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玲 李亮金 陶國華
(1.進賢縣南臺鄉人民政府農業農村辦公室,江西南昌 331706;2.進賢縣前坊鎮人民政府農業農村辦公室,江西南昌 331712)
以往,在水稻種植過程在過度追求產量而忽視品質,不適應市場需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有機健康農產品深受廣大市民的歡迎。為此,政府提創單改雙、應種盡種、化肥農藥減量使用、增施有機肥的、多種形勢補貼糧農等一系列舉措,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想使有機雙季稻穩定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加大對有機雙季稻栽培技術的推廣力度,采取多種形式、利用互聯網等多種渠道推廣普及該技術,讓糧農和廣大消費者受益。
雙季稻品種應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水源、人力資源等選擇,保證早、晚稻品種生育期合理搭配。品種應選擇高產穩產、米質優、抗性強以及生育期適宜的早、晚稻品種。早稻品種可選擇江早361;晚稻品種可選擇泰優398、萬象優982 等。此外,還可以采取再生稻種植模式,種一季收二季,省工省本、輕簡化栽培,選擇生育期在130 ~135 d,再生能力強、高產優質的品種,如晶兩優1468、甬優4949 等。
根據水稻移栽方式采取塑盤育秧和旱床育秧。其中,塑盤育秧可分拋秧和機插兩種。大田用種量均為22.5~30.0 kg/hm2,但應根據品種個體的分蘗能力適當增減。浸種前適時曬種,做好種子消毒工作,采取間歇浸種,提高發芽勢及發芽率。播種前3 d 施足秧田基肥,基肥用壯秧劑或復合肥,合理稀播壯秧。播種時間應抓住有利天氣適時搶播,早稻采用塑膜覆蓋保溫育秧,有條件還可實行工廠化集中育秧,早稻在3月15-30 日播種、晚稻在6 月15-30 日播種、再生稻在4 月1-15 日播種為宜,秧齡均控制在25 d 之內,移栽前5 ~7 d打好1 次送嫁藥,預防稻瘟病和二化螟等病蟲害。
3.1 直播 由于農村勞動力老齡化且短缺,輕簡化生產深受農民喜愛,但是年度內連季、年復一年直播,將會加大稗草籽在土壤中存在的基數,從而增加稗草防控難度和防控成本,為有效控制稗草,應增加水田的翻漚次數,直播、移栽輪換、翻漚田減少土壤種的草籽存積,減輕稗草危害。直播時間一般早稻在4 月1-15 日,宜早不宜遲,早稻生育期在110 d 內。
3.2 移栽 水稻移栽分為人工栽插、拋秧、機插3 種,栽插采用寬行窄株,株行距以13.3 cm×26.6 cm,每蔸2 ~3 株,栽插密度為27 ~30 萬蔸/hm2。機插應控制栽插深度,宜淺不宜深,保證秧苗快速返青分蘗,確保水稻正常生長,否則將會延長水稻的生育期。
4.1 水分管理 水稻的水分管理主要采取間歇灌溉的節水技術。近年來,水資源緊缺,該技術顯得尤為重要。節水灌溉首先要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建立節水灌溉設施,然后按照“壯根、通氣、調溫、節水”的理念,遵循“淺水促分蘗,曬田壯稈攻大穗,深水護胎、淺水灌漿、干濕壯籽”的水分管理原則,滿足水稻生長發育需要。再生稻應在頭季稻齊穗15 d 后進行二次曬田。
4.2 肥料管理 莊稼一只花,全靠肥當家。肥料的施用量與水稻的產量息息相關,施肥量過少或過多都達不到理想的產量。施肥量過少滿足不了水稻生長所需的養分,過多則會導致水稻生長過旺,易倒伏。專施化肥易造成土壤酸化、土壤板結,污染土壤,使農產品重金屬含量超標,導致農產品質量差。為提高水稻產量及品質,應選用科學的施肥技術。一是秸稈還田。水稻機收時,留樁15 ~20 cm,稻草切為段長10 ~15 cm,以保證水田翻耕不起堆,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疏松土壤。二是有機肥與無機肥合理搭配。通過土壤檢測,根據土壤養分的豐缺情況和目標產量測算各養分的施用量,保證有機質、氮、磷、鉀合理平衡施用,以達到目標產量,保證農產品品質優良。三是“三控”施肥技術。在不減少有機肥施用量的基礎上,通過“控肥、控苗、控病蟲害”,減少施氮總量10%,減少用藥1 ~2 次,促使目標產量增產5%以上。該施肥技術的關鍵是追肥推遲5 ~7 d,基肥∶追肥∶穗肥比為早稻5 ∶3 ∶2、晚稻5 ∶2 ∶3。四是再生稻關鍵施肥技術。基肥比早稻增施20%~30%,頭季稻收割前10 ~15 d,施尿素150 ~180 kg/hm2做促芽肥,收割后3 d,結合復水施尿素150 kg/hm2加氯化鉀112.5 kg/hm2作提苗肥,一般不追肥。五是噴施葉面肥。每季均可在孕穗至齊穗期用磷酸二氫鉀1.50 ~2.25 kg/hm2加水葉面噴霧,以增加功能葉的活力,提高結實率,增加千粒質量。
防除雜草堅持“耕作輪換、無封閉不直播、打草打小、封殺結合、精準用藥、安全第一”的理念。病蟲害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采用殺蟲燈、性誘器、黏蟲板等物理防治方法,結合生物農藥防治。生物農藥施用時,應采取精準、適量、科學用藥。充分遵循綠色防控理念,減少用藥次數和使用量,嚴禁使用有機磷農藥,確保農產品優質。
待谷粒黃至95%~98%時及時收割,晾曬歸倉,有條件的或天氣原因無法晾曬的可用烘干房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