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君學,高 潔
(蘭州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生態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不斷擴張的需求在當代的新表現,其在全球蔓延已達數十年之久,致使生態危機出現使人類陷入了生存的困境。隨著當下全球一體化進一步加強,生態矛盾不斷深化,我們有必要分析生態帝國主義的形成,進一步認清其真正本質和危害,幫助我們更好的應對生態帝國主義的侵害。
資本主義危機從經濟領域蔓延到生態領域致使了生態帝國主義的橫行,為全球生態問題埋下了隱患。生態帝國主義這個概念雖然產生只有數年,但是這種行徑卻在世界有百年之久,對于其研究也從一開始簡單的生物學角度邁向了更深層次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
生態帝國主義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美國環境歷史學者阿爾弗雷德·克勞斯比提出,他從生物學的角度出發在《生態帝國主義:歐洲的生物擴張,從900-1900年》一書中描繪了當時的歐洲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殖民主義迫使這些殖民地歐洲化的過程中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但他們認為這些破壞只是無意的行為。他將這種行為稱為生態帝國主義。
“歐洲人在溫帶地區取代原住民,與其說是軍事征服問題,毋寧說是生物學問題。”[1]從這個觀點看,歐洲人的軍事征服即是生態帝國主義的開端。在殖民地所攫取的巨大利益深深地吸引了資本主義國家,他們開始加大對外擴張,試圖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來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和原料產地。他們在殖民地剝奪資源的同時也會向殖民地內轉移自己的人口,無意之間也會給當地帶來了災難,就像哥倫布登陸美洲之后攜帶的傳染病導致數以千萬計的當地人死去那樣,“生態帝國主義就作為一種純粹的生物力量,隨著之前在地理上一直相互分離的地球上諸多地區之間的諸多‘偶遇’發生之后而起作用”[2]。這種行為帶來的災難甚至比軍事戰爭帶來的災難還要嚴重。
生態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需要放在全球層面進行分析。但克勞斯比出于時代和歷史的原因未能對生態帝國主義進行深入研究,而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整體上沒能用生態唯物主義對資本主義生態問題進行充分的分析也阻礙了對生態帝國主義的理解。即便如此,馬克思主義生態學家也指出資本主義制度內的分化是其產生的根本原因。這種分化來源于這樣一種情況:原本單一的世界經濟分化成了無數個國家和民族,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彼此間展開競爭。發達國家利用自身雄厚的經濟和超前的科技優勢對落后國家和地區進行資源掠奪,這種行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導致被侵略的國家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全球生態系統失衡,致使生態危機出現。生態帝國主義確實不像軍事戰爭那樣充滿血腥和殺戮,但是它給人類造成的后果極其嚴重,遠大于戰爭。就像福斯特所說:“這樣的生態帝國主義只在幾個世紀的發明進程中就制造出全球性的環境危機,并將地球生態置于危險可怕的境地。”[3]
正如克勞斯比在書中的副標題所表明的那樣,他的研究點主要在于“生物擴張”,對于生態帝國主義皮囊下的本質并沒有深入。生態如何與不同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競爭相掛鉤,或者與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國家的統治相聯系這方面他并沒有考慮,只是承認了生態帝國主義在生物領域的破壞是存在的。
生態馬克思主義學家們從克勞斯比的生物擴張入手到資本擴張的本性再到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源掠奪方面進行了研究,最終把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制度聯系起來,使得生態帝國主義從簡單地生物學角度理論邁向了生態學研究,得出生態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產物,是資本擴張在生態領域的的必然結果。從濫用資源導致生態危機的出現,又因生態危機變本加厲的爭奪資源這種惡性循環致使全球生態系統面臨崩潰,人類面臨發展危機。西方發達國家作為生態帝國主義的始作俑者卻竭力推卸其應當承擔的責任,利用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把責任推向發展中國家和一些落后國家、地區,更企圖以生態問題為借口來實施經濟、政治等方面的擴張。因此只有從生態學角度進行研究才能體現出生態帝國主義外衣下資本擴張的本性和資本主義國家企圖打著解決生態危機的幌子實行霸權主義的行徑。
雖然帝國主義是垂死、腐朽的,但是它不會輕易消亡,它會利用各種時機來進行反撲以滿足其資本主義的本性,生態殖民主義就是帝國主義為擴大資本主義的生產力而在當代實行的新策略。生態殖民主義是生態帝國主義的前身,生態帝國主義的危害比生態殖民主義更大,對他國的生態侵略充分體現了生態帝國主義的帝國主義性質。因擴大生產對本國造成的生態危害使資本主義國家陷入了危機,他們開始尋求方法來規避危害,雖然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來進行補救,但因為資本主義長達百年的發展對全球生態環境創傷極大,再加上生態成本極高,他們不愿意承擔,便將那些消耗大量能源資源但卻收益頗豐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這樣既可以利用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和能源,又可以將污染排放在發展中國家,這也就是薩摩斯所說的“讓他國吃下污染”。
生態帝國主義的帝國主義行徑還體現在對人民的剝削上。資本主義的本性就是獲取最多利潤,要想在收入相等的情況下獲取更高的利潤就得壓縮成本,資本家們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便將成本都壓縮在免費的生態資源中,并不考慮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破壞,這種對自然資源漠視和不負責的態度導致了生態帝國主義的橫行。
列寧認為當資本主義邁向壟斷階段的同時,資本主義國家也就進入了帝國主義國家行列。這種壟斷存在于資本主義國家的方方面面并居于支配地位。雖然列寧所表明的壟斷資本主義的體系的邏輯和動態基本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帝國主義擴張和壓迫的形式與手段發展了變化,而且愈演愈烈,生態帝國主義就是其變化之一。
與列寧的帝國主義不同,生態帝國主義伴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形成而出現,是資本主義本性在當代的新表現,它不受特定生態系統的制約,便肆無忌憚的掠奪他國的能源資源,這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帝國主義文明和資本主義制度化經濟增長的現實。這種現實會導致生態環境不堪重負,人類陷入大規模的生態危機。首先,帝國主義只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階段,終究會被新的階段所取代。但只有資本主義制度滅亡了,生態帝國主義才會真正消失。其次,帝國主義是指資本主義的一個階段,而生態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生態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方面的侵略和打壓,所以生態帝國主義并不是簡單的生態和帝國主義的兩者之和。
世界萬事萬物皆有聯系,生態帝國主義與帝國主義也是如此。二者的聯系在于它們都會邁向新階段。生態帝國主義最終會被生態社會主義所取代,也就是把生態學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而帝國主義本身就是腐朽的,也必然走向滅亡。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帝國主義和生態帝國主義,不能用生態帝國主義的看法去分析帝國主義理論,也不能用解決帝國主義的方法去解決生態帝國主義。
資本主義內部的運動規律決定了資本的社會關系是一種矛盾的社會關系,這種矛盾會延伸到外在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其他表象中,從而影響到生態。生態帝國主義是資本擴張的必然結果,只有結合資本主義制度的知識來分析生態帝國主義,才能夠全面清晰地認識到我們所面臨的生態危機。
人類造成的生態破壞問題并不是資本主義制度出現后才存在的,早期人類為了謀生燒山采山亂砍亂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態環境破壞,但是當時的人類活動的范圍相對局限,再加上技術落后,所以造成的生態破壞多是區域性和局部性的,危害較小。然而資本主義制度的誕生及全球市場的建立使得生態災難蔓延到了世界各地,所以資本主義制度導致了生態危機的出現。
奧康納認為“資本的政治和法律體系、資本的積累、社會生活及文化的商品化逐漸被促成了一對對新的自然,一種特定的資本主義式的‘第二自然’的建構。”[4]即使資本主義的生產已過度飽和,但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資本主義在本就不堪重負的自然資源上繼續壓榨擴大再生產,這種極端行為最終導致人與自然的對立。資本主義對自然的剝削和占據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體現,當這種關系惡化時就會在現實中表現為生態危機,這種惡化還會造成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與生俱來的擴張性和追求利潤最大化性注定了資本主義制度對生態環境和人類自身的破壞,所以從根源上資本主義就是反生態的。
資本主義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始于資本的原始積累時期,是資本主義國家當代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新表現。其造成的生態危機不僅對全球生態系統產生了嚴重的危害,還會阻礙整個世界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1.世界范圍內的“生態搶劫”,以推行帝國主義強權政治
資本主義國家也意識到了因資本的無盡擴張導致的生態危機,但他們不愿意承擔治理責任,更不愿意放棄因生態帶來的高額利潤,于是他們強行轉移那些高污染和高耗能的產業到發展中國家,用生態綁架政治,繼續自己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資本主義國家建立資本主義生態體系和生態技術壟斷生態產業等方面也能夠體現出資本主義的生態霸權。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出臺要求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減排技術。但是技術是獲取高額利潤的保障,資本主義國家不愿將其拱手相送,反而封鎖生態技術,打著幫助發展中國家節能減排的旗號大搞資本主義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比如美國的NASA收集環保數據,日本的“美麗星球”輸出日本環保標準都是為了爭奪生態主導權以便按自己的標準制定環保計劃,推卸資本主義國家在生態保護問題上的義務和責任。
2.積欠生態債務
生態債務主要是指資本主義國家因掠奪自然資源產生的生態問題和占用環境空間來處理高污染和高耗能產業的廢棄物而產生的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債務。其是在以厄瓜多爾為基礎的生態行動組織在反生態帝國主義的動員行動中被提出來的。生態債務問題有兩個重要的維度,第一個是生態帝國主義對諸多國家的社會—生態破壞與剝削。資本主義使世界分解為以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為中心的中心國家和以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外圍國家,中心國家需要長期依靠外圍國家的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來發展,所以他們抬高本國出口商品的價值,這樣能夠壓低外圍發展中國家原材料的相對價值,使得外圍國家出口到中心國家的原材料逐年增加,債務也隨之不斷提高,受到了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生態方面的雙重剝削。第二個維度是指資本主義國家對全球公共產品的占有和不平等使用。生態帝國主義在無形和有意之中都會加深中心國與外圍國之間的對立,致使了對中心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對全球性公共品和生物圈資源的占有,為他們積攢了大量的財富,增強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力量,打破了全球生態系統的平衡和自我恢復能力,給發展中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生態壓力。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整體主義,不會為了個體利益而犧牲整體利益,但資本主義卻反其道而行之,為了自己的私欲犧牲發展中國家大量的資源和能源,把污染和廢墟留給發展中國家,卻要求發展中國家來為此“買單”,甚至借此大推生態帝國主義來制約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面對這樣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我們應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作為應對生態帝國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要想揭露出生態帝國主義的實質,就要看到資本主義的真面目。馬克思曾說“決不能把使用價值看做資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不僅僅是取得一次利潤,而是謀得利潤的無休止的運動。”[5]這種謀得利潤的無休止的運動就必然導致資本將自己的魔爪伸向全球資源,將其占有。然而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資源中實現資本的無限擴張的過程中就會產生資本自我否定的因素,更不用說這本身就是一種矛盾,其結果會阻礙資本自身的擴張,最終資本會因不能持續的發展而陷入危機。當前資源越發短缺的情況加速了資本主義國家對全球資源的掠奪競爭,他們盡可能的用各種方式來獲取資源以便擴張自己的勢力。近年來中國的崛起威脅到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他們便打著“中國生態環境威脅論”的旗號利用生態問題對中國的政治制度進行詆毀和抹黑,妄圖以此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來攫取在中國的生態利益。我們應當準確把握資本主義在當代各種光怪陸離的變化,提防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生態問題推行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要積極承擔應當承擔的生態責任和義務,為解決全球生態危機做出貢獻。
馬克思認為生產將人與動物區別開來。人類具有意識,必須要對自己的生產行為負責以維護整個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目標,要求我們轉變生態觀念以進行合理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生態社會主義。”[6]但生態社會主義是一種改良式的社會主義,而馬克思所認為的生態社會是指兼顧社會正義與生態正義的一種社會主義生態屬性,是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必須將兩者加以區分,不可混淆。今天,資本主義卷土重來,披著生態帝國的皮囊用生態作為制約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手段,要想抵抗資本主義國家的帝國主義行徑,就必須認清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把自然的發展納入人類的發展進程中共同和諧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導致了生態危機的出現,所以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永遠人永遠不可能與自然和解,人與自然的和解只能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得以實現,這也就決定了社會主義必須是生態的。而且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的高度統一的生產方式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才存在,這樣的生產方式既能滿足人類的有效需求,又不會出現生產的肆意擴大,不會利用生態去對別國進行侵略,更符合公平正義的全球生態新秩序的要求。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不是物,而是體現在物上,用物的外表掩蓋下的人與人之間不平等及對抗的的社會關系。這種關系滲入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就表現為生態帝國主義,表現為人對自然資源無盡的占有和使用,其結果就是惡化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生態危機因此出現。生態帝國主義將自然完全視作對立面,與自然呈現出一種對抗狀態,這種對抗使自然完全成為人的“附屬品”,兩者間無法進行正常的物質交換和調解矛盾,最終人與人之間也出現了異化。馬克思認為只有消除異化才能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而要想消滅異化,必須先要粉碎資本主義制度。
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認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沒有自然人類也只能自取滅亡,因此我們必須把自然的發展納入人類的發展軌道中。我們也需要明白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整體,沒有一個零件能夠單獨存在。當經濟全球化加強了我們與世界的聯系,為我國的發展的帶來了很多機遇的同時也讓我國面臨很多挑戰。所以面對生態環境問題,我們不能各干各的,顧此失彼會造成生態系統的崩潰。中國的發展經驗也表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可取的,必須要堅定不移的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適應全球化的新趨勢,既要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給我們的種種機遇,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時刻警覺,防范于未然,在對外開放中維護我國的生態安全,為全球生態治理體系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7]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必然要受自然規律的制約,只有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類主觀能動性才能與自然和諧共處。但生態帝國主義違背了自然規律,其生產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不再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所以即使已經有許多產能過剩的產業,資本家們還是沒有停下逐利的腳步在自然資源不堪重負的情況下盲目生產,追求利潤的極限,最終會導致世界與人類的自取滅亡。因此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指導,將自然發展納入人類發展進程中,逐步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解,走向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資本主義對自然資源無下限的掠奪和占用致使了生態帝國主義的橫行,其不僅損害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還阻礙了世界和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和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使得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面對生態帝國主義的生態殖民蔓延,我們應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指導,正確處理社會與生態之間的關系,引導全球生態系統的公平合理的發展,構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為人類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