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麗
(安徽建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在教學行為研究中,教學話語研究受到普遍關注,他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是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載體,其實現形式一定程度上決定思政課教學的成效。因此,認識教學話語建構與傳播的重要性,掌握話語理論知識,恰當運用話語分析方法,是實現思想政治教學從知識傳播到價值認同的重要手段。
著名的英國教育社會學家巴茲爾 · 伯恩斯坦認為,教學話語理論是關于課程知識的選擇、組織、傳遞和評價的理論。在瑞士語言學家索緒尓等人看來,包括教學在內的傳播意義的方式都被稱作為“表征”,表征是某一群體間的意義產生和交換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它通過語言等符號載體傳遞意義,因此,與表征密切聯系的是語言符號,它在表征的世界里有三種表達方式:反映事實、傳達意向、構成意義。由于語言具有傳遞意向和構成意義的重要作用,它被稱之為“話語”被廣泛研究。“話語”一經成為熱點,“教學話語”研究也日益勃興。近些年,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建設,成為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性和針對性的重要抓手。思政理論如何出場才能實現預期的育人功效,需要深刻把握話語內容的構建方式和話語內容的表達形式,即掌握將思政理論知識再語境化過程中的編碼方式,以及預測可能存在的解碼方式。解碼和編碼是話語理論建構的具體途徑,一直被運用于意識形態意義的理論研究,英國新馬克思主義者斯圖亞特·霍爾創立此理論著力研究媒介是如何傳播意識形態。作為承載意識形態傳播責任的思政課,可借鑒媒介傳播理論,通過深刻了解編碼與解碼的運行機制,將此運用到思政教學行為中。
在英國文化思想家斯圖亞特·霍爾看來,在意識形態的話語中,要真正實現受眾以及受眾對意識形態意義的理解,必須把受眾放在“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接受)、再生產”的整個過程中去認知,這是一種非“線性”的傳播模式,在這個環節中,生產是編碼的過程,是意識形態的意義建構過程,而接受(消費)也是一個主動的消費行為,是對意識形態的解碼,這種解碼不是被動接受編碼的信碼,而是對編碼的信碼進行多樣化閱讀和解釋,他是意義實現的最終環節。閱讀信碼的解碼方式一般有三種:與編碼一致的意義閱讀、部分一致的意義解讀和完全不一致的意義解讀。這個環節決定編碼的成效,以及意義是否能最終實現。在霍爾模式中,編碼內在了話語權力,生產者通過編碼預設了接受者對信碼的“優先解讀”,即接受者在解碼中最終形成了編碼預設的意義閱讀,從而成功實現編碼所蘊含的目的。可見,解碼和編碼是話語建構的技術路徑,這一理論為思政課教學話語的構建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具體來說,教師要通過掌握此理論,提高對教材話語的解釋能力,實現對教材話語的解碼向教學話語編碼的成功轉化,做好思政課堂的意識形態工作。
教學話語的建構是教師對教材話語閱讀解碼、以及以學生有效習得為目標的編碼傳播過程,貫穿話語理論始終的是解碼和編碼。思政課教學話語建構過程中的編碼和解碼,要堅持正確闡釋和有效接受相結合的原則。所謂正確闡釋即是要準確地解讀教材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解碼。具體來說,閱讀是解碼的途徑,教師要對教材話語進行有效的閱讀,才能正確表征教材內容。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的依據,老師要能通過自身掌握的知識內容和所具備的政治素養,對結構嚴謹、語言簡練、內容豐富、理論科學的教材話語通過推理判斷等方法進行準確閱讀。既要閱讀教材話語的字面含義,又要深度閱讀字面背后的文化背景、歷史背景、社會背景和價值導向等,只有深度閱讀才能做到正確闡釋。20世紀60年代,法國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阿爾都塞提出“癥候閱讀法”即“根據語言文字一維中所表現的‘癥候’,把二維的意思從作者的‘理論框架’的深處挖掘出來”[1]。思政課老師可借鑒這種解讀法去研讀教材,創造性地閱讀教材內容,從而為教材話語體系向教學話語體系轉化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不僅要能正確閱讀,即按照教材話語編碼所主導的知識目標和價值目標解碼教材話語,還要能按照學生能“有效接受”原則再編碼教學話語。具體來說,就是要能夠依據教材建構教學體系,并依據語言、文字、圖像等信碼進行富有親和力的教學話語表達。其中,經過教師編碼所建構的教學話語,是包括體現教書和技能的教學性話語和體現道德和秩序的規約性話語,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學性話語要嵌入到規約性話語中,凸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功能。同時在話語建構中,要注意話語的平實性、藝術性、生動性,貼近學生情感,散發時代氣息,貼近實際生活,將規約性話語融入進日常生活,使得學生能夠有效接受。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內容兼具有政治屬性和理論屬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話語構建不僅要能對課程理論進行學理化闡釋,還要能通過增強教學話語的說服力實現價值引導的作用。這就決定了思政課教學話語應同時具備科學性和價值性,在具體的教學話語構建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話語,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真理性的闡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馬克思主義對思政課教學話語構建的性質和方向起決定性作用”[2]。思政課較之于其它課程,其直接的意識形態話語內容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規定了教學話語的編碼,即在運用語詞和各種教學手段中,能夠有效驅動價值,給予意義。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要能有效傳播社會主流價值,教師在對教材內容進行解碼中,要深度挖掘教材內容所蘊含的價值觀念、政治態度,要解讀教材內涵的主流價值觀,在教材話語向教學話語轉變的編碼過程中,能有效將教材的知識體系轉化為價值體系,增強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政治認同,使得大學生形成理性的價值認知,價值情感和價值意志。
話語體系建設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構建不僅需要實現從學術話語向教材話語,再向教學話語的轉變,還需要實現教學話語與生活話語的同頻共振。具體而言,對教材內容的認識需要通過生動的實踐活動來理解。如通過一些列實踐活動展現鮮活的歷史事實,幫助學生認識新時代青年人的使命和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參觀學習等實踐課堂既能復原理論產生的理論情景,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理論不是書齋的杜撰物,又能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增強學生感知和領悟理論的能力,明白理論來源于實踐。這就需要在具體的話語構建中,將教學話語與生活話語相結合,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對基本理論闡述深入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同時在具體教學活動中,特別是實踐教學活動中運用好生活話語闡釋好時代課題。且兩者不可分割,實踐活動中生活話語表達的效果依賴于基本理論研究中的學術話語、課堂話語的學理高度。
思政課教學長期以來存在以灌輸的方式傳遞知識,呈現出的往往是權威化的教學話語形態。這種權威化的教學話語隱藏著知識理論的客觀性,基于這種客觀性和真理性,教師通常以一種下結論的方式傳遞知識,疏于探討知識的思想性,也一度使得思政課失去親和力,從而導致“權威化”變異成了“生硬化”,影響了思政課教學效果?;谌ド不木幋a和解碼而建構的教學話語,是在保持政治正確,理論闡釋準確的基礎上,運用大眾化語言融入生活話語,實現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在編碼和解碼的過程中,要注意語言的平實化。正如《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一書中講到,習近平善于運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傳遞思想,講述治國理政的大道理不居高臨下,而是講務實的話,親民的話,使得人民群眾都愛聽,想聽,有力地團結了人心,凝聚了力量。高校思政課面對的是學生群體,他們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有較強的理解能力,易于接受新知識新思想。教師在授課中可運用喜聞樂見的話語進行教學,講中華民族的話,講貼近生活的話,使得學生愛聽,聽得進。此外,編碼和解碼側重于意義輸入和輸出的過程,具體在教學過程中,是對思想性探討的平等對話過程,是學生和教師在共同“生產”知識意義的過程,學生在此過程中通過創造性“閱讀”理解文本,學生是一種自由的意義生產主體,并且在意義的生產過程中,經由老師的引導,成為意義的接受者。這個過程就實現了符號學上對知識意義的生產、交流、接受,乃至最后實現對知識的“同化”??梢姡ド不脑捳Z編碼和解碼是將學生放在話語意義的“生產”環節,在老師的引導下,實現從“生產到消費”的結果。
如何具體克服上述的“生硬化”話語形態,提升學生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認同呢?增強情感參與式的編碼和解碼不失是一個有效方式?!扒楦性谠捳Z交往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是達成話語認同的催化劑”[3]在教學目標中,情感目標是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情感目標的培養依賴于話語方式的運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中的情感目標實現過程,是教師通過一定的話語方式闡明理論,具體來說“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過表情、姿勢、聲調、和語氣的變化將話語中蘊含的感情表現出來,用情感的溫度融化政治話語命令表達的生、冷、硬,使受教育者在強烈的感染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4]使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實現從“認識”到“認同”的同化過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既要說理,做到“理論堅定”,又要動之以情,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在講述中國夢時,“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钡闹袊鴫魞群浑y闡釋,要實現中國夢對大學生青春夢的匯聚力量,需要提高教學話語的感染性力,以真誠的話語取信學生,以真實的“中國故事”感動學生,以關切的話語拉進學生,引導大學生對現實的關懷,撥動大學生的心弦,激發大學生對中國夢感情的共鳴,實現中國夢對大學生青春夢的價值引領。在社會學家巴茲爾?伯恩斯坦的教學話語理論中,教學話語有情景重置作用,即知識從生產場域被取走,然后被置于另一個場域,在這過程中,被移動的知識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先的面目,對移動的知識實施了意識形態作用,然后按照接受者的特征進行了話語建構,在情景重置過程中,遵循著分配規則,即調控知識分配給哪一些人,通過確定接受對象進行創造性話語編碼。從符號學的編碼和解碼來說,在編碼的過程中充分了解意義接受者(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情感需求,并將之融入到教學話語的編碼中,使得學生對這些語言日用而不覺,順其自然的在傾聽時代入感情。
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要有學術支撐,立足于理論認同。學術話語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的重要部分,它具有深度的思想,是啟發學生意識的金鑰匙。在學術話語的建構中,教師要依據課程的學理脈絡,邏輯結構,豐富內涵,對教材進行解碼。同時在大思政的背景下,思政課與其他學科的學理進行對接, 創新思政課的學術觀點,學術方法和學術表達,增強教學話語的解釋力。在具體的解碼和編碼過程中,要求教師要不斷增強理論功底,提高闡釋理論的能力,馬克思曾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5],這里所說的徹底,指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科學性,同時理論能夠說服人,也要求講述者把理論講徹底。因此,教師需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才能對高深的學術話語進行解碼和編碼,使之轉化為既具有思想高度又具有一定通俗性的話語形式,通過將固態的理論話語轉化成動態的教學話語,把科學理論講透徹,使得學生具備理論素養,增強大學生的理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