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婦女紡織運動*

2021-03-25 17:41:51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1年2期

張 麗

(安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地廣人稀,從內部來看,地瘠民貧,經濟狀況極為落后。又加過去政治制度所致,在軍閥蹂躪,封建統治者剝削與壓迫下,廣大勞動人民缺衣少穿,饑寒交迫,及其貧苦。從內部講,農村經濟已呈枯竭之狀,工業生產幾乎沒有,工業方面的一切日用品依靠外來輸入。從外部講,日寇隔河對峙,屢圖進攻,國民黨幾十萬大軍包圍,妄圖困死、餓死邊區軍民。這樣的環境,對共產黨提出了巨大考驗。

一、陜甘寧邊區開展婦女紡織運動的必要性

1941年至1943年,陜甘寧邊區的財政面臨著及其嚴重的困難。一方面,廣州、武漢失守后,抗日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逐漸將戰爭的矛頭轉向了中國共產黨,集中其主力于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的周圍,在解放區進行反復的“掃蕩”,并且妄圖消滅延安這個抗日的中心。另一方面,國民黨對陜甘寧邊區采取軍事上包圍,政治上打擊,經濟上封鎖的政策,企圖以此達到消滅邊區的目的。1939年起國民黨對邊區采取了更為嚴密的包圍封鎖政策,禁止布匹、棉花等必需品運往邊區,給邊區經濟造成了嚴重困難。第三,由于地理位置、氣候等自然因素,1940年至1944年間邊區連續發生旱、水、雹、凍、風等嚴重自然災害。據不完全統計,受災面積合計達765萬畝,損失糧食57萬石多,受災人口遠高于105萬,房屋、牲畜、鹽井、土地等的損失更是不計其數。其中1940年災荒造成的損失是當地30年來最嚴重的,使本就困難的邊區經濟雪上加霜。對這個時期的困難,毛澤東曾經這樣寫到:“最大的一次困難是在1940年和1941年,國民黨的兩次反共摩擦,都在這一時期。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國民黨用停發經費和經濟封鎖來對待我們,企圖把我們困死,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1]在這樣的環境下,邊區的機關、部隊、學校及人民群眾的穿衣問題成了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邊區原先的紡織業基礎就極為落后,由于洋布傾銷、邊區政府注重種植糧食作物及戰亂天災等原因,原有的植棉及紡織業基礎均遭破壞,邊區用布均靠外界輸入。“抗戰前的陜甘寧邊區,‘除糧食、羊毛外,其他一切日用所需,從棉布到針線,甚至吃飯的碗,均靠外來’”。所以后來國民黨封鎖邊區,導致邊區布匹來源驟減,布價飛漲。當時邊區農民多以糧食換布,糧價雖然逐年上漲,但布價上漲幅度遠遠高于糧價。據統計,1938年每斗小米換三八老布0.9匹,到1943年只能換0.22匹。穿衣開支在農民全部開支中占到30%以上,絕大部分農民深感穿衣的困難。解決這一問題唯有發展紡織業,正如《解放日報》所說“敵人拼命的封鎖我們,破壞分子不斷的阻攔我們,使輸入邊區的棉花、布匹,受到限制,然而,我們唯一對付的良法:就是廣泛的植棉,普遍的發展家庭手工業——提倡婦女紡織,自己動手解決穿衣問題。”[2]

此外,陜甘寧邊區本就地廣人稀,勞動力分布不均,再加上戰爭原因使得本就緊缺的勞動力更為緊張。這個時候婦女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邊區婦女大多勤勞能干、吃苦耐勞,在家庭中承擔著部分勞動,且紡線織布本就是農村婦女的傳統副業。另外,因為婦女纏足的陋習,使得婦女無法從事大強度的農事勞作,而紡織勞動對體力要求較低,婦女們可以坐著紡織,不用走路,比種地要好得多,更適合婦女。

二、陜甘寧邊區開展婦女紡織運動的措施

邊區軍民對布匹需求巨大,為解決穿衣問題,邊區政府曾創辦公營紡織廠,雖然產量頗豐,但與邊區25萬匹的需求相距甚遠,穿衣問題仍未解決,推廣民間婦女紡織運動刻不容緩。但紡織運動真正開展起來,卻面臨著諸多問題,邊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隨著問題不斷的出現與解決,婦女紡織運動逐漸步上正軌,越來越好。

(一)調動紡婦積極性的問題

邊區群眾對于紡織缺乏認識,存在一些誤解。很多人認為一旦學會了紡織要去工廠住,成為“公家人”,就擺脫不了差使了,而且會沒了自由“不論咱有空沒空,以后就不能不紡了”。還有一些婦女認為工廠收紗質量標準太高,擔心自己紡織不行。另外由于邊區紡織業分布不均,婦女紡織水平參差不齊,更有甚者,全村無人會紡織,這也導致了部分群眾對于紡織缺乏認識,以至于紡織運動未能很好的開展起來。為改變這一狀況,邊區政府有針對性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黨員同志發揮帶頭作用,解決婦女們的困擾。雖然對于大多村民來說,紡織并不陌生的,但真正讓群眾參與起來卻并不容易,大多村民于此處于觀望狀態,這便需要黨員帶頭起示范作用,讓群眾了解紡織運動的真實情況。為做好這項工作,黨員干部獻計獻策,積極參與。延川縣川口區六鄉,在黨支部干事會討論全鄉經濟建設時,把紡織工作列為全年中心工作之一,決定每個黨員和干部都要首先從自己的家庭做起,每個黨員做到穿衣自給二分之一,以影響群眾;要向婦女用實例說明紡織的好處,拿紡織能得到的具體例子給群眾宣傳,根據婦女們的切身利益,幫助解決紡織具體困難,發動調劑棉花等。

其次,開展獎勵大會,獎勵紡紗、織布、植棉積極分子,帶動群眾生產積極性。有了勞動英雄帶頭,一切都好辦,為鼓勵大家生產,總結經驗,擴大生產教育,邊區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多次開展獎勵交流大會。邊區政府從農村、工廠、合作社、部隊、機關和學校內直接從事農業、工業、婦紡、運輸、合作等生產事業的生產者中選出生產積極、恪守法令者出席勞動英雄大會,給予獎勵和組織 經驗交流。除勞動英雄大會,邊區各縣區也以紀念節日為由,組織召開獎勵大會。安塞縣某社為了迎接“五一”競賽號召,以二十天為限,推選出模范英雄九人。柳林區為紀念三八節,挑選了一批紡織成績優良者,召開了三八節紡織給獎大會,獎勵在紡織生產中的積極分子。勞動英雄的樹立,使得群眾深受感染,勞動熱情高漲,邊區形成了你追我趕的勞作氛圍。除此之外,勞動模范們還具有實在的幫助,他們不僅發展了自己的生產,還幫助別人生產,帶動了更多人投入生產運動中。植棉英雄郭秉仁,一畝地就能收四五十斤凈花,還推動全村平均每家種棉花一畝。綏德的劉老太太,除自己努力紡線外,還組織了一百八十多戶婦女紡線。

再次,讓群眾得到實際收益。再多的政策宣傳都沒有實實在在的東西有用,看到有的紡織婦女因為參與紡織獲得經濟收入以及全家都穿上了新衣,其他婦女便也行動了起來。志丹縣的措施頗具代表性,志丹縣采取“由據點推廣全縣,由一人影響大家。全縣以志丹市一區一鄉為起點,逐漸發展到各區鄉。如志丹市去年只二十多人會紡,半年賺錢一百多斤,其他婦女十分羨慕;加以婦聯會的組織、教授,現在已擴大到六個小組,七十二人了。”[3]對于一些真正不會紡織的,合作社在此時又找人背著紡車到村里展開教學。雖然婦女們被動員起來了,但最初紡的線大多不能使用,合作社按照中等質量全部收了下來,以此激發婦女紡織的積極性。紡織婦女們學會紡織后合作社開始鼓勵大家加速生產。柳林區二鄉合作社用獎勵的激勵織婦們加速速度,提高產量。“對于一月內能紡五斤線者,工資照發外,獎大塊毛巾一條。不少婦女為爭取五斤線,雞叫起,半夜睡,沒事不出門,出門不是拿線拕捻線,就拐子拐線。”[4]

另外,為進一步激發大家的紡織熱情,一些合作社提出鼓勵政策,南區合作社就提出:“假如一村有二十家人紡線,就借給該村一架織機,讓她們自己織布,解決穿衣問題,不會織的,每村派一個工人教。另外,凡愿意參加紡線的婦女,借紡車給她,發一斤棉花,繳半斤紗,其余一半出錢收買,照市價算。對于在紡線期間無家用口糧的貧寒難民,并由合作社借給錢米,待紗變成錢后再還。”[5]

(二)解決紡織原料、機子缺乏的問題

棉花是群眾生活中除糧食之外的一項必需品,陜甘寧邊區原有植棉和紡織的基礎,由于洋布傾銷,旱災襲擊、戰爭摧殘等已遭到嚴重破壞。抗戰開始后到1938年以前,為應對饑荒及保障軍民糧食供應,邊區政府主要是倡導糧食生產,軍民所需棉花和布匹全靠外界輸入,后國民黨對邊區經濟封鎖后,棉花在邊區的供應便緊張了起來,也正由于棉花供應不足這一原因,早期的紡織動員沒能夠具體的開展起來。除棉花這一必要原料外,邊區的紡車織機也相對不足,部分村子全村無一紡車,織布機就更不用說了,常常是十里八村都沒一架。

擴大植棉面積,解決棉花短缺問題。邊區政府對發展紡織業,解決軍需民用問題十分重視,采取積極措施扶持紡織業的發展。邊區沿黃河的縣份,有種植棉花的歷史,但耕作面積和產量都不大。為擴大植棉面積和增收棉花,邊區政府實施了諸多推廣植棉的農業政策,如規定新種棉花三年以內之收入免交農業稅(或救國公糧);如有損失,政府負責賠償一半;低價供給棉籽;推廣優良棉種。如延川縣,1937年前多引入種植漢棉,隨后引入種植美國斯字棉、小洋花棉花良種;劃定棉區,1940年12月,邊區政府推廣棉麻生產,保證棉花供應,劃定延長、延川等8縣為植棉區;發放植棉貸款。在一些地區農貸早已實行,然而在陜甘寧邊區,1941年還是第一次。1941年冬至1942年七月,邊區政府發放了耕牛農具、植棉、小麥青草三種農貸,總數共達三百萬元。雖然錢并不多,但在激勵人民生產熱忱,穩定和擴大農業生產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1943年,邊區給延長、延川、臨固三縣的12120農戶,發放植棉及棉花青苗貸款153萬元,當年便比1942年新增棉田5157千畝,增收棉花87.2萬斤;以棉花、棉紡代交公鹽。為鼓勵植棉,獎勵人民生產,以及保證公家供給需要起見,邊區政府倡導大家用棉花、面紗代交公鹽。邊區政府規定在繳納公鹽時,若人民愿以棉花、棉紗代交公鹽,其交納之實物,除按著市價計算外,另給人民以獎勵,獎金數目棉花和棉紗相當于其價格的百分之五,若提前繳納者,可多得獎勵百分之三;穩定棉花市場。1943年邊區產棉170多萬斤,尚不能完全供給公用與民用,為防止棉花出口,或被邊區內外商人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破壞棉業或農戶迫于急需而低價出售等弊端,以便保證公私供給,便利繼續推廣植棉起見,邊區政府特決定實行土棉統一采購、分配。“人民賣紡公用的棉花,除按市價付給現金外,并增加百分之五為獎勵金”[6]

提高棉花單位面積產量以及質量。邊區原有植棉地區面積較小且種植技術落后,棉花產量一般,邊區政府便號召:不但要擴大棉田面積,更要增加棉田產量,做到每畝棉田出凈花二十斤。產棉較多的要數植棉英雄郭秉仁,他的棉田每畝產棉四十四斤,且棉花又白又好。棉花的種植主要有翻地、上糞、入種、分苗鋤草、打卡、收獲這幾個步驟,為在有限的土地上產出更多的棉花,邊區婦女兒童齊上陣,變工互助,精耕細作,抓住每一個環節,棉花產量一提再提。

這些政策,使邊區的植棉很快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棉花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逐年增長,1941年植棉近4萬畝,產棉50.8萬斤;1943年植棉增至15萬畝多,超過原定計劃15萬畝2百余畝,產棉增加到170多萬斤,解決邊區需要一半;1944年植棉增加到29.5萬多畝,產棉達304.5萬斤多,基本實現了邊區對于棉花的需求(邊區需要約三百五十萬斤),足夠邊區軍民穿衣之用。對于保證供給,減少輸入,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為促進邊區農業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棉花的根本供應已得到解決,至于一些非植棉區的棉花供給則由邊區銀行及合作社協調供應。

對于缺少紡車、織布機的地區,政府及合作社負責籌備資金,制造或購買機子。紡織運動開展起來之后,對紡車織布機的需求也迅速增長,邊區紡車織機及制造的原材料明顯不足,為解決這一問題,邊區一些地區決定:凡需用的木料,立即收集現有的干椽、干板,由縣統一調劑分配。在做的中間再加緊砍伐新的木材曬干,以供全部需要。木匠工人較少,能做拉梭織布機的少之又少,所以又決定實行對木工的訓練,提高木工的專業技能。延安縣川口區六鄉的劉莊,之前只有四個會紡的,但因缺棉花,也不經常紡。鄉里的干部便通過村長等人發展紡織,在村里收了些棉花后,鄉政府動員木匠做了十三把紡車,解決了原料和紡車的問題。對于一些人表示不會紡的,他們便動員會紡的人去教。婦女們雖然紡了線,但沒有織布機織布。村里又集資買了一架織布機。先由會織的織,對于不會織的,先學或與會織者變工或給會織者工錢。另外為了紡線和布匹的增產和提質,邊區舉行織布展覽會,鼓勵改良紡車織機,盡可能用腳踏機,手拉機織布。

(三) 推廣紡織技術的問題

邊區紡織業發展水平不均。因為棉花種植對于水源的特殊需求,以及陜北的地理環境因素,邊區的棉花種植區大多分布于黃河沿線的地區,自然這些區域的紡織業較為發達。在綏德縣城附近的農村中,幾乎家家有紡車。清澗、吳堡也很普遍,而其他地區的紡織業則較為落后,基礎基本為零。

首先,難民帶來紡織技術。由于地理原因,邊區植棉區大多位于黃河沿線,分布不均。棉花這一原料問題,自然也導致了紡織人群的分布,綏德、米脂、葭縣等地婦女大多善紡織。自1939年以來,由于自然災害以及戰爭的原因,這些地區的群眾遷來延安附近,給邊區帶來了紡織技術。比如延安縣柳林區的婦女紡織運動,早前合作社一直提倡卻始終沒有開展起來。后來,在近兩三年的時間內從綏德、米、葭、吳、清移來了大批有紡織經驗的婦女,當地合作社看準機會再度提出發展婦紡的問題,成立了紡織廠,成效顯著。

其次,民間自主交流學習。村里一些會紡織者除自己紡線在積極向他人傳授紡織技術,比如延安縣擁軍模范岳先芳的老婆王榮才。王榮才精通紡織的全套本領,是個自紡自織的能手。鑒于村子里的婦女還沒有認識到紡織的重要性以及缺乏人教,她便主動擔負起了全鄉婦女紡織的宣傳者和組織者。不怕疲勞的在各村奔走著,到各個村子里作思想工作,傳授紡織技術。在她的帶領下,村里形成了“我教你紡線,你教我織布;互相來幫助,完成大任務”的良好氛圍。

再次,政府組織教學。還有一些地區,難民和自主交流都比較困難,政府就主動承擔起了教導婦女紡織這一問題。邊區紡織落后,許多地區的婦女并不會紡織,為解決這一問題,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產量,開設了紡織訓練班。為不影響婦女和日常家務,訓練班的開展,多置于農婦農不忙時,且地理位置較近,以行政村為單位,使農村婦女早晚便于就近去學,又便于照顧家庭。訓練班的具體開展,先招收婦女然后按具體人數地區分批次進行紡織訓練。安塞縣三區招到婦女十二名,僅用七天時間,便都學會了。三邊專屬在新塞工廠內開辦訓練班,以便展開普遍教學,保證每個村子都有會紡織者。“由各縣各區抽調二人來廠學習,現有學員五十五名,訂期三月,學習期間伙食由廠方負責,每月發津貼費一千元,舉業后派向當地織布。至明春可以發展到每鄉都有一個會織布的,全分區要有一萬名婦紡。”[7]

除面對以上問題外,邊區婦女運動還面對著土布質量不合格,紡織時間不足等問題。對于這些政府采取了規定布匹具體經緯線、組織婦女變工等措施,婦女們也積極參與充分利用一切空閑時間紡織,在政府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之下,邊區紡織業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發展也越來越好。

三、陜甘寧邊區婦女紡織的組織形式

婦女們意識到婦紡的諸多好處之后大多踴躍參與,此時問題又在于采用何種方式來組織她們、團結她們,使得布匹的產量達到最大。面對邊區紡織業發展不均勻,以及因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邊區政府和人民因地制宜發明了多種組織方式。

(一)家庭紡織

家庭紡織,根據紡織規模的不同,這一組織形式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小規模的傳統家庭紡織男耕女織作為中國小農經濟的傳統模式在陜甘寧邊區有著同樣的影響力,最初邊區紡織業的主要形式就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的小生產形式。這一生產方式與人民有著密切聯系,分布較為廣泛,是邊區手工業生產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是以滿足家庭自身穿衣需求為目的,偶爾參與交換。一般以家庭自紡、自織、自穿或自賣為主,基本上是自發的獨立生產,自種或自買棉花,規模小,所需成本低,農忙之外均可生產。這不但解決了當地農民的穿衣問題,而且還能出售部分布增加收入。另一種是規模較大的家庭紡織工廠,在這一形式內又包含兩種具體形式:一是富有者獨資經營的;一是幾家合股經營的。 如銀城市常玉明的家庭紡織工廠:家有十六口人,八個會農業勞動的,留在鄉下種地;八個不會農業勞動的和年齡小的,進城居住,八個人中除小孩外,兩個媳婦會紡織,一個婦女做飯或干活,一個女孩子倒線棉,常玉明自己管理全家家務以及放花收錢,采買原料,推銷產品和接洽一切事情。家中安了兩架大織布機,每天平均織布一疋,還雇了一個女工倒線棉。又如銀城市義合工廠,由三人合股經營,工廠的內部運行主要是三人及其家屬。

(二)集體紡織

集體紡織,顧名思義即將村子里的婦女組織起來紡線織布,這一種紡織形式包括紡織小組和變工紡織兩種基本形式。紡織小組,是一種靈活的組織方式,大多以紡織為中心,但不局限于此還與其他組織相結合。第一種主要是以紡織為主的,這一組織方式將紡線的和織布的,技術熟練的和不熟練的合理搭配,使得婦女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各紡織小組之間互教互學,開展競賽。紡織小組的設立,除了滿足自身需求外,還可出售。安塞縣,四、七、五區共有三十一組,人數一百八十八名;紡紗車子三十一個,織布機子兩架。五、七區除供給外,還能出售一部分紗和布。一些地區的紡織小組發展較好,還進一步成立了紡織所。1943年春,延川縣建立民間紡織所一處,共有四個紡織小組,小組下設紡織點。紡織所將棉花發給紡婦,紡婦將棉紗和布交回來,或以棉花付酬,或以紗、布計價。二是紡織組內發揚互助互濟,她們共同攬花在一起紡,得到的工資米誰沒吃的先給誰吃,或誰家沒吃的先給誰紡,先解決她的困難。三是紡織小組和衛生結合,如印都椿塌梁紡織小組,它在紡織小組里面組織一個衛生委員會,設衛生委員二人,變工拆洗被子等。四是紡織小組與識字讀報結合。由于集體紡織的結果,節省出了許多時間,也給了集體教育的機會,因此紡婦組織中的文化識字讀報等工作,也很快的開展起來。如銀城姬家石滿紡織小組一月最多能識二百四十幾個字,至少也能識一百多個。另外還有紡織小組與擁軍改造二流子活動相結合。紡織女英雄劉桂英,在自己直接領導的小組中,發動婦女慰勞軍隊一百雙襪子,代軍隊做襯衣一百套不要工錢。幫助政府清查戶口,揭發、規勸壞人。除盡力提倡戒煙外,幫助二流子改邪歸正,努力生產。集體紡織的另一形式,變工組織,這是群眾原有的紡織互助形式,較普遍地存在著,尤其在紡織業新發展的地區最盛行。紡織變工的方式有會紡不會織的和會織的變工,會織不會紡或來不及紡的和會紡的變工,這里附帶有推動學習技術的作用。變工中的交換條件隨著地區與紡織業發展程度而有不同,但大多出于自愿。有的以紡五兩頭等線變織一丈布或紡三兩線變織一丈布不等,看各地情形而定。除紡織變工外,還有多種變工方式,如:因家中無男子或男子外出,一些婦女會利用紡織與農業變工;還有紡織與縫衣變工的,織布一丈變縫布衫一件,或縫褲子兩條等;此外,還有織布變雜工的,如以織布與修理家具變工的。

(三)紡織合作社

邊區的紡織合作社是一種較高級的組織形式,屬于集體經濟,資金來源大部分為集股投資,生產者一般又是股東,生產所得利潤按股份分紅。雖同屬紡織合作社,但是具體組織運行又有所差別。如桃鎮的紡婦合作社共同買花,共同紡線,共同織布,賣了布共同分錢。還有的以紡花所賺工資來集股辦合作社,買花,紡線,織布,生利,分紅。

紡織合作社這一具體組織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第一種主要是由紡織變工小組發展而來,前期規模較小,后來為方便組織,得到長遠的發展,于是變工小組由變工走向合作。銀城市十里鋪婦紡合作社早先組織了六個紡織變工小組,后為了解決個別家庭無力購買紡織機子的問題以及提高生產的數量和質量,決定將其擴大成全鄉的紡織合作社;另一種是先入股辦起合作社,然后在此基礎上婦女折身份入股。李均家滿的紡織合作社,早期有五名紡織婦女,每人折身份股兩股,四個月結賬一次,年底分紅。為充分調動婦女紡織積極性以及彌補棉花等原材料不足和一些婦女會紡不會織的問題,一些合作社進一步發展建立工廠。這種工廠采用供銷合作社集資,群眾入股,民間紡紗,工廠織布的合作形式。延安縣南區采用的就是這種模式,供銷社集資購買棉花和機器,由農婦紡紗,工廠織布。這樣一來,不但解決了人民穿衣問題也提高了婦女紡織效率。另外,動員農村婦女紡紗,較之于雇傭工人學徒成本更低。在邊區紡織合作社的發展中,邊區黨政機關人員也積極集資,創辦了具有群辦公助性質的紡織生產合作社。“1943年3月,由蔡暢、康克清、張琴秋等發起籌辦的‘邊區婦女合作社’,共集股金286萬元,組織延安的62個機關單位的1100多名女同志織毛衣、毛褲、毛襪子等,在延安影響巨大,效益顯著。”[8]

四、陜甘寧邊區開展婦女紡織運動的意義及影響

農村婦女是陜甘寧邊區農業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把她們動員和組織起來參加勞動生產,在促進邊區農業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動員和組織農村婦女從事紡織運動中,邊區婦女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

緩解邊區布料市場供應,解決邊區軍民穿衣問題。紡織運動開展前,邊區的用布問題大多靠進口解決,群眾多以糧食、鹽交換布匹,而紡織運動的開展使得這一局面得到了根本的改變。1943年,邊區有13.7萬農村紡織婦女,1944年增加到21.2萬人,這兩年邊區農村婦女共紡紗280萬斤,織布24萬匹,占邊區布匹生產總量的一半以上,為邊區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不僅解決了邊區軍民穿著用布,而且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節省了糧食,邊區有句話說的好“婦女繡花不算巧,紡花織布訂糧草……有了布,有衣穿……織下布賣了錢,能置莊窩能置田,也能量麥,也能量鹽”。

提高婦女經濟、政治地位。陜甘寧邊區成立之前,受男尊女卑傳統觀念、小農經濟模式以及男女體能差異的影響,邊區婦女生活在家庭和社會的最下層,地位十分低下,對男性處于絕對的依賴狀態,“兒憑爺娘虎憑山,婆姨憑的是男子漢”,更有甚者認為“打到的婆姨揉到的面”,打罵妻女的家暴現象長期存在。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需從提高婦女經濟地位入手,“黨中央日前關于根據地婦女工作方針決定中所說提高婦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達到解放道路亦需從經濟富裕與經濟獨立入手。”[9]對于大多邊區民眾來說,邊區主要的經濟行為就是農事勞作和紡織活動,相較于農事勞作,婦女在紡織上更具優勢,而布料的緊缺,將紡織的經濟地位進一步提高,于是在紡織運動開展之后,婦女的地位得到了普遍提高。記者會與若干參加農村訪問之同志,暢談農村婦女情形,根據她們的調查幾乎都是一致的答復:凡是善于從事生產之婦女,其家庭地位一定提高。如延市婦女曹萬祥同志,除參加勞動外,并代替其丈夫王友清當家,因而深獲全村居民之贊佩。“手搖紡車好高興,如今的女人翻了身。”經濟地位的提高,推動婦女政治地位和思想意識的改善,婦女們開始追求政治獨立,意識開始覺醒,婦女們擺脫家庭這一狹小的圈子積極參與政治事務,維護自身權益提出離婚申請,對文化教育提出要求,廣泛開展婦女斗爭。

促進家庭和諧。紡織運動開展之初,除婦女自身不愿參與外,還有另一原因就是紡婦家人認為婦女們忙于紡織會耽誤家庭生產活動,影響家庭關系,因此對婦女紡織多發阻撓。家庭紡織,一切活動都需要親力親為,在挑選棉花原料時,男子因農忙,且不懂得棉花的好壞,因此婦女們便翻山跑路、成群結隊,家人們因此認為紡織耽誤農事且影響不好,從而引起家庭矛盾。對于紡織合作社,誤解更多,認為合作社里男女混雜,別賺不了幾個錢,媳婦沒了。對于這些看法,政府除加緊紡織好處宣傳,更是從實際行動使群眾獲得利益,隨著運動開展,這些觀點漸漸銷聲匿跡了。婦女紡織增加了家庭收入,改善了生活,分擔了家庭的困難,在婆姨漢一條心,沙土變黃金的體驗中,增進了家庭和睦團結。

抗戰時期,面對經濟、生活上的種種困難,邊區軍民眾志成城,解決問題,度過難關。在這一過程中,邊區婦女更是以巾幗不讓須眉的氣勢,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她們從事的紡織工作,不僅為解決邊區軍民穿著用布和促進邊區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而且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提高了婦女的社會地位,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女人水多毛片18|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国产正在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国产区91|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高清无码第一十页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99热免费在线|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亚洲91精品视频|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99免费视频观看| AV网站中文| 日本免费一区视频| 国产无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欢|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婷婷伊人五月|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久久精品视频一|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亚洲VA中文字幕|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少妇精品在线|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久久女人网|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在线国产毛片| 热九九精品|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青草视频久久|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av在线无码浏览|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国产色网站|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亚洲一级色|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 亚洲精品视频网|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综合二区| 欧美另类第一页|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午夜国产小视频|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亚洲综合色在线|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