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行
黔驢哪能施“計”
成語“黔驢技窮”,出自唐·柳宗元的《黔之驢》。說的是貴州這個地方,原本是沒有驢子的,有人用船從外地運來一條。因貴州山多,驢子無用武之地,就把它放歸山下。一只老虎第一次看見龐然大物的驢子,不知道是什么怪物,竟然嚇得躲到樹林里偷偷地看它。有一天,驢子叫了一聲,老虎嚇了一跳,以為驢子要吃它,嚇得跑到老遠。后來發現,這驢子似乎也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于是,有意識地靠近它,甚至大膽地去戲弄它。驢子被老虎戲弄得大怒,使出看家本領,用后蹄去踢它。老虎一看大喜,心想,你的本領就這么大呀!于是撲過去,把驢子吃掉了。“黔驢技窮”,比喻僅有的一點本領已使盡了,再也沒有別的辦法了。
可是有人卻把這個經典成語誤寫成了“黔驢計窮”,例如《南方都市報》曾有一篇標題為《范甘迪應向幼兒教師學習》的文章有這樣一句:“黔驢計窮的范甘迪,竟然淪落到要用這種餿主意來激發火箭將士血性的地步。”這是因為對成語一知半解而造成的。其實,“技”指某方面的能力、本領。“計”是計算、計謀的意思。成語“黔驢技窮”,說的是驢子的本領窮盡了,而不是計謀窮盡了。
芋頭能吃不能吹
芋頭能吃,但不能當樂器吹奏,這是常識。但是,有的人偏偏要拿它吹!“人民網”曾有一篇《汕大青年》,介紹辦報經驗。文章寫道:“與此同時,能避免出現一些人工作很多,一些人想工作卻沒有機會,而一些人不工作濫芋充數的情況,實現工作分配的公平合理。”文章中以“芋”代“竽”,豈不是硬拿芋頭當竽來吹嗎?
成語“濫竽充數”,典出《韓非子·內儲說上》。戰國時期齊宣王非常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許多人一起合奏。齊宣王向全國招募樂師,要組成一支三百人的大型吹竽樂隊。有一個名叫南郭的浪蕩子弟,根本不會吹竽,卻混進了吹竽的樂師班。因為南郭先生裝得惟妙惟肖,又由于是幾百人在一起吹奏,齊宣王也不知道誰會誰不會,就這樣,南郭不但沒有露出一絲破綻,還和別的樂工一樣領到一份優厚的俸祿。齊宣王死后,他的兒子齊湣王繼位。湣王同樣愛聽吹竽,只是喜歡樂師一個個單獨吹給他聽。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后,嚇得整天提心吊膽。心想,這回要露出馬腳來了,丟飯碗是小事,落個欺君犯上的罪名,恐怕連腦袋也保不住。于是,趁湣王還沒叫他演奏,就溜之大吉了。后來,“濫竽充數”這個成語就用來比喻沒有本事的人混在有真才實學的人里面充數。“濫竽充數”有時也用作謙辭。
“竽”,古代一種用竹子制作的簧管樂器,像笙而稍大。“竽”字,從竹,于聲。芋,本指芋頭,泛指某些像芋的薯類植物。“芋”,從草,于聲。二者聲調也不同,“竽”為陽平,“芋”讀去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