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靜鈞
年終歲末,辭舊迎新,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年度漢字火熱出爐。年度漢字評選,是東亞漢字文化圈和東南亞華人文化圈一項悄然興起的文化活動,參與人數有逐年增加之勢。漢字以形意文字本身所具備的高度概括性,給人們以豐富的聯想,年度漢字不僅代表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事,又能透露將來人們所希望之事。
四度“奪冠”的“金”
12月13日,日本公益法人團體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宣布,“金”字當選為2021年度漢字。當天,京都清水寺貫主(住持)森清范在一張長1.5米、寬1.3米的日本和紙上,揮毫寫下了大大的“金”字。
據統計,本次活動共有23萬人參與投票,人數呈上升之勢。在眾多候選字庫中,“金”得票率近5%,獲10422票,比排名第二的“輪”多出118票,算險勝。這也是“金”字第四度斬獲年度漢字榮譽,而且四次都與奧運賽上日本選手爭金奪銀有關。這一重復,也能說明本年的年度漢字評選活動參與人數增多,選中漢字得票數反降的現象。
與2020年的年度漢字“密”一樣,“金”字的勝出,也更多是出自于一年來的影響國運福祉的大事件。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防疫抗疫中屢現“密切接觸者”“密閉空間”“保持社交距離”等字眼,都與“密”字有關。2020年日本基本上保有了“抗疫模范生”的形象,與一地雞毛的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兩相對比,高低自現,2020年“密”字當選,實屬應當。
而2021年雖疫情一再破防,但病毒“突然像自殺了一樣”,疫情到年末歸于平緩,人們的視線更多放在實惠事件上,如東京奧運會上日本選手收獲史上最多的金牌。京都清水寺貫主森清范說,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與以往不同,選手們在新冠疫情種種限制下的努力成果就是“金”,希望明年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迎來輝煌的一年。
此外,一年來日本政府發放了各種各類的補助金,還發行了各式各樣的金幣,日本的貨幣寬松政策也達到一個歷史的高點,加上內閣政府迭代,新當家岸田文雄上臺,以“金”字當頭,大體能揣摩得出保有民眾享受主義的愿望,與岸田推崇的“拓”字中寓含的政府行動主義相輔相成。
不謀而合的“盼”
12月15日,由新加坡《聯合早報》主辦的“字述一年2021”活動組織方宣布,“盼”字以3393票,從近萬張記名選票中勝出,當選為2021年新加坡“年度漢字”。
新加坡“年度漢字”評選活動,由新加坡最有影響力的華文報紙《聯合早報》主辦,由編輯部匯同10位專家選定候選字,然后對外公布,接受投票。一開始手機短信、電郵、電話、紙郵等方式均可投票,公眾投票踴躍。這幾年改為記名投票,增加了權威性。
從這幾年獲選的年度漢字來看,新加坡公眾評選出來的漢字,更體現了人間世態。如2012年的“色”脫穎而出,是與當年新加坡民間、娛樂界、官場多宗涉色情案的事實有關,反映了新加坡公眾對世風日下的不滿。2014年的“亂”字當選,與當年時局不穩、亂象頻出有關,與新加坡講究秩序的社會形成價值沖突。去年疫情肆虐,新加坡民眾服從政府防控管理,佩戴口罩成了生活常態,“與罩為伍”,2020年的年度漢字“罩”字當選。
由于新加坡是開放性的外向型經濟,在推進疫苗施打到比較高水平,并認為已經筑起了“免疫屏障”之后,今年下半年新加坡改為“與病毒共存”的開放模式,經濟獲得快速恢復,在東南亞經濟圈中表現最搶眼。雖然疫情還在反撲和反復,但新加坡民眾對未來的盼望已經寫在臉上,2021年“盼”字當選為年度漢字,真實反映了新加坡社會的積極心態。
巧的是,12月19日,馬來西亞年度漢字揭曉,也正是“盼”字。這種不謀而合,體現了華人文化圈的共同心聲。
為了讓公眾更多了解這些入圍候選的漢字的含義,馬來西亞年度漢字評選活動主辦方連續舉辦了兩場線上表演,當地藝術家就每一個候選漢字作了直觀展示,與會嘉賓則一一回答了每一個候選字背后的故事。由于活動組織有力,形式靈活多樣,越來越多當地年輕人參與評選活動,影響力不斷提升,促進了漢字普及及漢文化傳播。
與新加坡的年度漢字一樣,馬來西亞的年度漢字一方面在反映世間百態之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普遍民意。2011年一個“漲”字當選,表達了對物價飛漲、人們生活普遍受影響的不滿。2019年則“騙”字當選,可謂一個酸甜苦辣的社會控訴。而2020年“疫”字當選,則表達了民眾團結一致擊敗疫情的堅定愿望。
頗具諷刺意味的“貓鼠同處”
與其他國家或地區評選年度漢字單字的做法稍有變化,韓國則開展評選“年度漢詞”,即年度成語評選,意義更加直觀了當,活動別具一格,而且清一色在高知階層內投票,高大上的權威感油然而生。
據韓國《朝鮮日報》12月12日報道,負責組織評選“年度漢詞”的學術期刊《教授新聞》,向全國880名大學教授進行了“年度成語評選”問卷調查,教授們可以從6個候選成語中各自挑選兩個成語,以獲得票數最多者當選。這一活動從11月26日起至12月2日結束。最終,“貓鼠同處”以514票獲選為韓國今年的年度成語。
一向以針砭時弊為己任的韓國知識界,對2021年當選的年度成語不會感到意外。這一出自中國《舊唐書》的成語,應該是用來諷刺和批判官場不作為亂象。《朝鮮日報》分析稱,2021年韓國發生“土地住宅公社公職人員涉嫌炒賣地皮”等丑聞。韓國嶺南大學哲學系教授崔在穆稱,執法者、監督者與社會利益集團捆綁在一起,導致利益自肥,純屬就是“貓鼠同處”、朋比為奸。
與“貓鼠同處”相類似,另一個成語“泥田斗狗”也獲得比較高的認同,名列第三。泥田斗狗,諷刺韓國官場只顧黨同伐異,卻無能力解決住房、就業等民主問題。可以說,韓國知識界主導的年度漢字評選是以“問題導向”為基礎,帶有一定的社會輿論監督的使命。
韓國年度成語評選也會出現“逆天”現象。2020年獲選的成語是“我是他非”,很多人一臉茫然,聲稱沒有聽說過這樣的成語,但組織者說這是他們刻意創造的新詞,批判的是政府部門中把所有錯誤都轉嫁到別人身上,并粗鄙地指責別人、詆毀別人,只會進行消耗性斗爭的“雙標行為”。而2019年的年度漢詞是“共命之鳥”,出自佛經中的兩頭鳥,暗喻對韓國社會左派和右派對立局面的擔憂。
區域主義下文化復興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漢字的使用也逐漸成為了一股新的潮流。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自1995年起評選年度漢字,為現代漢字文化圈的形成提供了助力。
語言是文化的濃縮,各國年度漢字的評選往往具有廣泛的社會認同感。而在區域文化發展的視野下,漢字為紐帶的歷史關聯,在區域文化發展中越來越扮演重要角色。作為漢字文化的母國,在區域化與區域主義興起的背景下,可以在區域文化發展方面發揮引領性作用。
大致來看,從歷史特性角度上看,大致形成了兩個相互疊加的漢文化區域,一個是東亞漢字文化圈,包含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另一個是華人文化圈,包含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這一區域或多或少保留有一定的儒家文化等共性的東西,這為經濟區域主義及其區域一體化發展帶來了精神與認同。
西方中心主義的興起,擊碎了建立在中華朝貢體系下的舊有的區域秩序,民族主義崛起一度加速了區域的“去漢化”。然而,斗轉星移,百年漫長的工業文明與農耕文明成長與競爭,新的文化區域體系逐漸回歸,人們重拾歷史與傳統,珍視歷史文化傳承,這是漢文化圈與華人文化圈進一步加強經濟合作的有利基礎,區域主義時代已經來臨,年度漢字,就是給新時代的一個承前啟后的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