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38年前費孝通的經典調研"/>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申斯春
(江蘇南京210013)
1983年的金秋時節,南京西康路33號,民國使館區美國大使館舊址的一個會議室,江蘇省小城鎮研討會悄然召開。這個會議從9月21日開到了27日,總共開了8天,進行了深入的討論,省委副書記孫頷到會講話,《新華日報》在頭版進行了報道,發表了社論,并開辟了專欄,發動全省有識之士進行了討論。
這次會議之所以引起全省上下高度重視,是因為江蘇小城鎮眾多,如星羅棋布于江淮大地,當時全省縣屬鎮134 個、公社鎮1700 多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采取了一系列撥亂反正的措施,城鄉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繁榮起來了,人們開始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看到了遍布全省農村的小城鎮的重要作用,1982 年5 月,中共江蘇省委在常州召開的城市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以城市為中心,以小城鎮為紐帶,以農村為基礎,組織城鄉新的經濟文化科技網絡,實現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要求。
1983年3月,江蘇省實現了市管縣的新體制,這項改革為組織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創造了一個極為有利的條件。人們對作為城鄉接合部的小城鎮引起了重視,并開始注意到小城鎮工作中實際存在的種種問題,例如規劃問題、行政和經濟體制問題、建設資金問題、勞動政策問題、人口流動問題、土地占用問題、環境保護問題、治理開發和精神文明建設問題等等,都亟待研究和解決,可是這種種問題大多情況復雜,頭緒紛繁,應當如何正確認識這些問題?為此而必須采取的改革措施又是什么?小城鎮在四化中的戰略地位應該如何認識?城鄉的界限究竟應當如何劃分?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小城鎮,連接城鄉的作用如何才能充分發揮?小城鎮發展的規律性又是什么?如此等等,人們深感對小城鎮有做系統的深入的研究之必要,希望社會科學工作者能從理論和實踐上給予指導。
會議自始至終是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親自指導下召開的,他在會議開始時做了學術報告,在會議結束時又作了講話。從他的講話中得知,早在1936 年他就對小城鎮研究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但是沒有條件搞,只對故鄉開弦弓村進行了調查,即便這樣,也在不經意間產生了社會學名著《江村調查》。
費孝通在會上回憶說,1936 年,他從清華研究院出來以后,去到廣西大瑤山調查,摔傷了以后回家鄉修養,姐姐費達生送他到吳江開弦弓村住了一個多月,這個村有個農民開辦的生絲精制運銷合作社,是在費達生幫助下建起來的。利用這個關系,費孝通一邊養傷一邊搞社會調查。
多年后他還記得,有一天去村里一家小店去買香煙,誰知這小店整包的不賣,賣了老顧客就抽不到了,他們只能一支一支地零賣。不過店主說,要買整包的煙,可以去找航船帶。
這件事引起了他的注意,當時這個開弦弓村只有三四百戶人家,1000多口人,是江南少見的大村子,可是村內只有三四個小商店,商品品種極少,規模小到連整包香煙也要分拆開來零賣。那時這個村子里的農民生活并不是完全自給自足的,農民的日常用品從什么地方獲得呢?費孝通就帶著這個問題去觀察店主所說的航船。
其實,航船就是普通手搖的、有貨倉的小木船,因為主要用于人的交通和貨物的流通而得名。那時村子里有兩條航船,每天早上在航船搖出村子前,沿河而居的兩岸農民們便招呼船老板帶東西,都是開門七件事少不了的必需品。
這是一幅開弦弓的《清明上河圖》,有回憶不盡的鄉愁。年輕的社會學家觀察到,每天早上,在航船搖出村子前,兩岸農民們便招呼船老板代為辦事兒,這家提個瓶子托買醬油,那家遞上竹籃委托捎回點其他日用物品。船老板逐一把空瓶、竹籃等放在船上,便搖著航船離村出發了。航船的目的地就是離村子有6 公里的震澤鎮,當航船來到震澤時,守候在岸邊的商店學徒們一擁而上,搶著來做各種生意。船老板自己則被招呼到茶館落座喝茶。到了下午,商店學徒們把裝滿物品的籃子、瓶子又送回航船,航船立即又搖回歸途。
就這樣,航船每天在震澤與村子之間往返。村子里要去鎮上的人都可以搭乘這條船,奇怪的是,所有的人都不用付船錢。追問之下,才知道他們有個君子協議,年終一次性算清船老板的辛苦錢。原來在春秋兩季,村內農戶出售蠶絲和糧食都要通過航船賣到震澤鎮上去,鎮上的絲行和米行在年終時就得給船老板一定的傭金,也算是羊毛出在豬身上,狗買單了。
這個印象一直留在費孝通的記憶深處,他感覺到小鎮是一個商品流通的中轉站,農民將農業產品運到鎮上出售,又從鎮上買回所需的日用工業品,對鎮周圍的農民生活來說,這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經濟中心。米行、絲行和船主,學徒以及雜貨店共同構成一個龐大的商品流通組織,震澤通過幾百條航船與其周圍一定區域的村落連成一片,形成一個雙循環的格局。
由此可見,小城鎮作為農村經濟中心并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而是有具體的實際內容。在半個世紀前,震澤鎮作為商品集散類型的小城鎮對作為社會學家的費孝通來說,是相當有吸引力的,但那時他是單槍匹馬搞調查研究工作,不能不以村為界,沒有能力進入鎮這一層次,他只是在村子里遙望到了小城鎮,感覺到了小城鎮這種社區的存在對農村所發生的影響。此后,他說他總希望有一天能進入小城鎮做些調查,蒼天不負有心人,直到1981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開始重視小城鎮發展問題,這個愿望才有機會得以實現。
《新華日報》發表的評論員文章說: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在江蘇進行的小城鎮研究,同我省實際工作的需要正好不謀而合。這是江蘇求之不得的事情。小城鎮,一頭連著農村,一頭連著城市,是城鄉的接合部,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眾多的小城鎮已經或者正在發展成為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許多小城鎮溝通著城鄉經濟、文化的脈絡,促進著城鄉經濟文化的發展;這許多小城鎮的發展還有利于按照我國嚴格控制大城市,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城鄉建設方針,逐步建立一個寶塔式的多層次城鎮結構。總之,小城鎮在四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已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視。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有鑒于此,在費孝通教授的指導下,會同我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在江蘇開展了對小城鎮的研究,我們對此表示熱烈的歡迎,毫無疑問,這項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時至今日,2020 年江蘇省城鎮化率已達到72%,位居全國第一,比1983年的20.3%增長近3倍。其中,江蘇10 萬人口以上的建制鎮達到46 個,也位居全國第一,貢獻率不可小覷。而陜西、甘肅、寧夏和新疆等地則為零,這是東西部地區差的一個明顯標志,也是江蘇實現全面小康的顯著特征。
斯人已逝,沒有多少人能記起費孝通先生在這個歷史轉折時期的講話,然而大音希聲,大德無形,38年后的今天我們重溫這個調研活動,對于我們研究和制定“十四五”規劃仍有新的啟示。
首先,要像費老那樣潛心研究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提出真知灼見。他從江村調查到小城鎮研究,一輩子都在關注鄉村振興問題,前后跨度有50 多年,經歷戰亂、災荒、運動,愈挫愈勇,初心不改。
其次,要像費老那樣讓戰略研究接地氣,把課題變成一個區域乃至國家的政策,以至全社會重視并行動起來。我們現在要圍繞中央制定的“十四五”規劃,鎖定六大目標、十二項重點工作開展研究。做到上瞄大目標,下找結合點,增強江蘇經濟的韌勁、后勁,穩中求進。
再次,要像費老那樣擁有家國情懷,關注社會的邊緣區域和人群,不為少數利益集團所誘。在城鎮化建設上,寧要小而美,不要大而雜。這在交通現代化和互聯網迭加效應之下,完全可以實現。在生產和生活方式上,寧可穩一些,不要快而危。例如,多年之后,我們才知道工業破壞農業、農業報復工業的相互“毒化”,比如,費老記憶中的小鎮曾經是絲綢之鄉,但現在還能栽桑養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