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祥,張 航
(喀什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新疆喀什8440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升脫貧地區的教育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關鍵。脫貧地區的教育發展與教師發展有密切聯系,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是高效開展教育的關鍵所在,心理教師的引導對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有著深刻影響。教師是知識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為社會培養人才和輸送人才的任務,而這一任務成功與否, 關鍵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態度是否端正。[1]教師教學情況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學生成長往往對于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在當前的中國社會之中,全國發達地區和剛脫貧地區的教師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現狀。教育部發布的《中國教育概況—2016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情況》顯示,全國小學生儀器設備值為1201 元,比上年增加156 元,增長15.0%。剛脫貧地區學校相當于富裕地區學校的65.7%,而在校園網建設方面因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差距仍然較大,剛脫貧地區建網學校比例為51.8%,比富裕地區學校低28 個百分點。[2]富裕地區的教師專業能力、專業素質、專業知識是十分優秀的,國家各個高校的畢業生大都選擇到富裕地區的城市發展,而剛脫貧地區的教師的專業能力、專業素質、專業知識是普遍低于富裕地區現狀,在青少年的綜合發展之中,不同地區師資力量和質量的差異對青少年發展在不同程度上產生較大影響。
脫貧后地區的教師存在青黃不接的現狀,年輕教師少有選擇到剛脫貧地區進行教育工作,在脫貧地區工作的教師大多年齡比較大,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比較傳統,教學態度不溫不火。教師的年齡在不斷地增長,學生所處的成長環境也在不斷的變化,致使剛脫貧地區的學生與脫貧前的學生存在明顯不同,接受信息快,思維靈活,對各種事物都存在著極大的興趣,這個時期心理教師該如何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可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未來。教師對學生心理情況的掌握程度關系到學生對學習的持續度。
脫貧地區經濟發展處于上升期,教育投入力度不大,教學環境一般,地區教育部門對心理教師的培訓力度不大。經濟發展基礎薄弱,造成教育部門對心理教師的培訓投入很少,進而對心理教師的素質提升和教師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素質培訓等綜合能力提升的關注度不夠,造成在剛脫貧地區心理教師專業知識不豐富、專業能力不強、專業素質較低。脫貧地區的教育部門對心理教師培訓工作缺乏有效性,沒有及時去幫助和組織脫貧地區教師通過進修等途徑進一步提升自身能力。培訓需求是指教師因已具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與工作所要求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之間存在較大差距而產生的學習培訓需求。脫貧地區教師隊伍和經濟發展富裕地區教師的隊伍相比,專業素養較匱乏,這些現狀影響了剛脫貧地區教育工作的發展。[3]筆者認為,剛脫貧地區缺乏具體的培養政策和措施,對心理教師的短板方面沒有進行特定且有針對性的培訓。
脫貧地區心理教師的專業發展因為缺乏有效的合作渠道和相關平臺,對心理教師的幫助和教師專業發展促進作用有限,間接造成了教師專業綜合素質較經濟發達地區教師低,教師自身素質提升較慢,心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下降。繼續教育培訓的機會對剛脫貧地區教師而言是不足的,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專業知識學習增長較慢,不少教師在教育生涯中都沒有參與過相關培訓學習,教學專業知識的儲備一直停留在一個階段。[4]剛脫貧地區的教育受到該地區各方面實際情況限制,使教育事業發展處于持續緩慢階段,教師的各方面需求達不到基礎要求,教師專業的發展沒有專業平臺進行學習,年輕教師的繼續教育得不到保證,中老年教師安于現狀,這些都影響著教師的教學。
青少年學生的發展正處于成長的關鍵節點上,在脫貧地區學校任教的心理教師存在著一人擔多職的情況,教師工作繁重,心理教師承受的工作壓力可想而知。脫貧地區教師一邊有繁重的工作,一邊需要顧及家人生活,教師在不同程度存在較重的精神壓力。我們不能空談教師的職業道德,而忽視了教師也是有家庭、孩子的,這些也是需要教師兼顧的。這不僅僅反映了教師個體的物質需求,說明待遇和工資等物質生活對教師來說很重要;但是對于一名教師,精神上的給養和慰藉也至關重要。[5]經濟發展上升期,經濟壓力較大,心理教師的福利待遇一般,教學和家庭的巨大精神壓力都對心理教師教學有著強烈的刺激。
脫貧地區教育部門投入力度受到地區發展的限制,心理教師教育理念更新的緩慢性,教師缺乏接觸新方法和理念的途徑,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十分不利的。心理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無法得到更新換代,使教師無法對學生教育教學進行新的研究,再加上脫貧地區教師綜合素質一般,工作和精神壓力大,導致部分教師科研意識淡薄,更甚者無暇顧及教學科研的提升。心理教師忙碌于繁重的教學工作和家庭生活之中,地區教育部門對教師的關注度不夠,在各種壓力之下,教師對于教研工作缺乏主動熱情,缺乏形成主動思考和研究,教學研究自主意識不足的原因大多集中于:學校規模小很難形成團隊的力量,形成共同研究的學習氛圍,地區內學校的坐落布局過于分散,難以形成區域教學研究共同體;教師素質偏低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能力缺乏,工作壓力大缺乏教學研究時間和精力。[6]
我國對脫貧地區教育歷來十分重視。學習物質文化匱乏、學習制度文化僵化、學習文化價值功利等情況,需要實施鄉村教師學習援助計劃。[7]教師在剛脫貧地區進行教學,對進行教學工作的教師進行豐厚的補貼和薪資待遇。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剛脫貧地區也有能力去逐步加強本地區的教育事業,加強對心理教師學習的要求,根據不同的地區做出有針對性的教師學習計劃,使教師可以在不斷的學習之中得到進步,滿足教師的學習需求。對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專業知識和專業的素質,讓教師在個人提升上得到滿足。
國家對剛脫貧地區教育大力支持,出臺多部國家教育政策,教育部對教師交流輪崗的方式進行改革創新,要求教師輪崗交流,優質校長教師資源共享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競聘,學區一體化管理和學校聯盟、名校辦分校和集團化辦學、對口支援和鄉鎮中心學校教師走教等多種途徑和方式重點引導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走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提高教師輪崗交流的實效。地區的教育部門可以自主安排本地區的教師進行交流,讓教師對教育理念進行更新,使教育方式更為有效。在相互的溝通和交流中,不斷豐富自己,對自己所處的地區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建議,豐富本地區的教育事業發展,幫助本地區的教育更好發展。
脫貧后地區經濟發展增速明顯,地方政府為了整體發展,對教師的福利待遇也給予了足夠的關注,對表現優秀的教師和對本地區的教育做出巨大貢獻的教師獎勵和榮譽制度將進一步完善。2008年《關于做好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考核工作的指導意見》的出臺,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施績效工資分配政策做了規定。工資績效政策的實施大幅提升了教師的工資收入水平, 增強了教師職業的吸引力[8]。在我國對脫貧地區的教育事業的大力支持之下,脫貧后地區的教育部門應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使得支持本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的教師感受到政府對脫貧地區辛勞工作教師的關切和重視,讓勤于工作的教師更有動力和熱情去對待教師這個職業。地區的教育部門還應完善教師的榮譽制度,對脫貧地區辛勞工作的優秀教師及時予以表彰,這是對教師的工作、教師的品格和教師職業成績的認可。完善的榮譽制度可以讓教師對工作更富有積極的熱情和活力,更加有信心和信念幫助正處于成長關鍵期的青少年們。所以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應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問題和完善好教師的榮譽制度。
脫貧地區的教師要看到我國政府和社會等各界對該地區教育發展、教師成長、師資儲備和繼續教育培訓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如增加經費投入、建立制度保障、督促政策落實等。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是否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和條件,在這些政府和群眾的支持與幫助下,是否能夠勇于承擔教師的責任與義務,是否能夠真正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僅憑提高教師收入還無法有效實現革新教育的目的,教師態度的真正轉變才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條件。即在剛脫貧地區教師態度的回歸才是本真。這些地區的教師須融入到新課程改革中,把握學習的機會積極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基于自我實踐反思、校本研修和學習共同體研修,重視自身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提升。鼓勵教師寫教育隨筆和教育敘事,在與自我對話中反思自己對教育教學的認識,最終達到自省自悟。[9]這些成就需要剛脫貧地區的教師通過親身實踐來逐步掌握相關經驗,也可通過觀察學習的替代性經驗進行自我的反思,從而提高自我認識,擺正心態,穩定自我,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要由內心而發,并在實踐層面上落實。這樣的自我反思不僅需要建立在外部活動上,更重要的是需要脫貧地區教師的自我思索,最終實現自我成長。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今天,鞏固今天所取得的成果成為當下的主要任務。教育是服務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教育可以為社會發展培養合格的勞動者,而教育的過程中,要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因此,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顯得至關重要,為有效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尤為重要;而脫貧攻堅戰剛剛取得歷史性勝利的地區,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水平仍有待得到更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推動發展,只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合格的人才,最終達到穩固脫貧攻堅豐碩成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