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威 詹婧昀
(撫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西撫州 344000)
為進一步提升大田作物水稻種植品質與產量,滿足人們對糧食的需求,其可優化、更新種植技術,以此推動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進程。目前,如何有效應用大田作物水稻種植技術已成為學者們重點研究的課題。
1.1 種植地選擇與處理 一方面,應選向陽、背風、周圍雜草少、土壤營養含量高、排水能力好的地塊作為水稻種植地,且需保證種植地附近的交通條件便利,離水源地較近,水質能滿足水稻的生長條件[1]。移栽水稻前,還應做好灌水工作,以滿足水稻后期生長所需的水分及營養成分。另一方面,要有效應用深耕技術。水稻種植深度一般控制在25 cm 左右,結合種植地區實際情況,適當延長耕種時間,確保水稻在深耕種植條件下可健康生長,有利于水稻秸稈腐爛分解,為下一周期的水稻提供充足養分,促使水稻生長率得到進一步提升。
1.2 種子選擇及處理 一方面,優選品質高、抗病蟲害能力強、產量高的品種,結合地區實際情況選擇耐旱型或耐高溫型的水稻種子,并確保批次水稻種子純度大于95%,萌芽率不小于80%,從而提升水稻種植的穩定性。另一方面,要做好種子催芽工作。使用3%殺菌靈藥液處理浸泡且曬干的種子,除去其中的癟種壞種,然后進行種子催芽處理,當有50%種子萌芽,且長度超過3 mm 時,便可按照相關標準進行種子播種栽培工作。
1.3 合理選擇播種時間 由于不同區域地理環境與氣候差異較大,因此應合理選擇水稻播種時間。北方地區,大多數大田作物均為春種秋收,部分地區種植雙季稻,播種時間為4月左右,第1 季水稻與第2 季水稻的生長期分別為104 d 與87 d[2]。南方地區,多為雙季稻甚至是三季稻,生長周期一般為4 月播種7 月收或7 月播種10 月收。此外,還應考慮種植地區的自然條件及地理因素,400 m 海拔地區一般在2—3 月栽種水稻,400 ~800 m 海拔地區一般在3 月下旬栽種水稻,以此保障溫度適宜水稻生長,避免對大田作物水稻存活率與生長造成嚴重影響。
1.4 苗期管理
1.4.1 水稻育苗 水育秧法、旱育秧法、溫潤育秧法是水稻育苗常用的3 種方法。在育秧實踐過程中,需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及水稻種植需求合理選擇育秧方法,以此保證水稻較高的產量。首先,要在土壤中均勻播撒優質肥料,確保土壤結構好、土質優良、不會誘發水稻出現病蟲害;其次,要控制大田作物土壤pH 值在4.5 ~5.0,可使用3.5 ~4.0 kg 濃度為95%的濃硫酸加入500 kg 的營養土,酸化前要進行苗床pH 值的測定,然后再施用適量的酸堿平衡物質,以此保障水稻健康生長。
1.4.2 科學移栽 一方面,控制好育苗時期苗床的內膜溫度,水稻1~2 葉期內膜適宜溫度為20℃~25℃,3 葉期后,需夜間覆蓋地膜,一旦發現秧苗出現泛白情況,應及時噴水,并合理控制移栽靈的用量,以此提升秧苗的抗病蟲害能力[3]。此外,應合理控制水稻秧苗的栽種密度,大穗型品種移栽密度宜為18 萬穴/hm2,小穗型品種移栽密度可適當加大,種植地移栽苗應大于135 萬~150 萬株/hm2,以此保障水稻的種植效益。另一方面,積極運用水稻壟系栽培技術,充分發揮壟系水、肥的優勢與作用,滿足水稻光照、熱量、肥料等方面的需求,注重移栽時土壤水、氣及營養成分含量的控制,以此達到驅寒、滲水通氣的目的。壟系栽培可增強土壤的透氣能力,有效避免大土塊影響水稻產量。
1.4.3 田間管理 ①做好水肥管理。為保障水稻高產、優質,幼苗期灌溉水位宜為3~4 cm,水稻出穗后應控制水位在5~7 cm,秧苗長出新根后的水位應在3 ~8 cm,水稻開花后的水位應控制在3 ~5 cm,且水稻收割前7 d 應停止灌溉。與此同時,種植戶需根據天氣情況對不同生長階段的水稻進行有效灌溉,以此為后期田間管理奠定良好基礎。現階段,有機肥是水稻種植中廣泛使用的肥料,通常使用100 kg 的有機肥可為1 200 m2的水稻提供養分[4]。施肥過程中,需注意把控施肥時間,避免貪青晚熟、穗頸瘟的發生,以此提升水稻產量與品質。②做好水稻除草工作。對于大田作物而言,科學除草可有效避免病害及蟲害的發生,避免雜草搶奪水稻生長所需的養分,可實現水稻產量及品質的提升。
1.5 病蟲害防治 紋枯病、稻瘟病是水稻常發的2 種病害。對此,可采用濃度為10%的己唑醇與40 mL 的營養葉面肥粒粒寶兌水噴灑,以此預防水稻紋枯病的發生;可采用復合肥或使用三環唑、稻瘟靈乳油、氯啶菌酯乳等藥劑兌水預防稻瘟病的發生。螟蟲、稻飛虱是大田水稻經種植中時常發生的2種蟲害,可采用濃度為15%的雷鉆乳油或使用鉆心炮乳油、伐克乳油與水混合防治螟蟲害;采用優樂得與水混合而成的藥劑噴灑水稻植株,以此防治稻飛虱蟲害的發生。此外,種植戶應積極運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的發生,如利用殺蟲燈誘殺水稻害蟲,同時應注重化學藥劑的合理使用,以此實現水稻綠色無公害、高產優質的種植目標,促使種植技術得以有效發揮。
2.1 運用集約化經營模式 大多數農戶受傳統種植觀念束縛,導致水稻種植產量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且單獨種植水稻的難度較大,從而阻礙了水稻整體效益的增長。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大集約化經營的宣傳與推廣,通過培訓轉變農戶思想,并配備相應的專業人員,為農戶種植水稻提供技術支持。與此同時,應加強技術服務團隊的建設,積極引進先進的水稻種植技術,以此實現水稻統一經營與管理,保障資金及其他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為農業事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2 做好水稻補苗工作 隨著我國農業事業的快速發展與進步,原有的大田作物經營模式已不適用于現階段的水稻種植,水稻種植極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因此種植戶在栽植水稻過程中應格外注重水稻的補苗工作,以從根本上保證水稻的產量[5]??茖W補苗要求種植戶要嚴格控制幼苗栽種密度,在水稻遭受惡劣天氣影響后及時進行補苗,并保證水稻幼苗可擁有充足的光照與通風,以此提高水稻的存活率,增加水稻的種植效益。
2.3 應用節水灌溉技術 水源是水稻種植的關鍵,科學的灌溉技術可保障水稻獲得充足的水分。在水稻種植期間,種植戶應結合地區近幾年的降雨情況,合理選擇灌溉次數,嚴格遵循節約水資源、服務生產的原則,時刻觀察生長期水稻的水位變化。若水位出現降至標準以下的情況,則應適當增加灌溉次數,直至水稻莖數生長完全。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要求種植戶要牢牢把握水稻生長規律,以此實現水稻品質與產量的提升。
由于南北方氣候環境、地理特征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大田作物水稻的種植應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做好種植地選擇、種子選擇、苗期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工作,要積極運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對種植技術進行優化,以實現水稻種植產量與品質的提升,促進農業健康發展。