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吉林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北歐文學源遠流長,從1900年到2020年,已有15位北歐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7人,丹麥、挪威各3人,芬蘭、冰島各1人),獲獎人數居各國家地區之首。北歐諸國的文學作品早在20世紀初即被陸續譯介到中國,盡管譯介范圍相對局限在易卜生、勃蘭兌斯、安徒生等幾個作家身上,但曾“對我國新文學運動具有顯而易見的推動作用”[1]4。進入新時期后,整體處于被冷落的狀態。直至80年代以后,借譯介西方文學熱潮的東風,北歐文學的譯介工作才再度起航,北歐文學研究也逐漸增多,研究方向與方法都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態勢。但受制于語言障礙,國內對北歐文學作品的引進、更新和翻譯速度較慢,時效性不強,研究中心仍多集中于幾位傳統名家,學術范圍狹窄,文學史與研究專著更是寥寥可數。這種研究狀況與北歐文學的成就及影響大不相符,與國外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學界的熱點和重點也存在較大差距。本文擬就中國對北歐文學史三個時期的相關研究做一整體綜述,梳理分析其發展過程,既從中發現新的學術增長點,也努力廓清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之處,以期對國內的北歐文學研究有所裨益。
北歐文學的起源“北歐神話”通常是指冰島、挪威、丹麥和瑞典共同的神話體系,其主要文學載體是產生、定型于中世紀的《埃達》和《薩迦》,在西方歷史上影響深遠。但國內對于北歐神話只有兩個譯本:譯文出版社2000年版《埃達》《薩迦》(石琴娥、斯文合譯)和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薩迦選集》(石琴娥、周景興、金兵合譯),且前者只選取了五部家族薩迦。而相應的北歐神話專著數量更為稀少。從1930年茅盾先生以方璧之名出版《北歐文學ABC》之后,一直到1998年,北歐神話方重回中國研究者的視野,但大多仍局限于故事介紹,學術研究意義不大。2010年后我國才開始譯介國外相關專著。這一專題的研究論文也多停留在神話風格、英雄形象等介紹層面。21世紀后比較神話學成為一個切入角度,探究作家作品、文學思潮的溯源與神話原型等問題,如分析北歐神話對托爾金作品影響的論文就比較多,但整體還是比較零散淺顯。
國內研究中最大的空白是17、18世紀的北歐文學,其中唯一的亮點是“丹麥文學之父”[2]129霍爾堡——1985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由周柏東、楊衍松翻譯的《霍爾堡喜劇選》,而關于這一時期的研究論文數量幾乎等于零。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第一,這段時期北歐文學自身尚處于萌芽發展期,可參考的研究資料非常有限;第二,我國對這一段的北歐文學翻譯研究不夠重視,專業性研究者更是匱乏,從而形成了研究空白。但事實上,這段時期的北歐文學在世界范圍內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例如斯威登堡主義就對詩人波德萊爾和哲學家康德都產生過影響,這在未來也許可以成為北歐文學研究的一個方向。
19世紀初期的北歐文學呈現不平衡的發展狀態。丹麥、瑞典率先進入浪漫主義階段;挪威、冰島由于民族覺醒的意識,主要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收集整理;芬蘭最為重要的文學成就則是《卡勒瓦拉》的出版。
中國對這一時期北歐文學的譯介很不充分。目前可查的的譯介作品只有兩部:一個是1982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挪威民間故事》(豐華瞻、戚志廉譯);另一個是兩個版本的《卡勒瓦拉》,分別是1985年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侍桁譯本和1981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孫用譯本。
除阿達姆·歐倫施萊厄在專著《丹麥文學的群星》中有單章介紹,卡米拉·科萊特的作品在《易卜生書信講演集》中有所涉及外,同時期其他作家作品至今都沒有譯介。論文全部集中于對《卡勒瓦拉》的研究,但也僅有不到十篇。雖然角度比較廣泛,但由于可參考的研究文獻不足,所以有很多方面可以繼續探討。如對《卡勒瓦拉》文本的原型研究及其影響研究(尤其是對芬蘭作家);作為世界神話體系中的一部分,在異質文化中的影響和接受;《卡勒瓦拉》的民族主義思想在文學中的表現形式及內涵變化等,都可以作為很好的研究出發點。
19世紀中期北歐文學總體上處于由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的過渡階段。以布雷默爾和科萊特為代表的一批瑞典女作家崛起于文壇,開創了北歐女性主義文學的先河。丹麥文壇更是出現了兩個世界級作家——安徒生和克爾凱郭爾。
國內可查到的同時期北歐譯介作家僅有安徒生和克爾凱郭爾?!栋餐缴挕?909年傳入中國,作為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圖書之一,譯本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葉君健、任溶溶和石琴娥的譯本??藸杽P郭爾的代表性譯本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克爾凱郭爾文集》。
50年代至80年代末,我國對安徒生童話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多局限于作者生平與故事簡介,帶有明顯的文化普及特點。90年代后,學術性增強,開始涉及思想主題、人物形象、藝術特色等方面的研究。進入21世紀,期刊論文與學位論文均呈現井噴式增長,研究視角也從對知名篇章的個案研究擴大到譯介研究、傳播研究、接受研究、影響研究、宗教研究、文化研究等諸多層面,展示出多元化、新穎化的特點。有些更是嘗試了文學、語言學、教育學等跨學科交叉研究。但值得注意的是,論文所發表期刊的等級都不高,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安徒生童話研究的深度。
國內對克爾凱郭爾的研究多從哲學角度入手,文學角度的論文多為克爾凱郭爾作為存在主義先驅對其他作家的影響研究或比較研究,其中魯迅與克爾凱郭爾的比較研究是熱點。許多文藝學方面的學位論文,從美學、焦慮意識、宗教信仰以及存在主義等角度對克爾凱郭爾進行了闡釋。
19世紀后期的北歐文學出現一派繁榮景象,人才輩出、名作如林,文學史上稱為“現代突破”[3]280-283時期。居文壇主導地位的是以小說和戲劇創作為主的現實主義潮流,在世紀之交又發展為以詩歌體裁為主的“新浪漫主義”潮流。
我國學界對這一時期北歐文學的譯介和研究相對起步早、規模大,圍繞幾位重點作家與批評家的研究基本未中斷,且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特點。
在所有北歐作家中,易卜生歷來是重中之重,對其研究可以大致分為兩個時期。一是20世紀初至70年代末,主要關注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魯迅、胡適等現代文學家不僅積極譯介和摹仿易卜生的創作,更深入探討了其對于中國社會革新和新文化運動所具有的啟蒙進步意義。而新中國成立后,對易卜生的批判性接受也成為外國文學研究的一個重點。研究者們普遍采用社會歷史批評方法與馬列主義文學理論,將易卜生界定為小資產階級作家,肯定其文學成就,但批評他思想的妥協性與不徹底性。二是1978 年至今,易卜生研究出現新變化、新突破。“文革”后,易卜生研究回暖,并開始回歸藝術與審美層面。改革開放后,相關研究成果數量激增,研究視角與方法日趨多元化,在早期詩歌和詩體劇研究、后期象征主義戲劇研究、比較研究、改編與表演研究、生態研究、女性主義研究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許多有分量、有深度的論文與專著。20 世紀以來,國內已舉辦易卜生國際學術研討會議7次。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易卜生研究更是走向國際,學術交流和互動都得到進一步加強。但國內的易卜生研究也還存在一些弱項,如易卜生的早期浪漫主義歷史劇研究、“易卜生主義”研究、易卜生戲劇與中國現當代戲劇的比較研究等,都有待學術耕耘與努力。
與易卜生齊名的挪威作家比昂松在中國的譯介和研究相對空白,只在1996年和2015年翻譯出版了他的《挑戰的手套》《阿恩》《捕魚女》三部作品,且主要是基于其作為北歐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而予以關注。
世界文壇上飽受爭議與關注的挪威作家漢姆生,在國內的譯介工作尚算豐富。其作品早在20世紀30年代即被翻譯出版,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譯本更多,如《饑餓·維多麗婭》(裴顯亞譯)《大地的成長》(李葆真譯)等。200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漢姆生文集》,但編選的基本為其早期文學作品,后期創作和論文并沒有收入在內。目前對漢姆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現代性、生態批評與影響研究等幾個方向,但整體研究、文學史地位研究與藝術創新性研究相對欠缺。
斯特林堡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在很長時間內可謂“門庭冷落”,原因可能在于其思想藝術上的現代性與我們推崇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不相符合。1981 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斯特林堡選集》,2005年隨著《斯特林堡文集》(李之義譯)的問世,“斯特林堡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一系列戲劇演出與學術活動的展開,打破了此前相對沉悶的研究局面。國內對斯特林堡的研究多集中于戲劇批評,主要采用“標簽式”和“二分法”,忽略了其早期的工人作家身份與創作中的復雜性和現實性。
拉格洛夫是繼斯特林堡之后最早被介紹到中國的瑞典作家,自20世紀20年代至90年代,她的作品幾乎已全部被翻譯成中文出版,其中熱點自然是代表作《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目前可查的已經有二十多個不同譯本,包括大量衍生作品,如插畫作品、繪本和鏤空紙藝等。相比于譯介的熱鬧,專文研究卻并不多,僅有的研究涵蓋角度包括作品的荒誕性、陌生化、人物性格分析、主題分析等幾大方面,而且由于數量少,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處于較低層次,對短篇小說研究更是亟待補充。
勃蘭兌斯是最早被介紹到我國來的西方批評家之一。“五四”前后的中國文學界以魯迅為首對他表現出了普遍興趣,紛紛撰文以致形成了推介熱潮。得益于對其激進立場與歷史主義研究方法的認同,六卷本《十九世紀文學之主潮》(韓侍桁譯)成為現代文學30年以來唯一比較完整地翻譯出版的西方文學批評史巨著。建國后,勃蘭兌斯的影響曾一度勢微,但到了1980年代,勃蘭兌斯再度走紅?!妒攀兰o文學主流》(1980-1986,張道真等譯)被重新翻譯出版,在其后20年中國文學評論刊物中的引用率更是出乎意料之高。到了新世紀,學界開始更全面地認識勃蘭兌斯的文學批評,進一步考察和反思早期研究中對勃蘭兌斯的誤讀和曲解問題,對其文學史方法對中國文學史建設的啟示與意義也給予了關注。
這一時期國內譯介研究的空白點主要在對“新浪漫主義”重要詩人的研究上。瑞典詩人海頓斯坦、弗勒丁、卡爾費爾德、拉格羅夫,丹麥詩人克勞森、約恩森等的作品早在19世紀20年代就被茅盾等大文學家予以肯定,近年也在不斷被單篇翻譯或合集出版,但對他們詩歌理論的譯介和評述卻接近空白。其原因概之有二:一方面是因為詩歌研究對語言要求極高,如不精通詩人原創語言,恐怕很難對其詩作展開研究,而這正是我國北歐文學研究中面臨的共同困難;另一方面,國內批評界長期以來深受勃蘭兌斯批評觀念的影響,對這些逆寫實主義而行的新浪漫主義詩人作家不夠重視。
二戰前的北歐文學呈現出多樣化的面貌。文壇上同時活躍著唯美主義與現代主義文學,一大批工人作家受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影響也脫穎而出,進行著現實主義的創作。
丹麥工人作家代表馬丁·安德遜·尼克索的多部作品,因為符合建國后的文學主流價值取向,早在50年代就被翻譯成中文,80年代后則譯介寥寥,研究論文也主要探討其思想價值,藝術性較低。約翰內斯·延森的兩部重要作品《漫長的旅行》和《希默蘭的故事》在21世紀才翻譯出版,《安恩和奶?!愤€被選入我國的語文教科書,為作者贏得了一定的知名度。研究論文也基本集中在對這篇課文的討論上。
這一時期丹麥文學中的熱點人物是女作家卡倫·布里克森。她的代表作《走出非洲》因為同名改編影片獲得奧斯卡獎,在中國譯介很廣,研究者眾多,2012-2015年間居然出版了五個中文譯本。相關研究論文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以小說改編的電影作為研究對象,另一類以小說文本為研究對象。在第二類研究中,研究視野比較多元化,占較大比重的是從女性主義、生態學、殖民主義角度入手,亦有從敘事結構、敘事方法、敘事傳統,榮格的原型理論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來研究這部作品的。其中,異域文化的書寫與想象可以作為一個新的學術視角。
195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作家帕爾·拉格克維斯特的小說作品在中國譯介很廣,高峰期出現在80年代以后,詩集《黃昏土地》也被翻譯成中文結集出版。論文研究基本圍繞他的代表作《大盜巴拉巴》。197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瑞典詩人哈利·馬丁松的代表作《蕁麻開花》和《阿尼阿拉號》(萬之譯)在中國都有譯介,主要集中在21世紀以后。以中國歷史為背景的舞臺劇《魏國三刀》也在2013年被譯介到中國,但遺憾的是在學術研究方面幾乎無人問津。
挪威女作家西格里德·溫賽特是192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她的代表作《克里斯丁·拉芙朗斯多蒂》有4個中文譯本,時間主要集中在80年代以后,最新版本是2006年。學界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說的人物分析以及女性意識這兩方面。
冰島作家、195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哈·基·拉克斯內斯的主要作品,如《薩爾卡·瓦爾卡》《原子站》等,在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都有譯介,但讀者少,論文更少。
可見,國內對這一時期的作品譯介主要集中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研究重點也集中在幾個作家作品身上,而對于其他國外學界重點研究的現當代作家,即使如拉格克維斯特、溫賽特、馬丁松、拉克斯內斯這樣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關注不夠、研究不足。
“二戰”后至今的北歐文學,穩定繁榮,其創作內容和體裁更加多元化,小說、詩歌、戲劇、兒童文學都得到了豐富和發展,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奇幻文學等不同文學風格并存,爭相斗艷。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北歐文學在我國的譯介也逐漸增多,其中對諾獎獲得者、兒童文學作家的譯介相對全面一些,而其他人的譯介則比較零散。詩人的作品更是除了特朗斯特羅姆有專集出版外,大多只是收錄幾首在合集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譯介轉向了現代流行作家或者流行題材,如懸疑小說、通俗小說等,但對之前的作家作品也有適當的補充。
關于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譯介,上世紀80年代即已開始。1990年和2001年李笠翻譯出版了他的詩歌全集,2003年董繼平也翻譯出版了其詩歌選集,但之后對他的翻譯出版相對較少,直到2011年特朗斯特羅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才又掀起翻譯的熱潮,2012-2013年間除之前的兩個譯本外,又有四個不同的中文譯本出版。也許是由于詩歌本身的屬性決定了分析的難度,針對特朗斯特羅姆詩歌研究的論文數量有限,多就詩歌語言本身的隱喻性、跳躍感、意象特征進行文本分析。
我國對北歐兒童文學的譯介在上世紀80年代曾出現過一次高潮,1980-1984年間,任溶溶先生首先將林格倫的十幾部作品都譯介到中國,主要由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包括“長襪子皮皮”系列、“小飛人”系列等。90年代開始陸續涌現出許多譯者對林格倫的作品進行更全面地譯介或者重新譯介。近年來,由于對林格倫作品的譯介已經比較豐富完整,因此出版行業除了零散地補充出版或者再版其作品外,更多地轉向作品的繪本制作。對于林格倫的研究是兒童文學研究中一個相對持久的熱點,專文數量僅次于安徒生,而且質量相對較高。本世紀的十幾年間,隨著中國現當代兒童文學的發展,對于中西兒童文學形象的比較以及由此延伸的對中西文化內涵的比較,成為林格倫研究的一大熱點。
20世紀90年代,《蘇菲的世界》被譯介到中國之后,產生很大反響,因此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的譯介數量也很可觀,目前已有20多部作品被翻譯出版,昆侖出版社和智庫是引介賈德作品的主要出版商。針對賈德創作的相關研究較少,本世紀才開始有部分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方向有兩大類:一是研究其作品中哲學通俗性、趣味性問題;二是研究其敘事策略。
對芬蘭童話大師托芙·揚松作品的譯介是從上世紀末才開始的,至今關于她的“姆咪谷”系列已經有近20部在國內翻譯出版。2016年,“托芙·揚松百年文集”系列出版,使得她的其他非童話作品被譯介到中國,同年還出版了第一本研究專著《童話人生:托芙·揚松的生活與藝術》(杜鐘瀛譯)。但國內學界對楊松的研究基本空白,但她作品中對于北歐文學傳統的吸收和發展、烏托邦式敘事藝術等許多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價值空間。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學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相形之下,中國的北歐文學研究卻仍是外國文學研究中的一個薄弱環節,一直存在著重復翻譯、譯介滯后、雷同性研究等問題。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在傳統的重要作家作品研究中要拓展研究視角,不斷提高研究質量;另一方面更要與國際接軌,積極擴大研究對象,將當代北歐文學發展的主流思潮與代表作家引介到中國,才能真正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此外,我們還應參考歐美國家的北歐文學研究,采用非北歐語言和北歐語言并重的研究策略,突破制約北歐文學研究的語言障礙。
“中國和北歐空間距離上的遙遠不應成為障礙,雙方的文學交流將因此變得更加迫切和具有時代特性”[4]4。中國的北歐文學研究是一個需要大力扶持和亟待加強的領域,也是一個難得的學術機遇,積極從事這一研究也因此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