庭成員信息比如健康狀況等及其他生活需求,在公眾號平臺填好提交,以便工作人員清楚了解情況,對有需要的居民進行服務。在抗險中后期,工作人員通過行程軌跡小程序掌握居民軌跡,便于及時了解情況開展營救工作。這些舉措不僅提高了社區抗險工作的效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社區工作者的負擔。
3 “大數據+網格化”模式存在的缺陷
抗險期間,“大數據+網格化”創新模式在基層的廣泛使用既體現出這一模式運行的優勢所在,但也暴露出不少的缺陷。
3.1 個人信息的泄露
網絡是大數據時代泄露公民隱私的重災區,盡管有大部分的網絡運營團隊為保護用戶隱私全天候的工作,但仍有大量的惡意網站、不法機構對用戶的隱私進行竊取。在社區防控過程中,大數據發揮了其“快速”、“準確”的優勢,但同時社區網絡防控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完善和解決。針對目前社區抗險工作的現狀,網格環境下居民基本信息管理與控制的相關系統不夠完善,存在個人信息泄露風險。
3.2 部門協作能力低下
由于城市公共危機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突發性,各級部門對于信息的獲取渠道和問題的處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差異,進而無法準確有效地處理公共危機。其次,信息共享平臺因為難以實現統一的規劃,各級政府部門也無法將各自獲得的信息分享給其他部門或者群眾,造成信息交流不暢,進而影響決策和后續發展。抗險期間,上級政府領導部門在下達各區域進行封閉式管理的消息后,由于各社區獲得消息與管理方式的不同,導致實行封閉式管理的時間和效果也有所不同。[3]
3.3 創新模式的不普及
大數據與網格化相結合的創新模式,是社會治理體系的全新產物,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以這次的暴雨抗險為例,該創新模式呈現出其獨特的優勢,同時在社區的抗險工作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但由于該創新模式還處在摸索階段,所以目前“大數據+網格化”創新模式的平臺應用等還不夠普及。行程軌跡信息平臺的大部分數據功能對于工作人員和社區居民來說并不太清楚,他們仍然處于掃碼填寫的意識層面,工作人員僅停留在操作層面。因此,“大數據+網格化”模式應提升到更深的層次。
3.4 基礎數據的漏缺
基礎數據是社區進行有效抗險的重要條件??闺U期間,社區的工作人員通過居民的行程軌跡碼,只能了解社區居民的行動軌跡,卻無法了解居民其他的問題和需求。因而社區所擁有的基礎數據不應僅僅只包含居民基本信息,同時還應該包含居住環境等安全問題以及居民生活困難等信息。但就目前一些社區擁有的基礎數據情況看,大數據平臺只是錄入了居民的基本信息,而其他有關安全問題、生活困難等信息情況并沒有錄入與備注。大多數社區仍依靠傳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但這種方式沒有辦法形成“地毯式”的無死角覆蓋防控。因此,大數據平臺中社區的基礎信息需要進一步完善。
4 完善“大數據+網格化”模式的相關缺陷
面對日益嚴峻的城市公共危機及其創新模式治理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完善信息安全制度、提高部門協作能力、推廣創新模式、完善基礎數據等,這些措施對于城市公共危機治理來說顯得尤為關鍵。
4.1 完善個人信息安全制度
信息安全對于大數據平臺和網格化管理來說都是尤為重要的,同時也是有效應對城市公共危機的前提。目前,居民在網格微信公眾號上大體完成了自己及家人的基本信息申報,平臺也已進行基本信息的數據存儲。政府信息的優勢在于通過大數據技術對社區居民的出行進行準確、快速的跟蹤。然而,個人信息安全不僅需要在技術上得到保障,還需要完善相關的個人信息安全體系。首先,要建立信息監督體系。社區信息和政府信息連接大數據系統需要建立監管制度,以確保數據的真實性、數據傳輸的安全性,使其能夠在安全狀態下運行。其次,完善信息管理的權限制度。社區網絡信息平臺是一個跨領域、多維度聯合的延伸系統,部門要實現數據公開權限、職能部門數據共享權限等都需要建立相應的權限和技術制度來進行風險管控。[4]
4.2 提高部門協作能力
城市公共危機治理是公共關系中的重要部分,對于各級政府來說,在城市公共危機治理方面仍有諸多地方需要改善。首先,部門需要提高在面對城市公共危機時的能力和水平,樹立各部門協同工作的理念,并明確各級部門在應對城市公共危機時的責任與義務。其次,相關部門需要統籌推進各社區大數據以及云平臺的統一規劃和建設,將其作為各級部門的一項中心工作。最后,加強各級部門內部、上下級部門之間和各級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各種數據平臺應該整合、協調,各部門應該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打破數據壁壘,共享各方面的數據信息。[5]
4.3 推廣創新模式
“大數據+網格化”創新模式雖得到了實際運用,但在許多方面卻沒有得到廣泛普及,因而需要不斷整合社區資源進行推廣。從以前社區工作人員挨家挨戶的登記排查,到現在手機APP的排查;從以前社區居民填表追蹤定位,到現在大數據平臺追蹤定位。目前社區的創新模式已基本形成,但仍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不斷完善和發展。第一,加速在線與離線融合,改變工作方式。離線工作和在線工作相結合,充分發揮大數據和網格的優勢,是堵塞死角、填補漏洞、便出行的最有效方式。第二,廣泛招納技術人員,充實人才隊伍。社區工作模式逐漸趨向于系統、平臺、數據的管理服務,因此在社區創新工作方式中技術人員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完善創新模式,才能發揮社區資源整合與積累的作用,實現社區抗險工作由“個體抗險”向“綜合抗險”的轉變。
4.4 完善基礎數據
基礎數據的完善是積極應對城市公共危機的重要內容。不論是在公共危機發生前、發生時、發生后,都需要對基礎數據進行熟悉地掌握,這樣才能及時有效地預防、應對和改進。以這次丹陽市暴雨抗險為例,社區工作人員只有居民的一些基本信息,對于其他情況一無所知,因此出現諸多問題。基于此,社區應建設相應網格化數據平臺,讓社區居民可以在平臺上表達他們的看法或建議,有生活等方面的問題也可以及時在平臺上請求幫助,方便社區工作者為其解答或提供服務。[6]
5 總結
數字化是時代潮流,網格化是社會治理核心,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方向。實踐證明,只有實現城市公共危機治理模式的根本性改革,才能更好地應對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風險社會。這一次,自然災害的突然爆發也透露了一個更加明顯的認識:面對突發的城市公共危機,城市管理必須從基層最小單位做起,即實現基層網格化管理。此外,險情還給智慧城市的帶來了諸多思考,我們不僅要看到“大數據+網格化”城市公共危機治理模式的優勢所在,也要善于發現該創新模式帶來的缺陷,探索出理想化的解決措施,同時更要看到基層建設對該模式的重要程度。
參考文獻
[1] 王佃利,張莉萍,高原:現代市政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 黃佳慧:運用“大數據+網格化”模式提高社區防控疫情能力,大慶社會科學,2020,(04)
[3] 付夢夢:“互聯網時代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機治理的路徑探討”,《山東青年》,2019年第8期
[4] 陳選濱:“戰疫之下的“大數據+網格化”管理”,《互聯網經濟》,2020年第3期
[5] 何曉斌等:“大數據技術下的基層社會治理:路徑、問題和思考”,《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1月第40卷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