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夢媛
(蘭州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著名學者、北大的錢理群教授指出“北大最大的悲哀就是一批高智商的利己主義者老師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高智商的利己主義的學生”。至于這為何是他認為極嚴重的問題,是因他認為“這樣的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的問題的要害,就在于沒有信仰,沒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關懷、大悲憫、責任感和承擔意識,就必然將個人的私欲作為唯一的追求目標。”[1]更為具體的來說,高校學生的論文抄襲、在學校人際交往中分三六九等、甚至是考研黨鎖桌占座等,這些學生負面的心理通過行為把何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表現得淋漓盡致。與傳統的利己主義不同,“精致利己主義”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學術用語,而是由“利己主義”延伸出來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概念。[2]高校學生“精致利己主義”心理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歷來的研究進程中,“方法”一直都是核心所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需要常學常新,如果僅憑其自身的力量難以實現質的突破。因此作為以人為本的科學學科,思想政治教育也融合了倫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理念。綜上所述,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正是眾望所歸。
積極心理學是在傳統心理學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心理學領域發起的一場運動,它以優勢、美德和積極情緒為重要研究領域,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3]“積極”(positive)一詞原意為“確定”“潛在”,今天我們普遍將其定義為“肯定”。而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有時也被翻譯為正向心理學或者正面心理學,從以上的詞匯釋義和翻譯稱謂上看,其本身就具有積極的意義,它更加注重人們的滿足感、幸福感和歸屬感,能夠給予人們積極向上的力量。它不再同以往的心理學一樣,研究人們的負面心理,而是反其道而行,以科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積累的正向力量與心理美德。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就是用目前心理學已相對穩定及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用積極的、科學的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全社會或社會的全體成員。[4]它旨在提倡心理學以人潛在的積極品質出發,用積極的態度處理人們的心理問題,從而最大限度激發人們的積極情感和優秀品格,并利用這些積極的力量幫助人們獲得幸福。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接著黨的十八大又提出“培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其中,前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傳統心理學看問題;后者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積極心理學推動發展,以此培養人們的健康心態和正向意識。[5]因此,積極心理學的必要性研究,不僅體現在其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關聯上,也體現在積極心理學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作用。
首先,積極心理學有利于構建教育主客體的和諧關系。從心理學的認知角度看,如果教育主體單純地將思想填鴨式單向傳導給教育客體,復制粘貼式的使其被動接受,他們便會產生抵觸心理,無法去回應教育主體。這樣負面的心理無法增強教育客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認同感。每一個個體都有不同的認知程度,教育主體只有激發不同個體的潛在特質,將其置于主體地位,構建平等溝通,才能讓教育客體產生積極正向的學習心態。其次,積極心理學有利于教育主體正向認識教育客體。教育主體需要準確把握教育客體的真實情況,才能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積極心理學把人看作是可以自我優化、自我決定、自我開發的生命個體,這樣一來教育主體才不會等量齊觀地對待每一個個體的實際狀況,正向地開展教學。最后,積極心理學有利于疏導教育客體心理,強化自我調控。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人的社會價值,塑造其社會規范,卻忽視了人的內在道德品質和心理需要。因此,采用積極心理學能夠充分重視教育客體的心理問題,通過開展自我調控,塑造良好的思維品格。[6]
教育中的主體常常置于核心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從理論傳播角度看,教育者一直以來被視為教育主體,受教育者被視為教育客體。但是近年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需要,有學者提出了在網絡空間中能夠實現教育主客體的轉換。[7]沿著這一思路,學生應該逐漸從被動的地位轉到主體的地位上來。這樣一來,學生才能在思想政治理論的課堂中產生積極正向的情感體驗,從而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化為自己的心理主導意識和道德品質,同時外化為積極的表現形式。但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者還未真正與學生構建雙向的互動模式,無法深入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學方式的不合理影響了學生在課堂上主體情緒的體驗,無法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因此無法幫助學生建立良好健康的心理環境。[8]
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人的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的形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也關系著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的問題。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采取必要的心理引導和針對性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由于教育環境的偏差,教育者主導意識存在錯誤,因此導致了客觀的外部因素無法切實培養高校學生真正的人格品質,及時疏導心理問題,養成積極的特質。外向的引導偏離了方向,內部學生就更加無法發揮自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養成積極的人格。稍遇挫折,他們的內心便無法進行自我調控,便無法建立樂觀向上的心態,久而久之,他們越想要獲得關注,取得進步,擺脫學習生活中的困境,就越會適得其反,“精致利己主義”心理也就隨之產生。
1.帶頭表率,樹立積極的人格示范
積極心理學認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不再是單純的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他們是共同成長、發展的個體,他們既是具有潛能和優勢的主體,又是有待認識與發展的客體。[9]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調動教育客體的積極性,教育主體應當首先發揮積極示范作用,對教育客體產生影響。傳統填鴨式的單向灌輸只會加劇學生的抵觸心理,從而使他們只傾向于重視專業課的學習,甚至為了獲得成功不惜弄虛作假,尋找學習的捷徑。因此我們應當借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從教育客體的情感體驗入手,為學生塑造一個積極正面的引導形象,以良好的個人素質及人格魅力感染學生。讓教育客體從心底接納思想政治教育,正確的審視自己,不再只關注個人前途利益,只注重專業學習,忽視道德修養。因此,教育主體要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內在修養,以平等、積極的態度對待教育客體,架構起和諧的溝通橋梁,以親和力、向心力影響其主動向思想政治教育靠攏,以積極情緒引起教育對象認知活動的內驅力,[10]從而優化師生之間的關系,促進教育客體的自我完善。
2.尊重個性,發掘積極的人格特質
思想政治教育無法真正深入教育客體內心的原因還在于每一個個體都存在差異。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是針對一個大的學生整體來進行道德培養、心理塑造,忽視了學生自我發展的獨特性。積極心理學認為,每一個對象都具有獨特性,他們所擁有的積極力量與優勢都是不同的。只有強調和突出尊重學生的個性,利用學生的個性引導他們每一個人積極的人格特質,求同存異,才能利用其個性掌握學生的不同心理特點,引導其發展。因此,教育主體應本著實現雙向互動的原則,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展示他們個性的平臺,采取互動交流、小組討論的方式,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看法,展示個人的特點和優勢。這樣一來,學生能在自我展示中體會到自我被尊重和自身存在的價值,得到正向肯定,才能防止因為自己無法表現自己而急于求成,想通過做出有損他人利益而獲取成功捷徑的“精致利己主義”心理的出現。
1.引入積極心理治療,實施心理干預
所謂積極心理治療,主要關注于被治療者認識能力和愛的能力。它不同于傳統的心理疏導,多數情況下是為了找到人們的負面心理因素,從而進行干預治療。現在,幾乎所有高校都開設有心理咨詢室,緩解學生不同類型的心理問題,但是往往效果不佳,無法達到我們的預期目標。所以,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無論是在課堂還是在學生心理輔導中心,輔導老師應該引入積極心理的治療方法,在學生進行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應關注來訪者的積極反應,挖掘出他們內心潛在的積極品質。[11]積極心理干預以鼓勵大學生關注自己的積極品質為重點,調動他們的潛能,讓他們感受到關愛,挖掘他們內心正能量,使其更加強大。這樣一來,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愛的情感體驗,在他們內心也會逐漸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因素,不會因為一時的失意、挫敗而產生劍走偏鋒的不良心理,價值觀念也會逐漸由“自私”轉為“無私”,淡化功利心理。
2.加強主觀自我調控,加強自我教育
積極心理學強調,在積極教育中,個體的自我全面發展要注重個體自己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潛能。我們知道“精致利己主義”心理的產生都是因為學生由于外部大環境的影響,干擾了他們判斷是非的能力,基于上述我們給予學生的外部條件的改善與支持,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加強自我教育,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自己需要的知識,豐富自我。“精致利己主義”心理很容易影響學生將來的人生選擇,忽視自身的道德品質建設,更加無法真正肩負起承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重任。因此,學生應通過心理調節,提升個體自我效能,培養職業生涯應變能力,在未來的職業生涯與人生規劃中不僅僅為謀求一己私利,而忘記了自己的初心與使命。通過有效的積極心理學方法引導,通過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生基礎價值觀的構建上建立起積極向上的理想和信仰,為人生實踐提供一種蓬勃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動力。這樣一來,即使外部環境如何紛繁復雜,時代背景如何更替遷移,學生也能通過積極的自我調節賦予自身充分行使自由意志的權力,暢通個人的自主渠道,培育彈性人格資本。[12]學生自身有了正確的價值觀和自我調節的良好心態,“精致利己主義”心理自然會得到有效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