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祥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近些年來,“長江”作為一個關鍵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的工作中,或許這緣于我擔任館長的六朝博物館,就坐落在南京市長江路,而我反復行走長江路琢磨出的“行走長江路,1800 米,1800 年”旅游理念,得到了南京市政府的高度認可,并在長江路歷史文化街區的建設中,得到了拓寬加深的具體落實。2020 年9月17日,在中國南京金秋經貿洽談會玄武專場活動上,我與客商嘉賓分享了我眼里、腳下、心中的長江路,所謂“萬里長江萬里長,南京長江路不長,歷史卻很悠長”“神州處處長江路,南京長江路不過其中之一,文化卻最豐富”“長江路的過去,千年文脈,一路經典”“長江路的現在,歷史文化大街、文化旅游大街”“長江路的未來,古今接續,推陳出新”……
然則由短短的長江路,說到長長的長江,長江之歷史悠長、文化豐富、一路經典、古今接續,關乎我“上下五千年、縱橫一萬里”的國家命運,象征我“大美天地人”的中華民族,標志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文化精神,又既在不言而喻中,也值得時刻去感悟。
我之感悟長江,不僅時時刻刻以身以心,因為我是籍貫上海、生長桐城、生活南京的長江的子民,而且研學的歷史、地理、文學多樣學科,因為我本科歷史、碩士地理、博士文學。于是,在這樣切近而親和的感悟中,多年以來,我習慣把性情溫柔的長江比作“母親河”,而把脾氣曾經越來越暴躁的黃河比作“父親河”,我對中國歷史、中華文化的理解,也由此多了一些新的認識。
當我收到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組織選編、鳳凰出版社寄贈的《長江歷史圖譜》,并且馬上翻閱一過后,我的一些自以為是的新認識竟又獲得了意象的強化與具象的鮮活。意象的強化,緣于《長江歷史圖譜》的文字敘述;具象的鮮活,來自《長江歷史圖譜》的圖畫呈現。
以言意象的強化,《長江歷史圖譜》之左健偉先生的“序”可謂立意高拔,張乃格先生的“前言”堪稱涵括廣博,于是出版《圖譜》乃至研究長江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得以更加明了。
以言具象的鮮活,《長江歷史圖譜》既獨具匠心,以氣勢恢宏、風格飄逸的《江山萬里圖》開卷,起到點明地理與文化主旨的效果;又常規操作,以選擇精當、類型豐富的七卷輿圖構成主體。此七卷主體之編排,尤其富有義理:如《長江口圖》,引人探索長江入海口由三角灣而三角洲的變遷,這是人文改變自然的見證;《滄海桑田圖》,涉及“科氏力”對地形塑造與灘洲發育之影響,這是自然影響人文的力量;《江防圖》雖以明清時代為主,卻也促發人們對于“天塹”“南北”“避難所”“薪火相傳”等軍事、文化主題的深層思考,彰顯了自然與人文的交互作用。
《長江歷史圖譜》與《江南大運河歷史圖譜》形成姊妹篇
焦山圖(選自清《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山川典》)
審圖品文,我也是浮想聯翩。憶昔十多年前,我與江蘇教育出版社任暉編輯一起策劃、與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共同組稿了“河流文明叢書”兩輯八冊(黃河、長江、漢水、清江、湘江、渭河、新安江、淮河),并與弟子張文華博士合作,完成了《淮河》一冊。記得當初考慮選題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四瀆”。所謂“四瀆”,我國第一部辭典、西漢的《爾雅》有云:“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即長江、黃河、淮河、濟水都是獨流入海的大川。而說起“四瀆”的重要性,西漢的《禮記》中稱:“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即在中國的名山大川中,山的“五岳”、水的“四瀆”最受朝廷重視。演變至今日,濟水早已基本湮廢,只留下一些相關地名,如濟源市、濟寧市、濟南市,供人緬懷;黃河下游已經成為“懸河”,失去了名副其實的“支流”;淮河大部匯入了長江,江、淮并流入海。換言之,今日中國內地農耕社會之大川,首推瘦身的黃河與壯闊的長江。
單言古代“四瀆”之一、今日仍舊壯闊的長江,按照六集系列片《長江》導演夏駿先生的說法:“江河競流,鳳龍齊舞,炎黃同尊,儒道互補,騷詩爭妍。”正是黃河、長江兩大文明的互補、互動、互助接力,成就了中華文明的奇跡。
如果說黃河締造了中華文明的早期興盛,那么長江則是近千年來中華文明的主導者和領軍者。中唐以來,中國經濟與文化重心東遷南移,長江譜寫了領跑中國的千年篇章。
這種奧秘背后,是文明規律的重新探討,是文明持續的智慧發現,是支持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文明啟示錄。
立足于這樣的宏觀視野與終極關懷,2017年9月首播的《長江》系列片,“以跨越6380 公里的地理距離,穿越數千年的時間長度,解讀長江領跑中國的歷史秘密”;2020 年11月,受到《長江歷史圖譜》之文字敘述、圖畫呈現即圖文對照的啟發乃至激將,我想長江之于中華文明的豐富意義,似還可以從長江名稱的演變、長江名稱的影響以及長江約定俗成的分段名稱這些角度,稍作申述,以求名實互證之特別效果。
長江本來專稱“江”;由于水量浩大,又稱“大江”;“大江”源遠流長,所以又稱“長江”。而受到“江”“大江”“長江”的影響,中國南方的河流多稱“江”,這就如同受到“河”“大河”“黃河”的影響,中國北方的河流多稱“河”。這是非常有趣、值得關注的現象。比如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江”,所謂“漾言其微,漢言其盛”(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語曰天漢,其稱甚美”(蕭何語),終于使得劉邦接受了項羽、范增給予的漢王封號,進而“漢”成為漢朝、漢族名稱的來源,“漢”也由此成了中國歷史最鮮明的記憶、中華文化最顯眼的符號。如此,漢之偉大、江之悠長,可謂形象表達了中華文化的偉大與悠長。
與黃河除了起源段有卡日曲(藏語意為“紅銅色的河”)、瑪曲(藏語意為“孔雀河”)等名稱外,其名可謂“一以貫之”相比較,長江有許多約定俗成的分段名稱,這既是長江地名的最大特點,也彰顯了長江流域異彩紛呈的歷史與文化。
長江的正源叫沱沱河,然后叫通天河,藏語則稱“直曲”。通天,表達了其地高峻,上可通天;“直曲”意為牛犢河,藏民傳說,有條從天而降的牛犢,它的一對鼻孔永不停息地流水,這就成了通天河的水源。長江再往下流,有了“金沙江”之名。金沙江古稱麗水,早在戰國時代,《韓非子》就說“麗水之中生金”,明末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里也說:“水金多者,出云南金沙江……回環五百余里,出金者有數截。”本來,《尚書·禹貢》里說“岷山導江”,這是地理視野不廣的戰國時代人們的認識;到了明朝的江陰人徐霞客,終于發出質疑“經典”的勇敢創新,振聾發聵地喊出“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為首”之聲。又金沙江流至四川宜賓與岷江匯合,始稱“長江”,然而此下的長江,仍多分段的專名。如四川宜賓至湖北宜昌段,因為大部分在四川境內,故稱“川江”,其中自重慶奉節至湖北宜昌段,因為流經三峽地區,又稱“峽江”;峽江之下,江水進入兩湖平原,這是古代的荊州地區,故名“荊江”;荊江以下,流經江西、安徽段,這里古屬楚國,故稱“楚江”,其中江西九江一段又名“潯陽江”,這是因為九江曾名潯陽;又南京市以下的長江,因為江面寬廣、呈現“三角灣”形態,贏得了“洋子江”即海洋之子的名號,又因流經古代的揚州地區,而得名“揚子江”。及至近代,“揚子江”這個名稱,更被延伸擴展到泛指整個的長江。以上這些分段名稱,如果分析、展開,則聯系著民族、物產、學術、地形、政區、古國、文學、地理等廣泛的內容,既從“名”的方面深化了“實”的面貌,也提醒我們思考諸多的歷史與現實問題,比如為何長江文明在唐代以前上游高過中下游,宋代以后長江上游的輝煌成為了歷史,而長江下游迎來了輝煌與夢想。如何理解明清以來長江上游的資源東流、環境惡化、處處亂石荒山,而長江下游日漸富裕、發達?怎么回應長江上游落后地區需要長江下游發達地區“反哺”與“報答”的訴求?如此等等,都是幾千年來長江環境變遷與文明演進留給我們今人的宏大課題,而在回答這些課題的答卷中,作為長江下游富裕、發達省份的江蘇,沒有理由缺席;江蘇也的確沒有缺席,比如《長江歷史圖譜》,就是一份回望歷史、面向未來的沉甸甸的優秀答卷。
由《長江歷史圖譜》的提醒,我還注意到,江蘇省志辦此前也編有《江南大運河歷史圖譜》(鳳凰出版社,2019年版)。如此,江蘇省志辦的歷史輿圖整理與出版,可謂運河、長江雙翼齊展,這無疑反映了江蘇省地方志工作者的學術敏銳、事業追求以及對于江蘇地情把握的準確到位。確實,來源于江寧府與蘇州府各取一字的“江蘇”之名離不開水,江寧府的“江”,蘇州府的“蘇”與“州”,就都與水有關。江蘇之實更是離不開水,如地理的江、河、湖、海集于一身,以江蘇最為典型;江蘇水域面積超過1.72 萬平方公里,占比近17%,這也是全國之最;即便江蘇的地理分區,也以江南、江淮之間、淮北為習慣稱呼。所以我們常說“水韻江蘇”,水是江蘇之體之魂,江蘇人依水而生,江蘇城市依水而興,江蘇發展依水得勢,江蘇文化依水揚名,而若用一句話來概括江蘇的特點,那就是“水做的江蘇,水做的江蘇人”。
這樣的“水韻江蘇”,賦予新時代江蘇省地方志工作的重要使命之一,便是“整理國故”,匯編更多的江、河、湖、海文獻,便是“推陳出新”,撰述更多的水文、水利專志。所以,此刻,我尤其期待著江蘇省志辦歷史輿圖整理出版的后續規劃,比如繼《江南大運河歷史圖譜》《長江歷史圖譜》之后,著手編撰《淮河歷史圖譜》,就是亟待開展、富有意義的一項工作。何以如此?說起“水韻江蘇”之河流,相對自然的長江、相對人文的運河、自然與人文交融密合的淮河,更為顯要;淮河又是中國東部的南北地理分界線,位居“父親河”黃河與“母親河”長江之間。也是因為淮河之自然與人文交融密合、位居黃河與長江之間,使得淮河特別具有人地關系復雜性的哲學意義。就以淮河與黃河、長江、運河的“恩怨情仇”來說,因為黃河700 多年的“欺凌打壓”,即從1128年到1855 年的奪淮入海,因為元明清三代淮河承擔著“蓄清”“刷黃”“保漕”的“無上使命”,即犧牲自己、奉獻運河,結果曾經水清、漕深、流急的淮河,演至后來,竟然成了“兩頭高、中間低”的扁擔河,成了上游“腦溢血”即水留不住、中游“肝腹水”即水流不動、下游“腸梗阻”即水流不出的一條苦難深重的河;好在長江接納了淮河這個可憐的孩子,允許她南下投入自己的懷抱,這才避免了淮河的“滅頂之災”。而及至新中國,在毛澤東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大力號召下,淮河才又增添了再造“自然”的入海水道——蘇北灌溉總渠,千里淮河也才重新開始了走向“名實相副”的漫長道路。那么何謂“名實相副”呢?千里淮河原本是條碧波蕩漾、魚游鳥翔的美麗之河,“淮河”之“淮”就是形象的寫照。“淮”字的左邊是“氵”,這表示它是條河,所以淮河最早的時候就叫“淮”,后來才有了“淮水”“淮河”的稱呼;“淮”字的右邊是“隹”,隹是短尾巴鳥的統稱,這揭示了淮河的水文特征。換言之,“淮”字的本義就是短尾巴鳥在水面上自由自在地浮翔,而鳥的叫聲可能就是“淮”字的讀音。我想,這樣的淮河,才是曾經的民諺“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的淮河,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淮河吧。
回到本文的主題,現在粗粗翻閱、今后當會細細參考的這部《長江歷史圖譜》,堪稱可眼讀可神游、可寶可藏、鑒古知今的輿圖文獻整理精品;我也相信,有朝一日,當前此的《江南大運河歷史圖譜》、現在的《長江歷史圖譜》、未來可期的《淮河歷史圖譜》齊陳畢現的時候,我們會對“日月經天,江河行地,不廢江河萬古流”生發更大的敬畏,我們會對“河流孕育著文明,文明豐富了河流”有著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